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激光治疗口腔粘膜血管瘤

曲晓复;高蔚虹

关键词:激光治疗, 口腔粘膜, 血管瘤, 硬化剂治疗, 手术切除, 临床, 理想, 冷冻
摘要:口腔粘膜的血管瘤,由于部位的关系,采用手术切除、冷冻、硬化剂治疗等,都不太理想.近年来,临床采用激光治疗口腔粘膜表浅的血管瘤,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前后肌酸激酶活性的变化

    目的论证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咬肌是否会发生相应萎缩.方法6月龄山羊12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双侧下颌角弧形截除术,对照组行双侧下颌角区的咬肌剥离,并分别于术前1周和术后3日、1周、1月、2月、3月、6月测定血清中肌酸激酶的活性.结果术后血清中肌酸激酶的活性急剧升高,但是在恢复至术前水平的过程中两组所需时间不同.结论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会相应萎缩,故治疗下颌角肥大无需切除咬肌即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闫炳智;董福生;归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金黄地鼠颊囊癌变过程中HSP27的表达

    目的探讨HSP27在金黄地鼠颊囊粘膜从正常粘膜、单纯增生、异常增生到鳞癌形成过程中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DMBA诱导金黄地鼠颊囊癌变动物模型,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HSP27的表达.结果HSP27在正常粘膜表达的阳性率为39.13%,单纯增生上皮为40.91%,异常增生上皮为54.55%,阳性染色等级与正常粘膜相比有增强趋势,鳞癌组织为65.52%,与正常和单纯增生组相比明显提高,全部阳性染色等级有随病理等级提高趋势.结论HSP27在正常和单纯增生上皮有基础表达,在癌前病变有提高趋势,在鳞癌则明显提高,说明HSP27在鳞癌形成早期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岩;高文信;刘树泰;孙淑芬;刘敏;李晓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应用VITAPEX与玻璃离子水门汀联合修复磨牙髓室底穿孔的临床研究

    随着牙体治疗修复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牙科材料的不断更新,许多残根残冠得到修复.笔者自1999年8月至2002年8月期间,共接诊髓室底穿孔磨牙37颗,采用VITAPEX与玻璃离子水门汀联合修补穿孔处,效果明显.

    作者:曲红梅;张念;陶善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MB2根管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临床发现率.方法采用改良髓腔入口和探查近中颊根根管口与腭根根管口之间发育沟或暗线的方法研究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肉眼发现率.结果60例患者的64颗上颌第二磨牙中有19颗存在近中颊根第二根管,发现率为29.7%.结论改良髓腔入口和探查近中颊根根管口与腭根根管口之间发育沟或暗线的方法,有利于发现和治疗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

    作者:梁广智;范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应用纯相β-磷酸三钙治疗牙周炎骨病损的临床观察

    目的本研究对应用纯相β-磷酸三钙(Cerasorb)治疗牙周炎角形骨缺损的疗效进行了观察.方法选择5例牙周炎患者的12处角形骨吸收位点植入纯相β-磷酸三钙,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进行了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出血指数及定位根尖片的检查,对各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植入骨粉后3个月、6个月,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水平及出血指数均较基线有明显改善(P<0.001),但3个月与6个月各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骨量变化指标在术后6个月时较基线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应用纯相β-磷酸三钙治疗牙周炎角形骨缺损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周爽英;沙月琴;张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前方牵引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10-15岁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一种矫治较大年龄骨性Ⅲ类错(牙合)的良好治疗方法,并评价其对软硬组织改变的效果.方法选取30例10-15岁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将治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给予上颌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扩弓治疗,约半年之后开始第二阶段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直至咬合关系达理想状态,给予保持.结果所有患者经两个阶段治疗后,上颌及上切牙前移,下颌向后下旋转,伴下切牙后移,均显著改善了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凹陷型侧貌,且咬合关系调整理想,达到了功能与外形的完美统一.结论前方牵引可使骨改建,多曲方丝弓技术可产生牙性代偿及部分牙槽骨改建,将前方牵引与多曲方丝弓技术相结合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充分调动了患者的生长潜能,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孔凡芝;王玉玲;王春玲;丁双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牙科焦虑症对心血管病患者拔牙心血管指标波动的影响

    牙科焦虑症(dental anxiety,DA)又称牙科畏惧症(dentalfear,DF)是指患者对牙科诊治过程或其中某些环节怀有不同程度的害怕,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机能亢进的体征[1].本研究就心血管病患者拔牙前DA对其术中心血管指标波动即心率和血压增幅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为术前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以消除DA提供指导.

    作者:崔涛;刘晓化;赵焕丽;苏红;于丽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功能矫形治疗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功能矫治前后上气道的改变.方法选择腕骨片示生长发育为FG阶段儿童37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18例,正常(牙合)19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选用矫治器为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时间平均11.9个月,正常(牙合)观察12个月.分别测量矫治前后及观察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功能矫治后上气道PAS显著增加,和正常组无差异;UMPW也有显著增加,但未达到正常;舌骨测量中H-MP显著减小,H-VL显著增加.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组功能矫治可使舌骨前上移位;增加上气道口咽段间隙,特别是舌根后气道间隙.

    作者:卢海燕;董福生;王好公;左艳萍;马文盛;陈文静;吴建(瓦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根管封闭剂

    根管治疗的目的是阻断或治疗因细菌感染导致的牙髓炎或/和根尖周炎[1].目前较为公认的牙髓治疗三原则是①彻底的根管清创;②根管灭菌;③完善的根管充填[2].有效的根尖封闭是获得长期成功牙髓治疗的保证.封闭剂与牙胶和/或牙本质的粘接性提高了根尖封闭的效果[3].

    作者:林菲;杜德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大涎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的处理

    大涎腺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并不常见,据报道,腮腺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为16%,颌下腺、舌下腺癌为8%[1].但是,颈部淋巴结转移对于大涎腺癌患者的预后有着很大的影响,首次接受治疗的腮腺癌患者,如果没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其5年生存率为74%,而一旦出现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其5年生存率仅为9%,颌下腺癌患者相应的数字为41%和9%[2].本文对大涎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处理的现状作一回顾.

    作者:毛驰;俞光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聚四氟乙烯膜及几丁质膜在即刻种植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比较研究国产聚四氟乙烯膜、几丁质膜和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在牙即刻种植中引导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新骨生成的作用.方法12条杂种狗,拔除左侧下颌四个前磨牙,即刻植入4枚长10mm种植体,3枚种植体分别覆盖几丁质膜、聚四氟乙烯膜、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另一枚种植体不盖膜作为对照.术后于2、4、8、12周取材,通过X线、组织学定性及定量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盖膜的三组从第2周开始就有明显的骨再生,到第12周时骨缺损区已完全为新骨充填;对照组在任何时间点,新骨的量明显少于盖膜的三组;盖膜的三组之间新骨量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聚四氟乙烯膜、几丁质膜和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均能引导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的骨再生.

    作者:王新木;刘宝林;董研;魏建华;马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抑癌基因PTEN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突变与缺失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克隆、基因测序的方法来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瘤及正常腺体组织中PTEN基因第5、第6及第8外显子有无突变及缺失.结果通过对PTEN基因三个外显子的克隆测序,发现有2例外显子8发生突变,其中一例引起编码的氨基酸发生变化.结论初步判断,在DNA水平抑癌基因PTEN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存在突变,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张茹慧;李春艳;王军军;欧阳红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复合矫治弓丝矫治错位牙的受力分析

    目的研究复合矫治弓丝矫治个别牙齿错位时矫治力的作用变化规律.方法Solidworks建立模型,结合复合矫治弓丝临床应用状态,应用ANSYS对三种错位牙齿模型进行模拟受力计算.结果复合矫治弓丝对错位牙齿的施力要小于单纯应用不锈钢丝的施力,复合矫治弓丝对错位牙的施力大小与TiNi形状记忆合金段的直径成正相关,与其长度成负相关.结论掌握复合矫治弓丝对错位牙齿的作用变化规律,对于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朱宪春;孙新华;欧阳喈;邱小明;孙大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数字化牙颌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全颌单个标准牙冠及全牙列的三维数据库.方法利用探针式扫描仪扫描全牙列28颗标准牙冠模型,并结合国人牙冠平均值进行校正,处理数据,重建全牙列各牙冠的三维图形;将各牙冠在同一坐标系中排列成牙尖交错(牙合)全牙列.结果扫描仪所测数据处理、校正后重建了国人二十八颗标准牙冠的数据库以及标准牙尖交错(牙合)全牙列.结论单个标准牙牙冠以及标准牙尖交错(牙合)全牙列数据精确可靠,为口腔固定义齿CAD/CAM系统的开发打下基础,并丰富了口腔医学医疗与教学手段.

    作者:田彬;高平;宋雅丽;李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牙齿磨损非接触式三维图象检测系统的研制和检测

    目的研制并检测用于牙齿磨损测量的非接触式三维图象检测系统.方法通过数据轮量化手控移动平台使被测模型在水平方向移动,由线状光条和一个面阵CCD(Chrge Coupled Device)摄像机获得单个牙齿咬合面3000~4000个点的三维坐标(在0.5mm移动步长条件下).在Windows环境下完成图象采集、图象显示和相关测量.结果该系统测量范围为15mm×15mm×15mm,测量的精确度达到0.01mm,平均测量误差小于0.01mm,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用本系统与万能工具显微镜对一组有微小高度变化的标准块进行测量,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该系统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其非接触方式、良好的稳定性、简单快捷的操作优于传统测量方法.

    作者:潘洁;王嘉德;王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一氧化氮合酶在口腔癌中的研究进展

    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是人体内重要信号传递因子,由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 synthase,NOS)催化而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调节作用,参与体内循环、消化、神经、免疫等多种系统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由于NO是一种不稳定、化学性能极活泼的自由基,体内半衰期极短,约5秒,合成后很快被氧化为二氧化氮,以硝酸根和亚硝酸根的形式存在和排出,尚无法直接检测,目前主要通过检测NOS的表达或活性以及NO代谢产物来间接推测NO的生成和研究NO的生物学作用.

    作者:王霞;孙善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米诺环素对人牙周韧带细胞矿化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人牙周韧带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PDL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及矿化结节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的米诺环素(0,1,5,20,100,200mg/L)加入体外培养的第4代HPDLCs中,孵育4天后,检测其对细胞ALP活性的影响;将第4代的PDLCs在体外进行长期培养,实验组加入矿化液和米诺环素(20mg/L或100mg/L),对照组只加矿化液.28天后用茜素红与Von-Kossa染色检测矿化结节的形成.结果20mg/L和100mg/L的米诺环素能显提高PDLCs的ALP活性,其中20mg/L具有大的促进效应,对体外矿化结节的形成,亦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结论米诺环素有促进牙周韧带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的趋势,从而有助于牙周新附着的形成.

    作者:葛少华;杨丕山;赵宁;戚向敏;孙钦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多个恒牙先天缺失的缺牙特点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严重恒牙先天缺失病例的缺牙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37例多个恒牙(≥6个)先天缺失的病例按临床表现分为综合征型和单纯型先天缺牙两组,从恒牙先天缺失数目、牙位分布、余留牙畸形及牙齿大小等方面比较分析严重先天缺牙的表型特点.结果综合征型先天缺牙比单纯型先天缺牙在平均缺牙数目、现存牙齿合并畸形上都表现得更为严重(P<0.05);两组严重缺牙患者先天恒牙缺失的牙位分布在上下颌和左右侧之间均无差别(P>0.05),缺失牙位均呈对称分布,但易缺失的牙位有所不同;严重先天缺牙患者现存恒牙牙冠宽度较正常值偏小(P<0.05).结论多个恒牙先天缺失包含复杂的临床表现,综合征型与单纯型的严重先天缺牙在口腔缺牙特点上有明显差异,值得临床鉴别参考.

    作者:张晓霞;冯海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H-TdR掺入粘附试验测定VEGF对体外培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SCCa细胞同质性粘附作用以及Boyde Chamber观察VEGF诱导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转移作用.结果1ng/ml、5ng/mlVEGF诱导TSCCa细胞60min、90min、120min,3H-TdR掺入实验(dpm/min)分别为1773.67±289.64、2180.32±326.321、2256.43±310.31和1687.38±226.24、2045.68±273.26、1891.52±213.84,10ng/ml VEGF诱导TSCCa细胞60min、90min、120min,3H-TdR掺入实验(dpm/min)分别为1436.69±326.03、1380.32±201.04、1228.56±237.07,显著低于对照组60、90、120min的2184.49±314.72、2746.53±255.17、3560.14±377.35(P<0.05或0.01),用VEGF 1ng/ml、5ng/ml、10ng/ml培养口腔鳞状细胞癌2h,Boyde Chamber小室下室浸润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数分别为6.67±1.78、17.17±2.38、22.33±2.54×104/ml,分别高于对照组2.48±1.02×104/ml(P<0.05或0.01).结论VEGF可以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转移,与VEGF降低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同质性粘附作用有关.

    作者:金晓明;李雅馨;刘桂芳;李金荣;李宁毅;贾暮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灼口综合征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心理治疗

    灼口综合征[1](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是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常不伴有粘膜病损及其他临床体征的一组综合征.又称舌痛症(glossdynia)、舌感觉异常、口腔粘膜感觉异常等.BMS的病因不明,多数学者倾向于多因素发病,并将之归纳为3个方面:局部因素、系统因素和心理因素.

    作者:李健;代成林;华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