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更森;侯晓薇;郭兰英;刘春梅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H-TdR掺入粘附试验测定VEGF对体外培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SCCa细胞同质性粘附作用以及Boyde Chamber观察VEGF诱导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转移作用.结果1ng/ml、5ng/mlVEGF诱导TSCCa细胞60min、90min、120min,3H-TdR掺入实验(dpm/min)分别为1773.67±289.64、2180.32±326.321、2256.43±310.31和1687.38±226.24、2045.68±273.26、1891.52±213.84,10ng/ml VEGF诱导TSCCa细胞60min、90min、120min,3H-TdR掺入实验(dpm/min)分别为1436.69±326.03、1380.32±201.04、1228.56±237.07,显著低于对照组60、90、120min的2184.49±314.72、2746.53±255.17、3560.14±377.35(P<0.05或0.01),用VEGF 1ng/ml、5ng/ml、10ng/ml培养口腔鳞状细胞癌2h,Boyde Chamber小室下室浸润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数分别为6.67±1.78、17.17±2.38、22.33±2.54×104/ml,分别高于对照组2.48±1.02×104/ml(P<0.05或0.01).结论VEGF可以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转移,与VEGF降低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同质性粘附作用有关.
作者:金晓明;李雅馨;刘桂芳;李金荣;李宁毅;贾暮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前牙内倾型深覆(牙合)矫治的有效方法.方法总结该类病例的临床表现,正畸矫治器的设计及矫治方法,并对矫治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及配对T检验.结果患者上下颌骨关系明显改善,前牙牙槽高度、后牙牙槽高度、ANB角、上下中切牙轴角及16岁以下患者下颌体长度矫治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治疗前牙内倾型深覆(牙合)的关键在于升高后牙牙槽高度,降低前牙牙槽高度,改正前牙轴向,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发育.
作者:姜萃长;黄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经阴道给予雌激素后对灼口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甲硝唑栓(对照组)和雌激素栓(雌三醇栓,E3栓剂,治疗组)分别经阴道用药,并对甲硝唑栓组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甲硝唑使用后对灼口综合征无效,自身前后对照有统计学意义;雌三醇栓组与甲硝唑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雌三醇栓剂可作为治疗灼口综合征的有效手段,在治疗灼口综合征的同时明显地改善了更年期的症状,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其疗效肯定,使用简单,方便,长期使用对机体无不良刺激.
作者:周昌龙;张引成;李家伟;李丽;郑英;雷光杨;董述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局部应用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共80颗牙,全口洁治和根面平整后,以患者一侧患牙局部应用派丽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为实验组,对侧同名患牙局部应用牙康(甲硝唑棒)为对照组,于基线、基线后8、16周检测临床指标: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基线时临床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基线后8周、16周,两组临床指标均显著比各自基线时有改善.基线后8周,实验组PLI、PD显著低于对照组,SBI无显著差异;基线后16周,实验组菌斑指数PLI、SBI、P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派丽奥局部应用治疗慢性牙周炎短期内可以显著缓解牙周炎症状,且效果优于牙康.
作者:吴勇;于晓霞;金艳;宋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用毛蚶壳微晶人工骨引导新骨生成修复骨缺损.方法将24只家兔顶骨制备Φ=1.5~2.0cm大小两个孔,一孔植入人工骨,另一孔为空白对照组,通过拍X线片及做病理切片,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并对材料做出评价.结果材料植入早期可见异物巨细胞反应、泡沫细胞增生.3个月以后在植入物周围有新骨形成,终植入物被新骨替代.而对照侧可见少量的骨组织,大部分仍为纤维组织.X线表现:早期植入物与骨腔边缘之间有密度减低的圆状阴影,颗粒状物清晰可见;中期植入颗粒间界限轻度模糊,后期植入物与骨腔边缘已融合,呈白色致密影像.对照侧仍可见密度减低骨腔阴影.结论毛蚶壳微晶人工骨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降解性,可以引导和促进骨组织再生,为一种前景广阔的新的骨代用品.
作者:张建成;张洪杰;王永秀;陈瑞扬;张乃君;张路;张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全颌单个标准牙冠及全牙列的三维数据库.方法利用探针式扫描仪扫描全牙列28颗标准牙冠模型,并结合国人牙冠平均值进行校正,处理数据,重建全牙列各牙冠的三维图形;将各牙冠在同一坐标系中排列成牙尖交错(牙合)全牙列.结果扫描仪所测数据处理、校正后重建了国人二十八颗标准牙冠的数据库以及标准牙尖交错(牙合)全牙列.结论单个标准牙牙冠以及标准牙尖交错(牙合)全牙列数据精确可靠,为口腔固定义齿CAD/CAM系统的开发打下基础,并丰富了口腔医学医疗与教学手段.
作者:田彬;高平;宋雅丽;李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对蜂胶防龋口胶防龋作用进行临床观察.方法将2241名幼儿园3~4岁儿童按班级随机分成蜂胶防龋观察组(799例),每二日服用一次蜂胶防龋口胶;木糖醇口胶对照组(678例),每二日服用一次木糖醇口胶;空白对照组(760例),不服用任何药物,连续观察二年.结果二年后蜂胶防龋口腔组的患龋率、龋均、龋面均明显低于木糖醇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蜂胶防龋口胶有明显的防龋作用.
作者:杨更森;侯晓薇;郭兰英;刘春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牙列拥挤是错(牙合)畸形中的重要表现,占错(牙合)畸形患病率的19.54%~49.95%.在全国错(牙合)畸形的调查中牙列拥挤的患病率从9.52%~32.36%不等[1~5].考察牙列拥挤随生长发育的变化趋势,为牙列拥挤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碧娟;梁甲兴;詹华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龋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乳牙龋更是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极大的危害.寻找一种简单可靠且能反映龋病易患性的指标是口腔科医生一直探索的课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龋病活跃性(Caries Activity Test,CAT)的研究在国外逐渐受到重视,其旨在了解机体对龋病的敏感度,活跃性强者的患龋状况一般较活跃性弱者的严重.
作者:高承志;李红梅;梁勤;石四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为了进一步认识和防止残髓炎的发生,笔者将1999~2002年在我科诊断或怀疑为残髓炎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一、一般资料我们采集了1999~2002年在我科就诊后诊断为残髓炎的病例136例作为观查分析对象,以上病例都曾作过干髓、牙髓塑化治疗或根管治疗,牙齿上均可见完善或不完善的充填物.其中男64例,女72例,年龄16~65岁之间,既往有牙髓治疗史(干髓25例,牙髓塑化治疗96例,根管治疗不佳15例).前牙11例,双尖牙42例,后磨牙83例,见表1.
作者:李桂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三种牙体充填材料体外充填后的边缘微渗漏程度.方法选择完整离体磨牙,清洁备洞后,充填不同牙科材料,模拟口腔温度进行贮存,采用染料渗透实验,用测量显微镜观测染料渗入牙齿的程度及电镜测量充填体边缘的缝隙宽度.结果三组充填物边缘均有染料渗入,程度不等,银汞合金胶囊>光固化充填树脂(非酸蚀型)>光固化充填树脂(酸蚀型).充填物与牙体间的缝隙宽度平均值为:银汞合金胶囊15.78±11.55微米;光固化充填树脂(非酸蚀型)12.09±9.13微米;光固化充填树脂(酸蚀型)9.61±4.13微米.结论充填物边缘密合性以光固化充填树脂(酸蚀型)为佳.经统计分析,与其他二组充填材料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作者:吴清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大鼠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牵张速度对大鼠下颌骨形态的影响.方法对139只雄性SD大鼠施以单侧乙状切迹至下颌骨下缘的纵向骨切开,放置口外牵张器.3天的潜伏期后随机分成17组,分别以0mm/天、0.2mm/天、0.4mm/天、0.6mm/天的牵张速度连续加力5天,并在术后第3、6、10、24、38天处死.拍摄双侧下颌骨8×10 inch诊断颌片,利用NIH Image Software测量及分析下颌骨长度及牵张间隙面积的变化.结果①快速牵张组的下颌骨长度大于中、慢速组,但低于预期伸长量.②中、慢速组的下颌骨伸长量近乎一致.③牵张间隙的面积随牵张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牵张速度对下颌骨形态有很大影响.快速骨牵张可能导致下颌骨预期长度的减少,而这一变化为该治疗的风险所在.
作者:汪玲丽;欧阳喈;张栋梁;G.J.King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介绍活髓预备牙的临时性保护措施和效果.方法局麻下对活髓牙进行规范的牙体预备,414颗预备牙表面涂脱敏剂、底胶或牙本质粘结剂,用ProtempTM、自凝树脂Quick Resin或Unifast,通过间接法或直接法制作临时性修复体,再用ProemTM或丁香油氧化锌糊剂进行粘固.对应用临时性冠桥的牙齿情况、数目分布,修复体件数、使用情况等进行了总结.结果736件临时性修复体中,用直接法、间接法制作的分别为341件和395件.就位困难、咬合高是试戴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发生率分别为16.39%和13.11%.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术后多见的并发症就是牙本质过敏,发生率为3.91%.牙髓炎发生率为0.38%.涂脱敏剂、底胶或粘结剂组和不涂组,牙髓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93%和8.18%.结论制作和粘固临时性树脂冠桥能够保护基牙,防止基牙移位、牙龈增生,暂时性发挥修复功能.活髓预备牙表面涂脱敏剂、底胶或粘结剂可以减少术后牙髓并发症发生率,以应用脱敏剂效果好.
作者:汪大林;邱小倩;李笑梅;唐卫忠;齐文胜;张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根管治疗的目的是阻断或治疗因细菌感染导致的牙髓炎或/和根尖周炎[1].目前较为公认的牙髓治疗三原则是①彻底的根管清创;②根管灭菌;③完善的根管充填[2].有效的根尖封闭是获得长期成功牙髓治疗的保证.封闭剂与牙胶和/或牙本质的粘接性提高了根尖封闭的效果[3].
作者:林菲;杜德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人牙周韧带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PDL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及矿化结节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的米诺环素(0,1,5,20,100,200mg/L)加入体外培养的第4代HPDLCs中,孵育4天后,检测其对细胞ALP活性的影响;将第4代的PDLCs在体外进行长期培养,实验组加入矿化液和米诺环素(20mg/L或100mg/L),对照组只加矿化液.28天后用茜素红与Von-Kossa染色检测矿化结节的形成.结果20mg/L和100mg/L的米诺环素能显提高PDLCs的ALP活性,其中20mg/L具有大的促进效应,对体外矿化结节的形成,亦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结论米诺环素有促进牙周韧带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的趋势,从而有助于牙周新附着的形成.
作者:葛少华;杨丕山;赵宁;戚向敏;孙钦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对比研究大蒜素及甲醛甲酚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172颗慢性根尖周炎患牙常规开髓、清理根管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94颗牙)于根管口封大蒜素棉球,对照组(78颗牙)于根管口封FC棉球.观察3天内各组封药后急性反应发生率等近期临床反应.结果封药3天内,对照组与实验组出现急性反应的比例分别为前牙10.7%,5.1%(P>0.05);后牙8.0%,5.5%(P>0.05),两组封药后急性反应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大蒜素杀菌力强,抗菌谱广,挥发性好,刺激性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谢晓莉;彭解英;方厂云;刘虹;尹小敏;刘斌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确定氢氧化钙牙胶尖的杀菌作用和临床应用效果,并通过对比研究,找出其适应证.方法选取乳牙慢性牙髓炎、乳牙慢性根尖周炎和年轻恒牙外伤露髓病例进行根管封药,观察临床效果,并在临床上比较氢氧化钙牙胶尖、樟脑酚(CP)、甲醛甲酚(Fc)根管封药效果.结果乳牙慢性牙髓炎和年轻恒牙露髓患儿,封药一周后原有症状基本消失,对慢性根尖周炎也有一定疗效.氢氧化钙牙胶尖封药后效果强于CP,根尖反应小于Fc.结论氢氧化钙牙胶尖适用于乳牙、年轻恒牙根管内封药,可以推广使用.
作者:葛立宏;刘鹤;陈洁;吴南;李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中对颈动脉的处理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我科1990年-2003年已成功完成颈动脉体瘤手术22例,现将手术中颈动脉的处理方式加以总结.
作者:姚宏;刘兰忠;王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研究探讨年轻恒前牙活髓切断术的愈后.方法临床上观察¨例露髓冠折的上颌年轻恒中切牙活髓切断术后的牙根形成情况,牙根形成后,行根管治疗术,并对取出的根髓进行常规组织学研究,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所有病例牙根均正常形成,根髓的组织学表现为与正常牙髓相比,出现根髓的退行性变,即成纤维细胞减少,胶原纤维增多,且有的牙髓出现玻璃样变性、钙变和细胞间质的颗粒样变性.结论活髓切断术是年轻恒前牙露髓冠折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在牙根形成后,根髓会出现退行性变,因此,需及时改做根管治疗,为进一步的永久修复做准备.
作者:郑树国;王晶;高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本研究对应用纯相β-磷酸三钙(Cerasorb)治疗牙周炎角形骨缺损的疗效进行了观察.方法选择5例牙周炎患者的12处角形骨吸收位点植入纯相β-磷酸三钙,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进行了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出血指数及定位根尖片的检查,对各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植入骨粉后3个月、6个月,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水平及出血指数均较基线有明显改善(P<0.001),但3个月与6个月各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骨量变化指标在术后6个月时较基线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应用纯相β-磷酸三钙治疗牙周炎角形骨缺损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周爽英;沙月琴;张刚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