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春;米乃元;覃峰;凌学民
目的 评价双膦酸盐Alendronate抑制牙槽骨骨吸收的作用。方法 建立骨质疏松及牙槽骨吸收动物模型,建模术后六周,给实验组皮下注射Alendronate每周3次,共6周;用血生化指标骨生物力学、骨密度测量、组织形态学等方法进行药效评价。结果 股骨骨密度对照 组与用药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血清碱性磷酸酶对照组与用药组相比明显升 高(P<0.01);骨生物力学各项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也有明显差异。组织形态学: 实验组牙龈轻度炎症,牙槽骨水平吸收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对照组牙龈乳突炎症明显, 上皮钉突增生,炎细胞浸润,牙槽骨明显水平吸收。结论 Alendron ate治疗骨质疏松有明显的疗效,能够增加骨量,阻止骨丢失;对病理性牙槽骨骨吸收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晓敏;杨宗萍;于世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涎腺局灶性增生为发生于口腔小涎腺的少见病,临床常误诊为良性肿瘤或其他病变,为提高临床病理诊断水平,本文进行了总结。方法 复习628例小涎腺肿瘤及瘤样病变的病理切片中,有9例属于本病。结果 9例的发生部位以腭部多见(4/9),其次为上唇(2/9 )、颊、磨牙后垫及舌各1例。临床表现增生物较小,为柔软的实性团块,与周围组织之间无明显界限。病理表现为大量粘液腺泡的聚集,腺导管基本正常,无炎症或散在少量慢性炎症细胞,偶见少量腺泡的细胞膜消失,腺泡融合,增生物与周围腺体之间无明显界限。结论 本病临床表现为缓慢增生的肿块,作出准确诊断较困难,只有手术后病理检查才能确诊。
作者:孙开华;王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亲和素法分析52例SACC的nm23表达,并分析nm23与SACC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nm23表达与SACC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局部复发和患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P>0.05 ),而与远处转移呈高度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 nm 23能抑制SACC远处转移的发生,并可作为预后指标来预测SACC的远处转移,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彭歆;俞光岩;高岩;武登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恒牙列早期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16例处于恒牙列早期的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用方丝弓矫治器联合颌斜面导板对其矢状向、垂直向及横向不调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磨牙关系中性,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下颌后缩面型得到改善,头影测量的相关项目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牙合在恒牙列早期治疗可以取得疗效。
作者:刘爱群;李玉如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自凝水凝胶义齿软衬材料的吸水性和溶解性。方法 自制的自凝水凝胶按应用比例调和制成直径50 mm,厚1mm表面平整光滑的圆片,干燥24h后称重(m1),再分别浸在人工唾液和蒸馏水溶液中保持7天和28天,称湿重(m2),继续干燥后称重(m3),后计算材料的吸水值、吸水性和溶解性,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水凝胶材料在人工唾液中7d 和28d时的吸水率分别为28.62%和24.96%(P<0.01),溶解率分别为0.5 6%和0.51%(P>0.05);在蒸馏水中7d和28d时的吸水率分别为30.15%和 27.85%(P<0.01),溶解率分别为0.79%和1.16%(P<0.01)。 结论 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水凝胶材料的吸水率呈下降的趋势,在蒸馏水中的材料吸水率和溶解率均分别高于同期在人工唾液中的吸水率和溶解率。作为一种义齿软衬材料,水凝胶可保持持续的柔软性,其临床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孙皎;何伟;薛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再现上颌中切牙色彩新方法。 方法 作者1995~1998年间采用内染色技术为22单位行金属烤瓷修复的患者再现上颌中切牙的色彩。结果 22单位采用内染色技术再现上颌中切牙色彩是成功的。结论 与混色法、插色法和外染色相比,内染色技术是目前一种较为理想,切实可行表达上颌中切牙各种色彩的方法。
作者:王光护;唐尤宽;史露;孙少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舌根系指“人字”沟后份和舌骨的上份,此部发生的脓肿为舌根脓肿。一、材料和方法本组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0岁以下者3例,11~20岁4例,20~30岁3例,40岁以上者8例。职业:工人4例,学生4例,农民9例,职员1例。感染原因:上呼吸道感染15例,原因不明3例。就诊时间:发病5天以下就诊者2例,6天2例,7天5例,8天4例,12天1例,15天1例,21天2例,22天1例。发病至切开时间:5天1例,7天2例,8天2例,9天3例 ,10天1例,12天2例,19天1例,21天2例,共14例,另4例分别于8、22、13、26天自溃。脓肿位置:浅部脓肿11例(右7例,左4例),深部脓肿7例。致病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 溶血性链球菌3例,乙型链球菌4例,3例无致病菌生长,3例未做培养。并发症:败血症4例,颈上部蜂窝组织炎1例,肺炎1例,会厌炎2例。切开方法:口内切开者5例,口外切开者9例。自溃4例均为浅部脓肿。麻醉方法:局麻8例,氯胺酮4例,全麻插管2例。18例中无死亡病例。
作者:焉钰;张世忠;焉晋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碘伏(Iodophor)是一种以表面活性剂为增容剂和载体的不定型络合碘,是一种广谱抗菌剂,它不仅对各种G+和G-的需氧或厌氧菌具有杀灭作用,而且对真菌孢子、原虫生物及病毒均有杀灭作用。现将用碘伏作为根管消毒剂并与FC对照观察的结果分析如下。1.病例选择:1995年1月~1999年10月期间就诊患有根尖周炎的患者共140 例,3 00颗患牙,年龄在5~71岁。同一患者两颗或两颗以上患牙分别采用碘伏消毒和FC消毒对照观察,其中碘伏组148颗患牙,乳牙26颗,恒牙122颗,FC组152颗患牙,乳牙30颗,恒牙122 颗。2.材料来源:选用上海港华消毒剂厂(批准文号:沪卫药准字(1994)第0098号,189“逢力达 ”)的固体碘伏;用蒸溜水稀释配置成10%的溶液。
作者:罗启德;罗启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病理学资料分析,了解舌鳞状细胞癌发病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 分析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舌癌的 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990~1997年舌癌患者比例及40岁以下患者比例较1970-1977年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就诊舌癌患者在男女比例、发病年龄及好发部位方面无明显变化,就诊患者的平均病程显著缩短(P<0.01 ),Ⅱ级以上鳞癌患者所占比例显著增加。结论 舌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情况包括发病年龄、在口腔癌中的比例及恶性程度较以前有变化的趋势。
作者:韩晓哲;高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对各类坚固内固定技术在治疗下颌骨骨折中的疗效进行比较评价。方法 单纯下颌骨骨折268例,379处分别采用加压接骨板,普通接骨板及小型接骨板进行坚固内固定。术后追踪期平均5个月, 复查项目包括临床检查,牙模型分析及X线观察。结果 268例骨折中32例术后出现感染,其中9例取板。术后3个月检查,均无骨折错位愈合或不愈合。13例出现牙合干扰及2例开牙合,其余咬合关系良好。结论 根据下颌骨骨折的不同类型选择正确的坚固内固定方法可以使骨折愈合期缩短,减少或避免颌间固定,早期恢复正 常生理功能。
作者:刘宇;张益;邹立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祖国医学血瘀证学说,分析舌微循环障碍在舌痛症中的发病作用,并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新途径。方法 对40例老年舌循环障碍患者进行组织学、透射电镜、血液流变学和甲皱微循环检查,采用当归注射液为主的活血化瘀治疗。结果 受检患者血液粘度多项指标升高,微血管形态、结构异常,毛细血管出现内皮细胞肿胀、管腔狭窄等超微结构改变。结论 舌微循环障碍属血瘀证局部表现,对老年患者应警惕瘀血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的活血化瘀疗法具良好疗效。
作者:陈建钢;吴小燕;李辉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金属烤瓷桥是目前口腔修复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修复体,深受患者欢迎。但金属烤瓷长桥支架由于其跨度长、容易变形,在制作中存在较大的难度。在常规制作此类支架的方法中,通常有带模铸造法、脱模铸造法、分段制作焊接法。笔者结合带模铸造法和脱模铸造的优点,总结出脱模—带模铸造法制作金属烤瓷长桥支架,效果较为理想。1.材料:嵌体蜡、间隙剂、磷酸盐系冠桥包埋料、观测仪、Ni—Cr合金、琼脂、真空搅拌机、高频铸造机。
作者:申林汉;李可通;黄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临床上常碰到一些血液系统检查正常但拔牙后出血患者,在各种常规局部处理后仍不能止血或反复数次才能止血,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我们在临床上将5%鱼肝油酸钠用于拔牙后顽固性出血,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28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18例,年龄21~56岁,平均34岁。28例都是在常规局部处理(如局部压迫、应用止血粉、创口缝合等)和全身应用止血药后,仍不能止血或止血几小时后甚至2~3天后又反复出血的患者。拔牙原因为纵折牙(11例)、残根(4例)、残冠(7例)。全部为磨牙,其中上颌磨牙17例、下颌磨牙11例。全身化验检查除1例有血小板减少外,其余均在正常范围。另对10例拔牙术中损伤较大、出血较多的患者(预防组),在拔牙后用5%鱼肝油酸钠棉球外加纱布棉卷进行局部压迫止血,以观察拔牙出血情况,其中2例女患者是在月经期拔牙。
作者:孔云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氟化牛奶在口腔局部的防龋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口内装置,采用交叉对照的试验方法,观察氟化牛奶在口腔局部的再矿化作用和抗龋作用。结果 氟化牛奶有明显的再矿化作用,本试验条件下未观察到抗龋作用。结论 氟化牛奶在口腔局部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再矿化。
作者:王文辉;卞金有;王勤;曹采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自1995年对前牙牙槽嵴萎缩患者,通过种植前羟基磷灰石重建牙槽嵴后再种植,效果满意,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选用四川大学生物材料研究所生产的颗粒型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HA)及羟基磷灰石涂层钛种植体(HACI)。一般齿槽外科器械,法国进口种植机及配套钻具。2.病例选择:46例63颗前牙,其中男26例,女20例;上前牙44颗,下前牙19颗。所有病例均常规取模,测量牙合龈、近远中及颊舌向距离,常规摄牙片,并在模型上试排牙,了解要取得前牙理想修复效果牙槽嵴应具备的条件。63颗前牙均有中度萎缩,参照CaWood[1]分类为Ⅳ和Ⅴ型,其中Ⅳ型31颗,Ⅴ型32颗。
作者:何建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咬合力在正常及增强状态下,大鼠牙周细胞TNF-α的动态表达,初探TNF-α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分子机理。方法 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牙周形态变化以及牙周组织中TNF-α蛋白表达。结果 咬合力增强引起牙周膜增宽、牙槽骨形成。牙周细胞中TNF-α表达较正常咬合力时明显增强。结论 咬合力增强,促使牙周组织产生TNF-α明显增多,诱发了破骨功能;同时,还激活了成骨功能。本实验从分子水平探讨了牙周组织改建的机理;揭示了牙周组织结构与功能在改建中的一致性。
作者:袁林;周伟东;赵云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牙隐裂又称不全牙裂或牙微裂,是指牙面有非生理性细微而又不易发现的裂纹,是一种牙体硬组织慢性损伤。笔者临床中遇到154例,184颗患牙,分析讨论如下。一、一般资料1.154例患者中男性72例,女性82例;年龄20~63岁。20~29岁12例(7.8%),30~39岁21例(13.6%),40~49岁74例(48.1%),50~59岁42例(27.3%),60岁以上5例(3.2%)。其中40~49岁年龄组发病率高。
作者:张晓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婴幼儿龋病的发生与喂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对1178例8~54个月婴幼儿进行了龋病流行情况调查并对200例24~35个月的婴幼儿的母亲作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86份,其中患龋儿童92例,无龋儿童94例。结果 有母乳喂养经历的婴幼儿患龋率高于人工喂养的,但无统计学上的差异,而母乳喂养超过12个月的儿童中,患龋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高。有母乳喂养经历的婴幼儿入睡时含有乳头的比例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的,同时随母乳时间的延长,婴幼儿入睡时含有乳头的比例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含有乳头入睡的婴幼儿患龋率(72.67%)明显高于不含乳头入睡的(36.67%)。结论 婴幼儿期的喂养方式对婴幼儿龋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在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还应对母亲进行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的宣传,来预防婴幼儿龋病的发生。
作者:邱文彦;胡建军;欧阳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牙隐裂牙折裂是临床上常见的牙体病,临床上常用的修复方法为全冠修复,但全冠切割牙体组织较多,且不美观,因此作者尝试采用颊舌向嵌体预防修复隐裂折裂牙。一、材料和方法所选牙为磨牙,均为隐裂及折裂牙,无牙周袋,X线片示根尖根分叉无阴影,折裂牙片松动在2mm内。预防性修复的牙为无隐裂,但咬合紧缺损大,患者要求保护性修复30例。预防性修复和隐裂牙修复病例,都常规作颊舌向嵌体修复。折裂牙则应先复位牙折片并粘固后再作嵌体修复。隐裂牙及折裂牙均设全冠修复对照组。嵌体制备方法是将咬合面已有洞型向颊舌向扩大进入颊舌面,并制备短斜面。术后1年进行复查,记录分析患者的症状及叩痛情况。
作者:张怀勤;赵云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检验Cdk5/p35在神经元成熟和萌芽 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假说。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实验、免疫沉降和 Cdk5活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出生后各阶段大鼠三叉神经节中该激酶的活性变化和Cdk5、p35 的表达水平。结果 随着大鼠三叉神经节的发育,Cdk5的活性逐渐增加。新生大鼠三叉神经节中的Cdk5活性比成体正常大鼠三叉神经节中的Cdk5活性高约六倍。这一激酶活性的变化与p35表达的变化是一致的。Cdk5的表达量在各阶段中是恒定不变的。 结论 结果提示了Cdk5/p35与神经元的分化、成熟及可塑性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才晓慧;毕绍臣;李新华;申晓青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