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飞;张腾云
我院1986年元月以来,共收治肩关节脱位76例,其中陈旧性肩关节脱位12例,8例行负重甩肩手法复位,获较好疗效,现将治疗方法及体会报告于后:
作者:钟晓岚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自1992年7月至1996年10采用闭合穿针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3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洪;吴清君;张志平;闫国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采用手法和中药熏洗踝部扭伤110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方楚权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们自1981年以来采用内固定加缝匠肌、股方肌和带旋髂深骨瓣移植,治疗24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武;王德昌;唐春林;董海洲;白明实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987年至1996年采用超踝夹板固定治疗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84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德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院于1988年1月至1995年1月共收治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92例,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彭俊良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院自1991~1997年共收治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57例,现就治疗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刘保健;赵静;林怡;张晓刚 刊期: 2000年第06期
骨坏死不仅仅发生在人体的某一部位.现将我们发现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德桂;张连喜;于闯;焦仲华;张长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着力点和角度不同的纵向牵拉力作用下颈椎关节的应力变化.方法采用光弹材料聚碳酸脂和硅橡胶按1:1比例制成颈椎模型,通过计算模型上形成的等差线干涉条纹级数,分别观察C4~7颈椎关节后缘在各种拉力作用下的应力变化.结果颈椎模型受力后,在光屏上可以清晰地显示等差线干涉图谱,计算结果显示,位于C1或C2的牵拉力所产生的应力普遍较高;就力的方向而言,C4,5关节以15°的牵拉力所产生的应力高,C5,6和C6,7关节以25°的牵拉力所产生的应力高.结论颈椎关节后缘所受拉应力大小与牵拉力的着力点和方向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临床施行颈椎拔伸手法时,根据病变关节的不同,应选择合适的着力点和牵拉方向.
作者:詹红生;应航;陈文辉;赵家壁;吕荣坤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少儿髌骨骨体极少发生骨折,而临床中易忽视一种少儿独特的髌骨晾腱端撕脱伤--髌骨骨软骨袖套式骨折.以往对此病认识不足,早期易漏诊、误诊.遗留骨折对位不良,使膝关节功能严重损害.我院于1993年11月至1996年9月收治少儿髌骨骨软骨袖套式骨折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增兵;马锁坤;吴水培;高建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992年始,我们应用异体骨髓内棒治疗胫骨、股骨和肱骨等长管状骨骨折34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宋涛;刘世敬;张嵩;袁国栋;郝宝龙;王彬;庞桂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992年以来,作者共对11例腕部损伤、创伤性关节炎行近排腕切除术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德舜;王济生;李金松;孙广增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有利于骨折愈合的肌肉活动方式.方法应用兔实验性骨折复位固定器对18只兔一侧小腿胫腓骨中段骨折进行复位固定,以不同强度的电信号,刺激坐骨神经获得不同肌力的肌肉收缩活动.主要影响因素为应力方式,初始加载时间,日活动量,加载持续时间,做四因素三水平L9(43)正交试验设计,骨折后2、4、6周时取材进行骨痂骨密度和X-线片灰度值测定.结果18例动物L9(43)正交试验设计(K=2)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骨折复位固定后肌肉活动的佳组合方式为骨折复位固定5天后开始给予被动肌肉活动,日活动量为1天1次或1天2次为佳,肌力为l/2大非负重状态下肌力或逐渐加大肌力方式,加载持续时间为6周或4周.结论提示骨折复位固定后实施肌肉活动的初始时间不宜过早,应在肢体局部充血肿胀消退以后,且活动量不宜过大.
作者:王柯慧;陈训华;程爱华;钟红刚;邢美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试验,证实后柱重建术对防止Dick钉断裂的意义.方法将三种不同类型的Dick钉内固定在猪脊柱骨折模型及一组正常猪脊柱模型上,并放在对向挤压机上进行对向挤压后,测定椎体间距离变化情况,以正常猪脊柱模型作为正常生理标准组与其他三组进行对照.结果在一万次对向挤压后,三柱损伤组的椎体间距离变化明显(P<0.05).在二万次对向挤压后,正常生理标准组的椎体间距离变化显著(P<0.05).结论Dick钉适合于后部韧带完整的脊柱骨折.Dick钉配合后柱重建术在治疗脊柱三柱骨折中,可有效改变Dick系统的受力分布,从而起到防止Dick钉弯曲及断裂的作用.
作者:林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合并桡神经深支损伤并不多见.我们自1985~1995年间共收治此类损伤12例,报告如下.
作者:鲍宜周;傅元贵;薛金汉;张玉武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孟氏骨折,即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该损伤在儿童很多见,容易漏诊、误诊[1],而失治、误治造成陈旧性损伤.1985年元月至今我们收治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58例,采用我们设计的一种新术式治疗,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作者:闫占民;高书图;张留拴;曹海艇;陈洪干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996年8月至1997年7月对雪莲注射液进行了临床观察,兹将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郑茂斌;罗庆军;朱晓平;李学军;叶俊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从Meyer(1867)、Wolff(1869)和Roux(1881)时代以来,骨生物力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跋涉.现在我们对骨力学性质的知识比30年前丰富得多,比起100年前就更为丰富了.首先,人们已经认识到骨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系统,一种多功能的组织,具有大量的互相联系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的生命过程.
作者:董福慧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我科自1994年以来采用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皮瓣治疗胫骨外露并骨不连29例,经1~3年随访,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李秋实;冯承臣;刘茂文;陈沂民;杨殿王;徐前锋;徐建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例1,××,男,46岁.左肩部被回弹木棒击伤肿胀疼痛,功能障碍.X线片示肩胛骨外缘外移.保守治8天,因每天不能卧位,只坐位或靠在行李旁休息而手术治疗.术中见盂缘以下骨体部粉碎骨折.碎块分别嵌插在冈下肌和肩胛下肌之间,骨外缘移向外前方.骨碎块间收集淡红色渗液约100ml.术中只将外缘骨块复位,用4孔钢板折成适合角度固定.其余碎骨块摆回原位.术后即能平卧,6周后伤肩恢复正常.
作者:徐德义;李云学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