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芳
目的 了解夫西地酸对引起儿童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其他抗菌药物比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血浆凝固酶、金葡菌单克隆抗体及Vitek-32型仪进行菌株鉴定,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头孢西丁纸片法检测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并用D-试验检测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的耐药表型.结果 68株金葡菌中共检测到MRSA 7株,占10.29%,红霉素耐药而克林霉素敏感菌珠5株,诱导试验阳性2株,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的菌株占40.00%.全部菌株均对夫西地酸和万古霉素敏感;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和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分别为98.52%、70.59%、63.24%、20.59%、14.71%、11.76%和10.29%;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1.47%.结论 夫西地酸对引起儿童感染的金葡菌有很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作者:胡龙华;余晓君;熊建球;贾坤如;胡晓彦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IL-13基因Arg110Gln多态性在RSV感染后婴幼儿喘息发生和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哮喘患儿和止常儿童各96例,RSV感染后喘息婴幼儿112例,取其颊黏膜细胞,提取DNA,用实时PCR法对IL-13 Arg110Gln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IL-13 Arg110Gln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哮喘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组的A等位基因和A/A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8.2%和47.4%,46.9%和29.2%,P<0.01).IL-13 Arg110Gln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哮喘组和RSV感染后喘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3 Arg110Gln位点G→A变异与RSV感染后婴幼儿喘息发生和哮喘发病相关,两者在该位点上可能存在相似的遗传基础.
作者:董晓艳;鲍一笑;吕婕;张廷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Ki-67抗原在儿童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与不同病理分类分级、肿瘤生长部位的关系.方法 对62例不同病理分类分级的儿童脑胶质瘤进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Ki-67标记指数及染色程度.结果 胚胎性肿瘤的Ki-67标记指数(Ki-67 LI)显著高于其他腩胶质瘤(P<0.05);幕上胶质瘤的Ki-67 LI显著低于幕下胶质瘤(P<0.05);Ki-67 LI随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级别增高呈上升趋势,其中Ⅰ、Ⅱ、Iil级的Ki-67 LI显著低于Ⅳ级(P<0.05),且Ⅰ级的Ki-67 LI显著低于Ⅲ级(P<0.01);低级别胶质瘤(Ⅰ级和Ⅱ级)的Ki-67 LI显著低于高级别胶质瘤(Ⅲ级和Ⅳ级)(P<0.01);低级别胶质瘤(Ⅰ级和Ⅱ级)的Ki-67阳性细胞核染色程度明显弱于高级别胶质瘤(Ⅲ级和Ⅳ级)(P<0.01).结论 Ki-67抗原是反映儿童脑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较可靠的细胞增殖指标,可以为小儿脑胶质瘤病理分类分级提供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评价息儿的预后.
作者:鲍为群;蔡嘉琳;吴洁;鲍克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一氧化氮(NO)在慢传输型便秘中的作用及中药治疗的疗效.方法 4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便秘组24只和对照组16只,分别饲喂含复方苯乙哌啶的混悬液和普通水,每5天记录一次大鼠大便粒数、大便干重及大鼠体重.饲养90 d后停药l周测定肠道传输功能,再进行2周的中药方剂(黄芪、白术、枳壳等)灌胃治疗.检测治疗前后结肠黏膜NO含量、神经元型NO合酶(nNOS)mRNA表达和内皮型NO合酶(eNOS)阳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 便秘组日均粪便粒数小于对照组,平均每粒粪便质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便秘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为(420.3 ±129.5)min,慢于对照组的(337.2±74.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中段、远端结肠黏膜nNOS mRNA表达水平和远端eNOS阳性细胞分布在各组问的若异无统计学意义,近、中段结肠黏膜NO含量在对照组与便秘组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便秘组远端结肠黏膜NO含量经中药治疗后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黏膜NO及其合酶的含量变化不大,以黄芪、白术、枳壳等组成的方剂能降低便秘大鼠远端结肠黏膜NO的合成,其治疗便秘的作用尚有待于验证.
作者:陈飞波;包云光;舒小莉;顾伟忠;赵婵;姚敏华;欧弼悠;江米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生长受限和发育迟缓近来已成为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的主要问题.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时间的延长,也与矫正年龄2岁时的心理发育落后有明显关系.不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危险的肠内喂养已成为优先选择,阻止或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喂养策略,反映了其定义的困难以及对NEC的担忧.文章讨论了目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喂养策略和治疗方法,但尚需进行大规模实用性的临床研究,以发展更为科学的干预方法.
作者:张志群;朱建幸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46例KD息儿及30例健康儿童血浆中PTS分子标志物如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内皮素-1(ET-1)水平,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KD息儿急性期血浆Fg、D-D、ET-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恢复期非冠脉损伤组患儿各观察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浆Fg、D-D、ET-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和非冠脉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KD存在PTS;PTS在KD尤其在伴有冠状动脉损伤K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梁芳芳;彭程;孙景辉;杨思睿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细胞凋亡在急性肺损伤(AU)幼猪肠黏膜上皮的发生情况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幼猪ALI模型,分离肠黏膜上皮细胞,采用流式细胞结合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和电镜方法观察凋亡细胞的改变.同时检测炎症/抗炎因子TNF-α/IL-10 mRNA的表达和氧化与抗氧化损伤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与凋亡发生的关系,进一步阐明凋亡的发生机制.结果 模型组肠上皮细胞凋亡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模型组TNF-α mRNA表达增强,IL-10mRNA表达减弱,MDA含量增加、SOD活性减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LI幼猪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增加,与炎症/抗炎因子表达失衡,氧化/抗氧化损伤异常有关.
作者:张英谦;李涛;李佃贵;孙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总结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利早期诊断,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至2007年住院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6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患儿伴有基础疾病,并且都有发热.肺部感染4例,CT扫描出现新月征或气环征2例.肺外感染2例.半乳甘露聚糖试验1/5患儿阳性.4/6患儿为曲霉菌感染.主要以二性霉素B或二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4/6患儿治愈,1例死亡.结论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和严重免疫抑制是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的重要因素.患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应结合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全面考虑进行诊断,曲霉菌感染常见.二性霉素B治疗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有效.
作者:王建文;胡沛丽;刘英;冯晨;于芳;唐锁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关闭婴儿大管型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2007年5月-2008年2月就诊的10例4~9个月婴儿经主动脉造影确诊为大管型动脉导管未闭,窄处内径为4.1~7.4 mm,长度7.9~11.9 mm,合并中~重度的肺动脉高压.选用6~12 mnl国产肌部或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术后主动脉造影、术后24 h及1~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主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显示无残余分流.随访超声心动图无明显降主动脉缩窄,1例左肺动脉轻度狭窄.无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可用于关闭婴儿粗大管型的动脉导管未闭,成功率高,近期疗效肯定,中远期疗效需随访观察.
作者:谢育梅;张智伟;李渝芬;钱明阳;石继军;王树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院内感染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对近年NICU院内感染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对院内感染的定义、病原和发病率及主要危险因素作一简介并讨论其主要预防措施.
作者:母得志;李熙鸿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儿童反复腹痛与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的关系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200例反复腹痛患儿进行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检测并进行相应的治疗.结果 发现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106例,感染率为53.0%.通过相应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结论 儿童反复腹痛患儿中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很高,反复腹痛儿童病因的检测应包括蓝氏贾第鞭毛虫,使治疗更有针对性.
作者:廖红群;邱伟;李新维;苏水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揭示脐血瘦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系,探讨其在胎儿生长发育方面的相互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6例新生儿脐血瘦素、IGF-Ⅰ水平,根据胎龄及出生体重百分位数的关系分为:小于胎龄儿(SGA)组16例、适于胎龄儿(AGA)组41例及大于胎龄儿(LGA)组29例.同时测量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足长、胎盘重量并计算体质指数(BMI).结果 ①脐血瘦素水平SGA组与AG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血IGF-Ⅰ水平AGA与LG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脐血瘦素及IGF-Ⅰ水平分别与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足长、BMI及胎盘重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脐血瘦素与IGF-Ⅰ水平亦呈显著正相关(P<0.01).③脐血瘦素水平与新生儿性别及分娩方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血IGF-Ⅰ水平与新生儿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新生儿分娩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脐血瘦素、IGF-Ⅰ在调节胎儿生长发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参与胎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可作为评价胎儿生长发育及营养状态的临床指标之一.脐血瘦素、IGF-Ⅰ水平异常可能是引起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和巨大儿发生的原因之一.
作者:孙妍;牛昊书;李俊利;张亚京;周蕊;毛洪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上海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的流行状况、临床特征、耐药谱和分子学特征.方法 总结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社区发生MRSA感染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细菌耐药监测及分子学检测;分析本地区儿童CA-MRSA感染现状、发展趋势.结果 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儿中MRSA检出率从7.5%增高至9.7%,其中CA-MRSA占MRSA的10.9%,而卫生保健相关性MRSA(HCA-MRSA)为65.2%.MRSA检出率有一定的季节分布.呼吸科和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HCA-MRSA阳性高(20%),CA-MRSA在外科较多(40%).CA-MRSA皮肤软组织感染比例高为40%,HCA-MRSA以肺炎和败血症为主(52%和36%).HCA-MRSA危险因素主要是卫生保健机构接触和使用抗生素(64%),而医院获得性MRSA(HA-MRSA)以插管和机械通气为多见(4%).30株MRSA mecA基因均为阳性.其基因型SCCmec Ⅱ型6株,SCCmecⅢ型15株,SCCmecⅣa型1株和SCCmecⅤ型2株,未能分型6株.PVL基因阳性11例,CA-MRSA均携带PVL基因.12株MRSA的spa基因中有3株(25.0%)完全相同.非多药耐药MRSA为17%,多药耐药MRSA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均达80%.结论 上海地区儿童社区发生的MRSA感染增多,应引起儿科医师重视.儿童HCA-MRSA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和败血症;CA-MRSA除了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外,也可引起重症肺炎和败血症.上海地区儿童MRSA菌株以SCCmecⅢ为主,CA.MRSA以SCCmecⅤ和未能分型株稍多.spa基因的多样性提示目前本地儿童MRSA并非流行株,需要作进一步连续耐药监测.
作者:陆敏;张泓;乔蓉;车大钿;陆权;张育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感染患儿病情严重度与凝血功能紊乱的关系.方法 将收住人ICU的88例急性感染患儿进行危重病例评分后分为极危重组、危重组和非危重组,所有患儿检测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析比较三组患儿主要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 危重组PT、APlT较非危重组延长,极危重组PT、APTT延长更明显(P<0.01).极危重组PLT较非危重组低,而危重组PLT较非危重组高(P<0.01).结论 急性感染患儿危重病例评分与凝血功能紊乱密切相关,随着病情加重,凝血功能紊乱更明显.
作者:王平;曾晓辉;唐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临床各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相关知识掌握及执行情况.方法 通过不计名当场回收问卷形式评估手卫生相关知识,并现场观察了解手卫生实际执行情况.结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3份,实际回收203份.在接触病人前、无菌操作前医护人员自评洗手率分别为33.5%和52.7%,其中医护人员吃饭前、上厕所前后、下班前洗手率大于90%,接触病人后洗手率为70.4%,其中接触体液及血液后的洗手率为100%,明显高于未接触体液者.而实际现场观察到的总洗手率为58.8%,调查问卷及现场观察两者结果基本一致.接触患者后的手卫生执行率以医师高,为85.7%(P=0.002),接触患者直接范围之后的手卫生执行率以护士为高,为44.2%(P=0.009).不同科室间,接触病人前、无菌操作前及接触病人直接范围后的手卫生执行率均以血液科高,分别为68.4%、72.7%及94.2%(P=0.000);接触病人后以内科监护室及血液科的手卫生执行率高,为86.5%及82.9%(P=0.000).大部分被访者对手卫生院内感染相关知识认识不足,无人答全问卷中相关院内感染英文缩写的全称,只有3.4%的被访者表示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1人(0.5%)表示每次洗手时间>30 s.结论 医护人员对于手卫生相关知识了解不足,理论上了解手卫生的重要性,实际洗手依从性有待增强;应加强相关指导,提高洗手依从性,减少院内感染,有效保护医护人员自身及病人安全,降低医疗成本.
作者:袁维荣;安晓霞;周云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当前从我国住院肺炎儿童分离的肺炎链球萧血清型分布和不同血清型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评估应用疫苗预防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和控制耐药菌传播的价值.方法 肺炎链球菌分离自4家儿童医院呼吸科年龄≤5岁的住院肺炎患儿,采用荚膜肿胀试验进行血清型分析,E试验法检测菌株对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279株肺炎链球菌中以19F型为常见(占60.6%),其次为19A(9.7%)、23F(9.3%)和6B(5.4%),7价结合疫苗(PCV7)覆盖率为81.0%,PCV7在青霉素不敏感菌株和敏感菌株中的覆盖率分别为84.2%(202/240)和61.5%(24/39).超过90%的19F和19A型菌株对青霉素不敏感,19F型以中介株为主(71.6%),19A型以耐药株为主(55.6%).结论 住院儿童肺炎病例分离的肺炎链球菌以19F、19A、23F和6B型常见;PCV7覆盖大多数肺炎链球菌和青霉素不敏感菌株,应用该疫苗可有效地预防国内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和阻止耐药菌株传播;非PCV7覆盖的19A型具有较强耐药性.
作者:姚开虎;王立波;赵根明;郑跃杰;邓力;赵瑞珍;邓秋莲;胡英惠;俞桑洁;沈叙庄;杨永弘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及出生体重新生儿脐血促性腺激素和睾酮水平变化及其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足月新生儿130例,男66例,女64例.根据新生儿出生体莺分为三组,其中巨大儿组28例,官内发育迟缓儿(IUGR)组31例,正常儿组71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三组脐血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和睾酮(T)水平.结果 男性新生儿脐血LH、FSH和T水平均显著高于女性(P均<0.05);IUGR组脐血LH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儿组(P<0.05),而FSH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结论 脐血LH、FSH和T水平与胎儿性别有关,脐血LH与IUGR的发生有关.
作者:邹晓平;王雪锋;肖彩琴;张然;钱建刚;马云宝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IgA介导的全身性小血管炎.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是HSP严重的一种并发症,也是儿科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血浆置换能直接和快速地清除一些直接导致疾病的致病因子,广泛应用于免疫性和代谢性疾病.文章回顾了血浆置换在儿童紫癜性.肾炎和伴有严重合并症的过敏性紫癜中的治疗进展.
作者:何旭;刘光陵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