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固定矫治器治疗替牙期前牙外伤移位

胡银徐

关键词:固定矫治器, 治疗, 替牙期, 前牙外伤, 牙周组织, 牙弓夹板, 二次损伤, 金属丝, 固定法, 正畸, 移位, 疼痛, 舒适, 疗效, 结扎, 调节, 操作
摘要:笔者自2000年以来用正畸中的固定矫治器来固定替牙期外伤移位的前牙,克服了常用的金属丝牙弓夹板固定法结扎时对牙周组织的二次损伤和疼痛,疗效可靠,美观舒适,便于调节和操作.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固定方法对下颌骨骨折治疗效果的比较

    目的评价下颌骨骨折不同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探讨各种骨折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方法118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单纯颌间结扎、颌间结扎加钢丝骨内固定、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对其术后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骨折严重程度与固定方法及并发症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三种不同的骨折治疗方法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同,其中骨折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度相关.单纯颌间结扎治疗下颌骨骨折方法简单,但限制开口时间长,功能恢复慢,产生的并发症多;颌间结扎加钢丝骨内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固定的稳定性,但口外切口增加了面神经下颌缘支误伤的可能性,限制开口时间长;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方法对牙周及颞下颌关节影响小,不限制开口或早期就开始下颌骨运动,功能恢复快;但如钛板放置不当,会导致牙根或下牙槽神经的损伤及术后咬合紊乱的发生.结论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方法治疗下颌骨骨折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且口内切口隐蔽无损伤面神经的风险,疗效明显好于单纯颌间结扎或颌间结扎加钢丝骨内固定方法.

    作者:李志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颞颌关节真性强直涤纶布植入假关节成形术

    颞颌关节真性强真在口腔颌面外科中比较少见,但治疗方法很多,疗效都不十分确切.无论何种类型的颞颌关节强直,术后复发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复发率约10%~55%.1985年以来我们采用涤纶布植入颞颌关节真性强直假关节成形术共完成了24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永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不同根管预备方法对根尖孔溢出碎屑和液体的影响

    目的比较手用不锈钢K锉,手用镍钛锉和机用不锈钢K锉,机用镍钛锉行根管预备后,推出根尖孔的牙本质碎屑重量和冲洗液的体积.方法将80颗单根离体牙分为4组,每组20颗,分别用手用不锈钢K锉,手用镍钛锉,机用不锈钢K锉,机用镍钛锉预备根管.预备过程中从根尖孔推出的牙本质碎屑和液体,用预先称重的离心管收集,测得推出根尖孔的液体体积和牙本质碎屑的重量.结果机用镍钛锉组推出根尖孔的牙本质碎屑量比其他组少,但四纽间无显著性差异.机用镍钛锉组推出根尖孔的液体量较少,四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机用镍钛锉用于根管预备推出根尖孔的液体量及牙本质碎屑均较少.

    作者:张成飞;赵宝红;林琼光;杨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正畸治疗前PCR检测HBV对治疗护理的临床意义

    随着正畸学科的迅速发展,固定矫治技术日益完善,而固定矫治技术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临床操作时间长,一些附件的粘接、弓丝的弯制等均在患者口腔中直接进行,患者口腔中的唾液、血液、病菌等直接污染医生的手及器械.

    作者:王海雪;周慧霞;吴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表皮生长因子对人牙髓细胞DNA合成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HDPCs)DNA合成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第5代HDPCs分成EGF(1ng/ml)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以含5%FBS的DMEM培养48h;常规消化、固定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2.0×106/ml,经DNA荧光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DNA分子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GF实验组HDPCs的DNA合成前期细胞比例(G1%)明显降低,而DNA合成期细胞比例(S%)及细胞增殖指数PrI值(S+G2M)%均显著增高.结论EGF具有促进HDPCs的DNA合成和分裂增殖的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促使处于G1期的细胞进入S期来实现的;提示EGF在牙髓组织的损伤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刘俊;李玉晶;张海燕;刘晓勇;葛丽华;李卫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102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监护拔牙的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者在监护拔牙过程中并发症的变化及处理.方法1022例陈旧性心梗患者拔牙的全过程,均在心电图、血压和临床表现的监护下进行.术前、术中根据心率、血压等情况给予相关的用药,记录术前、麻醉中、术中和术后的观察结果.结果1015例完成手术,其中283例术中出现需要处置的心肌缺血或缺血加重、血压升高及心率失常等改变,7例因并发症停止拔牙治疗.结论在术前对症用药、严密监护条件下,可安全地完成OMI患者的牙拔除治疗.

    作者:翟新利;丁蓓;周冬梅;郭传瑸;肖先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p27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p2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5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及10例正常口腔粘膜p27的表达情况,采用SABC法根据染色指标记数,并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多因素分析.结果p27在所有正常口腔粘膜上皮均呈现高表达,而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有30例(60%)呈p27表达降低,p27低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以及预后差,生存期短显著相关,p27高表达则相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p27的表达可作为口腔鳞癌辅助性的预后指标.结论p27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与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辅助性的预后指标.

    作者:朱东望;杜咏梅;李世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平阳霉素治疗甲状舌管囊肿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笔者采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囊腔内注射治疗甲状舌管囊肿3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桂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偏侧咀嚼对大鼠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

    目的利用动物模型,观察偏侧咀嚼对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从而探讨偏侧咀嚼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40只大白鼠拔除右侧上颌后牙造成偏侧咀嚼模型,分成实验1组和实验2组,另外40只作为对照,分成对照1组和对照2组.1组和2组分别于4周和8周后进行肌电图检查.结果无论是实验1组还是实验2组,其松弛状态或紧咬时颞肌、咬肌的电位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紧咬时左右咬肌不对称性活动增加,对照组的咬肌肌电活动的对称性明显高于实验组.同时,实验组双侧颞肌和咬肌的肌电图静息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结论偏侧咀嚼可以对咀嚼肌肌电图造成影响,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病因之一.

    作者:陈发明;李宁毅;孙海花;贾保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乳癌根治术后15年面部皮下转移1例

    乳腺癌较早发生淋巴转移,晚期才出现血行转移,通常转移到肺、骨、肝,很少转移到颌面部,而在根治术后15年出现面部皮下转移灶则更为少见.近日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丽梅;梅丽静;王书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婴儿期唇腭裂的术前正畸治疗

    作者对婴儿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进行了术前正畸治疗,与不进行术前正畸治疗的患者,比较患者手术前唇腭部裂隙的变化,观察术前正畸对婴儿唇腭裂治疗的作用.

    作者:刘文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影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病人术后复发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经本院手术并获得五年以上随访或不足五年而出现复发的涎腺粘液表皮样癌77例,对各项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单因素似然比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资料的统计学处理全部通过SPSS软件完成.结果本组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复发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单因素分析中,性别、分化程度、原发灶的处理方式、小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侵犯骨的处理等因素均与术后复发相关.性别、分化程度、原发灶的处理方式做为影响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所得回归方程对术后复发的分类能力可达84.4%.结论性别、分化程度、原发灶的处理方式是影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

    作者:李春智;孙沫逸;程晓兵;罗小龙;孙文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牙齿磨损的测量

    牙齿磨损是长期咀嚼运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合并其他因素,如夜磨牙,咬合关系紊乱,口腔不良习惯,口腔酸性环境等,就会使牙齿磨损严重,成为病理性磨损,并发多种病症.

    作者:潘洁;王嘉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开窗人工骨植入治疗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探讨

    本文采用开窗、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简称HA)植入法治疗8例牙源性颌骨囊肿,追踪观察治疗效果,探讨该技术的临床可行性.

    作者:梁文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碳纤维桩与镍铬合金桩核的临床应用对比观察

    目的使用碳纤维桩修复系统修复前牙牙体缺损,通过对修复体进行长期的临床观察,为该修复系统的应用推广进行初步探索并积累经验.方法以未完全建(牙合)的儿童患者21例共计26颗患牙和成人患者30例共计30颗患牙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碳纤维桩和镍铬合金桩核修复系统修复,并定期进行临床检查.结果碳纤维桩修复系统26颗修复体6个月后复查,成功率为96.2%,8颗修复体12个月后复查,成功率为92.3%.镍铬合金桩核修复系统30颗修复体12个月后复查,成功率为96.7%.结论对于儿童患者碳纤维桩修复系统可以满足临床要求,但仍需对其进行长期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相皞;佟岱;王新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颈动脉栓塞与结扎在上颌骨切除术中的应用

    我科在1996~2000年中收治了17例行上颌骨切除术的患者,术中采用了两种方法:颌内动脉栓塞与颈动脉结扎,试图减少出血,其结果比较如下.

    作者:李卫东;肖灿;惠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颧骨骨折睑下切口复位内固定术18例报告

    颧骨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手术复位内固定的切口选择很多,从简单的局部小切口到复杂的半冠状切口;从口内切口到口外切口;从单一切口到多处联合切口,在治疗不同类型的颧骨骨折中各有利弊,难以取舍和规范.本文采用睑下切口治疗颧骨骨折18例,临床和随访效果满意.

    作者:朱国雄;黄迪炎;于书娟;赵枫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颌下腺肌上皮癌3例

    肌上皮癌又称恶性肌上皮瘤,是与肌上皮瘤相对应的涎腺恶性肿瘤,WHO在1991年的肿瘤组织学新分类中,将良恶性肌上皮瘤分别列入腺瘤类和癌类,并将肌上皮癌列为一类独立的肿瘤,是与涎腺肌上皮瘤相对应的涎腺恶性肿瘤[1],肌上皮癌十分罕见,并且多发于腮腺,笔者曾收治3例发生于颌下腺者,且首次手术病理均为多形性腺瘤.

    作者:马长胜;张海钟;温伟生;杨舸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固定矫治器治疗替牙期前牙外伤移位

    笔者自2000年以来用正畸中的固定矫治器来固定替牙期外伤移位的前牙,克服了常用的金属丝牙弓夹板固定法结扎时对牙周组织的二次损伤和疼痛,疗效可靠,美观舒适,便于调节和操作.

    作者:胡银徐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后牙大面积缺损银汞合金带钉充填的远期疗效评定

    目的评价自攻自断牙本质钉配合银汞合金修复后牙大面积缺损的长期疗效.方法选择牙冠大面积破坏并经牙髓治疗之后牙186颗,以牙本质钉加银汞合金恢复外形.追踪观察并以改良的USPHS评价系统评定各期修复效果.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可将10年的观察期分为三个阶段:4年以内为效果保持期;6年为第二期;8年以后为第三期.各期成功率为:效果保持期,96.8%~91.9%;第二期,84.5%;第三期,73.2%~59.2%.结论牙本质钉配合银汞合金修复后牙大面积缺损在效果保持期以内较为安全有效,可以解决患牙在牙髓治疗后的观察期内行使功能的问题.中、远期应采用全冠予以保护.

    作者:李凌;林红;徐小川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