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溯;谢建云;焦晓慧
患者,男,于7天前,因在学校外就餐吃凉拌黄瓜后淋雨,于当天晚上出现发热、咽痛、头痛、头晕等症,于第二天早晨前往学院医院内科就诊,当时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收住观察治疗.当时查体情况:体温39.2℃,脉搏9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0mmHg.
作者:解志考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窝沟封闭可以有效地防止(牙合)面窝沟龋的发生,窝沟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类:浅、宽的V形沟;深、窄的Ⅰ形沟.本试验的目的是观察对Ⅰ形沟的窝沟釉质成形术(enameloplasty sealant technique,EST)即介入性窝沟封闭术和普通窝沟封闭术(conventional sealant technique,CST)在临床应用的保存率和龋齿发生率.
作者:李冬梅;李庆星;张金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细胞凋亡是生长发育调控中的重要事件.凋亡的两大主要功能是对生长和发育的调控.在发育中,细胞凋亡引起细胞群的程序性清除.发育中凋亡紊乱将导致胚胎结构和功能异常.噬齿类动物牙胚发育一直被当作研究器官发育形态发生和细胞分化的模型.细胞凋亡在牙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参与上皮-间充质的相互作用,及时调控细胞数量,清除异常衰老细胞及暂时性结构,发挥塑形作用.牙胚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所发生的一个受许多基因严格调控的主动连续的程序化的生理过程.相关的调控基因包括Bcl-2/Bax, c-myc, Fas/Fasl, Bmps等,现将重要的调控基因综述如下.
作者:吴煜;何克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检测树脂直接充填深窝洞前后猫脑脊液中P物质含量的变化,研究树脂充填引起牙髓神经疼痛反应的变化规律.方法使用放射免疫分析的方法,分别检测观察备洞氧化锌丁香油安抚一周后树脂充填组和备洞后即刻树脂充填组(每组6只)不同时段猫脑脊液中P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备洞一周后树脂充填组:备洞后1、3、7天;充填后1、3、5、7天脑脊液中P物质的浓度与备洞前相比均不同程度增高,树脂充填后第7天组与备洞前对照组和树脂充填后第1天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备洞后即刻树脂充填组:备洞充填后1、3、5、7天脑脊液中P物质的浓度与备洞前相比均不同程度增高,树脂充填后第2天组和第3天组与备洞前对照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树脂直接充填深窝洞能在术后一段时期内引起牙髓神经的疼痛反应,所引起的疼痛反应短期增高,而后逐渐减弱.因此,对深窝洞可以进行树脂直接充填,术后应在一段时期内尽量避免对患牙的刺激.
作者:陈溯;谢建云;焦晓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在不同呼吸方式下健康成人在姿势位及各种下颌功能运动中,咀嚼肌的肌电活动规律,探讨呼吸方式的改变是否会引起其肌电变化.方法采用美国Bio Research公司生产的BioEMG Ⅱ八道新表面肌电仪和Kistler双极表面电极,同步记录30名Angle Ⅰ类健康成人在鼻呼吸和口呼吸两种呼吸方式下双侧颞肌前束(TA)、颞肌后束(TP)、嚼肌(MM)以及二腹肌前腹(DA)的肌电变化.结果①姿势位:口呼吸状态TA肌电活动低于鼻呼吸,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②正中(牙合)位大紧咬:口呼吸状态MM、DA肌电活动高于鼻呼吸,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③前伸运动: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④后退运动:口呼吸状态DA肌电活动高于鼻呼吸,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MM高于鼻呼吸,差异有显著性(P<0.05);⑤左右侧方运动:口呼吸状态同侧MM及左右侧DA肌电活动均高于鼻呼吸,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口呼吸是引起咀嚼肌肌电变化的因素之一,呼吸方式的改变可导致咀嚼肌出现异常肌电活动,影响咀嚼肌功能的正常发挥.
作者:华咏梅;孟秀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伴有牙周炎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经牙周非手术治疗后,对患者血糖、血脂及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伴有牙周炎的II型糖尿病患者45例,按糖尿病的控制水平分为控制良好、一般、差3组,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3个月、6个月的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袋探诊深度(PD)、附着水平(AL)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结果血糖控制良好组的牙周状况和一般组及差组的牙周状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牙周状况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牙周治疗后患者的HbA1c、TNF-α、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与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牙周健康状况与糖尿病控制的好坏有关.牙周非手术治疗后2型糖尿病的血糖、血脂及TNF-α的值有明显的改变.血糖、血脂的改善主要是由于牙周治疗后患者牙周炎症的消除、血清TNF-α水平的降低减少了胰岛素抵抗作用.
作者:郝梅;柳洁;原韶钟;雷建华;谢敦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5个月,主因发现口底肿物5个月于2004年2月27日住入我科.患儿于出生后即被发现口腔大张、不能闭合,口腔内有一巨大肿物.当地接生医院穿刺为黄色粘稠液体.抽出液体,肿物缩小后又逐日扩大,故每10天左右穿刺抽吸一次.
作者:刘学丽;周毅;曹素敏;董群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聚四氟乙烯膜和胶原膜治疗Ⅱ~Ⅲ度根分叉病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Ⅱ~Ⅲ度根分叉病变的患牙21颗,聚四氟乙烯膜治疗10颗,胶原膜治疗11颗,术后3个月通过观察牙龈指数、附着水平、牙周袋垂直与水平探诊深度的变化;实验室检测龈沟液量(GCF)及龈沟液碱性磷酸酶(GCF-ALP)活性水平的变化;计算机测量分析根尖片,对两种屏障膜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个月①自身前后比较,两组的牙龈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牙周袋垂直与水平探诊深度与临床附着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聚四乙烯膜组和胶原膜组相比较,牙周袋垂直探诊深度与附着水平的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牙周袋水平探诊深度减小幅度较大,与胶原膜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实验室观察,自身前后对照比较,各组GCF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GCF-ALP浓度均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四乙烯膜组GCF-ALP浓度减小幅度较胶原膜组大,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根尖片的测量,聚四氟乙烯组与胶原膜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胶原膜与聚四氟乙烯膜临床治疗效果相类似,但这两种膜的临床疗效是否有差异还需进行长期临床观察
作者:朱国强;吴织芬;李袁飞;王勤涛;周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体外应用莲房原花青素(LSPC)对人口腔表皮样癌(KB)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形态学上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噻唑蓝显色(MTT)法观察LSPC对KB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HE染色法、透射电镜研究用药前后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 LSPC对KB细胞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且只有较小的细胞毒性,细胞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结论 LSPC可抑制KB细胞生长且使KB细胞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
作者:杜晓芬;谢笔钧;张玲珍;仲人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利用含腭部种植体的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腭部种植体在加强后牙支抗时的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计算机图像处理及CAD技术,建立含腭部种植体的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在受力状态下,支抗种植体总体上是一种近中移动和垂直压低的复合运动;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的腭向位移大,远中舌尖的颊向位移大,整体上表现为腭向倾斜及近中舌向扭转的运动趋势.结论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大处在种植体颈部;上颌第一恒磨牙出现复杂的三维空间内的运动.
作者:吴丽萍;许顼杰;卢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由于乳牙早失,磨牙前移造成上颌第二双尖牙埋伏阻生和严重错位,作者运用口外弓推磨牙远移和方丝弓技术联合治疗,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笔者从2000年3月~2003年8月,根据中医针灸经络学观点,采用封闭下关穴(翼外肌封闭处)及率谷穴二个穴位,治疗105例疼痛性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患者,获得了较好的解痉止痛疗效.
作者:邢思明;邢鹏;于秀彬;张海玲;张铭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笔者临床应用的是圆锥型套筒冠固位体,该类型的套筒冠内冠为圆锥型,外冠与内冠之间形成楔合作用,固位力大小可以通过内冠的内聚角度进行调节.修复体就位后义齿的固位和稳定性能良好,能较好地恢复咀嚼功能.
作者:王少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在Sj(o)gren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涎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2例SS涎腺组织和1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Bcl-2、Bax的表达.结果 SS组腺泡细胞Bcl-2阳性率为45.45%,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导管上皮细胞的阳性率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染色强度却显著降低(P<0.05).相反,SS组腺泡细胞中Bax阳性率为81.82%,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导管上皮细胞的阳性率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染色强度却显著增强(P<0.05).结论SS涎腺组织中Bcl-2表达减少,而Bax表达增加,使上皮细胞过度凋亡,导致涎腺结构破坏及分泌功能丧失.
作者:赵云转;张英怀;牛梦勇;赵华平;贾志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Pyrosequencing检测口腔与胃幽门螺杆菌16S rDNA V1区序列基因片段分析,以进一步验证口-口传播的的假设.方法选择18例患有慢性中度牙周炎且胃镜活检Hp感染阳性患者及其中10例患者的家属.提取患者胃、牙菌斑和含漱液共74例样本中的DNA,PCR扩增阳性后pyrosequecing 检测16S rDNA V1区序列基因片段.结果患者胃和口腔Hp及其家属口腔Hp的序列相比较,有0~1个碱基不同.结论口腔中的Hp与胃内Hp16S rDNA V1区基因型比较95.8%~100%的同源性,口腔可能为Hp的聚集地.口腔Hp可能与胃Hp感染的复发或再感染有关.
作者:侯海玲;孟焕新;胡伏莲;成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良好的功能恢复,是临床医师所面临的一个难题.绝大多数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感觉功能丧失,并伴有咀嚼和吞咽功能的障碍,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即使是目前好的骨和软组织移植技术也无法满足普通义齿修复的要求.骨内种植体的出现和应用,使得无法作活动义齿修复或修复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1~3].与活动义齿相比,种植体固位的义齿修复需要较少的粘膜覆盖,大限度地允许无神经支配的组织面暴露于口腔,以协助完成咀嚼功能.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颌骨功能性重建的目标除恢复理想的面形外,尚应恢复包括语言、吞咽和咀嚼三个方面的功能,种植体固位的义齿修复使得临床医师能够实现上述目标[1~3].
作者:毛驰;俞光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腭裂手术以往采用在软硬腭交接处做剪断鼻腔侧粘膜,使软腭充分后退,可术后疤痕挛缩,使软腭继发性缩短,且软腭运动受限.我院自1999年以来,在腭裂手术中,应用带蒂颊脂垫修复软腭后退后遗留的菱形创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萍;庞晓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与细胞外基质的关系.方法通过肿瘤手术标本的免疫组化染色和超微结构观察、细胞系体外粘附实验及人工重组基底膜侵袭实验,并采用整合素受体抑制剂精氨酸-天冬氨酸进行体外及荷瘤动物体内实验,观察其预防及治疗肺转移的效果.结果肿瘤团索周围的基膜样物质呈多层、溶解或断裂现象.出现腺样囊性癌远处转移患者的肿瘤标本组织蛋白酶D免疫组化阳性反应率(75%)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43.8%).肺高转移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对人工重组基膜的侵袭细胞数明显高于其相应的非高转移细胞系.精氨酸-天冬氨酸在体外能抑制肺高转移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对人工重组基膜的侵袭,在体内能显著延长涎腺腺样囊性癌实验性肺转移动物的生存期.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远处转移与细胞外基质有密切关系.
作者:俞光岩;李凤和;孙开华;彭歆;李盛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笔者使用新一代机用镍钛器械ProTaper预备根管,应用手感法探测根管工作长度,并对其进行观察用该器械对手感法测量根管工作长度的影响.
作者:王阿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龋齿作为儿童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影响着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现将笔者于2002~2003年对南宁3~5岁儿童龋病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吴卫;曾晓娟;黄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