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李慧兰;白丽娜;马艳
患者, 女, 48岁. 3年前发现左耳垂下有蚕豆大肿物, 无痛 , 无肿, 渐进性生长. 近3个月肿物增大明显, 无自觉症状. 来我科以左腮腺肿瘤收入院. .
作者:陈巨峰;彭国光;陈凤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清总唾液酸(TSA)和脂结合唾液酸(LSA)含量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化学比色法同步检测了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TSA和LSA含量,并与健康对照组和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组血清TSA和L SA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良性肿瘤组(P<0.01),而健康对照组与良性肿瘤组之间血清TSA和LSA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SA和LSA含量检测作为恶性肿瘤诊断的标志物,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均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安银东;杨聚才;王虹;黄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C-myc癌基因与Rb抗癌基因在口腔癌的发生及癌前病变恶变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免疫荧光技术对4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10例口腔白斑和14例口腔扁平苔藓中C-myc和Rb基因蛋白的表达量进行定量研究.结果 C-myc癌基因在口腔癌、白斑、扁平苔藓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5%、30%和21%.在C-myc癌基因的平均表达量中,口腔癌明显高于白斑和扁平苔藓,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和P<0.005).Rb抗癌基因在口腔癌、白斑、扁平苔藓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0%、0和7%.其中口腔癌,白斑,扁平苔藓中的平均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口腔粘膜,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口腔癌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Rb蛋白的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C-myc癌基因在口腔癌前病变发展为口腔癌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②Rb基因的表达与口腔癌组织学分级之间无明显关系.③Rb基因表达失活可能成为口腔癌前病变癌变的一种潜在危险.
作者:王洁;张英怀;董福生;李荷香;焦建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为提高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的疗效,研制一种新型的医疗器械.方法用红外线药膜颞颌关节治疗仪直接照射患部.结果临床应用650例观察有效率97.08%.结论红外线药膜颞颌关节治疗仪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夏战胜;张合喜;张光霞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BMP2 mRNA 在颌骨骨肉瘤及软骨肉瘤中的扩增及其对肿瘤预后和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 BMP 2 的 cDNA探针,原位杂交检测 mRNA 的扩增.结果 32例标本中有2 1例表达BMP2 mRNA,有BMP2 mRNA表达的病例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且有较高增殖活性. 结论 BMP2 可能在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可以作为估计骨肉瘤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岳文;杨连甲;金岩;董绍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两种治疗牙齿敏感症的脱敏剂临床应用及扫描电镜研究为其可靠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673颗患牙应用多功能牙科粘结剂及75%氧化钠糊剂分别进行脱敏治疗,做近期疗效观察比较并运用扫描电镜观察离体牙牙本质横、纵断面的结构变化、作用机理.结果 治疗组即刻有效率98.22% ,3个月有效率为95.98%,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 多功能牙科粘结剂治疗牙齿敏感症优于氟化钠糊剂.
作者:韩吉书;于炳昌;周晓晴;马晓晞;邓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紫外线照射对抑癌基因P53表达的影响.方法以P53基因功能正常的舌癌细胞株为靶细胞,用不同剂量的紫外线照射或相同剂量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后,采用免疫沉淀法检测P53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紫外线照射可诱导P53基因过度表达.P53基因的过度表达在紫外线照射后可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结论外源性DNA损伤因子可诱导P53基因表达;P53基因过度表达可能是细胞对外源性DNA损伤因子造成细胞基因组DNA损伤的一种功能性反应.
作者:张泽兵;高文涛;欧阳喈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人体组织的老化主要受遗传控制.近年来老年医学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已提出了多种有关衰老的学说[1,2].牙髓与人体其它组织一样,随年龄增加也会发生老化(即增龄性变化).本文主要就增龄引起的牙髓结构与组成的退行性改变进行综述.
作者:王旭;王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本文旨在对众多的红色与白色粘膜损害(取名为红白色损害综合征,Red and White Lesions Syndrome,RWS)的诊断与处置进行探讨.方法①临床上将红色、白色、红白间杂损害综合分析并按病症处理流程图进行分类;②对病人的一组RWS进行初步诊断与处置或治疗.结果按流程图处理,可以治疗80%的RWS病人,达到满意效果.结论 RWS的病症处理,可以就地治愈大部分病例,适用于广大基层口腔科医师的应用.
作者:郑际烈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正常人在姿势位及各种下颌功能运动中,双侧颞肌前束(AP)、后束(TP)、嚼肌(MM)、二腹肌前腹(DA)的肌电活动大小.方法 采用JBD-I型八通道肌电仪及双极表面电极同步记录60名正常人上述诸肌的肌电活动.结果 在下颌各种功能运动中,除侧方运动时双侧TA、TP与姿势位时的肌电活动大小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肌均有明显大于姿势位时的肌电活动.TA在闭口运动中,TP在姿势位及后退、吞咽、同侧运动中,MM在咀嚼、大紧咬时,DA在张口运动中,表现为肌电活动较大或大.结论 下颌的任一运动各肌均有参与,其中有的起主导作用,有的则起调节作用,TA是重要的升颌肌,TP是维持姿势位稳定及吞咽、后退、侧方运动的主要肌肉,MM是产生(牙合)力的主要肌肉,DA是参与完成开口运动并协调稳定其它运动的重要肌肉.
作者:焦国良;王永海;耿文彦;周曙肮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胶连的可摘局部义齿都要经过装盒、填胶的过程,装盒时先装下盒,后装上盒,装下盒时切忌形成倒凹,否则当装好上盒后两盒分不开或把模型损坏. 有的牙列缺损模型,做好蜡型后,按一般装盒法无法消除倒凹,如:上颌前、后牙均有缺失,余留的前牙唇向倾斜较大,缺失的前牙唇侧必须放基托,选的牙面与牙槽嵴间隙不太大(无法由此间隙填胶),这种病例模型按普通装盒法必然在唇侧形成倒凹.若用石膏把唇面填满,又无法装胶.
作者:郭长军;孙平;赵东霞;张卫清;王惠芳;焦建平;陈森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比较相同颜色标号的光敏树脂的色度学特性.方法以9个公司颜色标号为A2、A3、A3.5、B2、B3 、C2、C3的光敏树脂为实验对象,经测色后比较相同颜色标号的光敏树脂组内任意两种光敏树脂之间颜色3种属性的差异,并计算出同一组内任意两种之间的色差(△E* ab) 的平均值.结果不同公司颜色标号相同的光敏树脂的色度学指标有明显差异,色差超过肉眼可辨别的范围.结论相同颜色标号的光敏树脂的颜色极少重合,为获得更好的临床颜色效果,好同时预备多个公司的光敏树脂材料以备选色.
作者:王兴焱;高承志;夏善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通过临床及X线检查后,采用不同修复体及板治疗.结果 34例老年患者治疗3~6月后,关节弹响、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19例缓解,15例痊愈.结论进行义齿修复及板治疗,去除牙合干扰是治疗老年患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张慧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Ⅰ型菌毛粘附机理和抗Ⅰ型菌毛单克隆抗体抗粘附作用.方法应用提取的抗粘放菌Ⅰ型菌毛单克隆抗体,采用3H标记法,在体外测定细菌对SHA的粘附率及抗体的粘附抑制率.结果抗粘放菌Ⅰ型菌毛单抗抑制细菌对SHA的粘附达80%,与多克隆抗体无显著差异.结论Ⅰ型菌毛主要介导粘放菌对SHA的粘附,抗Ⅰ型菌毛抗体可以有效地阻抑细菌的粘附.
作者:梁景平;刘正;朱敏;黄冬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体外评价5种处理方法对树脂突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对照组:对1颗离体磨牙常规预防性树脂充填. 其余4颗磨牙用空气喷磨处理,分别用50μ和27μ氧化铝微粒,酸处理其中2颗磨牙.窝洞用复合树脂充填后,用10%盐酸溶解牙釉质,扫描电镜观测树脂突超微结构.结果对照组呈典型蜂窝状结构.空气喷磨的树脂突呈不规则结构,结合酸蚀的树脂突表面更加粗糙.结论空气喷磨具有一定的蚀刻作用但不如酸蚀作用强.
作者:傅柏平;Hannig M;吴求亮;Albers HK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本文通过对一组下颌骨骨折病例的回顾性研究,评价了加压固定的适应症和并发症.方法33例39处下颌骨骨折,采用动力加压接骨板,部分病例附加张力带,进行坚固内固定.术后进行3~12个月,平均4个月追踪观察和综合分析.结果 术后颌间固定情况是单发骨折平均6.49天,多发骨折平均 9.90天.早期恢复了正常张口度,但4例术后出现(牙合)干扰.结论 加压内固定术是治疗下颌骨垂直断面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宇;张益;吴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确定HN-97金属烤瓷外源性着色剂的调和液.方法采用6种不同的调和液与着色剂调和,观察湿润与干燥时的色泽,并与烧结后的色泽比较.结果①着色剂应在湿润时比色;②调和液既可用蒸馏水也可用20%甘油水溶液,以后者为好.结论该着色剂可用蒸馏水或20%甘油水溶液调和,比色应在湿润时.
作者:吕玉麟;范冲之;周进和;陈官辉;卢玉春;马晓蓬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测量国人正常的ODI和APDI值,为临床应用MEAW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成人正常牙合50名, 通过头影测量分析获得ODI和APDI值,并与其他种族和青少年组的数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组的ODI和APDI值有着一定差别.结论在使用MEAW技术前必须建立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的ODI和APDI值,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作者:袁虹;傅民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来源于头颈部以外的腮腺转移癌.据文献报道发生率是0.16 %~3.2%,肺、乳腺和胃肠系统是常见的原发部位.肾癌转移到腮腺罕见,下面报告1例双侧腮腺肾透明细胞癌转移.
作者:薛洪驰;于金华;高岩;黄敏娴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和探讨角化囊肿(OKC)癌变的临床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26例OKC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 ,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单克隆抗体对单囊和多囊性OKC进行免疫组化反应. 结果 226例OKC中,6例(2.65%)OKC发生癌变.癌变病例临床特征是:①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②病变局部反复感染史.③X线影像为直径3~6.5cm多房透光区 ,边界较清,部分边界模糊.组织病理学特征是:①骨腔充满病变组织,类似实体肿瘤.②癌变病例全部为多囊性,单囊OKC未见癌变.③囊壁衬里上皮异常增生,侵袭性生长,可见异常核分裂,呈典型鳞癌结构.④局部骨组织破坏.癌组织可发生转移.PCNA表达,多囊性 OKC强于单囊性OKC.结论 OKC癌变病例有明显的临床与组织病理学特征,多囊性OKC衬里上皮有较强的增殖活性和癌变潜能.
作者:陈瑞扬;边学襄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