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
牙隐裂又称不全牙裂或牙微裂,是指牙面有非生理性细微而又不易发现的裂纹,是一种牙体硬组织慢性损伤。笔者临床中遇到154例,184颗患牙,分析讨论如下。一、一般资料1.154例患者中男性72例,女性82例;年龄20~63岁。20~29岁12例(7.8%),30~39岁21例(13.6%),40~49岁74例(48.1%),50~59岁42例(27.3%),60岁以上5例(3.2%)。其中40~49岁年龄组发病率高。
作者:张晓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临床上常碰到一些血液系统检查正常但拔牙后出血患者,在各种常规局部处理后仍不能止血或反复数次才能止血,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我们在临床上将5%鱼肝油酸钠用于拔牙后顽固性出血,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28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18例,年龄21~56岁,平均34岁。28例都是在常规局部处理(如局部压迫、应用止血粉、创口缝合等)和全身应用止血药后,仍不能止血或止血几小时后甚至2~3天后又反复出血的患者。拔牙原因为纵折牙(11例)、残根(4例)、残冠(7例)。全部为磨牙,其中上颌磨牙17例、下颌磨牙11例。全身化验检查除1例有血小板减少外,其余均在正常范围。另对10例拔牙术中损伤较大、出血较多的患者(预防组),在拔牙后用5%鱼肝油酸钠棉球外加纱布棉卷进行局部压迫止血,以观察拔牙出血情况,其中2例女患者是在月经期拔牙。
作者:孔云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年来,儿童多生牙患者有增多趋势,自1998年6月至今,我们共收治此类患儿148例,现分析如下。1.性别与年龄:148例儿童患者中男性118例,女性30例,男女之比为3.9: 1;年龄在5~14岁,平均9.5岁。2.部位及数目:148例患者发生于上颌者147例,占99.32%;发生于下颌者1例占0.68% 。萌出于口腔者121例,占81.76%,埋伏于骨内或粘膜下者27例,占18.24%(其中 唇侧3例,腭侧24例)。1颗者108例,占72.97%,2颗者40例,占27.03%。
作者:杜凤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了解云南省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我们组织并参与了云南省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现将我省城乡12岁、18岁人群刷牙行为抽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以集体常住人口(城、乡)为主。年龄为12岁、18岁两个年龄组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分层、不等比、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城市样本在昆明市、大理市、玉溪市,随机抽取两个街道,农村样本在安宁县、蒙自县、易门县,随机抽取两个乡镇,城乡样本量为800人,每个年龄组400人,城乡各半、男女各半。各年龄组样本的来源为:小学生、中学生、大中专院校、农民及散居人口。
作者:曾莲;林一南;曹丽华;张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牙周病是发生于牙周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其相应的中医病名为牙宣。长期以来中医药在其病因、治疗和预防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中医药在牙周疾病临床应用的有关文献作一综述。一、古代对牙周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历代医籍中对牙周病病因及症状都有许多记载。《仁斋直指方》认为:“ 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肾实主之。故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虚热则齿动。”《外科 全书》指出:“牙宣谓脾胃中热涌而宣露也。”《圣济总录》又说:“气血不足,楷理无方 。风邪袭虚,客于齿间,则令肌寒血弱,龈肉缩落,渐至宣露,永不附着齿根也。”由此说 明胃热、肾虚及气血衰少为牙周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故将牙周病内治分型为胃火上蒸、肾阴 亏虚、气血不足三型。1.内治分型法:①胃火上蒸:主证:牙龈红肿疼痛,出血,溢脓,口臭,烦渴多饮冷,便秘 ,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治则清胃泻火,如清胃散。②肾阴亏虚:主证:牙齿疏豁松动,咀嚼无力。龈溃烂、萎缩,牙根暴露或有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腰酸,舌质微红,少苔,脉细数。治则滋阴养肾。如地黄丸类合玉女煎加减。③气血不足:主证:牙龈萎缩,龈淡白,易出血,根宣露,齿松动,嚼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畏寒倦怠,头昏眼花,失眠多梦,胃呆纳少。治则调补气血,如八珍汤。
作者:裴霞;华红;徐治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对人舌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MTT法测定TNP-470、顺铂(CDDP)对体外培养人舌癌Tca811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Tca8113细胞形成裸鼠肿瘤皮下移植模型,移植二 周后腹腔注射用药,TNP-470(30mg/kg)隔日一次,共七次,CDDP(5mg/kg)一周二次,共四次,同期测量肿瘤体积和裸鼠体笪”移植四周后处死动物,检测肿瘤体积和主要脏器。结果 TNP-470作用Tca8113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70.79 μg/ml。TNP-470组、CDDP组和TNP-470+CDDP组抑瘤率分别为31.7%、40.3%和65. 6%,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抑瘤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TNP-470+CDDP组抑瘤效果佳。结论 TNP-470对人舌癌体内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联合应用CDDP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邓永强;邱蔚六;陈万涛;李为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将Dyract用于乳牙龋病的治疗共计306颗牙齿,成功率达97.71%,临床效果良好,具体情况如下。1.病例选择:乳磨牙中龋、深龋共计187例306颗龋齿,年龄从4~10周岁。 2.操作方法:除净龋洞腐质,不能露髓,较深者可用Dycal盖髓,75%酒精消毒吹干,涂Dyract粘结剂,吹薄,光固化灯照10秒。涂第二层粘结剂、吹薄,光固化灯照10秒,然后将根据比色板选好Dyract树脂子弹头装入充填枪内,射入窝洞,整塑外形,光照20秒钟,深度可达5.4mm(仪器测定)。如有高点可以打磨,橡皮杯抛光。追踪观察2年。
作者:许颖;杨俊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舌根系指“人字”沟后份和舌骨的上份,此部发生的脓肿为舌根脓肿。一、材料和方法本组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0岁以下者3例,11~20岁4例,20~30岁3例,40岁以上者8例。职业:工人4例,学生4例,农民9例,职员1例。感染原因:上呼吸道感染15例,原因不明3例。就诊时间:发病5天以下就诊者2例,6天2例,7天5例,8天4例,12天1例,15天1例,21天2例,22天1例。发病至切开时间:5天1例,7天2例,8天2例,9天3例 ,10天1例,12天2例,19天1例,21天2例,共14例,另4例分别于8、22、13、26天自溃。脓肿位置:浅部脓肿11例(右7例,左4例),深部脓肿7例。致病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 溶血性链球菌3例,乙型链球菌4例,3例无致病菌生长,3例未做培养。并发症:败血症4例,颈上部蜂窝组织炎1例,肺炎1例,会厌炎2例。切开方法:口内切开者5例,口外切开者9例。自溃4例均为浅部脓肿。麻醉方法:局麻8例,氯胺酮4例,全麻插管2例。18例中无死亡病例。
作者:焉钰;张世忠;焉晋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自凝水凝胶义齿软衬材料的吸水性和溶解性。方法 自制的自凝水凝胶按应用比例调和制成直径50 mm,厚1mm表面平整光滑的圆片,干燥24h后称重(m1),再分别浸在人工唾液和蒸馏水溶液中保持7天和28天,称湿重(m2),继续干燥后称重(m3),后计算材料的吸水值、吸水性和溶解性,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水凝胶材料在人工唾液中7d 和28d时的吸水率分别为28.62%和24.96%(P<0.01),溶解率分别为0.5 6%和0.51%(P>0.05);在蒸馏水中7d和28d时的吸水率分别为30.15%和 27.85%(P<0.01),溶解率分别为0.79%和1.16%(P<0.01)。 结论 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水凝胶材料的吸水率呈下降的趋势,在蒸馏水中的材料吸水率和溶解率均分别高于同期在人工唾液中的吸水率和溶解率。作为一种义齿软衬材料,水凝胶可保持持续的柔软性,其临床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孙皎;何伟;薛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咬合力在正常及增强状态下,大鼠牙周细胞TNF-α的动态表达,初探TNF-α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分子机理。方法 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牙周形态变化以及牙周组织中TNF-α蛋白表达。结果 咬合力增强引起牙周膜增宽、牙槽骨形成。牙周细胞中TNF-α表达较正常咬合力时明显增强。结论 咬合力增强,促使牙周组织产生TNF-α明显增多,诱发了破骨功能;同时,还激活了成骨功能。本实验从分子水平探讨了牙周组织改建的机理;揭示了牙周组织结构与功能在改建中的一致性。
作者:袁林;周伟东;赵云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牙隐裂牙折裂是临床上常见的牙体病,临床上常用的修复方法为全冠修复,但全冠切割牙体组织较多,且不美观,因此作者尝试采用颊舌向嵌体预防修复隐裂折裂牙。一、材料和方法所选牙为磨牙,均为隐裂及折裂牙,无牙周袋,X线片示根尖根分叉无阴影,折裂牙片松动在2mm内。预防性修复的牙为无隐裂,但咬合紧缺损大,患者要求保护性修复30例。预防性修复和隐裂牙修复病例,都常规作颊舌向嵌体修复。折裂牙则应先复位牙折片并粘固后再作嵌体修复。隐裂牙及折裂牙均设全冠修复对照组。嵌体制备方法是将咬合面已有洞型向颊舌向扩大进入颊舌面,并制备短斜面。术后1年进行复查,记录分析患者的症状及叩痛情况。
作者:张怀勤;赵云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乳牙外伤患儿的年龄、性别、牙位分布、外伤类型、受伤地点、受伤原因、外伤后就诊时间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对1989~1999年在我科就诊的130例(226颗外伤牙)乳牙外伤患儿进行了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 男孩在3~4岁,女孩在2~3岁时发生 乳牙外伤的人数多。男女比例为1.7:1。上颌乳中切牙易受伤,占76.55%。牙齿移位是常见的外伤类型。发生牙外伤的地点多是在家庭,其次是在道路。主要外伤方式是跌倒。27%的患儿在外伤后2小时以内就诊,40%的患儿在外伤后2~24小时就诊。
作者:陈洁;葛立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同源异型盒基因Msx-1在牙齿硬组织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Msx-1m RNA在出生后1天、7天和14天昆明小鼠磨牙和切牙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过程中的表达。结果 磨牙中,Msx-1mRNA主要表达于生后1天到7天正在极化的前成釉细胞和前成牙本质细胞、处于分泌期的成釉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7天时信号强;随后其表达随细胞分化的成熟和牙釉质、牙本质基质形成的进展而逐渐下降。切牙中,牙冠部细胞中的表达与磨牙基本相似;但根尖部分唇侧未分化的颈环上皮细胞和外胚间充质细胞始终呈Msx-1阳性表达。结论 同源异型盒基因Msx-1转录主要发生于硬组织形成早期阶段,即成釉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的极化和分泌阶段,提示Msx-1可能参与了小鼠牙胚硬组织形成过程中细胞分化和生物矿化。
作者:王颖莉;王嘉德;高岩;王申五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Er:YAG激光在龋病治疗中的止痛效果。方法 使用Er:YAG激光治疗9例龋齿,观察临床效果及疼痛情况。结果 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患者疼痛得分平均为0.22且均未麻醉,而牙钻组疼痛得分平均为1.6,且2例进行麻醉。结论 Er:YAG激光可以较好地解决龋齿治疗中的疼痛问题。
作者:王威;刘翠凤;杜德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对各类坚固内固定技术在治疗下颌骨骨折中的疗效进行比较评价。方法 单纯下颌骨骨折268例,379处分别采用加压接骨板,普通接骨板及小型接骨板进行坚固内固定。术后追踪期平均5个月, 复查项目包括临床检查,牙模型分析及X线观察。结果 268例骨折中32例术后出现感染,其中9例取板。术后3个月检查,均无骨折错位愈合或不愈合。13例出现牙合干扰及2例开牙合,其余咬合关系良好。结论 根据下颌骨骨折的不同类型选择正确的坚固内固定方法可以使骨折愈合期缩短,减少或避免颌间固定,早期恢复正 常生理功能。
作者:刘宇;张益;邹立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年轻患者后牙大面积龋损因牙体缺损大,很难用一般充填方法修复,笔者应用复合树脂高嵌体技术修复大面积缺损的后牙,临床效果满意。一、材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35例患者中男12例,女23例,前磨牙5例,磨牙30例,患者年龄在11~14岁,选择标准为:①患牙髓病或根尖病的大面积缺损后牙经牙髓治疗、根管治疗或塑化治疗后叩诊(-)、松动(-),X线片示根尖周无炎症阴影;②牙体缺损大,用银汞合金或其它充填材料难以恢复邻接关系及咬合关系;③有对牙合牙、咬合关系良好。
作者:石宏;李雅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24岁,1997年8月被歹待用刀砍伤,自制手枪击伤头面部,致使子弹经口腔穿入滞留于枕环关节及第二颈椎旁。临床所见:口腔颌面部皮肤满布火药烧灼伤,角膜有烧灼伤,右侧口唇全层不规则爆炸伤口,牙齿(7-1|)/(7-1|)牙冠全部被炸掉,暴露牙槽骨及部分残根。右侧舌缘裂开,从舌尖部延伸到舌根部,在咽旁间隙处有盲管伤,右侧耳廓枕部皮肤有五处横行刀砍伤,伤口已经缝合。头部CT横断扫描,层面12-21,综合各层面所见,后颅窝小脑半球及脑干区无异常密影发现,脑室居中,大脑基底节及两侧大脑半球白质和灰质密度均匀,脑室无扩大,中线结构无移位,颈部CT横断扫描;层面2-15,综合各层面所见,口咽后部偏右侧,有一子弹金属异物约2.6cm×1.0cm大小,子弹稍 向前倾斜,子弹上端紧靠枕环关节沿咽侧向下至第二颈椎水平,软组织挫伤,结构模糊,而颅底部及颈椎骨质未见断裂,右侧下颌升支尚完整,而右侧下颌骨齿槽骨损伤,上颌骨尚完 整。手术采取全麻口腔插管,经口腔弹道向深部探查,并成功用血管钳取出子弹,创面冲洗,逐层缝合伤口,处理口腔残根残冠,缝合创面,术中顺利,术后伤口I期愈合,无合并症发生。
作者:尹忠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我们遇到2例急性牙髓炎患者症状发作时伴有同侧肢体麻木和疼痛,报告如下。病例1,男,37岁。主因右上颌后牙自发性阵痛伴同侧肢体麻木2天来我科就诊。2天前患者在睡眠时突然右上颌后牙疼痛,向同侧颞部放射,同时伴同侧上肢麻木感,约10余分钟牙痛缓解,上肢麻木症状亦逐渐缓解,两天内发作数次。就诊时检查:4|近中 邻牙合面龋,无叩痛,无松动,牙龈无红肿,无牙周袋,冷诊试验阳性,上述症状再次发作。给予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及开髓引流后,牙痛症状缓解,上肢麻木感也从指尖开始减退,约10分钟症状全部消失。2天后复诊,患者无任何不适,行牙髓失活(三氧化二砷)处理。封药期间,患者又出现上述表现,但症状较轻,约持续2~3小时。经常规根管治疗后,症状无复发。
作者:陈惠珍;池学谦;张志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本文回顾性调查我院1989年至1999年收治的面中份陈旧性骨折的临床资料,对外科矫治面中份骨折所致牙颌面畸形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本组103例均为由于面中份的多发性骨折、粉碎性骨折或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治疗,骨折块之间已发生错位愈合而导致牙颌面畸形的患者,根据畸形情况采用不同的术式切开复位固定。结果 除5例张口受限、4例面部明显畸形外,其余患者对面形及咬合功能表示满意。结论 面中份陈旧性骨折牙颌面畸形外科矫治的关键是对面部纵向和横向骨支撑结构的重建以恢复其固有的高度和突度。
作者:李祖兵;余世斌;东耀峻;杨学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亲和素法分析52例SACC的nm23表达,并分析nm23与SACC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nm23表达与SACC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局部复发和患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P>0.05 ),而与远处转移呈高度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 nm 23能抑制SACC远处转移的发生,并可作为预后指标来预测SACC的远处转移,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彭歆;俞光岩;高岩;武登诚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