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春;焦岩涛
随着现代麻醉学的发展,不仅应重视防止全麻中知晓的发生,还要注重消除麻醉操作给患者带来的恐惧、记忆等不良反应.
作者:樊茹娥;刘克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本文用贝复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复发性口疮进行局部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陈素华;陈梦云;陈昆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茶多酚对持续性高正加速度(+Gz)加载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个不同处理条件的实验组,每组12只.A组为空白对照.B组地面固定5min.C组固定于离心机转臂上,俯卧位,头向轴心,+1Gz离心5min.D组体位同C组,+10Gz离心30s,间隔时+1Gz离心60s,连续每天5次,每周4天,共3周.E组实验参数同D组,并于+Gz离心前1h灌胃给予茶多酚(200mg@kg-1),其余各组给予等量蒸馏水.通过光镜、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比较各组颞下颌关节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情况.结果A、B、C三组颞下颌关节未见异常;D组颞下颌关节表面凝胶状物质缺失,胶原纤维断裂,成纤维细胞线粒体变性;E组颞下颌关节表面凝胶状物质变薄但完整,胶原纤维断裂,成纤维细胞线粒体较正常.结论茶多酚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凝胶状物质和成纤维细胞来对抗持续性高正加速度对颞下颌关节的损伤.
作者:孙振宇;胡敏;尹音;马良;王萍;杜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口腔癌前病变及口腔癌变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s-谷胱苷肽转移酶(s-GST)及白细胞介素-2(IL-2)值的变化.方法临床白斑患者30例、口腔鳞癌患者30例及正常人群30例全部进行血清Ig、s-GST、IL-2检测.结果口腔癌前病变患者与口腔癌变患者的血清Ig、s-GST及IL-2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清Ig、s-GST及IL-2值对检测口腔癌前病变转为早期癌无特殊意义.
作者:谢敦祥;王文红;刘青梅;耿发云;付贵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义齿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义齿不仅能恢复咀嚼功能,还要美观,舒适,少磨牙.
作者:罗晓晋;任秀云;王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ecombined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rhTNF-α)和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应用光镜、电镜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学的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用药后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在采用rhTNF-α或ATRA诱导72h后,光镜观察发现癌细胞胞核缩小,染色质呈新月状;电镜观察发现癌细胞胞核固缩,染色质边集,出现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用药24h后凋亡峰开始形成,72h后细胞凋亡率高.结论rhTNF-α与ATRA可诱导体外SACC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殷海珊;王洁;董福生;顾洪涛;李荷香;焦建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调查颞下颌关节病的颈背部伴随症状的临床发生情况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随机调查100例患者中颈部伴随症状的发生情况,并和无关节病症状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对颞下颌关节病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对有颈部症状的患者侧重进行修复、垫和综合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颞下颌关节病患者中伴随颈部症状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另外,前者的下颌偏斜比例及咬合异常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组中有明显咬合异常或下颌位不稳定的人,治疗开始一年后显效或有效率较高,而对有原发性颈椎病的人和可能伴有其它心理精神因素的人疗效较差.结论颞下颌关节病和颈部症状有一定的关联.下颌位置改变有可能引起颈部关节及肌系统的改变,进而影响颈部功能.
作者:姜婷;张震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Dos Santos在研究了由旋肩胛动脉供应的背部皮肤的范围后,于1980年首先介绍了游离肩胛皮瓣,但是直到1982年Gilbert和Nassif分别介绍了游离肩胛皮瓣和游离肩胛旁皮瓣以后,该皮瓣供区才开始引起关注并被广泛应用[1].
作者:毛驰;俞光岩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本文对义齿附着剂增加总义齿固位的持久性进行研究.方法选择临床复诊的总义齿病例12例,在使用biotene义齿附着剂前、使用后即刻和使用后4小时分别用改良Hz-1型固位力测试仪测量上下颌总义齿的固位力.结果上颌总义齿使用义齿附着剂后即刻的固位力明显增加,使用4小时后的固位力较即刻时增加明显;下颌总义齿使用义齿附着剂后即刻的固位力明显增加,但是4小时后较即刻无显著性变化.结论义齿附着剂可明显增加上下总义齿固位力,上颌总义齿增强效果在4小时后比使用后即刻更明显.
作者:邓旭亮;王汝丽;胡晓阳;李国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楔状缺损与(牙合)面磨损发病率的相关性及二者程度的相关性;分析二者在发生和加重方面的共同因素.方法随机选取口腔内科就诊的患者393例,调查活髓双尖牙,记录年龄、性别、刷牙习惯、咀嚼习惯、疲劳微裂、楔状缺损深度(mm)与磨损指数(TWI),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楔状缺损与(牙合)面磨损的发病率具有相关性,楔状缺损深度与(牙合)面磨损指数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等级相关系数有极显著性意义.楔状缺损与磨损同时发生的患者中,喜用力刷牙并长期使用横刷法的占74%;喜爱咀嚼耐磨食物或硬物的占67%;疲劳微裂发生率为95%;男性发病率与病损程度均高于女性;随年龄增加,楔状缺损与磨损的发病率与程度均有所增加.结论(牙合)力与机械摩擦是二者发生的共同因素.时间因素,机械摩擦与(牙合)力积累是二者共同的加重因素.
作者:金艳;于晓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Quad-helix由Ricketts医师设计发明一直在正畸临床用于扩大后牙弓宽度.我们在伴有上牙弓宽度不足的Ⅲ类病人先用quad-helix扩大后牙弓,建立后牙的覆覆盖关系,然后考虑到支抗的问题,通过将Quad-helix改良,继续用于前方牵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且简化了治疗.现介绍如下.
作者:左艳萍;陈文静;刘学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我们对北京地区1999年来我科就诊的1800例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更好地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谢丽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胎儿下颌骨髁状突软骨细胞凋亡及增殖情况.方法32例胎儿下颌骨髁状突软骨标本按胎龄分为两组:A组(13~22周);B组(23~33周).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胎儿髁状突软骨发育不同时期中的细胞凋亡及PCNA的表达,并对表达结果作定量分析.结果两胎龄组中均有PCNA及TUNEL阳性表达.PCNA、TUNEL染色以增殖层阳性细胞率大,其次为成软骨细胞层,肥大软骨细胞层小.B组PCNA染色强于A组,A组TUNEL染色强于B组.A组TUNEL/PCNA大于B组,TUNEL/PCNA在肥大软骨细胞层大于成软骨细胞层、增殖层小.结论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在胎儿髁状突软骨发育中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王丽;汪说之;陈新明;李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G)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对该病的治疗仍难有理想的方法.我院近4年总结了治疗PTNG以埋肠线为主的综合疗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赵作勤;王爱玲;张中华;李德峰;宋成;安葵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对于牙冠缺损在50%~80%的前磨牙,我们采用带桩钉的高嵌体,光固化修复22例,经6~16个月的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的修复效果.
作者:汪丽娟;张建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摘除颌下腺的可行性及其优缺点.方法对12例需行颌下腺摘除的患者从口内入路摘除颌下腺.结果12例患者颌下腺均顺利摘除,均有舌麻木的表现,无面神经及舌下神经损伤.结论从口内入路摘除颌下腺,具有不留手术瘢痕,不损伤面神经等优点,可代替传统的颌下腺摘除术.
作者:崔言森;吴玉堂;李翠兰;孟霞;魏顶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PCNA、Bcl-2蛋白在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联系.方法对33例手术切除的粘液表皮样癌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24例粘液表皮样癌均显示PCNA阳性,低分化组的PCNA表达较高分化组高(P<0.05).Bcl-2为弱阳性表达,高分化组的Bcl-2表达较低分化组高,二组之间的Bcl-2阳性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CNA与Bcl-2无明显关系.
作者:张琳;朱秀丽;张旭;张秀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在正畸矫治的后期,常常出现双尖牙(牙合)接触欠佳甚至无(牙合)接触、而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为中性(牙合)关系的情况.
作者:王学玲;李若萱;徐志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多发病,TMD咀嚼肌紊乱疾病与其它类型关节紊乱疾患密切相关,可互为因果.笔者采用当归注射液局部封闭治疗咀嚼肌紊乱病,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王继春;焦岩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转基因糖尿病小鼠颌下腺的形态学改变以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在颌下腺表达的变化.方法取3、4、6、8、10月龄db/db糖尿病小鼠及相应月龄的db/+m小鼠(对照组)颌下腺.HE染色,光镜观察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后,计数Bcl-2及Bax阳性细胞数.结果随着糖尿病进展,颌下腺组织萎缩.Bax阳性细胞数比各同龄对照组明显增多,且随病程延长有显著增多趋势.相反Bcl-2阳性细胞数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并随病程延长呈下降趋势.结论抑制细胞凋亡的Bcl-2表达的降低及促进细胞凋亡的Bax表达的增加提示,随着糖尿病发展,颌下腺实质细胞有凋亡增强趋势,而这种凋亡可能是组织萎缩和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葛志华;王春艳;刘红艳;高福禄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