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数学模型评价Ⅱ类错(牙合)功能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改变

崔丽娟;刘亚非;左艳萍;刘学聪;范素军;董福生

关键词:数学模型, Ⅱ类错, 功能矫治, 曲线拟合
摘要:目的 研究Ⅱ类错(牙合)功能矫治前后牙、颌骨和软组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代表牙、颌骨和软组织的4项指标在功能矫治前后的数据进行曲线拟合.结果 功能矫治前后4项指标的关系发生明显改变.结论 功能矫治通过改变上切牙的突度和上、下颌骨的矢状关系可以改变软组织侧貌.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上颌前牙三种不同方法根管预备后剩余根管壁厚度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上颌前牙根管预备后距根尖4mm处根管壁的小厚度,为临床预备桩腔末端的宽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离体直单根管上前牙60个,随机分为3组(n=20)进行根管预备,A组:不锈钢根管锉常规法;B组:G型钻根管冠部预处理+不锈钢根管锉常规法;C组:手用ProTaper镍钛根管锉冠向下法.所有牙齿用金刚砂片分别在距根尖4mm处和釉牙骨质界处截断牙根,截断面垂直于根管.用游标卡尺测量断面根管近中壁、远中壁薄处厚度.结果 三种方法根管预备后距根尖4mm处和釉牙骨质界处剩余根管壁厚度均数都大于1mm.釉牙骨质界处与距根尖4mm处剩余根管壁厚度之间行直线相关分析,只有B组釉牙骨质界处与距根尖4mm处远中壁剩余根管壁厚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其它组之间均不存在线性相关.结论 对于大多数病例,经三种方法根管预备后,推荐使用3#P型钻预备上颌前牙桩腔末端.

    作者:池学谦;张成飞;曹翠丽;严晓燕;陈惠珍;张金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邯郸市乳牙期错(牙合)的调查分析

    乳牙不仅是乳儿期、幼儿期及学龄前期咀嚼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正常恒牙列的形成都起很重要作用,对于学龄前儿童错(牙合) 情况进行调查,有利于口腔医生对儿童错(牙合) 进行预防和早期矫治,笔者于2005年对邯郸市第一幼儿园及市政府幼儿园邯郸本地人的乳牙期儿童进行了一次错(牙合) 畸形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英奇;史东晔;崔巍巍;巩兰平;宋海平;焦建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3195例临床研究

    目的 对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选择1984年4月至2007年9月在我科治疗的3195例患者.患者仰卧位,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将射频热凝温度控制在60℃~80℃,治疗4min~8min,采用改良睑粘连术预防治疗射频热凝术后并发症角膜白斑.结果 本组患者一次治疗达到疼痛完全缓解及明显缓解者为83.76%;二次治疗达到上述效果者为98%.采用改良睑粘术前后两组病例角膜白斑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唐鸣;张海燕;赵建国;刘俊茹;耿韶辉;马树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口腔医学生根尖片投照失败原因分析

    根尖片是口腔科医师诊断牙患的重要手段,是口腔临床中应用多的一种X线片.根尖片投照技术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根尖片的密度、清晰度、对比度和失真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笔者把近三个月2002级学生在我科实习所拍摄的3378张牙片进行分析,研究根尖片投照失误的类型及其与牙位的关系,以便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进,为今后实习学生减少失误,提高根尖片的质量,降低废片率、减少患者不必要的X线照射提供帮助.

    作者:于美清;雍平;王好公;任贵云;栗兴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三种自身抗体对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抗腮腺导管抗体、抗核抗体及抗ENA抗体对于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生物薄片免疫荧光技术(BIOGHDP-IFA)及间接免疫荧光法,对32例确诊的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抗腮腺导管抗体、抗核抗体(ANA)及抗ENA抗体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组抗腮腺导管抗体阳性率为50%,ANA阳性率为84.3%,抗ENA抗体阳性率达100%.抗腮腺导管抗体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抗核抗体和抗ENA抗体仍是目前该病血清学诊断的重要指标.结论 ANA和抗ENA抗体对于诊断pS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

    作者:林琴;黄建荣;华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舍格伦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舍格伦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1998~2006年笔者在门诊收治符合舍格伦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和传统西医疗法进行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杨平;刘志良;刘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替牙期前牙扭转的双托槽法阻断性矫正

    上下颌前牙扭转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其病因通常是乳牙滞留,造成后续恒牙萌出间隙不足,从而发生扭转.对于这种病例如果不及时加以阻断性治疗而任其发展,则会诱发错(牙合)畸形的进一步发展.比如:由于扭转牙与对(牙合)牙发生异常接触将会导致对(牙合)牙的唇或舌向错位;再比如,由于扭转牙的近远中存在间隙,邻牙会向此间隙中倾斜漂移,从而导致中线偏斜、邻牙错位和牙列拥挤等一系列的问题.

    作者:贝珉;达式金;丁筱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聚合方式对义齿基托树脂中残余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含量的影响

    目的 研究聚合方式对义齿基托树脂中残余甲基丙烯酸甲酯含量的影响.方法 按照不同的聚合方式,将实验分为3组,每组制备3块试验样块.按照YY0270-2003规定的气相色谱法实验方法测试各组样品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MMA)含量.结果 不同聚合方式得到的材料中MMA的百分含量明显不同,以微波聚合方式得到的基托材料残余单体含量低.结论 聚合方式对义齿基托材料残余单体含量具有显著影响.

    作者:张殿云;郑睿;郑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刺激上皮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 gingivalis)刺激下口腔上皮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水平.方法 P. gingivalis ATCC 33277(I fimA),W83(Ⅳ fimA),47A-1(Ⅳ fimA)分别与KB细胞ATCC CCL17共同孵育6h,在3h和6h收集细胞和培养上清液.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KB细胞IL-8,IL-6,IL-1β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反应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8,IL-6,IL-1β的变化.结果 3h时,Ⅳ fimA组IL-6蛋白水平低于I fimA组(P<0.05),6h时,Ⅳ fimA组IL-6和IL-8蛋白水平均低于Ⅰ fimA组(P<0.05);IL-8,IL-6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不一致,提示存在转录后水平的调节.3h,6h时,IL-1β对P. gingvalis刺激不敏感,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都很低.结论 P. gingivalis fimA基因型与上皮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水平相关,提示P. gingivalis致病性与其fimA基因型相关.

    作者:郭永华;吴亚菲;刘天佳;肖晓蓉;张静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种植体-基台界面平台转换设计的研究

    骨内种植体的临床成功和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近牙槽嵴顶的骨和软组织的健康.然而,临床实践结果表明传统的两段式种植体修复后,在牙槽嵴顶通常会出现骨吸收且在第一年较为明显;Zarb等学者研究证实,种植修复一年后牙槽嵴顶将重建至种植体-基台界面(implant-abutment junction,IAJ)下1.5mm~2.0mm水平,与种植体的第一螺纹处重叠[1,2].

    作者:付丽;周延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根管治疗质量控制中根尖片的使用现状

    牙髓炎及根尖周炎是口腔内科常见的慢性、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根管治疗(root canal treatment, RCT)是目前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有效、彻底的治疗方法.

    作者:高萍;郑广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口腔卫生习惯对牙周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研究

    目的 通过研究口腔卫生习惯对牙周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的共同影响,进一步探讨牙周炎与COPD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于2007年11月~2008年6月,抽取符合研究条件的志愿者450人,年龄41~85岁(平均63.5岁),进行问卷调查及牙周和肺功能检查.通过χ2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刷牙次数过少(OR=1.475,CI为1.250~3.645)、刷牙方法不当(OR=1.940,CI为1.040~3.286)、刷牙部位不全面(OR=1.526,CI为1.064~7.128)、不洁治(OR=2.258,CI为1.326~5.294)为牙周炎患病的危险因素;刷牙次数过少(OR=1.815,CI为0.242~6.634)、刷牙部位不全面(OR=1.610,CI为0.483~2.970)、不洁治(OR=2.072,CI为1.264~5.540)为COPD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刷牙次数过少、刷牙部位不全面及不洁治可能是40岁以上中老年人患牙周炎及COPD的共同危险因素.

    作者:王左敏;赵倩;张菁;张良琼;林英翔;王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五种冲洗液对根管内粪肠球菌抗菌效果的体外实验

    目的 评价五种冲洗液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杀菌效果.方法 建立粪肠球菌根管内感染模型,将40个感染根管标本随机分为5组,每组8颗牙.器械预备时分别采用5.25% NaClO(A组)、2.5%NaClO(B组)、1%NaClO(C组)、17%EDTA(D组)、17%EDTA+1%NaClO(E组)冲洗根管.冲洗前、冲洗后即刻及冲洗后72h分别取样,37℃下CO2孵育箱中培养,48h后计数菌落数(CFU/ml).结果 冲洗后5组根管内的粪肠球菌量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A组与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B组与C组、D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E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与D组、E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D组与E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根管冲洗后培养72 h均有细菌生长.结论 5.25%NaClO抗菌效果强;17%EDTA+1%NaClO的抗菌效果优于1%NaClO,与2.5%NaClO抗菌效果相近似.

    作者:刘漪;李慧;黄辉;万腊根;廖晚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低浓度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刺激骨唾液酸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转录

    目的 研究低浓度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成骨细胞系(ROS17/2.8)中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 BSP)基因表达和转录的调节作用,以及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2)转导途径阻断剂(U0126)对此调节作用的影响.方法 0.01mg/L P.g. LPS 作用ROS17/2.8细胞0h、3h、6h和12h后,用Northern 杂交观察BSP和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mRNA的表达;再将ROS17/2.8细胞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LPS(0.01mg/L P.g. LPS)组、U0126(5 μmol/L)组、U0126+LPS组(U0126预刺激细胞30min后,U0126与P.g. LPS 共同作用),各组持续作用12h后,用瞬时转染法分析BSP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结果 0.01mg/L P.g. LPS 作用ROS17/2.8细胞12小时后BSP和OPN的mRNA杂交条带增强;0.01mg/L P.g. LPS使BSP基因启动子(pLUC3)转录活性值与空白载体活性值的比值升高1.582(F=5.734,P<0.05),U0126使其降低2.693(F=11.500,P<0.01),U0126使LPS对比值的升高变化降低2.242(F=6.204,P<0.05).结论 低浓度(0.01mg/L)P.g. LPS增强ROS17/2.8细胞BSP基因表达和转录,而且其对BSP基因转录活性的上调作用是经由ERK1/2信号转导路径介导的.

    作者:李新月;小方赖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大鼠泪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 通过组织细胞培养方法获得生物学性状稳定的SD大鼠泪腺上皮细胞,提供用于组织工程构建泪腺的种子细胞.方法 分离纯化、培养SD大鼠泪腺上皮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对第5代泪腺上皮细胞进行细胞相关分泌片(cell-associated SC)、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actin)和波形丝蛋白(vimentin)的免疫化学定性检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第2、3和6代泪腺上皮细胞.结果 第5代泪腺上皮细胞对细胞相关SC呈现出广泛的阳性表现,对波形丝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阳性率较低.透射电镜观察到第2、3代泪腺上皮细胞表现功能活跃的状态,而第6代细胞则发生退变表现.结论 成功体外培养了SD大鼠泪腺上皮细胞,第2、3代细胞可作为组织工程构建泪腺的种子细胞.

    作者:龙丽;李龙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中发生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局麻下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中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为预防或减少术中发生不良反应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月我院412例局麻下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病例,其中297例术前未使用阿托品,115例术前肌注阿托品,统计心电监护记录中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新发窦性心动过缓81例(19.7%),出现窦性停搏13例(3.2%),发生阿斯综合征2例(0.4%),出现心源性休克症状5例(1.2%).其中阿托品组中发生窦性心动过缓55例,窦性停搏8例;未用阿托品组中发生窦性心动过缓26例,窦性停搏5例,术前使用阿托品对减少术中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经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本组病例中出现窦性心动过速93例(22.6%),出现新的房性期前收缩66例(16.0%),室性期前收缩59例(14.3%);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0.7%);心房纤颤1例(0.2%).结论 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中可以出现快速或缓慢性心律失常,术前注射阿托品不能避免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加强术中心电监护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关键.

    作者:王文英;翟新利;崔念晖;孟娟红;张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平面导板在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中的临床应用

    在安氏Ⅱ类错(牙合)中,常出现这样的症状:磨牙呈远中关系,尖牙呈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伴下前牙拥挤.许多学者认为,深覆(牙合)的矫治至关重要,垂直方向上的调整有利于前牙覆盖的改善、前牙拥挤的解除及磨牙关系的调整[1].本研究探讨固定矫治器配合使用平面导板时,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牙位变化.

    作者:王碧丽;梁雪萍;柴水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正颌外科手术矫治牙颌面畸形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目的 对正颌外科手术矫治牙颌面畸形的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以探讨研究牙颌面畸形的术式选择以及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防和治疗.方法 通过收集大连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2004年1月~2007年8月牙颌面畸形53例患者,通过对术前术后面型、咬合关系的临床检查、X线头影测量分析,模型外科的设计分析,以对手术疗效进行临床分析和评价.结果 53例患者共行手术129例次,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面部外形与咬合关系恢复满意;常见的并发症是下牙槽神经和颏神经的损伤(3/53),其次是咬合不理想(2/52),术中出血(1/52),术后感染(1/52),其他并发症较少.结论 牙颌面畸形患者的外科治疗,要根据牙颌面畸形严重程度,经过临床检查、头影测量分析和模型外科研究得出确切诊断和设计,制定治疗方案,作好术前预测分析,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坚持术前后正畸矫正治疗,才能达到良好咬合关系的效果.

    作者:李阳;曲卫国;马卫东;郑延清;王兴;曲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两种矫治技术治疗牙周病患者牙周组织应力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固定矫治技术治疗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牙周应力分布的异同.方法 应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建立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固定矫治技术施加矫治力治疗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研究模型,对比分析两种矫治技术表面应力的分布特点.结果 两种矫治技术平均主应力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但在相同载荷下,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应力绝对值小于固定矫治技术.结论 相对于固定矫治技术而言,无托槽隐形技术产生的应力分布更小,更均匀,有利于牙周病患者治疗时牙周组织的健康.

    作者:杨斌;白玉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酸性环境对变形链球菌srtA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检测酸性环境对变形链球菌初始粘附相关基因srtA表达的影响.方法 变形链球菌分别在初始pH为5.5和7.0的条件下培养,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利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环境条件下变形链球菌初始粘附相关基因srtA的表达.结果 酸性环境中高粘附能力变形链球菌srtA基因表达明显上调,低粘附能力菌株的srtA基因表达也升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中性环境中高粘附能力菌株srtA基因表达明显高于低粘附能力菌株,而在酸性环境中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酸性环境促进变形链球菌srtA基因表达可能是变形链球菌抵抗酸性环境的机制之一;变形链球菌对牙面的粘附力可能与其srtA表达的量有关.

    作者:姜颖;张铁柱;杨锦波;刘天佳;陈坤;贾淑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