李占玉;徐建光;徐文东;顾玉东
目的 总结大鱼际远、近端逆行岛状皮瓣在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根据拇指掌、背侧软组织缺损的不同部位,采用大鱼际逆行远端岛状皮瓣修复17例,大鱼际逆行近端岛状皮瓣修复5例.结果 术后22例皮瓣全部存活,供、受区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20例获得9~18个月的随访,2例失访.皮瓣弹性、色泽良好,两点分辨觉为7~10 mm.拇指功能恢复优16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达95%.供区大鱼际处留有瘢痕,拇对掌功能无影响.结论 大鱼际远、近端逆行岛状皮瓣可满足拇指大部分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需要.
作者:姚群;许亚军;芮永军;刘宇舟;鲍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健侧颈7移位至患侧正中神经术后初级运动皮层跨大脑两半球功能重组的时程,初步探讨该重组的中枢机制.方法 将4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9组,即正常对照组(1个组),加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模型和右侧(健侧)颈7移位模型两组在术后3个月、5个月、7个月、10个月共8个时间组,每组5只.采用运动皮层内微电极电刺激技术,定量评价成年大鼠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初级运动皮层(初级运动皮层,MI)内的可塑性变化.结果 在双侧MI电刺激:(1)正常对照组:一侧肢体的正中神经代表区只在其对侧MI出现.(2)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模型:在术后3~10个月,患肢的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MI均能被诱发出来.(3)健侧颈7移位模型:术后3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MI均未出现.术后5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仅出现于患肢同侧MI.术后7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MI均出现.术后10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只出现于患肢对侧MI,代表区面积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且仍位于原前肢代表区.结论 在健侧颈7移位成年大鼠模型上证实,在术后10个月初级运动皮层出现了跨大脑两半球的功能重组,并初步探讨了其可能的中枢机制.发现了成年哺乳动物周围神经解剖通路改变后发生跨大脑半球功能重组的脑电生理依据.
作者:李占玉;徐建光;徐文东;顾玉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进一步验证周围神经端侧缝合的有效性,初步探讨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的趋化性问题.方法 雌性清洁级SD大鼠10只20侧,实验分3组,分别为神经端侧缝合组、正常对照组、切断对照组.神经缝合后5个月采用电生理、组织学、电镜等方法,观测再生神经纤维及其靶器官结构功能的改变;乙酰胆碱酯酶染色观测再生运动神经纤维及比例.结果 端侧组肱二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CMAP)潜伏期较正常组减慢64%,大波幅为正常组的27%.肱二头肌肌湿重为正常组的72%,肌纤维横截面积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端侧组肌皮神经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占正常组的44.5%,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大直径、小直径分别占正常组的85.9%、77.3%和65.5%.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示端侧组肌皮神经主干运动神经纤维比例为[(0.39±0.07)%,(x)±s,下同],与正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肱二头肌肌支运动神经纤维比例为(0.38±0.07)%,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有相当数目的再生神经纤维,但以髓鞘薄,直径小的纤维为主,同时能有效防止肌肉萎缩.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侧方出芽对特定靶器官的趋化性不明显.
作者:虞庆;王涛;罗鹏波;顾玉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全长膈神经移位至上臂段桡神经前臂支不同部分恢复伸腕、指功能的效果.方法 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内侧组:开胸切取全长膈神经移位至背阔肌止点下缘处桡神经前臂支内侧部分.外侧组:开胸切取全长膈神经移位至背阔肌止点下缘处桡神经前臂支外侧部分.直接组:将桡神经前臂支于背阔肌止点下缘处切断再原位缝合,此组作为对照组.于术后4个月行大体观察、电生理和肌湿重检测.结果 内侧组和外侧组大鼠均于术后19至23d出现与呼吸同步的伸腕、指动作.电生理和肌湿重检测显示,内侧组腕伸肌(尺侧腕伸肌)恢复优于外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指肌恢复两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切取全长膈神经移位至上臂段桡神经内侧部分能更全面的恢复伸腕、指功能.
作者:杨剑云;陈德松;王涛;蔡佩琴;陈琳;彭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采用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方法防治骨骼肌失神经萎缩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机械分离的方法从孕14~16 d的SD孕鼠中获取神经干细胞,并于神经元限定性培养基中进行传代培养,制备神经干细胞单细胞悬液.采用切断右侧胫神经的方法建立腓肠肌失神经支配的动物(SD大鼠)模型.将108只SD大鼠按注射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每组36只大鼠.实验组:将神经干细胞悬液注射到切断的胫神经远端.损伤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细胞培养液.术后8、12周采用HRP逆行示踪技术检测失神经骨骼肌重获神经再支配的情况,并应用肌肉电生理方法对重获神经再支配的骨骼肌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术后8、12周实验组用电刺激细胞移植部位的腓肠肌,均可引出肌肉收缩活动;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单次收缩的波幅、速度,和强直收缩的时间和强直收缩波幅的恢复率均进一步得到改善.对照组和损伤组均未能引出肌肉活动.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够实现失神经骨骼肌的神经再支配,并且能够与骨骼肌建立起功能性突触连接,有效预防骨骼肌的萎缩.
作者:王德华;徐建光;周文俊;李继峰;顾玉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1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2年.随访内容以患者的主观感觉为主,包括患肢麻木、酸痛、乏力、手部精细活动、发冷及肌肉萎缩等进行疗效的评价.结果 术前13例均主诉有患肢感觉异常(麻木、刺痛觉减退),术后患肢感觉异常完全缓解或明显改善者12例(12/13),占92.4%;症状无变化或症状加重者1例(1/13),占7.6%.手部肌肉萎缩恢复者或改善者11例(11/12),占91.7%;手部肌肉萎缩无恢复或加重者1例(1/12),占8.3%.自觉患肢活动改善或症状完全缓解者11例(11/12),占91.7%;症状无变化或症状加重者1例(1/12),占8.3%.术前主诉有颈肩部酸痛者5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缓解者4例(4/5),占80%;症状无变化或症状加重者1例,占20%.结论 采用手术治疗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是较有效的方法.
作者:曾林如;全仁夫;劳杰;虞聪;徐灿达;谢庆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 男,13个月.2005年11月,因右手不慎被机器链条绞伤致手掌完全离断1 h而急诊入院.入院检查,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右手掌自第一掌骨头水平斜行至环、小指指蹼以近水平完全离断,断端组织损伤严重,创面不齐,污1严重.
作者:马亮;丁晟;陈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2003年6月-2005年9月,我院对206例指骨骨折的患者,采用AO微型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术后随机将患者分成2组,支具组和对照组.结果支具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作者:于从海;赵建勇;张植生;高艳红;杜志国;宿晓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 男,18岁.因左前臂及肘部弯曲畸形18年而就诊入院.既往无外伤史.患者出生时家人即发现左前臂及肘部弯曲畸形,无法伸直;18年来畸形逐渐加重,肢体发育较正常肢体缓慢,手指、腕及肘关节无法伸直,明显影响日常生活.本科检查:左前臂较右前臂短缩约10.0 cm,手指较右侧短缩约1.5 cm,左肘及腕关节明显内翻,手指屈指畸形;前臂桡侧可触及桡骨弧形弯曲,旋前、旋后功能略受限,肘、腕关节无压痛,活动与右侧比较均部分受限,前臂感觉无障碍.
作者:陈薇薇;王欣;魏鹏;徐吉海;陈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术后影响融和体稳定性的因素,界定相对安全活动范围,指导临床早期功能锻炼.方法 采用新鲜尸体前臂标本左、右各6侧,模拟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术,并借助仪器模拟腕关节的主要运动.运动前后摄取腕关节标准正、侧位片,测量桡舟角、桡舟间距和舟骨长度,观察克氏针松动、弯曲情况,并观察疲劳实验对克氏针的影响.结果 腕关节分别活动至掌屈60°、背伸45°、桡偏15°时克氏针产生弯曲,观察指标与对照组(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疲劳实验中,腕关节分别活动至掌屈55°、背伸40°、桡偏10°时克氏针产生弯曲,观察指标与对照组(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影响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体稳定性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腕关节活动的角度,二是活动的强度.融合术后腕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的安全活动范围为掌屈50°,背伸35°,桡偏5°,尺偏30°范围内,并以500次的活动强度为限.腕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应避免环转运动.
作者:刘璠;黄勇;刘涛;王岩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创伤性神经瘤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其与创伤性神经瘤疼痛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将51例创伤性神经瘤组织标本,分为创伤性神经瘤无疼痛症状组(无疼痛组,36例),创伤性神经瘤有疼痛症状组(疼痛组,15例);并将15例正常神经组织标本,设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辅以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技术,对NGF在创伤性神经瘤中的表达进行观察和检测.结果 对照组未见NGF的阳性表达,其它2组皆见阳性表达.但有疼痛症状组NGF阳性表达明显强于无疼痛组,t检验显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l,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NGF的表达强度与疼痛分数呈正相关关系(rs=0.91,P=0.00).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7241,74X-57.43(P=0.00).结论 NGF是导致创伤性神经疼痛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闫合德;高伟阳;李志杰;洪建军;陈星隆;李晓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 男性,25岁.因右手示、中、环、小指被冲床轧伤后离断2 h急诊入院.查体:全身一般情况良好.右示指于中节中部离断,右中、环指分别于近节远段及中节远端关节面处离断成四段,右小指于中节近段完全离断,骨折面呈轻度斜行,断端组织尚整齐(图1).
作者:徐坚方;丁路;朱玲燕 刊期: 2007年第01期
2003年7月-2005年11月,我科采用拇指指背动脉岛状皮瓣逆行修复拇指远端软组织缺损35例,其中15例将皮瓣内指背神经与拇指指神经进行外膜缝合,术后恢复了部分感觉功能,效果较满意.
作者:钟永翔;郭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月骨周围掌侧骨折脱位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方法 对5例腕部复合损伤造成月骨周围掌侧骨折脱位的患者,其中2例(急性开放损伤)采用清创术,腕骨骨折脱位复位后予克氏针内固定或前臂外固定支架固定;3例为陈旧性损伤,行近排腕骨切除,其中2例同时行骨间背侧神经切除.结果 5例随访时间平均为14.4个月.术后腕关节主动运动功能为掌屈15°~40°,平均20°;背伸20°~50°,平均35°;桡偏5°10°,平均8°;尺偏10°~20°,平均12°.3例日常活动时腕关节疼痛,4例握物时力弱,1例X线片发现有舟月骨间分离;1例术后6个月重返原工作岗位,余4例仍残留其他部分功能障碍需进一步治疗.结论 月骨周围掌侧骨折脱位由直接暴力作用所引起,临床易引起漏诊.由于损伤暴力大,常造成开放性多组织复合损伤,延误诊断是导致疗效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作者:田文;田光磊;张友乐;薛云皓;李世民;刘春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经静脉移植后在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内的迁移、分布情况,并评价其对轴突、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方法 经尾静脉注射BrdU标记的MSCs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内(实验组).术后自神经断端、肌肉组织取材检测BrdU阳性细胞,评价坐骨神经指数(SFI)、肌纤维横截面积及肌细胞凋亡数量.结果 术后4、8周从神经断端、肌肉组织内检测到BrdU阳性细胞.实验组的SFI、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不注入MSCs),细胞凋亡数量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MSCs静脉移植至体内能归巢到损伤的神经断端、肌肉组织,具有促进轴突再生、延缓肌萎缩的作用.
作者:李涛;洪光祥;李进;王发斌;康皓;陈振兵;黄启顺;翁雨雄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以优化法去细胞兔臂丛神经,移植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观察免疫排斥情况、早期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情况.方法 以优化法处理新鲜取材的新西兰大白兔臂丛神经分支,移植修复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1.0 cm缺损,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行功能评价、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免疫排斥、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在免疫排斥、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方面无显著差异,却明显优于新鲜兔神经移植组.3个月取材时的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情况优于1个月取材时.结论 优化法去细胞神经在移植修复异种神经缺损时,可以达到免疫耐受,其早期功能恢复和神经再生情况良好,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时有望作为自体神经移植的一种替代疗法.
作者:陈冠军;朱庆生;吕荣;段永宏;王华溢;徐新智;李文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用带蒂示指固有伸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及鱼际支术式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在放大10倍手术显微镜视下,观测18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中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尺神经深支和骨间后神经示指固有伸肌支、终末支的神经束数目、直径、有髓神经纤维数、神经束间无损伤分离和强行分离长度.以带血管蒂骨间后神经终末支为桥接神经,模拟带血管蒂示指固有伸肌支移位术.结果 示指固有伸肌支横径为[(1.10±0.24)mm,(x)±s,下同],有髓神经纤维数为(618±76)根;尺神经深支直径为(2.04±0.42)mm,有髓神经纤维数为(1 342±120)根;鱼际肌支直径为(1.62±0.36)mm,有髓神经纤维数为(1 088±95)根.示指固有伸肌支走行恒定,具有一定的横径和一定数目的有髓神经纤维,可携带血管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及正中神经鱼际肌支.结论 应用带血管蒂的示指固有伸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及鱼际肌支术式可行,为临床尺、正中神经高位损伤后手内在肌功能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及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作者:王培吉;路来金;江波;周凯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诊采用顺行岛状皮瓣与甲床回植治疗指尖离断伤的显微修复方法.方法 对10例指尖离断伤的患者,急诊采用顺行岛状皮瓣与甲床回植进行显微修复.指尖离断平面分别位于甲中及甲根部平面.结果 术后10例皮瓣和回植甲床均全部存活,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指端外观满意,皮瓣质地柔软,手指无明显触痛,活动功能正常.术后指甲较术前平均延长4.0~6.0 mm,其中指甲与甲床完全附着8例,4/5附着2例.9例指甲光滑、无压痛,1例出现钩甲畸形.结论 对甲根以远指尖离断无再植条件者,采用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残端,可保留手指的长度;将游离甲床回植,并加压包扎,可修复部分甲床,改善手指远端的外形.
作者:周晓;芮永军;寿奎水;薛明宇;陈学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2003年2月以来,我们应用邻指皮瓣和指动脉岛状皮瓣的原理设计了带蒂邻指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的术式,临床应用18例,效果满意.
作者:王文德;王鑫;赵亮;姚保兵;王统立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影响断指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危险因素,为早期发现和及时防治血管危象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减少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断指再植的成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712指断指再植的病例,将患者性别、年龄、指别、伤因、断指缺血时间、离断平面、是否完全离断、动脉修复情况、静脉修复情况共九个因素分别与是否发生血管危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亚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断指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712指断指再植术后共有132指发生血管危象,其中静脉危象44指,动脉危象88指,危象发生率为18.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指别、伤因、离断平面、是否完全离断、动脉修复情况、静脉修复情况对血管危象的发生均有影响.二分类亚变量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性别、年龄、伤因、离断平面、是否完全离断、动脉修复情况是断指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独立的预测因素.结论 性别、年龄、伤因、离断平面、是否完全离断、动脉修复情况是断指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独立的预测因素.对于发生血管危象机率高的患者术中要精细操作,术后密切观察,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
作者:何旭;侯书健;赵靖;屈志刚;丁小珩;汤海萍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