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顺礼;周延民;孟维艳
目的评价Bio-Oss Collagen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全身健康的牙周基础治疗后6周左右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0.8岁,共有18处骨下袋,试验组9处骨下袋17个位点,对照组9处骨下袋15个位点.牙周翻瓣术分别植入Bio-Oss Collagen(试验组)和Bio-Oss(对照组).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后6个月检查牙周袋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BI)、牙龈退缩(GR)和临床附着水平(CAL),拍摄术区平行定位X线片评价植骨前后骨缺损处牙槽骨的修复情况.结果植骨前两组的各项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Bio-Oss Collagen组植骨前的PD(6.6±1.2mm)、BI(2.7±0.8)、GR(2.2±0.8mm)和CAL(8.8±1.3mm),植骨后6个月分别为PD(3.8±0.9mm)、BI(1.9±0.7)、GR(2.4±1.1mm)和CAL(6.2±1.2mm);Bio-Oss组植骨前的PD(6.1±1.0mm)、BI(2.2±0.7)、GR(1.9±1.5mm)和CAL(8.0±2.0mm),植骨后6个月分别为PD(4.0±0.7mm)、BI(1.9±0.7)、GR(1.9±1.2mm)和CAL(5.9±1.6mm),两组PD和CAL以及试验组BI的改变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GR在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Bio-Oss Collagen组PD的降低(2.8±0.9mm)要明显大于Bio-Oss组(2.0±1.0mm)(P<0.05),余指标则均无显著性差异.比较治疗前后的X线片,骨缺损处牙槽骨均明显增加.结论 Bio-Oss Collagen和Bio-Oss两种骨材料均可明显地降低牙周袋探诊深度和减少附着丧失,本研究中Bio-Oss Collagen要优于Bio-Oss,而且临床操作较方便.
作者:朱卫东;沙月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根据口腔癌周毛细淋巴管的解剖生理特点,制备对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灶具有靶向性的抗癌纳米微粒.方法以聚乳酸(PAL)为载体,以对口腔鳞癌细胞有强大杀伤作用的葫芦素BE(CuBE)为模型药物,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葫芦素BE聚乳酸纳米微粒(CuBE-PLA-NP);在体内外对CuBE-PLA-NP相关性质检测的基础上,建立昆明小鼠颊癌颈淋巴结转移模型,以CuBE-PLA-NP为实验组,CuBE为对照组,分别行癌周粘膜下注射,注射后在15个不同时间点处死动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血、心、肝、脾、肺、肾和颈淋巴结内在不同时间点的药物浓度,以考察药物在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并观察各组对颈淋巴结转移灶的治疗疗效.结果①CuBE-PLA-NP粒径分布范围为47nm~120nm,平均粒径为85nm,载药量为(23.03±0.47%),包封率为(93.00±0.10%),体外释药规律表明与Higuchi方程拟合,合成的CuBE-PLA-NP没有降低CuBE成份的抗癌活性并适合于行局部注射.②实验组中颈淋巴结转移灶内药物相对百分比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中药物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颈淋巴结转移癌细胞可见有明显坏死,随着时间延长,颈转移灶内坏死区域增大,而对照组中颈淋巴结转移癌细胞在各个时间点均未出现坏死.结论平均粒径为85nm的CuBE-PLA-NP对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灶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确切的治疗疗效,同时降低了药物的全身毒副作用.
作者:杨凯;温玉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糖尿病为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伴多种全身并发症的系统性疾病.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Ⅱ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2DM)在中国正处于高发期,患者达四千万,而且每天至少以三千人的速度增长,同时还有一部分未被诊断的2DM患者[1].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重度牙周病发病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认为牙周病是糖尿病的第六并发症[2].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牙周病的发病率高,病损严重且进展迅速,同时,牙周病也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控制,完善的牙周治疗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控制,糖尿病和牙周病呈现一种双向关系[3、4],两者可能存在协同的病生机制,研究表明如致炎细胞因子IL-1、IL-6、TNF-α等,在糖尿病、牙周病发展中均起着一定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清,近年来国外关于IL-6与糖尿病和牙周病的关系研究较多,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谷宇新;张金廷;李庆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联合紫杉醇对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1的抑制增殖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将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1和对照组原代培养鼠肺成纤维细胞L929根据不同药物浓度分为9组,药物作用72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改变;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变化.结果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单独用药组(P<0.05).L929细胞各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低于MEC-1细胞(P<0.05).结论 TNF-α联合紫杉醇对MEC-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诱导凋亡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杨湲波;董青;董福生;王洁;王琳;杨金晖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在成功构建运动发酵单胞菌乙醇脱氢酶基因(adhB)置换变链乳酸脱氢酶基因(ldh)重组质粒pMDLA的基础上,构建表达载体pET-28a-adhB,在大肠杆菌中进行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方法应用DNA重组技术构建表达载体,通过SDS-SAGE和乙醛指示平板鉴定目的基因的表达效率.结果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ET-28a-adhB,通过SDS-PAGE检测可见特异性蛋白表达条带,在乙醛指示平板上可见阳性菌落.结论根据测序及大肠杆菌表达结果,可确定该重组质粒中adhB已完全替换ldh,为下一步构建乳酸脱氢酶活性缺陷的变链突变株奠定基础.
作者:柳静;黄洋;张颖丽;周春华;欧阳红生;逄大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PTEN基因是由Steck等在1997年克隆到的一个候选的抑癌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0q23.3,该基因具有双重特异性磷酸酶活性,可通过磷酸化与去磷酸化的动态变化调节正常细胞的生长.PTEN基因的突变与缺失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肿瘤在人体内的发生与发展,随着时间的延长,肿瘤细胞可能会获得越来越多的遗传学改变.
作者:陈中;张雨温;张素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中遗漏根管的原因及对策.方法上颌第一恒磨牙再治疗中通过插入小号K锉进行X线片偏移投照技术(近中或远中)及手术显微镜下仔细探查髓室底所确认的遗漏根管病例9例,记录再治疗中发现遗漏根管的部位,数量及疏通的根管数目并进行分析.结果再治疗中发现上颌第一恒磨牙遗漏一个根管病例8例,遗漏两个根管病例1例;遗漏部位为近颊根管1例,近颊舌侧根管(MB2)根管5例,远颊根管2例,腭侧根管1例;再治疗中可重新疏通的遗漏根管7例.结论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中MB2根管遗漏率较高,遗漏根管的原因主要是根管口钙化及根管结构变异,完全去除髓室顶并仔细探查髓室底及显微超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寻找、发现并疏通遗漏根管,术前X线片有助于诊断上颌第一恒磨牙遗漏根管的发生及部位.
作者:孙书昱;辛少群;方加铄;刘河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本院近年来接诊了数百例脉管病变患者,按新分类对血管瘤患者采取了系统的治疗,本文对随访到的72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的检查、治疗和愈后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方法口服强的松、局注平阳霉素.并用动物实验观察平阳霉素对面神经和腮腺的影响.结果治疗时间短1例是三个月,治疗半年的17例,治疗一年25例,一年半19例,二年6例,两年以上4例,长治疗时间3年4个月.平均治疗时间为8.7个月.小痊愈年龄在半岁,大3.8岁.平均病变消失年龄在1.4岁.动物实验:28天,腺体腺小叶形态恢复,神经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婴幼儿血管瘤口服激素加局部注射平阳霉素,可以有效的控制瘤体生长,缩短患儿的痊愈年龄.
作者:吴美娟;赵福运;刘宇;孙开华;李建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临床上常见恒牙萌出后因畸形中央尖折断而导致急性或慢性根尖炎,而恒牙尚未萌出即发生畸形中央尖折断导致急性根尖炎者少见,现报道典型病例2例.
作者:曲卫国;孟卫东;刘冬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颌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切除后常引起颌骨缺损,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颜面外形,而且也会影响患者的口腔功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其常规义齿修复效果十分不理想,尤其是当患者颌弓几乎为无牙牙合时,采取常规修复常常不能修复[1].本文在一例脑血栓患者因恶性肿瘤切除部分下颌骨后行种植修复,现将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储顺礼;周延民;孟维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对正畸牙移动影响因素有较全面的了解,可以更好的分析牙齿移动快慢的原因,也可以积极地采取措施更有效、更安全的移动牙齿,尽可能缩短治疗时间.故作此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郭静;唐卫忠;汪大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复合树脂高强纤维根管桩的修复效果.方法临床选择69例牙体缺损患者,患牙128颗,年龄18~65岁,采用复合树脂高强纤维根管桩作桩核,金瓷冠修复,6~24个月后对修复效果进行临床评价,分为满意、可接受、不满意.结果经6~24个月临床观察,本组修复体的美观性、固位、边缘密合性,牙周状况均为满意.结论复合树脂高强纤维根管桩可以达到满意修复效果.
作者:马兰;李惠兰;刘志东;高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p53 在糖尿病小鼠颌下腺中的表达.方法选取3、4、6、8、10月龄db/db糖尿病小鼠及相应月龄的db/+m正常小鼠颌下腺,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后进行图像分析,统计EGFR、p53在颌下腺组织内表达的细胞阳性率.结果随着糖尿病的发展,颌下腺组织出现腺叶萎缩及实质细胞排列不整齐,堆集呈簇,纤维及血管增多;EGFR、p53 在对照组及糖尿病组颌下腺中均有表达,其细胞阳性率随月龄增大均呈增高趋势,且糖尿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①db/db糖尿病可导致颌下腺组织萎缩及实质细胞形态学改变.②EGFR、p53表达增多,说明糖尿病时EGFR作为多效应受体,可能被激活从而诱导了颌下腺的细胞凋亡;p53表达的上升,提示随着糖尿病发展,颌下腺实质细胞有凋亡趋势.
作者:宋晓晨;刘红艳;高福禄;董福生;王春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介绍一种获取牙颌模型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ssisted design,CAD)可利用数据的方法.方法利用低能量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industrial compued tomography,ICT)机扫描标准牙列缺损石膏模型,通过三维重建获得该模型的CT图像,经过图形图像处理后得到边缘轮廓数据,将数据输入逆向工程软件系统,建立牙列缺损石膏模型的CAD模型.结果实现了牙列缺损石膏模型的几何模型重建.结论该扫描方法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精确度高,可以得到密集、完整的点云数据,几何模型可编辑性强,有利于后期可摘局部义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有限元分析和快速成型加工.
作者:吴琳;吕培军;杨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临床矫治上下颌骨宽度不调-下颌弓狭窄的病例时,既往采用的方法是正畸治疗调整下颌牙列内牙轴的方向.实际上这不是真正意义的下颌增宽,矫治后的效果已令人怀疑.运用颌骨牵引延长技术,使真正的下颌骨增宽成为可能.本文拟就运用颌骨牵引延长技术治疗下颌弓狭窄的手术程序、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注意事项等作一探讨.方法 3例病人均为发育性下颌弓狭窄,同时伴有下颌后缩或上颌前凸畸形.手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行下颌骨前部加宽术,全麻下经口内入路行下颌正中截骨术,安置牵引器,按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常规行牵引加力,并按常规拆除牵引器.第二阶段行正颌外科手术矫正主要的颌骨畸形.两阶段之间应用正畸技术调整牙轴方向、排齐牙列并去代偿.结果第一阶段手术以后,下颌骨前部被延长7mm~10mm,新形成骨骨质良好,经正畸治疗和正颌外科手术治疗后病人面型及咬合关系良好,经复查效果稳定.结论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可用于下颌骨弓狭窄的病人的矫治,该技术效果肯定,手术并不复杂,术后反应不大,宜于推广使用.
作者:伊彪;王兴;李自力;梁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长期以来,口腔科用牙钻治疗牙体疾病时,由于牙钻转速较快,当患者突然感觉疼痛时,本能地产生身体和舌体的运动,牙钻由于惯性不能立即停止转动而容易损伤口腔粘膜或舌体.尤其是儿童合作欠佳时,损伤的机会更多.
作者:李翠平;李丽平;刘占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为了解本地区错(牙合)畸形的患病率、分类以及治疗情况,填补我市错(牙合)畸形流行病学调查的空白,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治疗方案,笔者对3210名青少年错(牙合)畸形进行了调查.
作者:修殿芳;汉斌;何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在体内咬合力丧失情况下iNOS影响牙周组织改建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81只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50±20g)建立正常咬合力、咬合力丧失的动物模型,按照正常、拔牙后6小时、1天、2天、3天、1周、2周、3周、4周随机分组,采用HE染色和RT-PCR的方法,观察牙周细胞中iNOS及iNOS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组织形态学观察到实验组的牙周组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建:牙周膜结构由致密变得稀疏,纤维、细胞的排列由有序到紊乱,牙槽骨骨壁由平整变得凹凸不平,甚至出现了破骨细胞等.RT-PCR结果显示咬合力丧失6小时后iNOSmRNA的表达即有增强并在第2天时达到第一个表达高峰,随后逐渐减少,至第1周时已低于正常,然后又开始增加,在第3周时达到高峰,之后持续保持高于正常水平,统计学分析差异性显著(P<0.01).结论咬合力丧失促使牙周细胞产生iNOSmRNA明显增多且呈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导致牙周组织发生了一系列的退行性改变,提示iNOS很有可能是影响牙周组织改建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李晶;洪岩松;钟鸣;艾红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同成年人相比较,儿童颌面损伤急诊治疗,由于患儿正处身体生长发育高峰期,因而,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均有可能给患儿留下短暂或持久性的容貌改变,功能失调以及心理生理的负面影响,本组资料收集了我院近年来收治630例儿童颌面外伤急诊治疗的临床资料作分析研究.
作者:陆东辉;徐明跃;徐晓明;王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纤毛柱状上皮向鳞状上皮化生时细胞角蛋白13的表达,探讨其表达在上皮化生方面的意义.方法取54例含牙囊肿和6例鼻腭管囊肿,分别采用细胞角蛋白13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E染色和RT-PCR方法研究细胞角蛋白13基因的表达.结果 54例含牙囊肿中,46例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衬里,CK13均呈阳性表达;8例混合性上皮衬里,其中的鳞状上皮细胞部分CK13也呈阳性表达;纤毛柱状上皮部分和6例鼻腭管囊肿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均呈阴性表达.RT-PCR结果显示细胞角蛋白13基因在复层鳞状上皮中表达强,在混合性上皮中表达减弱,在纤毛柱状上皮中表达极弱.结论细胞角蛋白13基因(CK13-mRNA)在纤毛柱状上皮、混和性上皮和复层鳞状上皮三种不同上皮衬里中均有表达,但表达强度不同,呈由弱到强的变化.在鳞状上皮细胞中细胞角蛋白13呈强阳性表达;在纤毛柱状上皮细胞中细胞角蛋白13呈阴性;可是,当纤毛柱状上皮中出现鳞状上皮细胞时,可见细胞角蛋白13呈阳性表达,因而,细胞角蛋白13是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向鳞状上皮细胞化生过程中的标志性产物,但是有待进一步验证.
作者:鲁大鹏;邢汝东;汤晓飞;张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