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莉;薛丽华
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指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引起不同形式的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的一类疾病[1].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美国每年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的费用超过180亿美元[2],社会对过敏性疾病的研究和关注得到大为提高.过敏性疾病大多由IgE介导,并导致皮肤、呼吸、消化系统等的病变.因不同年龄段的过敏症状有所不同,故临床诊断和治疗亦有所不同.本文就对IgE介导的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作一介绍.
作者:李丰;曾华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哮喘患儿NK细胞活性和嗜碱性细胞表达变化的意义.方法 将60例轻、中度哮喘患儿(均对屋尘螨过敏)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哮喘防治方案;对照组30例,仅采用吸入激素为主的哮喘防治方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NK细胞活性和嗜碱性粒细胞表达以及血清总IgE、屋尘螨特异性IgE (DP-IgE)、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评价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比较治疗前后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和大用力呼气峰流速(PEF)测试结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NK细胞活性(12.01±1.41)%,明显高于对照组(10.11±2.49)%(t=3.83,P=0.00).治疗组治疗后嗜碱性粒细胞含量、血清总IgE及DP-IgE水平下降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Z=2.23~3.57,P均<0.05);治疗后两组哮喘急性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C-ACT评分和PEF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提高,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4.02,P均<0.01).结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规范化防治使哮喘患儿病情更趋稳定,哮喘控制效果更理想.特异性免疫治疗能显著提高机体NK细胞活性、减少嗜碱性粒细胞含量.
作者:赵瑜;陈伟;谭永强;卢燕鸣;曹兰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在欧美国家中,嗜酸细胞性食管炎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以严重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消化道疾病.其发病和食物过敏、支气管哮喘、特应性皮炎及其他过敏性疾病密切相关.Th2细胞在疾病的慢性炎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拟综述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的基础研究进展及临床治疗.
作者:邵洁;张自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肺炎患儿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儿童肺炎的关系.方法 入选细菌性肺炎38例、支原体肺炎29例和病毒性肺炎25例,共92例肺炎患儿,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酶联荧光分析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患儿外周血hs-CRP、PCT、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CD4+CD25+ Treg细胞水平(CD4+ CD25+ Treg占CD4+T细胞百分比),并与30例正常对照儿童进行比较.结果 肺炎患儿的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CD4+/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CD8+T淋巴细胞、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性肺炎患儿的CD8+T淋巴细胞、hs-CRP水平与正常对照儿童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患儿的PCT水平、PCT阳性率均高于支原体肺炎和病毒性肺炎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炎患儿的CD4+CD25+Treg细胞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s-CRP、PCT为儿童肺炎鉴别诊断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PCT诊断早期细菌感染的特异性优于hs-CRP;免疫损伤在儿童肺炎中起了一定作用.
作者:郑晓莉;薛丽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手足口病患儿不同标本中病原检出情况,为手足口病的综合防治和肠道病毒的动态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4月-8月,收集昆明地区7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标本73份,疱疹液标本10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CoxA16和EV71病毒核酸的定性和定量检测;并随机抽取3份EV71阳性标本进行VP1基因节段的双向扩增,测定和分析核苷酸序列,并与GenBank中的EV71参考毒株进行比较,依据VP1片段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同时收集患儿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临床特征分析.结果 73份咽拭子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59份(80 82%),10份疱疹液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10份(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97,P<0.01);咽拭子标本的病毒载量拷贝数为(1.42±2.71)× 104,疱疹液标本为(1.24± 1.57)×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A16阳性59例(80.82%),EV71阳性15例(20.55%);CoxA16和EV71均为阳性9例,混合感染率12.33%.3株EV71病毒株的VP1节段核苷酸序列与C基因型中的C4亚型代表株的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4.0%~98.4%;与C4亚型的第11株毒株同属一个分支.73例HFMD患儿中,普通病例50例(68.49%),其中40例(80%)为CoxA16感染,1例为EV71和CoxA16混合感染,其余9例患儿未检测出EV71和CoxA16病毒;重症病例23例(31.51%),其中9例 (39.13%) CoxA16感染,5例(21.74%) EV71感染,9例(39.13%) EV71和CoxA16混合感染.结论 CoxA16和EV71是2011年昆明地区手足口病的重要致病病原;疱疹液标本的病毒检出率高.
作者:符宗敏;夏晓玲;赵琳;何平;何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监测南京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副流感病毒感染的特征,了解副流感病毒流行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7830例鼻咽分泌物,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病毒,包括副流感病毒1、2及3型抗原(HPIV1、2、3)等.结果 7 830份标本中呼吸道病毒检出高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达2 527例(占32.27%).副流感病毒病原检测阳性776例(总阳性率为9.91%),其中以副流感病毒3型为主,达504例,占副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的64.95%;副流感病毒2型感染少,仅44例占5.67%.副流感病毒检出率在婴儿组和幼儿组较高,分别为366例(46.86%)和249例(31.88%);春季检出率高;所致疾病中以支气管肺炎为多见.结论 南京地区住院儿童副流感病毒感染以HPIV3为主,婴儿感染率较高,儿童HPIV1、HPIV3病毒感染好发于春夏季节,HPIV2散发感染.
作者:赵艳丰;雷忠英;王琳;吕泰霞;曾智凤;陈炜钢;张益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肠道非特异性的慢性炎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管生成在肿瘤和慢性炎症中起重要作用,因而有关IBD发生发展中血管生成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现就IBD血管生成研究中热点的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急性期与恢复期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入选MPP患儿60例,正常对照儿童60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及补体C3、C4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L-8、IL-10、IL-13水平.结果 MPP患儿急性期IgM,补体C3、C4,TNF-α,IL-8,IL-13水平均高于恢复期或正常对照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PP患儿急性期IgG水平与正常对照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A和IL-10水平均低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检测MPP患儿免疫球蛋白、补体及促炎/抗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对判定病情和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马庆庆;宋芳;陈林利;杨小艳;罗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基因诊断方法进一步提高对儿童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CN)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以1例儿童CN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按序检测ELA2、GFI1、HAX1及WASp致病基因突变情况.依上述步骤对患儿分别进行疾病的临床及基因诊断并随访.结果 参照诊断标准该患儿诊断为无遗传背景的散发性非综合征性CN;基因检测显示其携带已经报道的LA2基因突变:c.164G>A;此外患儿中性粒细胞表面G-CSFR表达正常,G-CSFR胞内段未发现获得性截短性突变.结论 基因突变检测证实1例儿童CN为LA2基因突变所致,为该患儿未来的分组临床研究及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王波;卢俊;乔曼;严文华;薛胜利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患儿外周血细胞生长分化因子15 (GDF15)和细胞铁稳态调节相关分子mRNA表达情况,探讨HLH高铁蛋白血症发生机制.方法 HLH组为18例初诊HLH患儿,对照组为19例健康儿童.EvaGreen荧光定量RT-PCR检测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2-△△Ct方法计算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 HLH组GDF15mRNA的中位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84对1.490,P<0.05); HLH组铁转出蛋白(Fpn)、铁蛋白重链(Fn-H)和铁调节蛋白2(IRP2)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细胞内铁感知蛋白FBXL5 mRNA中位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GDF15表达量与Fpn和Fn-H表达量呈正相关.结论 HLH患儿GDF15表达显著上调,有助于抑制巨噬细胞进一步活化.HLH患儿Fpn和Fn-H表达显著上调,并与GDF15呈正相关,提示巨噬细胞异常持续活化和细胞因子风暴,显著促进Fn-H的转录和分泌,而GDF介导的Fpn表达上调,促进细胞内铁转出,很可能为HLH高铁蛋白血症发生的2个关键机制.
作者:刘晓丽;吴剑蓉;袁粒星;张鸽;陈晓曦;高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21-羟化酶缺乏)早期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至2011年出生,在6月龄内诊断并开始治疗的69例CAH患儿病史资料,了解早期治疗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治疗随访的评估指标.结果 69例患儿于生后4~180 d开始接受治疗,平均中位年龄47 d;平均生长速率为(7.4±1.1)cm/年;末次随访中位年龄3.4岁(0.67~9.92岁),身高均位于正常儿童生长水平的第25~50百分位;76%患儿的骨龄接近实际年龄;预测男女患儿终身高分别为(168.9±8.5) cm和(155.4±8.0) cm,71%位于遗传靶身高范围内,优于以往报道的诊断和治疗年龄>1岁患儿的终身高[(151.0±7.0)cm];真性性早熟发生率为5.79% (4/69),低于以往报道≤3岁及>3岁治疗者性早熟发生率(分别为14%及50%);治疗期间电解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睾酮水平控制正常比例占86%~93%,17-羟孕酮波动较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17-羟孕酮、睾酮呈正相关.结论 早期治疗能改善CAH患儿的生长,降低性早熟发生率,提高终身高.
作者:宫丽霏;叶军;韩连书;邱文娟;张惠文;周建德;鲍培忠;顾学范 刊期: 2013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例1,男,1岁1个月,因舌溃烂20 d,牙龈溃烂10余天第一次就诊.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肛周皮肤略充血.口腔检查,上下中切牙及乳侧切牙萌出,左上乳中切牙及乳侧切牙牙龈及右下乳中切牙至左乳侧切牙唇侧牙龈坏死脱落,牙槽骨暴露,色灰白.左下及右下乳中切牙松动I°.左侧舌尖部舌体缺损约五分之一,创面暴露,灰白色伪膜覆盖,部分脓性分泌物.辅助检查:全血细胞分析示白细胞计数(WBC) 7.3×109/L,中性粒细胞(N)5.5%,淋巴细胞(L)77%,单核细胞(M)13.2%,血红蛋白(Hb) 88 g/L,血小板计数(PLT) 657×109/L,急性C反应蛋白(CRP) <8 mg/L.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贺建新;胡英惠;陈冠荣;秦茂权;丁召路;贾鑫磊;申昆玲;江载芳;刘宇隆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ghrelin在先天性心脏病(CHD)伴肺动脉高压(PAH)患儿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5月至2012年2月住院手术治疗的CHD患儿50例,依据肺动脉收缩压分为无PAH组(21例)、轻度PAH组(17例)和中重度PAH组(12例);另选健康儿童为对照组(15例).测量各组儿童身高和体质量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其血清ghrelin和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组CHD患儿的ghrelin和ET-1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无PAH组比较,轻度和中重度PAH组患儿的ghrelin和ET-1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和中重度PAH组患儿的血清ghrelin水平与血清ET-1水平和肺动脉收缩压均成正相关(r=0.577~0.840,P<0.05).结论 Ghrelin在CHD伴PAH患儿中的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PAH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刚;贾鹏;刘斌;刘春艳;邹艳;杨帆;滕明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儿童上消化道异物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症,对于一些短期内无法自行排出或保守治疗无效的上消化道异物患儿,我院多采用内镜取出为主,外科手术治疗为辅的治疗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例上消化道异物病例,术前均经碘水造影检查定位,并分析该项检查在儿童上消化道异物诊疗中的价值和作用.
作者:姚刚;刘帆;黄穗;王立丹;刘新献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的临床特点及检测其致病基因BTK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的特点,同时复习XLA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等相关文献,尤其是有关XLA基因检测的研究.结果 1例XLA患儿反复感染,表现为肺炎、急性支气管肺炎并伴有感音神经性耳聋.实验室检查,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103 mg/L),各种免疫球蛋白均下降,T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CD19+B淋巴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均为0.基因检测,BTK基因EXON7至EXON 19缺失,下游基因TIMM8A也缺失.结论 XLA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免疫球蛋白下降,外周血B细胞下降.检测BTK基因可帮助临床诊断.
作者:赵培伟;何学莲;丁艳;康世秀;乐鑫;李隽;尹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多聚肌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Poly (I:C)]在支气管哮喘防治中的意义.方法 将健康雌性Balb/c 6周龄小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致敏组、激发前干预组、激发时干预组,每组2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用OVA致敏建立哮喘模型,其中激发前干预组在OVA激发前给予Poly (I:C)干预;激发时干预组在OVA激发同时给予Poly (I:C)干预.通过乙酰胆碱量测定评定气道反应性,ELISA测定血浆IgE水平;测定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细胞总数Eos计数; IL-4和IFN-y浓度;肺组织切片测定IL-4和IFN-γ mRNA浓度.结果 致敏组、激发前干预组、激发时干预组小鼠对乙酰胆碱的反应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哮喘小鼠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哮喘小鼠的血浆IgE水平、BALF中的细胞总数和Eos计数、IL-4和IFN-γ浓度、肺组织中IL-4和IFN-γmRN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哮喘小鼠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OVA激发前、激发时给予Poly (I:C),均不能改变哮喘小鼠对乙酰胆碱的气道反应性;在OVA激发前给予Poly (I:C)干预可减轻炎症反应,但在OVA激发哮喘时给予Poly (I:C)干预则可加重炎症反应.
作者:吴群;俞善昌;李云珠;邵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桂枝茯苓胶囊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诱导大鼠小管间质纤维化(TIF)过程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Ⅳ型胶原(collagen Ⅳ)和转化因子-β1 (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SD大鼠行UUO诱导建立TIF动物模型.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4)、模型组(n=24)和治疗组(n=24).治疗组给予桂枝茯苓胶囊+生理盐水灌胃,250 mg/(kg·d),每日2次;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则在同一时间点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作对照.分别于实验第7、14、21天,3个时间点,三组各处死8只大鼠,检测肾小管损伤、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等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观察和评价α-SMA、collagen Ⅳ和TGF-β1表达变化.结果 UUO模型建立后,梗阻肾小管间质损伤和纤维化呈进行性加重.在同一时间点,治疗组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比模型组大鼠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梗阻肾小管间质α-SMA、collagen Ⅳ和TGF-β1的表达则呈逐渐上调趋势,且肾小管间质损害与α-SMA、collagenⅣ和TGF-β1表达量呈正相关(r=0.722~0.903,P均<0.01).结论 桂枝茯苓胶囊可能通过下调α-SMA、collagenⅣ和TGF-β1表达,减轻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分化和细胞外基质在间质区域的过度沉积,从而达到延缓TIF进展的作用.
作者:赵德安;毕凌云;杨达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新生儿科常见病,占住院新生儿的20%~40%.若不积极治疗,可致严重并发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正确干预治疗,可减少高胆红素血症不良预后的发生.现将我院收治的30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病因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杨世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表型分子DC-SIGN在炎症性肠病(IBD)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IBD患儿32例,其中克罗恩病18例,溃疡性结肠炎14例;10例正常对照儿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肠黏膜组织DC-SIGN表达;人肠上皮细胞株NCM460经LPS (50 ng/ml)刺激,Western-Blot印迹、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肠上皮细胞DC-SIGN以及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分析肠黏膜上皮细胞DC-SIGN表达与IBD及其肠黏膜损伤的关系.结果 DC-SIGN在正常对照儿童肠黏膜组织中基本不表达或低表达,而IBD患儿肠黏膜组织中表达增强,并以肠黏膜上皮细胞为主,其中克罗恩病为61.11% (11/18),溃疡性结肠炎为50.00% (7/14),与正常对照儿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DC-SIGN表达与IBD患儿的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r=0.475,P<0.01).体外培养肠上皮细胞经LPS刺激后DC-SIGN表达增强,且CD80、CD86表达相应上调.结论 IBD患儿肠上皮细胞表达DC-SIGN,与细胞转分化有关;DC-SIGN可能介导肠上皮细胞在IBD及肠黏膜损伤中发挥DC样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曾敬清;林凯;苏林;杨芬;王歆琼;刘伟;吴菁;周同;许春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低位肠梗阻常见的致病因素,发病率高且有性别差异.目前认为其属于多基因遗传病,所涉及的遗传因素复杂.先天性巨结肠病因未明,但它往往出现在一些综合征中,与某些症状关联,如Shah-Waardenburg、Goldberg-Shprintzen、MEN2A、Fryns、Haddad等综合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从综合征入手发现了一些与先天性巨结肠密切相关的致病基因,现对近几年国际上报道具有先天性巨结肠表现的综合征作一综述.
作者:曹振杰;陈琦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