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面神经在腮腺内膜状变异3例分析

王占

关键词:面神经, 腮腺, 内膜, 茎乳孔, 合成膜, 直径, 距离, 报告
摘要:面神经主干直径1.4~3.2mm,出茎乳孔至腮腺间的一段距离约为15~24mm[1],面神经主干走形异常多见[2].面神经各干融合成膜状型十分少见,现将作者遇到的3例报告如下.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走马疳导致下颌骨及牙列缺损修复治疗1例

    坏疽性口炎(ancrum oris)俗称走马疳(noma),是一种严重的坏疽病变.主要发生于2~16岁的营养状况差,口腔卫生差的青少年儿童,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初牙龈的小水疱或溃疡,迅速发生坏死,并扩展成颊、唇粘膜和面部组织的广泛破坏,引起面部组织的严重缺损甚至死亡[1].幸存者由于组织缺损大,常需通过修复恢复丧失的形态或功能.现将本院门诊收治的1例患者报道.

    作者:刘丽;高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骨及粘膜缺损下种植牙成功1例

    患者,男,21岁,1年前因外伤致1|12缺失,牙龈及上唇撕脱,当时行清创缝合术.现患者要求种植牙.检查:1|12缺失,牙槽嵴唇腭径薄,似刀削状,唇侧骨面凹陷.唇侧牙龈薄,术后瘢痕.虽然条件不好,但患者强烈要求种植.

    作者:王志洁;周秀青;赵丽霞;刘冉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Pyrosequencing 检测口腔与胃中的幽门螺杆菌16S rDNA V1区基因序列

    目的通过Pyrosequencing检测口腔与胃幽门螺杆菌16S rDNA V1区序列基因片段分析,以进一步验证口-口传播的的假设.方法选择18例患有慢性中度牙周炎且胃镜活检Hp感染阳性患者及其中10例患者的家属.提取患者胃、牙菌斑和含漱液共74例样本中的DNA,PCR扩增阳性后pyrosequecing 检测16S rDNA V1区序列基因片段.结果患者胃和口腔Hp及其家属口腔Hp的序列相比较,有0~1个碱基不同.结论口腔中的Hp与胃内Hp16S rDNA V1区基因型比较95.8%~100%的同源性,口腔可能为Hp的聚集地.口腔Hp可能与胃Hp感染的复发或再感染有关.

    作者:侯海玲;孟焕新;胡伏莲;成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的颌骨功能性重建

    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良好的功能恢复,是临床医师所面临的一个难题.绝大多数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感觉功能丧失,并伴有咀嚼和吞咽功能的障碍,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即使是目前好的骨和软组织移植技术也无法满足普通义齿修复的要求.骨内种植体的出现和应用,使得无法作活动义齿修复或修复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1~3].与活动义齿相比,种植体固位的义齿修复需要较少的粘膜覆盖,大限度地允许无神经支配的组织面暴露于口腔,以协助完成咀嚼功能.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颌骨功能性重建的目标除恢复理想的面形外,尚应恢复包括语言、吞咽和咀嚼三个方面的功能,种植体固位的义齿修复使得临床医师能够实现上述目标[1~3].

    作者:毛驰;俞光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神经肽、5-HT、MMPs与颞颌关节疼痛研究的进展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是以颞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关节区或关节周围肌群疼痛、关节弹响、下颌运动异常及杂音为特征的关节疾病.疼痛是TMD的重要症状,疼痛可来源于关节也可来源于肌肉,关节疼痛源自于关节内疼痛敏感区域,对此人们已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20世纪8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TMD的发生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了从分子水平解释TMD的发病和病理机制,利用这些物质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测疾病的病理变化,人们将这一新技术用于检测、定量TMJ关节液中与疾病相关的微量物质.近年来的研究先后发现了P物质(SP),血清素(5-HT),神经肽Y(NPY)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及多种细胞因子(CK),并就它们的出现与TMD的发生发展进行了解释,证明了神经免疫因素在TMD及疼痛因病理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一系列能表明TMJ状况的客观生化诊断指标.

    作者:沈卫;焦国良;王永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丁香油酚及氢氧化钙糊剂在根尖周炎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根尖周炎是口腔科常见病,笔者自2003年起将丁香油酚及氢氧化钙糊剂联合应用,对缓解急性根尖周炎的症状、缩短病程效果十分明显,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莉;胡万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颌面创伤的组织工程学治疗前景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创伤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流行病之一.颌面创伤虽然不象其他部位的创伤那样有较高的死亡率,但由于颌面部没有衣物防护、加之解剖特点多,因此发生创伤后造成骨骼、牙齿、皮肤、肌肉、血管、神经等的严重损伤,遗留较严重的颌面畸形,而这种缺损畸形的修复需通过整形外科借用邻位或远位的相应组织转移修复.而这种方法一方面有较大的治疗风险,另一方面也造成身体其他部位新的畸形.随着医学的发展,将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交叉融合产生了新兴学科组织工程学[1].近十年来组织工程学迅速发展,在骨骼、牙齿、皮肤、血管、神经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为颌面创伤畸形的修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作者:王津惠;王永秀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蒙古族正常(牙合)成年人颅颌面软硬组织三维X线头影测量研究

    目的研究蒙古族正常(牙合)成年人的颅颌面软硬组织三维立体X线头影测量正常值,建立蒙古族自己的正常值数据库.方法选择符合正常(牙合)标准的蒙古族成年人男54名、女51名,对颅颌面软硬组织进行三维立体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①蒙古族正常(牙合)成年人颅颌面左右侧的硬组织存在着不对称现象.②与不同民族相比,蒙古族颅颌面软硬组织形态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种族特点.③本民族相比,颅颌面软硬组织形态也存在差异.结论本研究获取了蒙古族正常(牙合)成年人颅颌面软硬组织三维X线测量数据,建立了蒙古族自己的正常值数据库.

    作者:孟秀英;申铁兵;杨秀峰;印淑贤;徐妍妍;李云华;崔彩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数字化三维牙颌模型测量系统的可靠性对比研究

    目的检验由我院和清华大学共同研制开发的建立于层析扫描技术基础上的牙颌模型数字化三维重建系统之测量软件的可靠性.方法选择不同牙列期的患者20例,常规取印模并灌制成两副牙颌模型,组成为两个配对的样本;其中样本1保留为石膏模型,样本2由三维模型重建系统生成数字化的模型影像;由同一操作者间隔3周分别对石膏模型和数字模型的牙齿宽度、牙弓宽度和牙弓长度等测量项目进行两次测量.结果数字化模型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值经秩和检验表明无统计学差异;经两组样本各测量项目两次测量结果之差数的t检验表明,牙弓宽度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异在石膏模型和数字模型间无显著性;而牙弓长度和牙齿宽度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三维重建系统可生成真实的数字化牙颌模型影象,系统测量软件能提供可靠的测量数据且其精确性明显优于石膏模型.

    作者:周洁珉;白玉兴;王邦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面神经在腮腺内膜状变异3例分析

    面神经主干直径1.4~3.2mm,出茎乳孔至腮腺间的一段距离约为15~24mm[1],面神经主干走形异常多见[2].面神经各干融合成膜状型十分少见,现将作者遇到的3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上尖牙易位、埋伏阻生致上颌牙齿根尖吸收的临床分析

    埋伏阻生牙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近年来对上颌埋伏阻生牙方面的报道较多,但对因上尖牙易位、埋伏阻生致上颌牙齿根尖吸收的报道较少.笔者对46例上尖牙因易位、埋伏阻生致上颌牙齿根尖吸收情况进行了临床分析.

    作者:崔占琴;怀海丽;肖铁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弹性冠外附着体的研究和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口腔患者对美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当患者对于传统的三臂卡环固位的义齿美观不满意时,附着体作为义齿固位的一类特殊装置,可以解决义齿固位不良及美观的问题.根据附着体设置在牙冠上的问题,又可分为镶嵌在牙冠内的冠内附着体和设置在牙冠外的冠外附着体两类.冠外院着体根据附着体与义齿连接的紧密配合的状态分为:固定型冠外附着体和弹性型冠外附着体.由于弹性型冠外附着体具有独特的应力中断作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现就弹性冠外附着体近几年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于书娟;汪大林;李笑梅;刘冰;周海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圆锥型套筒冠固体位的临床应用

    笔者临床应用的是圆锥型套筒冠固位体,该类型的套筒冠内冠为圆锥型,外冠与内冠之间形成楔合作用,固位力大小可以通过内冠的内聚角度进行调节.修复体就位后义齿的固位和稳定性能良好,能较好地恢复咀嚼功能.

    作者:王少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口外弓推磨牙远移矫治上颌第二双尖牙埋伏阻生和严重错位

    由于乳牙早失,磨牙前移造成上颌第二双尖牙埋伏阻生和严重错位,作者运用口外弓推磨牙远移和方丝弓技术联合治疗,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细胞外基质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远处转移

    目的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与细胞外基质的关系.方法通过肿瘤手术标本的免疫组化染色和超微结构观察、细胞系体外粘附实验及人工重组基底膜侵袭实验,并采用整合素受体抑制剂精氨酸-天冬氨酸进行体外及荷瘤动物体内实验,观察其预防及治疗肺转移的效果.结果肿瘤团索周围的基膜样物质呈多层、溶解或断裂现象.出现腺样囊性癌远处转移患者的肿瘤标本组织蛋白酶D免疫组化阳性反应率(75%)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43.8%).肺高转移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对人工重组基膜的侵袭细胞数明显高于其相应的非高转移细胞系.精氨酸-天冬氨酸在体外能抑制肺高转移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对人工重组基膜的侵袭,在体内能显著延长涎腺腺样囊性癌实验性肺转移动物的生存期.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远处转移与细胞外基质有密切关系.

    作者:俞光岩;李凤和;孙开华;彭歆;李盛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脱乙酰壳聚糖-抗坏血酸盐促进腭裂术后愈合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腭裂手术创口是一类不易愈合的创口,为促进腭裂术后创口愈合速度与质量,减少术后复裂率,在腭裂动物模型上对脱已酰壳聚糖的作用进行药效学研究.方法选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4组,以两种不同术式的实验组与相应的对照组进行实验.术后1、3、5、7、10天分别进行临床观察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组1,术后1天创面有缺血,3和5天粘膜颜色基本正常,7和10天拆线后的创口均为一期愈合.对照组1,术后1天创面有缺血,3和5天创缘糜烂,7天减轻,10天拆线创口二期愈合.实验组2与其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组织病理,实验组1和组2重建覆盖上皮较对照组出现的早,实验组2缺损断端有新形成的骨组织连接,新骨周边可见成骨细胞,对照组1,有成纤维连接和炎细胞浸润.对照组2,缺损断处有新形成的软骨细胞,有炎细胞浸润.结论脱已酰壳聚糖对腭裂术后的愈合有较明显的作用,有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价值.

    作者:邹永巍;冯延民;车延海;殷红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面部毛母质癌1例(附文献复习)

    毛母质癌(pilomatrix carcinoma P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呈侵袭性生长,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并具有转移倾向,临床上极易误诊、漏诊.我们治疗一例发生在面部皮肤的毛母质癌,报告如下并做文献复习.

    作者:杨威;张英怀;王维丽;谷建琦;蒋崇槟;屈鹏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乳磨牙大面积缺损的修复治疗

    目的观察铸造合金嵌体修复乳磨牙大面积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金属精密铸造法对乳磨牙牙体大面积缺损的18例24颗患牙行嵌体或高嵌体修复,追踪观察半年至2年.结果修复体边缘密合,未发现松动、脱落,亦无继发龋坏.结论该方法对保存患牙,维持乳牙列的完整,提高其咀嚼功能及促进颌骨的正常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刘红;朱松;孙梅;刘岩;叶长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牙周非手术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及TNF-α的影响

    目的探讨伴有牙周炎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经牙周非手术治疗后,对患者血糖、血脂及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伴有牙周炎的II型糖尿病患者45例,按糖尿病的控制水平分为控制良好、一般、差3组,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3个月、6个月的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袋探诊深度(PD)、附着水平(AL)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结果血糖控制良好组的牙周状况和一般组及差组的牙周状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牙周状况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牙周治疗后患者的HbA1c、TNF-α、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与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牙周健康状况与糖尿病控制的好坏有关.牙周非手术治疗后2型糖尿病的血糖、血脂及TNF-α的值有明显的改变.血糖、血脂的改善主要是由于牙周治疗后患者牙周炎症的消除、血清TNF-α水平的降低减少了胰岛素抵抗作用.

    作者:郝梅;柳洁;原韶钟;雷建华;谢敦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电子探针研究乳牙牙本质磷元素及其与患龋的关系

    1961年Boyde等首先将电子探针微量分析法用于牙的研究[1].以该方法来研究分析乳牙矿物质含量变化及其与龋患状况的关系国内报导甚少.本实验通过电子探针技术分析正常乳牙牙本质中磷的含量,探讨其含量变化、分布与患龋状况的关系,为乳牙及其龋病基础研究增添参考资料.

    作者:陈析华;石四箴;梁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