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金晓明;李雅馨;李金荣;李宁毅;贾暮云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 口腔鳞状细胞癌, 肿瘤转移, 3H-TdR
摘要:目的探讨TGF-β1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侵袭转转的关系.方法检测了不同浓度的外源性TGF-β1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TSCCa细胞系及颈淋巴转移癌GNM细胞系后细胞增殖能力和NO合成的影响.结果.相同浓度的TGF-β1对两细胞系作用不同;TGF-β1可促进GNM细胞3H-TdR掺入率,同时GNM细胞中NO含量明显下调;而TGF-β1可抑制TSCCa细胞的增殖,TGF-β1作用于TSCCa细胞后NO含量开始上升,并与TGF-β1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TGF-β1可能通过调节NO的含量在不同转化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中的作用不同.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病患者牙科治疗时异舒吉喷吸的快速降压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在拔牙或开髓治疗中异舒吉口内喷雾吸入的快速降压效果.方法对68例高血压病患者在牙科治疗中,用异舒吉喷吸降低血压.年龄、性别相当,未用药物而单纯休息的68例高血压病患者做对照.结果高血压组收缩压平均降低15.58mmHg,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顺利完成治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高血压病患者在牙科手术中用异舒吉喷吸降低血压,有明显的快速降压效果.

    作者:王泽泗;翟新利;肖先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白细胞介素-6对人牙周膜细胞MMP-3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6(IL-6)对人牙周膜细胞MMP-3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IL-6介导MMPs对牙周组织ECM代谢影响的机制.方法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不同浓度IL-6作用前后是否对人牙周膜细胞MMP-3表达的情况产生影响.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技术对HPDLC表达MMP-3的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当IL-6的浓度为10U/ml及100U/ml时,可显著促进人牙周膜细胞MMP-3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且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效应.结论IL-6的刺激作用,可使HPDLC表达MMP-3阳性信号增强,表明IL-6介导MMP-3参与调节牙周膜细胞外基质代谢.

    作者:李永明;林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局部注射地塞米松预防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并发症

    笔者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预防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的肿胀与张口受限,经过160例临床观察,收到满意效果.

    作者:童兴旺;金中华;叶学武;黄继标;王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102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监护拔牙的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者在监护拔牙过程中并发症的变化及处理.方法1022例陈旧性心梗患者拔牙的全过程,均在心电图、血压和临床表现的监护下进行.术前、术中根据心率、血压等情况给予相关的用药,记录术前、麻醉中、术中和术后的观察结果.结果1015例完成手术,其中283例术中出现需要处置的心肌缺血或缺血加重、血压升高及心率失常等改变,7例因并发症停止拔牙治疗.结论在术前对症用药、严密监护条件下,可安全地完成OMI患者的牙拔除治疗.

    作者:翟新利;丁蓓;周冬梅;郭传瑸;肖先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钛金属烤瓷冠制作特点

    钛金属有重量轻、生物相容性好、无毒性、耐腐蚀性好、体内安定性良好、热膨胀系数小、熔点高等特点.本文就临床钛金属烤瓷冠的制作特点,做一介绍.

    作者:邱志香;王领弟;张月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对埋伏牙定位手术及正确治疗的临床研究

    埋伏牙临床多见,过去由于埋伏牙定位差,临床手术进路选择不易,创伤大.CT定位的运用及全景X线片为埋伏牙成功治疗提供有利的条件.本文探讨埋伏牙治疗技巧及埋伏牙牵拉到位的注意事项.

    作者:孟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塑料包埋技术在口腔硬组织切片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利用国内现有病理切片设备,通过对塑料包埋技术制作口腔硬组织切片及磨片的方法、步骤以及染色法的研究,确定其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以及需注意的问题.方法选取带牙颌骨以及带种植体的动物下颌骨为材料,进行塑料包埋,用德国Leica公司生产的切片机制作薄切片或磨片,进行染色观察.结果与用石蜡包埋相比,不脱钙骨组织经塑料包埋后,可以制作出1μm的薄切片,以及30μm左右的磨片.切片染色后,可以观察到矿化骨矿化的过程,以及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生长情况和二者的结合程度.结论利用塑料包埋并配合重型切片机制作切片,可以进行骨组织矿化程度的研究与分析、牙齿龋病研究,以及种植体与骨组织结合情况的研究.这些都是石蜡切片所不能完成的.

    作者:王东胜;路正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钙拮抗剂维拉帕米抑制牙龈成纤维细胞从组织块中的移动

    目的评价维拉帕米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移出的影响.方法采用牙龈组织块培养的方法,在培养液中加入10-4M维拉帕米,观察牙龈成纤维细胞的移出.结果在维拉帕米的作用下,组织块周围无细胞移出.撤除维拉帕米后,组织块周围出现成纤维细胞.结论维拉帕米抑制牙龈成纤维细胞的迁移.

    作者:栾庆先;曹采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应用T.P技术的临床体会

    T.P-Edge差动直丝弓矫正技术是正畸学家P.C.Kesling发明的,它将Edgewise直丝弓技术和Begg细丝弓技术的优点巧妙地结合起来[1].本文通过对临床矫治病例的分析总结,探讨T.P矫正技术的临床体会.

    作者:王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牙齿磨损的测量

    牙齿磨损是长期咀嚼运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合并其他因素,如夜磨牙,咬合关系紊乱,口腔不良习惯,口腔酸性环境等,就会使牙齿磨损严重,成为病理性磨损,并发多种病症.

    作者:潘洁;王嘉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开窗人工骨植入治疗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探讨

    本文采用开窗、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简称HA)植入法治疗8例牙源性颌骨囊肿,追踪观察治疗效果,探讨该技术的临床可行性.

    作者:梁文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腭裂修复术对腭裂患者中耳状况及听力的影响

    目的了解腭裂修复术对腭裂患者中耳状况及听力状况的影响.方法分析23例腭裂患者术前、术后(平均复诊时间8.6个月)声阻抗检查结果及纯音听阈变化情况.结果腭裂修复术后渗出性中耳炎患病率及平均听阈值均有所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而耳声反射阳性率有明显提高.结论.腭裂修复术后短时间内,咽鼓管功能及听力恢复表现的不明显,声反射是反映中耳状况较为敏感的指标,可作为腭裂患者术前、术后渗出性中耳性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刘林;孙勇刚;马莲;赵伟;吴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颈动脉栓塞与结扎在上颌骨切除术中的应用

    我科在1996~2000年中收治了17例行上颌骨切除术的患者,术中采用了两种方法:颌内动脉栓塞与颈动脉结扎,试图减少出血,其结果比较如下.

    作者:李卫东;肖灿;惠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不同根管预备方法对根尖孔溢出碎屑和液体的影响

    目的比较手用不锈钢K锉,手用镍钛锉和机用不锈钢K锉,机用镍钛锉行根管预备后,推出根尖孔的牙本质碎屑重量和冲洗液的体积.方法将80颗单根离体牙分为4组,每组20颗,分别用手用不锈钢K锉,手用镍钛锉,机用不锈钢K锉,机用镍钛锉预备根管.预备过程中从根尖孔推出的牙本质碎屑和液体,用预先称重的离心管收集,测得推出根尖孔的液体体积和牙本质碎屑的重量.结果机用镍钛锉组推出根尖孔的牙本质碎屑量比其他组少,但四纽间无显著性差异.机用镍钛锉组推出根尖孔的液体量较少,四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机用镍钛锉用于根管预备推出根尖孔的液体量及牙本质碎屑均较少.

    作者:张成飞;赵宝红;林琼光;杨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颞颌关节真性强直涤纶布植入假关节成形术

    颞颌关节真性强真在口腔颌面外科中比较少见,但治疗方法很多,疗效都不十分确切.无论何种类型的颞颌关节强直,术后复发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复发率约10%~55%.1985年以来我们采用涤纶布植入颞颌关节真性强直假关节成形术共完成了24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永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α1-ACT、α1-AT和TF在腺淋巴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检测抗糜蛋白酶(α1-antichymotrypsin/α1-ACT)、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α1-AT)及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在腺淋巴瘤和腮腺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对腺淋巴瘤的上皮的组织发生学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2例腺淋巴瘤和正常腮腺α1-ACT、α1-AT和TF的表达.结果α1-ACT和α1-AT主要分布于腔细胞,TF主要分布于基底细胞;腺淋巴瘤上皮成分和腮腺腺泡细胞、闰管细胞有相似的免疫表达特征.结论腺淋巴瘤两层上皮细胞形态结构不同,功能分化有差异;腺淋巴瘤和正常腮腺组织腺泡细胞、闰管细胞之间可能存在组织发生学联系.

    作者:余东升;黄洪章;熊世春;李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不同固定方法对下颌骨骨折治疗效果的比较

    目的评价下颌骨骨折不同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探讨各种骨折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方法118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单纯颌间结扎、颌间结扎加钢丝骨内固定、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对其术后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骨折严重程度与固定方法及并发症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三种不同的骨折治疗方法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同,其中骨折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度相关.单纯颌间结扎治疗下颌骨骨折方法简单,但限制开口时间长,功能恢复慢,产生的并发症多;颌间结扎加钢丝骨内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固定的稳定性,但口外切口增加了面神经下颌缘支误伤的可能性,限制开口时间长;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方法对牙周及颞下颌关节影响小,不限制开口或早期就开始下颌骨运动,功能恢复快;但如钛板放置不当,会导致牙根或下牙槽神经的损伤及术后咬合紊乱的发生.结论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方法治疗下颌骨骨折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且口内切口隐蔽无损伤面神经的风险,疗效明显好于单纯颌间结扎或颌间结扎加钢丝骨内固定方法.

    作者:李志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颧骨骨折睑下切口复位内固定术18例报告

    颧骨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手术复位内固定的切口选择很多,从简单的局部小切口到复杂的半冠状切口;从口内切口到口外切口;从单一切口到多处联合切口,在治疗不同类型的颧骨骨折中各有利弊,难以取舍和规范.本文采用睑下切口治疗颧骨骨折18例,临床和随访效果满意.

    作者:朱国雄;黄迪炎;于书娟;赵枫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上颌第二磨牙腭侧双根管1例

    患者,男,63岁,因左上后牙疼痛3个月来我院就诊.查: 7远中邻(牙合)龋洞,髓腔暴露,探诊(-),叩诊(++),X线片示根尖区有阴影.去尽腐质,揭髓顶,拔除残髓,发现 7腭侧有2个根管,颊侧有2个根管,扩挫根管至15~25#,3%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封FC棉捻.

    作者:李淑娟;郑游;杨冬茹;黄香河;刘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绿色荧光蛋白在口腔科学中的应用前景

    本世纪九十年代发现的绿色荧光蛋白[1](Green Fluoresent Protein,GFP)是一种新型的分子生物研究工具.

    作者:王衣祥;马泽云;李盛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