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郁证常见体征述要

齐向华;闫兆君;刘更生

关键词:肝郁证, 体征, 诊断学研究
摘要:肝郁证是中医临床的常见证候之一,目前中医界对该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较多,但该证的体征研究尚不充分.笔者在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以黄柄山[1]制定的肝郁气滞证及相关证候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结合临床实践,对肝郁证的常见体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以期对建立规范、客观的肝郁证诊断标准及临床辨证提供参考和帮助.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葛根、枳椇子对大鼠血中乙醇浓度变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草药葛根、枳椇子对乙醇中毒的防治功效.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先药后酒组和先酒后药组.采用白酒、中药,按体重分别灌胃,在不同的时间进行眼眶静脉丛取血,测定其乙醇浓度.结果:先药后酒组1 h血中乙醇浓度比对照组低60%,而先酒后药组只低30%.先药后酒组和先酒后药组两组比较1 h的乙醇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5 h血中乙醇浓度亦有差异(P<0.05 ).结论: 葛根、枳椇子具有解酒的功效,酒前服用比酒后服用效果更佳.

    作者:尹秋霞;陈英剑;孙晓明;薛炼;武立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糖肾康改善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血流动力学异常及一氧化氮水平的研究

    通过观察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瘀为法组方的中成药糖肾康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改善作用,以及与一氧化氮的关系,探讨该药的作用机制,寻求糖尿病肾病早期防治的理论依据.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肾病早期一氧化氮产生增加可能是肾血流动力学异常的重要因素,糖肾康可以通过降低一氧化氮水平而达到改善肾血流动力学的目的,从而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防治起重要作用.

    作者:韩文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消痰散结方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及胃癌组织中VEGF表达的影响

    肿瘤的浸润转移与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因此进行抗血管形成的药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消痰散结方是导师魏品康教授临床30多年的经验总结方,经临床应用发现具有明显的抗胃癌浸润转移作用[1].本实验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CAM)及人胃癌裸鼠原位种植模型为对象,从血管研究着手,探讨消痰散结方抗肿瘤浸润转移的机制.

    作者:苏晓妹;李峻;许玲;陈亚琳;郑国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单纯中医药治疗SARS效果好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病毒蛋白质组研究有新进展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病毒可跨越种属屏障直接从鸭传给人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肝郁证常见体征述要

    肝郁证是中医临床的常见证候之一,目前中医界对该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较多,但该证的体征研究尚不充分.笔者在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以黄柄山[1]制定的肝郁气滞证及相关证候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结合临床实践,对肝郁证的常见体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以期对建立规范、客观的肝郁证诊断标准及临床辨证提供参考和帮助.

    作者:齐向华;闫兆君;刘更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论情志与情绪的异同

    目的在于借鉴心理学知识,发展中医情志学说.从概念、基础理论、分类和东西方思维方式上对情志与情绪的异同进行了剖析和比较.认为情志不等于情绪,应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出发理解情志学说.

    作者:宋炜熙;胡随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试论中医学说改造的思路

    认为当前中医危机只是中医学说的危机,提出中医学说理论改造的思路应该坚持与传统学说基本兼容的原则,以现代方法论为重构的基础,比传统学说更加简洁、完整、严密.

    作者:卢宜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干燥综合征中医治疗概况

    中医学根据干燥综合征(SS)燥象丛生的特点,将本病与中医学的燥证、干燥病、燥痹相对应.中医学认为,干燥病是因素体阴虚,或感染邪毒而致津液生化不足,清窍、关节失其濡养所致.是以口鼻干燥,眼干及涩痛、异物感为主要表现的虚弱性疾病[1].

    作者:李晓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1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破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等,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有椎动脉机械压迫学说、交感神经刺激学说、椎间失稳或软组织炎症直接或间接刺激神经(交感神经、窦椎神经等)学说三种解释.赵定麟[1]认为,脊椎退变失稳、骨赘形成、椎间隙改变及髓核脱出等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及其周壁上的交感神经而引起椎动脉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作者:井夫杰;王道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升黄益智方对痴呆模型小鼠脑组织铁及铁蛋白分布的影响

    应用组化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升黄益智方对三氯化铝胃饲造成痴呆的小鼠部分脑区(纹状体、下丘脑和胼胝体等)中的铁及铁蛋白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生理状态下,铁及铁蛋白阳性细胞主要存在于神经胶质细胞内,阳性细胞分布的密集程度由密至稀依次为纹状体、下丘脑、胼胝体,皮层和海马偶见阳性细胞.痴呆造模组铁蛋白阳性细胞在各脑区中密度和着色程度都有明显的下降.西药治疗组对铁蛋白阳性细胞在各脑区中密度的下降无显著性改善.中药治疗组的阳性细胞密度比造模组有显著性提高.神经元内未见阳性细胞.提示升黄益智方对中枢神经系统内铁代谢平衡机制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张沁园;丁向东;孙强三;王晓红;张建新;郭志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康脑灵冲剂对高脂合并脑缺血大鼠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目的:观察康脑灵冲剂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大鼠体内血浆脂蛋白、自由基代谢异常的影响.方法:建立高脂餐饮食加双侧颈动脉结扎形成急性实验性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给模型大鼠服用复方丹参片、康脑灵冲剂治疗,用放免法、光化学扩增法[1]、硫代巴比妥酸法[2]检测TXB2 、6-keto-PGF1α、ET、SOD、MDA、LDL-C、HDL-C、apoA-I、apoB、NO的含量.结果:用药组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血浆LDL-C、apoB含量明显降低,HDL-C、apoA-I含量增多,ET、TXB2减少,6-keto-PGF1α增高,NO含量增多,SOD活力升高,MDA含量减少,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康脑灵冲剂具有活血化瘀、抗氧化、抗脑缺血缺氧作用,使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内皮素(ET)等物质减少,减轻血管内皮损伤,从而可防止动脉硬化、血管性疾病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闫滨;贾成友;王锋;邢爱红;姚晓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针灸经络研究有重要进展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宣肺布津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机制探讨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体尤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炎症和损害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临床常出现口腔干燥、眼干燥、龋齿、反复发生的腮腺炎等,尚可同时累及其他器官造成多种多样的临床损害.如单独发生,即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当其并见于其他自身免疫性风湿病则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目前,现代医学对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因而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我们运用宣肺布津法,对pSS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研究,疗效肯定.

    作者:于佐文;孙逖;金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手术联合中药治疗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观察手术+中药治疗本病的疗效.方法:通过对新西兰大白兔联合应用马血清+甲基强的松龙造模及手术处理,对正常组、模型组、手术组、手术+中药组实验兔的血脂、血液流变学、血生化及股骨头标本切片观察,分析比较.结果:手术+中药治疗本病的疗效优于单纯保髋手术.结论:手术+活血化瘀补肾壮骨方法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的合理方法.

    作者:毕荣修;陈彦华;殷惠芬;王式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方配伍与应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为治血痹而设,其药物组成: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因其用药精当、组方严谨、配伍巧妙,长期以来,备受中医学者的青睐,已成为临证习用之名方.复习前人对本方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谈几点体会.

    作者:张洪斌;葛同军;韩东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论阴精阳气与西医学理论的相容性

    发现能体现中医特色的检测指标体系,是使中医理论与临床走向定量和实证的首要步骤.1999年,我们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将单位时间内流过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能量(即能流)定义为阳气,将机体或其组成部分存储的糖、脂肪和蛋白质定义为阴精,引起许多专家的质疑.事实上,这里的阴精既不是阴,也不是精,也不是内涵模糊的传统意义的阴精;这里的阳气既不是阳,也不是气,也不是内涵模糊的传统意义的阳气,而是定义的两个内涵明确的新概念,它们既具有传统意义下阴精阳气的基本特征,又与现代西医理论相容.

    作者:张启明;张珍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复方运舒擦剂药效学研究

    目的:探讨复方运舒擦剂对动物的药效作用.方法:应用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观察复方运舒擦剂对动物微循环、血液乳酸代谢、抗疲劳等影响.结果:复方运舒擦剂具有改善微循环、消炎止痛、促进血液乳酸代谢、抗疲劳等功效.结论:该药用于运动后保健和治疗,能明显促进疲劳的恢复.

    作者:杨娟娟;黄涛;周传苓;林月明;姜枫勤;刘金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恶寒与畏寒之我见

    <中医诊断学> 五版、六版及新世纪一版教材对恶寒与畏寒所下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即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为恶寒;若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者为畏寒.然而,五版教材与六版教材及新世纪一版教材对恶寒与畏寒的临床意义,看法有明显分歧.五版教材认为恶寒见于表证,畏寒见于里寒证,包括里实寒证和虚寒证,而六版及新世纪一版教材则认为恶寒不仅见于表证,亦见于里实寒证,只有虚寒证才出现畏寒.

    作者:庄泽澄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