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作者自1997年7月至2000年1月采用硬化剂瘤腔注射和微波技术对20例患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进行联合治疗,近期疗效较好.1.材料与方法:20例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10~50岁,平均22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病程2 5年,病变部位为舌部及唇颊粘膜,病变范围2cm×2cm~3cm×3cm.临床上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采用国防科技大学与湖南桃源科帝达医疗设备公司联合研制的电脑微波治疗仪WTK-Ⅳ,输出功率0~100W,有输出调节及时控装置.
作者:唐圣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牙列缺损、牙列缺失是老年人常见的口腔疾患,我们于1997年至1998年分次对张家口市城乡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不等比随机抽样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李瑞平;胡玉柱;张朝晖;安志良;常淑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文采用鲎试剂显色技术,定量检测急、慢性牙髓炎症状态下的牙髓腔内细菌内毒素含量,与正常组进行比较,分析内毒素含量与牙髓炎症状态下的临床表现间的关系.
作者:肖水清;汪竹平;王铎;张锦心;王青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牙及骨的改变量对改正Ⅱ类错所起的作用.方法选用28例生长发育高峰期Ⅱ类1分类错患者,用Activator、Frankel等功能矫治器将其矫治至中性或中性偏近中,用PanchelrZ法分析头侧位片上牙和骨的改变.结果下颌骨长度增加,上切牙内收;前牙覆盖减小,其中骨因素占70%,牙因素占30%;磨牙关系改善,其中骨因素占96%,牙因素占4%.结论功能矫治器矫治Ⅱ类1分类错可刺激髁突和关节窝的改建,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内收上切牙;其中,骨的改建是功能矫治的关键.
作者:方义玉;李江宁;陈阳萍;陈扬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科自1997年起将固定矫治技术应用于固定外伤前牙,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和方法:本组男19例,女8例.13岁以下10例,14~18岁11例,18岁以上6例,大37岁.单牙损伤5例,多牙损伤22例.多牙损伤多4颗前牙.方法:局麻下复位牙和牙槽骨,缝合撕裂牙龈,酸蚀处理松动牙及两侧2~3个稳固基牙唇面,替牙期邻牙元可靠基牙,可沿续到第一恒磨牙,粘着托槽,0.14mm弓丝结扎固定,调 ,固定4~8周,平均4.8周.
作者:刘晓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人血清白蛋白(hunlan serum alburnm,HSA)对人牙龈上皮细胞(humangmgwalepithdian cells,HGE)粘附作用的影响.方法使用角化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分离酶原代培养HGE,并用广谱细胞角蛋白单抗作细胞鉴定;l、10、50、100mg/ml的HAS预孵育于细胞培养板表面,细胞接种4h时MTT法观测HGE在聚苯乙烯表面的粘附.结果HGE可成功的原代及传代培养,HGE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各处理组A490值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结论1~100mg/mLHSA预孵育于聚苯乙烯表面,对HGE的粘附在早期产生抑制作用.
作者:刘宇;施生根;宋应亮;林松杉;郭航;章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CD44v6在涎腺多形性腺瘤(PA)及其恶变(Ca in-PA)中的表达,旨在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2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恶变CD44v6的表达.结果CD44v6在PA及Ca in-PA中表达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结论涎腺多形性腺瘤呈CD44v6强表达,恶变后呈弱表达,细胞间粘附力减弱,从而利于浸润转移.CD44v6在Cain-PA的原发灶及转移灶中弱或不表达,显示瘤细胞粘附力弱,易于脱离肿瘤主体发生转移.
作者:袁荣涛;纪祥瑞;孙显路;赵洁;李宁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涎腺癌mdrl mRNA的表达及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PCR法对35例涎腺癌进行mdrlmRNA检测.结果涎腺癌中mdrl mRNA表达率为31.4%,IOD值为0.295.结论mdrl mRNA在涎腺癌的阳性表达可能与肿瘤的耐药性有关.
作者:刘浩;张建国;俞光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解决金属固定矫治器有碍美观的问题并介绍一种新型矫治器的使用方法.方法将透明及齿色固定矫治器应用于临床,介绍其使用方法;比较三种透明托槽的性能及适应症;改进其粘接技术;讨论其存在的问题;观察其疗效.结果透明及齿色固定矫治器疗效满意,其装置美观、隐秘,成人患者易于接受.结论透明及齿色固定矫治器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金属矫治器有碍美观的问题,此技术易于掌握及推广.
作者:王曦;李锦标;李洪发;李玉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人牙周炎患者牙周各临床指标和袋内不同形态细菌的作用,为HBO治疗牙周炎的机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20例牙周炎患者,用HBO治疗,常规方法测定患牙各临床指标的变化,用刚果红负性染色法观察袋底不同形态细菌的变化.结果HBO治疗后牙龈指数(GI)、牙周袋深度(PD)、牙周附着丧失(AL)和龈沟液(GCF)量与治疗前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茵斑指数(PLI)轻度降低;HBO可明显减少牙周袋底的直杆菌、弯杆菌、梭状菌和螺旋体的百分比,使袋底的致病菌明显减少,非致病性的球菌比例增加,且时螺旋体的比率改变程度大.结论HBO对人牙周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原因为HBO到达牙周袋袋底抑制了杆菌、梭状茵及螺旋体等的生长和繁殖,HBO可作为牙周炎基础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作者:陈铁楼;刘景昌;许兵;蔺世龙;刘娅丽;王刚;宋培智;吕玉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女,15岁,上前牙缺失,要求修复.检查:12缺失,牙龈表面色泽稍红,牙槽突低平,余未见异常.建议患者拍摄根尖片,以确定修复方案.根尖片可见:12缺失,缺失区牙槽骨密度降低,牙槽呈弧形吸收,吸收程度与对侧比较已达根尖以下,同时,12-缺失处明显可见两根密度较高的似牙胶尖样的针状物质.追问患者病史,其家长述该患者三年前曾受外伤,牙冠折断,在当地县医院做根充治疗后,桩冠修复.一年前,所修复的桩冠逐渐松动,后脱落.根据病史,可推断该患者为牙外伤根充治疗后牙根全部吸收.该患者遗留的针状物于局麻下手术取出,经证实,确为牙胶尖.
作者:于美清;雍平;任贵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在游离腓骨瓣皮岛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测腓骨后缘中下份小腿外侧皮肤的腓动脉穿支,根据穿支的位置设计腓骨复合瓣的皮岛,结合术中所见情况进行比较,并观察术后皮岛的存活情况.结果3l侧腓骨后缘中下份的小腿外侧皮肤共测得腓动脉穿支89支(1~4支/侧,平均2.87支/侧),术中发现穿支的总数为87支(1~4支/侧,平均2.8支/侧),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测腓动脉穿支的准确率为91.0%,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分别为8.98%和6.90%.皮岛面积大12cm×8cm,小3cm×1.5cm.3l例腓骨瓣中,1例因静脉血栓经抢救无效后去除,其余的30例均获得成活,所有的皮岛均获得100%成活.结论超声多普勒血流仪可以较为准确地探测到小腿外侧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提高了游离腓骨瓣皮岛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毛驰;彭歆;俞光岩;郭传;黄敏娴;张益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TGF-β1和口腔鳞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蛋白酶谱分析法测量不同浓度的TGF-β1作用于口腔鳞癌TSCCa细胞系及颈淋巴转移癌GNM细胞系后MMP-2和MMP-9的活性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TGF-β1作用于TSCCa 12小时后,MM-2和MMP-9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不同浓度的TGF-β1作用于GNM细胞12小时后,MMP-2和MMP-9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MMP-2和MMP-9活性与TGF-β1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TGF-β1可能与口腔鳞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金晓明;李金荣;李雅馨;李祖兵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永生化髁突软骨细胞(inunortalized mahdibular condylar chondrocyte,IMCC)的细胞周期及核型特征.方法收集不同代数的IMCC和第4代的髁突软骨细胞(mandibular condylar chondrocyte,MCC)分别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细胞的细胞周期特征,并用染色体显带法观察其核型特征.结果 Gl期的MCC和IMCC所占百分比分别是79.7%和60.0%,G2期的细胞分别为6.1%和21.2%,S期的细胞分别为14.3%和18.8%.第4代MCC和第60代、第84代IMCC中有44条染色体的细胞分别占90%、53%和3l%.结论IMCC细胞周期发生改变,细胞增殖速度加快;多数IMCC染色体维持在44条,但随着培养次数的增加,IMCC的核型不稳定性增加.
作者:段小红;吴军正;刘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正常的腭部及咽部解剖结构是产生正常语音的基础.先天性腭裂整复手术的目的就是:封闭腭部裂隙,恢复腭部生理功能,为正常语音创造条件.完善的腭咽闭合是获得正常语音的前提,而对腭部肌肉的功能性整复则是产生良好腭咽闭合的基础[1~4].近年来,在对正常及先天性腭裂腭部肌肉应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使先天性腭裂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序列治疗方法[4,5].本文仅就近年对正常人及先天性腭裂患者的腭部肌肉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孙健;金志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分化诱导剂六亚甲基二乙酰胺(HMBA)诱导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后,CyclinDi和E2F表达的变化.方法2mmol/HMBA对培养的粘液表皮样癌细胞进行体外诱导72h后,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等方法对处理与未处理细胞的CyclinDi和E2F表达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HMBA处理的粘液表皮样癌细胞CyclinDi和E2F表达,明显低于未处理组(P<0.01).结论HMBA通过影响CyclinDi、E2F的表达而发挥对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静;王丽京;吴军正;司徒镇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下唇肿瘤侵犯下唇的宽度大于2/3时,施行扩大切除术后造成全下唇组织缺损,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整复方法主要有唇颊组织旋转推进术[1]及各种远端皮瓣的应用[2],它们存在术后张力过大、小口畸形、饮食功能障碍、白唇臃肿、二次手术等诸多不足,给患者带来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近年来,作者应用双侧鼻唇沟全厚瓣或辅以上唇转移瓣联合进行全下唇组织缺损的重建,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徐锦程;黄全顺;卢保全;廖圣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猛性龋儿童变链茵和远缘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蔗糖依赖性粘附能力.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猛性龋、非猛性龋、无龋儿童变链茵(各6株)和远缘链球菌(猛性龋儿童6株,非猛性龋和无龋儿童各3株)临床株在含蔗糖培养液中对玻壁的粘附情况.结果各组变链茵分离株之间及各组远缘链球菌分离株之间对玻壁的粘附比无显著差异;各组远缘链球菌菌株对玻壁的粘附能力显著大于各组变链菌菌株(P<0.05).结论猛性龋儿童变链菌和远缘链球菌临床株蔗糖依赖性粘附能力与非猛性龋及无龋儿童分离菌株无差别;远缘链球菌蔗糖依赖性粘附能力强于变链茵.
作者:刘艳玲;刘正;冯希平;周静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