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隔姜灸配合手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

张玮;肖伟平;褚如冰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灸疗, 手法治疗, 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隔姜灸配合手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隔姜灸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疗程结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60%,对照组为65.2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隔姜灸配合手法治疗明显优于西药常规治疗,且不良反应少.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神农本草经疏》学术成就述要

    缪希雍(1546~1627年),字仲淳,号慕台,别号觉休居士,明代江苏常熟人,后迁居金坛而终.现存主要著作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四卷、<本草单方>十九卷等.他以立足临床、注重实用为著书宗旨,博览群书,参以心得,写成<神农本草经疏>,又名<本草经疏>.全书三十卷,卷一、二为<续序例>上、下,论述药物的性味主治等内容,载有医论30余篇,将药物与辨证结合论述,分列诸病应忌药七门(即阴阳表里虚实、五脏六腑虚实、六淫、杂证、妇人、小儿、外科).

    作者:董利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降香挥发油-HP-β-CD的制备及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降香挥发油的提取工艺、降香挥发油-HP-β-CD的制备工艺以及降香挥发油-HP-β-CD对异丙肾上腺素(ISO)所致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降香挥发油的提取工艺,采用薄层色谱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降香挥发油-HP-β-CD进行了验证,通过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测定试剂盒实验验证降香挥发油-HP-β-CD对ISO所致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结果:降香药材饮片加10倍量水、浸泡3 h、提取18 h得降香挥发油;降香挥发油与HP-β-CD以1:30的比例溶解于无水乙醇,室温密闭搅拌3 h,回收乙醇,得降香挥发油-HP-β-CD;降香挥发油-HP-β-CD可降低ISO所致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血清中CK、LDH活性和MDA含量,升高SOD活性.结论:降香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合理,降香挥发油-HP-β-CD的制备工艺可行,降香挥发油-HP-β-CD对ISO所致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秀丽;张艳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补肾活血清热方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先兆流产71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清热方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先兆流产的效果.方法:以补肾活血清热方加减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先兆流产患者71例,疗程结束后判断疗效.结果:服药后痊愈36例,有效3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37%.结论:中药补肾活血清热方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先兆流产疗效肯定.

    作者:杨承慧;侯莉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中医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综述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概况,分为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参考文献26篇.

    作者:韩莉;邓跃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清浊化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8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清浊化脂胶囊对高脂血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1例高脂血症患者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1例,分别给予清浊化脂胶囊和舒降之治疗.治疗前后观察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TC、TG、LDL-C含量及 Apoa/ApoB比值均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7.5%,与舒降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与舒降之组比较P<0.05和P<0.01.服药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清浊化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肯定,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杨东山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清肝益气降压方对原发性高血压模型大鼠血浆内皮素、血清一氧化氮的影响

    目的:观察清肝益气降压方对原发性高血压模型大鼠(SHR)血浆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的影响,探讨该方的降压机制.方法:30只雄性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清肝益气组、清肝泻火组和疏肝抑火组,连续给药6周,以Wistar大鼠作空白对照,测定各组大鼠血压、ET、NO水平,并观察ET/NO比值变化.结果:给药6周后测定,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清肝益气组血压明显下降(P<0.05),清肝益气组NO水平明显提高(P<0.05),且ET/NO比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清肝益气降压方降压作用确切,提高NO浓度水平、降低ET/NO比值可能是该方降压机制之一.

    作者:韩涛;郭炜;王洪海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隔姜灸配合手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隔姜灸配合手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隔姜灸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疗程结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60%,对照组为65.2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隔姜灸配合手法治疗明显优于西药常规治疗,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张玮;肖伟平;褚如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王会仍治疗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经验

    感染后咳嗽是指各种病原体所致的呼吸道感染以后继发的咳嗽,其中部分患者经多种抗感染、化痰止咳药治疗后感染得到控制,但咳嗽仍不缓解,症状顽固,迁延不愈,常伴有气道反应性增高,日久往往转变为慢性咳嗽.王会仍主任医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针对呼吸系疾病的临床特点,辨证施治,并注意吸收现代研究成果,特别强调扶正固本在治疗中的作用.今撷取王老师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徐婷贞;骆仙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督脐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督灸辅以脐灸(督脐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脾胃虚弱证的疗效.方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0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督脐灸治疗1个疗程后,30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督脐灸能有效改善AS脾胃虚弱症状,缓解病情.

    作者:杨继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辨证系统的建立

    从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的古今医案中收集病例237例,对其症状和体征进行语言规范化处理及量化赋值,使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KDD决策分析系统Rosetta软件约简病证属性,获取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专家知识,并提供该系统决策规则的统计信息,为进一步研究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奠定基础.

    作者:陈素玲;付爽;高云;李运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进展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治疗和外治等几个方面,概述了近年来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参考文献36篇.

    作者:田佳星;廖江铨;袁立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肾八味胶囊对肾病综合征模型小鼠血清IL-6的影响

    目的:观察肾八味胶囊对肾病综合征(NS)模型小鼠24 h尿蛋白和血清白介素6(IL-6)的影响,以探讨该方对NS的免疫治疗作用机制.方法:给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复制NS模型,4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肾八味低剂量组、肾八味高剂量组、至灵胶囊组、生理盐水组,采用BCA法检测各组小鼠24 h尿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血清IL-6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小鼠24 h尿蛋白和血清IL-6均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升高,中药灌服后能显著降低NS小鼠24 h尿蛋白和血清IL-6的含量.结论:降低血清IL-6的含量可能是肾八味胶囊治疗NS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桑素珍;沈惠风;部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电针对MCAO模型大鼠海马CA1区P-gp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电针内关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海马CA1区微血管内皮细胞P-gp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脑缺血的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内关、地机,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P-gp的表达.结果:MCAO模型大鼠海马CA1区微血管内皮细胞MDR1表达下降,30 d时表达与15 d相比明显增多,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时间依赖性升高.针刺内关穴后P-gp的表达显著增多,并且针刺天数不同疗效也不同.结论:针刺对MCAO大鼠海马CA1区P-gp的表达有良性调节作用.

    作者:刘红;宋修涛;卢岩;王世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0种中药水溶性糖HPLC指纹图谱与寒热药性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水溶性糖的相关性,进一步阐明中药四性与其物质基础的关系.方法:选取10种寒性中药和10种热性中药,提取水溶性糖,加入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进行衍生化反应,测定水溶性糖的HPLC指纹图谱,利用Fisher方法建立判别函数,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建立寒热药性的Fisher判别函数,实现了对20种中药寒热药性的准确判别,判别正确率为100%.结论:中药寒热药性与水溶性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Fisher可以作为判别中药寒热药性与水溶性糖关系的统计学工具,水溶性糖是中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之一.

    作者:李静文;李峰;周正礼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建立手区中医影像技术的可行性探讨

    通过对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的分析认为:中医诊断技术的现代化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采用的中医诊断法医学基础应当明确,二是疾病生物信息所表达的物理量能够被现代科学技术准确反映.手区胃疾病生物信息成像法可以反映内脏病变在手区生物信息成像的性质和中医的科学内涵,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技术具有对该手像法的医学内涵物理量的识别和重建能力,由此形成的中医影像技术,有可能使中医的诊断走出主观、模糊的状态,形成客观、量化、统一、标准的诊断技术.只有中医诊断技术实现现代化,才能建立有别于西医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影像技术和实验室检测技术.

    作者:李水贤;谢莉青;董国英;刘希双;王永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虫草多糖对肝损伤模型小鼠肝细胞胞外基质表达的影响

    冬虫夏草属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植物,性温、味甘,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咯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等,虫草多糖是其主要的有效成分.关于多糖的保肝作用已有众多研究,但多糖对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作用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MTT和qRT-PCR等方法,探讨了不同浓度的虫草多糖(Cordyceps Polysaccharides,CP)对CCl4损伤肝细胞增殖及Ⅰ型胶原(Collagen I,Col-I)、Ⅳ型胶原(Collagen IV,Col-IV)层粘连蛋白(Laminin,LN)、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整合素(Integrin)和细胞黏合素C(Tenascin-C)等多种ECM表达的影响.

    作者:黄军民;卢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方药靶向证候组间暴露均衡假说构建

    阐释了方药靶向证候组间暴露均衡假说构建的必要性和影响因素,认为提高分组的随机化程度、增加样本数是构建本假说的基础.并对该假说构建的作用及现阶段难点、对策进行了分析.

    作者:李可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延胡索炮制前后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目的:比较炮制前后延胡索中的脂溶性成分含量及其成分的变化.方法: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脂溶性成分,用2%硫酸-甲醇在70 ℃下甲酯化,用GC-MS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其组成和含量.结果:从延胡索中得到7种脂肪酸,含量为81.685%,含量较高的为反亚油酸(45.881%)和十六酸(12.437%);而从醋制延胡索中也得到7种脂肪酸,含量为59.505%,含量较高的为反亚油酸(22.296%)、二十二酸(10.004%)和(Z)-9-十八烯酸(9.692%).结论:炮制前后的延胡索中脂溶性成分主要是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优势;未炮制和炮制延胡索的脂溶性成分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其含量差异较大.

    作者:陈永新;李峰;周正礼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糖尿病前期病因病机分析

    糖尿病前期相当于中医的脾瘅,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病理状态.该阶段虽然存在糖代谢异常,但相当部分是可逆的.糖尿病前期即存在明显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CVD)等风险,因此对其早期干预备受重视.中医药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深入认识人体对糖调节受损的病因病机,及时进行调治,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张慧芳;孙丰雷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基于人体感受器的中医症状分类

    基于刺激的类型和人体感受器分布、感觉的类型,对历代医案数据库中的2 751个症状进行了分类,发现大多数症状都可依据感受器的不同进行分类,仅有37个症状不与感受器直接相关,属于心理学和思维科学的研究范畴;痒、酸、麻需要进一步确认感受器.

    作者:王义国;田欣;于明珠;马洪刚;武嘉兴;张启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