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宇
例1,××,男,46岁.左肩部被回弹木棒击伤肿胀疼痛,功能障碍.X线片示肩胛骨外缘外移.保守治8天,因每天不能卧位,只坐位或靠在行李旁休息而手术治疗.术中见盂缘以下骨体部粉碎骨折.碎块分别嵌插在冈下肌和肩胛下肌之间,骨外缘移向外前方.骨碎块间收集淡红色渗液约100ml.术中只将外缘骨块复位,用4孔钢板折成适合角度固定.其余碎骨块摆回原位.术后即能平卧,6周后伤肩恢复正常.
作者:徐德义;李云学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为了详细了解膝骨性关节炎的病理进程,应仔细分析X线片,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膝关节的退变.
作者:王庆甫;黄沪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笔者从1991年1月以来,采用肩周痛点推拿后按穴摇肩法治疗软组织性肩周痛97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陈伟仁 刊期: 2000年第06期
采用手法和中药熏洗踝部扭伤110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方楚权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同侧股骨和胫骨骨折是一种严重创伤,常因伤后局部组织损伤严重及其它部位的合并伤造成治疗困难.现将1986年~1996年收治的46例同侧股骨和胫骨骨折报告如下:
作者:潘浩;马进理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孟氏骨折,即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该损伤在儿童很多见,容易漏诊、误诊[1],而失治、误治造成陈旧性损伤.1985年元月至今我们收治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58例,采用我们设计的一种新术式治疗,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作者:闫占民;高书图;张留拴;曹海艇;陈洪干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力学疲劳实验对30个成人股骨标本进行股骨颈骨折三种内固定构型稳定性比较研究,为临床选择固定构型及能否术后立即承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力学疲劳试验来模拟人体行走中的循环加载方式,对股骨颈骨折三针内固定构型进行稳定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三针内固定组刚度明显大于头颈型骨折组(P<0.05);股骨颈头颈型骨折三种三针内固定构型有显著性差异(P<0<0.05).其中倒三角形固定构型组刚度明显大于直角三角形组;疲劳加载至3倍体重(2.1kN)时,93%骨一三针内固定构件被损坏;疲劳加载达5倍体重(3.5kN)时,所有构件都被损坏.结论对于无后侧皮质缺损的股骨颈头颈型骨折,在三种三针内固定构型中以倒三角形固定构型为佳.实验结果不支持股骨颈骨折多针内固定后早期负重行走.
作者:余昱;董福慧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腕舟骨是构成腕关节三个力学柱的外侧柱,在维持腕关节稳定性中起主要作用.从1995年1月至1997年1月我们采用桡骨茎突切除加带桡动脉桡骨茎突返支的桡骨骨瓣移植术共治疗7例腕舟骨骨折不愈合,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徐彬;郑仰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从Meyer(1867)、Wolff(1869)和Roux(1881)时代以来,骨生物力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跋涉.现在我们对骨力学性质的知识比30年前丰富得多,比起100年前就更为丰富了.首先,人们已经认识到骨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系统,一种多功能的组织,具有大量的互相联系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的生命过程.
作者:董福慧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院自1975年~1995年共收治桡、尺骨骨折不连接20例.占同期收治前臂骨折226例的8.8%,取得了全部愈合的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张敏;罗治师;梁胜根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自1984年~1995年共收治髋臼骨折42例.采用骨牵引治疗22例,手术治疗20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徐一川;张叔军;吴志明;白君;高学纯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有利于骨折愈合的肌肉活动方式.方法应用兔实验性骨折复位固定器对18只兔一侧小腿胫腓骨中段骨折进行复位固定,以不同强度的电信号,刺激坐骨神经获得不同肌力的肌肉收缩活动.主要影响因素为应力方式,初始加载时间,日活动量,加载持续时间,做四因素三水平L9(43)正交试验设计,骨折后2、4、6周时取材进行骨痂骨密度和X-线片灰度值测定.结果18例动物L9(43)正交试验设计(K=2)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骨折复位固定后肌肉活动的佳组合方式为骨折复位固定5天后开始给予被动肌肉活动,日活动量为1天1次或1天2次为佳,肌力为l/2大非负重状态下肌力或逐渐加大肌力方式,加载持续时间为6周或4周.结论提示骨折复位固定后实施肌肉活动的初始时间不宜过早,应在肢体局部充血肿胀消退以后,且活动量不宜过大.
作者:王柯慧;陈训华;程爱华;钟红刚;邢美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少儿髌骨骨体极少发生骨折,而临床中易忽视一种少儿独特的髌骨晾腱端撕脱伤--髌骨骨软骨袖套式骨折.以往对此病认识不足,早期易漏诊、误诊.遗留骨折对位不良,使膝关节功能严重损害.我院于1993年11月至1996年9月收治少儿髌骨骨软骨袖套式骨折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增兵;马锁坤;吴水培;高建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自1990年3月至1996年1月,我们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肩关节骨折伴前脱位7例.功能恢复满意,并发症少.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兵;陈佐天;邵强;孙罡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们在应用双针起重机固定架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的基础上[1],对原架进行研究改进为悬臂式功能固定架,于1984年以来,应用该架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和陈旧性股骨颈骨折357例,其中资料完整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57例,临床疗效较好,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李庆新;刘桂云;王建钦;曹中正;曹同军;王丽国;单忠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993年1月~1996年1月,我们使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DAF)治疗肱骨干骨折不愈合20例,经1年以上随访发现骨折全部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国红;崔海宁;蒋永进;林勋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科自1994年以来采用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皮瓣治疗胫骨外露并骨不连29例,经1~3年随访,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李秋实;冯承臣;刘茂文;陈沂民;杨殿王;徐前锋;徐建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987年至1996年采用超踝夹板固定治疗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84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德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院自1993年5月~1996年12月共收治严重开放性粉碎性的胫腓骨骨折41例,全部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经0.5~2年的随访,骨折均愈合,无一例发生骨感染,总结如下.
作者:梁才雄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肱骨髁上骨折是骨伤科临床上常见的损伤,早期治疗不当,极易造成肘内翻畸形.自1989~1993年,我们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的方法治疗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238例,经6~31个月的随访观察,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谭振华;王华丽;于淑芹;李金晟;初海滨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