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玲玲;颜军昊;李媛;高芹;陈子江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对比剂动态增强扫描量化参数在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3.0T磁共振对113个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对比剂动态增强扫描,分别测量各个病灶的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大上升斜率(MSI)、信号增强率(SER)、正性增强积分(PEI)、大下降斜率(MSD)和峰值(PV),分析以上各参数在不同病变之间的差异.结果 肝细胞癌(HCC)与除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外的各病,肝转移瘤与海绵状血管瘤、FNH及肝脓肿,FNH与海绵状血管瘤及肝脓肿之间强化曲线类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海绵状血管瘤与其余各病,HCC与除FNH外的各病,FNH与肝转移瘤、肝内胆管细胞癌及肝脓肿,肝转移瘤与肝脓肿之间的MSI、PEI、MSD及PV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6种病变之间的SER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的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和量化参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将两者结合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作者:杨辉;于德新;马祥兴;张晓明;李传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癌组织中ABH及Lewis组织-血型抗原表达与肺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正常肺组织、143例原发肺癌及相应41例转移灶中 ABH与Lewis血型抗原的表达.结果 A、B、AB、O(H)血型瘤体抗原阳性率分别为49.02%、55.56%、35.00%、69.44%,各血型间抗原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Lewisa、sialylLewisx在癌组织中的表达率高于正常肺组织(P=0.045,P=0.015).低分化癌组织ABH缺失、Lewisa、sialylLewisx表达均高于中高分化癌组织(P<0.001).转移组ABH抗原表达缺失、sialylLewisx抗原表达均高于未转移组(P=0.004,P<0.001),转移灶ABH抗原表达缺失、sialylLewisx抗原表达高于原发癌(P<0.001).ABH、sialylLewisx表达与未表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2%、6%(P<0.001),7%、30%(P=0.0012).结论 原发肺癌组织中存在ABH及Lewis相关抗原的异常表达;ABH血型抗原表达缺失和sialylLewisx表达增加与肺癌转移相关;Lewisa、sialylLewisx抗原异常表达与肺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ABH及sialylLewisx抗原检测对预测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军;王洲;李树海;李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黄芪在高糖环境下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Apelin/APJ mRNA表达的影响,探寻黄芪对HUVECs的作用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HUVECs,根据实验要求分为:对照组、高糖组、低浓度黄芪组(0.1 g/L浓度黄芪+高糖)、高浓度黄芪组(0.2 g/L浓度黄芪+高糖),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黄芪注射液培养24 h后,用细胞增殖活力实验(CCK-8)检测HUVECs的增殖活力;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HUVECs的形态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pelin/APJ mRNA的表达.结果 经过24h培养,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细胞增殖活力明显降低(P<0.05),镜下可见细胞形态改变,Apelin/APJ mRNA的表达减少(P<0.05).与高糖组相比,黄芪干预组细胞增殖活力升高(P<0.05),镜下可见细胞形态明显改善,Apelin/APJ mRNA的表达增高(P<0.05).结论 黄芪可减轻高糖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亦可通过升高Apelino/APJ对HUVECs起保护作用.
作者:魏秀娟;吴逸南;姜虹;苗青;王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Ⅰ期假体植入乳房再造在保留乳头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05年2月至2009年4月对2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保留乳头的乳腺癌改良根治加Ⅰ期假体植入乳房再造术.按自愿原则采用假体植入Ⅰ期乳房再造,术后治疗按常规进行.结果 再造手术均取得成功,经过6~56个月随访,全部病例均未发现复发和转移,再造乳房形态自然,美容效果好,术后外观评价优良率90.9%,差者9.1%.其中2例乳头乳晕部分皮肤发生缺血坏死,通过换药愈合;2例术后出现轻度假体移位.结论 保留乳头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Ⅰ期假体植入乳房再造美容效果满意,手术操作简单易行,是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高德宗;张强;李亮;李玉阳;余之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颈脊髓亚急性压迫性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A组,n=5)仅行椎板切除,余大鼠用后路渐进性压迫法造成C5节段脊髓压迫性损伤.造模成功后,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n=25)静脉给予生理盐水1 mL/d,小剂量治疗组(C组,n=25)和大剂量治疗组(D组,n=25)分别静脉给予rhEPO 500 u/(kg·d)、5000 u/(kg·d);损伤后分别于3、7、14、21、28 d用BBB评分评价四肢运动功能;免疫组化法检测受压颈髓节段EPO和EPO-R的分布及数量;各时间点处死模型,脊髓标本进行TUNEL,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EPO-R 随颈脊髓亚急性压迫性损伤渐重呈反应性增多,C、D组的各时间点BBB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1);TUNEL 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受压脊髓细胞凋亡结果显示:在21 d时,rhEPO能有效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的凋亡(P<0.01),小剂量rhEPO维持治疗给药剂量效果好.结论 颈脊髓亚急性压迫性损伤后给予rhEPO可减轻脊髓的运动神经元细胞的凋亡,促进脊髓运动功能恢复,且小剂量rhEPO维持治疗即可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宁斌;张爱军;贾堂宏;宋宏亮;郭舒亚;龚维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细胞粘附因子(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血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56例术前未进行化疗和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的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肺癌组织中VEGF-C和CD44v6的表达,采用X2检验分析其表达与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 rank方法检测生存率.结果 鳞癌组织中VEGF-C、CD44v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63%(21/32)、56.25%(18/32),腺癌组织中分别为66.67%(16/24)、62.50%(15/24).VEGF-C 及CD44v6的阳性表达与肺癌淋巴结的转移、肺癌的病理分期关系密切(P<0.05),且与肺癌术后发生转移密切相关.VEGF-C、CD44v6阳性表达者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18.79%、7.24%和17.73%、11.04%,阴性表达者为66.23%、59.55%和68.26%、54.33%,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VEGF-C与CD44v6阳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联合检测VEGF-C和CD44v6表达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血行转移、病理分期、术后转移复发的评估有一定临床意义,可用于指导临床选择正确的综合治疗.
作者:孟龙;张阳德;王一兵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女性冠心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特点及PCI治疗前服用β-受体阻滞剂对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男191例作为男性组,女75例作为女性组,均于PCI治疗前服用 β-受体阻滞剂.同时收集拟行PCI的女性患者50例,术前及术后均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所有患者均行PCI,并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TNT).结果 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的多支病变明显增高(P均<0.05),PCI术后出血事件、肾功能衰竭及死亡率等并发症均显著增加(P均<0.05).与服用β-受体阻滞剂女性组比较,未服用药物的患者PCI术前和术后E(P<0.01)、NE(P<0.05)均明显增高,术后CK-MB和TNT均显著增高(P均<0.01);其心血管事件(MACE)、心绞痛、心律失常、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升高.结论 女性患者冠心病病情及PCI术后较男性严重,提前服用β-受体阻滞剂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辛辉;巩会平;张蕊;康维强;葛志明;张运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肝癌组织中Snail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Snail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40例新鲜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SnailmRNA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肝癌组织中Snail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中(P<0.05),且癌组织中Snail阳性表达率与包膜侵袭、门脉侵袭及肝内转移情况有关(P<0.05).肝癌组织中SnailmRNA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癌组织中SnailmRNA的阳性表达率与包膜侵袭、门脉侵袭情况有关(P<0.05),而与肝内转移情况无关(P>0.05).结论 肝癌的癌变、侵袭、转移可能与Snail蛋白及mRNA的高表达有关,抑制Snail的表达,有望成为治疗肝癌的新靶点.
作者:孙丹;孙成刚;王峰;李涛;主余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水平与原发性肝癌肝动-门静脉瘘(HA-PVS)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0例健康对照组,22例慢性乙型肝炎组,30例无HA-PVS的肝癌组,28例有HA-PVS的肝癌组患者外周血EPC的水平.结果 有瘘肝癌组患者外周血EPC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为(21.09±2.79)‰,无瘘肝癌组(12.72±3.05)‰,慢性乙型肝炎组(3.53±2.11)‰,健康对照组(2.98±2.64)‰.与健康对照组和幔乙肝组比较,两肝癌组EPC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瘘肝癌组中,EPC升高更明显(P<0.01),块状型肝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门脉栓塞的发生率高,均与无瘘肝癌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1,P=0.036,P=0.044).结论 外周血EPC水平与原发性肝癌HA-PVS的形成有关,并能反映肝癌的类型、转移和预后.
作者:布学慧;郑昭敏;杜文军;刘靓雯;陈士俊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住院期间高血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无糖尿病痛史且以首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入院的患者150例为观察对象,分别测定入院随机血糖,≥7.8 mmol/L定义为入院高血糖;第1、2、3、5、7天晨起空腹血糖,其平均值≥6.1 mmol/L定义为住院期高血糖.以3个月死亡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校正多个变量因素后,住院后发生高血糖与死亡风险增加相关(HR:1.80,95%CI:1.39~2.86,P<0.01),不论是入院时高血糖组的患者(HR:4.83,95%CI:1.93~12.06,P<0.01),还是入院时血糖正常组的患者(HR:1.64,95%CI:1.06~2.54,P=0.03).住院后血糖达标的患者与持续性高血糖患者相比,死亡风险降低(HR:0.21,95%CI:0.08~0.52).入院第一天血糖正常而后出现高血糖的患者与血糖持续正常的患者相比,死亡风险增加(HR:1.55,95%CI:1.01~2.39,P=0.04).结论 住院期间的高血糖与死亡率增加有关,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入院后血糖达标可提高生存率.
作者:李国华;王翠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肝功能状况与胃黏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30例首次发病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同时取病理并与其肝功能指标、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凝血酶原时间(PT)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黏膜病变表现多样,以慢行浅表性胃窦炎为主,病理显示主要为轻度及中度慢性炎症.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年龄、血清HBV DNA在轻度及中度慢性胃炎组无明显差异(P>0.05),肝功能指标中白蛋白(ALB)、PT在两组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表明,PT延长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黏膜病变程度的预测因子,P=0.049,OR=2.105(95%可信区间 1.004~4.414).结论 随肝功能损伤加重,胃黏膜病变程度加重,PT 可作为胃黏膜病变程度的预测因素.
作者:李月荣;韩增禄;王磊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动态培养条件下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三维多孔支架中的成骨状况.方法 从人骨髓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将第3代细胞与多孔β-磷酸三钙支架复合.对细胞/支架复合体进行动态灌注培养(动态培养组)以及静态培养(静态培养组),28 d后采用MTT法检测三维支架中细胞的增殖.通过p-磷酸硝基苯法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应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过程中骨桥蛋白及骨钙素的分泌.同时对培养后的细胞/支架复合体进行电镜观察及组织学检测,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矿化细胞外基质的能力.结果 培养28 d后,动态培养组细胞增殖及ALP活性显著高于静态培养组(P<0.05).整个培养过程中,动态培养组骨桥蛋白及骨钙素的分泌高于静态培养组.静态培养组中细胞仅在多孔支架周缘增殖,而动态培养组中细胞则在整个支架内增殖.另外,动态培养组支架中形成的组织及新生骨明显多于静态培养组(P<0.05).结论 动态培养有利于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三维多孔支架中增殖并向成骨方向分化.
作者:李德强;刘培来;汤亭亭;卢建熙;张元凯;李明;李振中;戴尅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解整链蛋白金属蛋白酶(ADAMTs)4、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在骨关节炎(OA)患者早期和中晚期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OA患者不同时期的作用和早期诊断意义.方法 70例单关节OA患者按照MRI Recht分级标准分为早期OA组(44例)和中晚期OA组(26例),同时设健康对照组(3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DAMTS-4、ADAMTS-5、MMP-1和MMP-3在三组血清中的表达,以ELISA光密度(OD)值代表所测各项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早期OA组的ADAMTS-4表达水平高于中晚期OA组;ADAMTS-5、MMP-1和MMP-3在早期OA组的表达水平均低于中晚期OA组(P均<0.05).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仅有少量聚蛋白多糖酶和MMP-1的表达.结论 聚蛋白多糖酶在OA早期和中晚期血清中均有高表达,MMP在OA中晚期血清中有高表达,ADAMTS-4有早期诊断意义.
作者:李文;张磊;张成琪;杜春玲;王广丽;闫新峰;于泓;宋淑香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对不同时点输尿管梗阻再通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做动态观察.方法 将24只犬随机分成3组,行左输尿管结扎制作输尿管梗阻模型.分别在梗阻后第1、4、8周行输尿管再通术,于梗阻术前、后及再通术后2周、4个月进行放射性核素(99mTc-DTPA)显像,观察梗阻肾功能恢复的影像变化,并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结果 输尿管梗阻1周组犬行再通术后肾功能可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4周组犬行再通术后肾功能仅能有部分恢复;8周组犬行再通术后未观察到肾功能恢复.结论 输尿管梗阻时间是影响犬肾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越早行输尿管再通术,肾脏的功能恢复越好.
作者:高莉;王淑贞;汪彤;杨付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两种剂量肾上腺素在长时程室颤家猪心肺复苏中的疗效.方法 将16头家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标准剂量肾上腺组(0.02mg/kg),大剂量肾上腺组(0.1 mg/kg).采用体外电击法制备室颤动物模型,并于8min室颤后依次给予2min心肺复苏,除颤,肾上腺素.观察血流动力学和自主循环恢复情况.结果 自主循环恢复率两组一样,两组间血流动力学和除颤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剂量肾上腺素没有改善血流动力学,也没有提高除颤成功率和自主循环恢复率.
作者:孟祥林;钟敬泉;苏国英;曾绮娴;刘红臻;刘东林;王远龙;李景莎;张运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成纤维细胞产生的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时表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自包皮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MTT法和免疫荧光等方法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KGF基因的转录水平、培养液中KGF的浓度、成纤维细胞培养液对表皮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结果 RT-PCR结果显示,成纤维细胞中KGF转录水平显著,ELISA法可检测到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存在较高水平的KGF,细胞计数结果和MTT结果表明,含有KGF的成纤维细胞培养液能够促进表皮细胞增殖,保持表皮细胞的活性,免疫荧光观察到KGF与表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结论 成纤维细胞能够合成和分泌较高水平的KGF,成为其促进表皮细胞增殖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菲;姜笃银;宗宪磊;付小兵;刘军莉;赵敬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构建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观察表达水平并纯化重组蛋白.方法 根据GenBank中人HMGB1基因序列,用 OptimumGeneTM行密码子优化并合成目的 基因,经PCR扩增,Nde Ⅰ和Xho Ⅰ双酶切,插入原核表达栽体pQE-T7-2的相应位点,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QE-T7-2/HMGB1.经茵落PCR、酶谱分析及序列分析鉴定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印迹法鉴定重组蛋白,Ni-NTA树脂亲和纯化目的 蛋白.结果 成功构建人HMGB1克隆栽体和表达载体;表达的目的 蛋白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0%以上,Western blot法显示,重组蛋白能与抗HMGB1抗体和抗His抗体特异结合,亲和层析纯化后纯度达90%以上.结论 成功构建高效稳定的重组人HMGB1 原核表达载体,获得纯化人HMGB1蛋白,为进一步研究HMGB1的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崔彬;王来城;朱敏;焦玉莲;辛玮;马春燕;张捷;赵跃然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体外培养体法考察镇静催眠药(安定、咪达唑仑和苯巴比妥)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验室建立的阿司匹林酯酶体外代谢系统,用高效液相色谱直接进样法测定培养体系中阿司匹林(ASA)和水杨酸(SA)的浓度,以SA/(ASA+SA)比值反应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通过在培养体系中加入或不加安定、咪迭唑仑和苯巴比妥时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变化,分析上述镇静催眠药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安定、咪达唑仑、苯巴比妥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影响分别为-10.71%(P>0.05)、-27.94%(P<0.05)和8.83%(P<0.05),咪达唑仑对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苯巴比妥对阿司匹林酯酶的活性有一定的诱导作用.结论 咪达唑仑、苯巴比妥与阿司匹林合用时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作者:周慧;于宗琴;李军;李刚;纪洪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抗性淀粉(RS)对结(直)肠癌大鼠的肠道功能及变性隐窝病灶(ACF)的影响.方法 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阴性、阳性对照组及RS低、中、高剂量组.阳性时照组大鼠从实验第2周开始腹腔注射氧化偶氮甲烷(AOM),每周1次,连续2周.阴性时照组注射生理盐水.RS各剂量组致癌剂处理同阳性对照组,并分别自由摄食含7.6%、15.2%及22.8%RS的饲料.阴性和阳性对照组大鼠摄食普通饲料.实验期间每周称重1次,于第5周末和第7周末分别进行粪便pH及排便实验.第16周断头处死所有大鼠,取出结肠组织进行指标ACF的测定.结果 与阳性对照组相比,RS各剂量组ACF数目、肠道转运时间(GTT)均明显减少(P<0.01),粪便pH也有所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S有利于肠道内的环境健康,降低ACF的发生,可能是预防结(直)肠癌发生的机制之一.
作者:孟妍;陈立勇;徐贵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经诺和锐30特充强化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55例初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为期2周的诺和锐30特充治疗,每日3次皮下注射,分析治疗前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时空腹血糖(FPG)、糖负荷后血糖(PPG)、胰岛素、C-肽、胰岛素及C-肽曲线下面积、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短期诺和锐30特充强化治疗后,FPG、PP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胰岛素、C-肽、胰岛素及C-肽曲线下面积、HOMA-B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HO-MA-I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期诺和锐30特充强化治疗可迅速降低血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
作者:张月华;赵新国;岳玉国;吕英俊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