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波;丁森泰;吕家驹
目的:探讨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AKT、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以及微血管密度(MVD)在46例NSCLC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三者的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NSCLC中P-AKT、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43.5%和67.4%,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的0%和22.2%(P<0.05).P-AKT的表达与肺癌的分化程度、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VEGF的表达与肺癌的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肺癌、正常肺组织中MVD值分别为24.62±6.21和13.26±5.9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值的高低与肺癌的分期、转移、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P-AKT在肺癌中的表达与VEGF和MVD值密切相关(P<0.05).结论:P-AKT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高,并与肺癌的分期、转移和分化相关,P-AKT可以通过促进肺癌血管的生成导致肺癌的转移.
作者:高锡刚;王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探讨氯胺酮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检测分析氯胺酮联合硬膜外麻醉(氯胺酮组,n=40)和单纯硬膜外麻醉(对照组,n=40)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动脉血PaO2和PaCO2的差异.结果:氯胺酮组患者术中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平均动脉压、心率较对照组稳定(P<0.01,P<0.001),血氧饱和度、动脉血PaO2、PaC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可弥补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手术中的不足,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李传刚;张东海;赵俏静;潘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建立三叶保健吸品主要成分山奈酚、异鼠李素、槲皮素和甜菜碱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山奈酚、异鼠李素和槲皮素测定:hypersil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4%磷酸溶液(60∶40,V∶V),检测波长360 nm,流速1.2 ml·min-1.甜菜碱测定:hypersil C18(250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50 mmol/L KH2PO4(pH4.45,含0.3%辛烷磺酸钠),检测波长200 nm,流速0.7 ml·min-1.结果:山奈酚、异鼠李素、槲皮素和甜菜碱在0.2~4.8 μg·ml-1,0.1~2.4 μg·ml-1,0.025~0.8μg·ml-1和1.0~32.0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精密度分别为1.5%,2.1%,1.6%和2.2%.三叶保健吸品中山奈酚、异鼠李素、槲皮素和甜菜碱含量分别为0.002 42%,0.000 849%,0.000 249%和0.00636%.结论:本研究所建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三叶保健吸品主要成分含量测定,可用于其质量控制.
作者:王本杰;袁桂艳;刘焕君;郭瑞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SU6668联合5-Fu对人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结肠癌HT-29细胞注入裸鼠脾脏,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SU6668组、5-Fu组和对照组4组.治疗6周后,处死裸鼠,计数肝转移率和肝转移结节数.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图像分析系统对肝转移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组转移率依次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肝转移结节数目比较上,对照组结节数大于20个时各组裸鼠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和SU6668组分别与5-Fu组及对照组相比,MVD均显著减少(P<0.05).联合治疗组、SU6668组、5-Fu组与对照组比较,VEGF、bFGF均显著降低,且联合治疗组、SU6668组、5-Fu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6668通过抗血管生成抑制结肠癌的肝转移,与5-Fu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为安全有效的抗肿瘤策略.
作者:丁印鲁;付勤烨;唐思锋;王静源;张建良;李占元;李兆亭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通过体内体外观察大鼠和大鼠正常肾细胞(NRK)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状态下凋亡和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情况,探讨SAP时急性肾功能损伤的机制.方法: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SAP组(n=30)和假手术组(n=24),SAP组以5%牛磺酸胆酸钠溶液胆管逆行注射诱导模型,术后6、12、24 h采集血清、腹水.ELISA法检测血清、腹水TNF-α水平,TUNEL法检测肾组织凋亡率,RT-PCR检测肾组织TNF-αmRNA表达.将24 h采集的血清和腹水处理后,体外培养NRK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检测培养液TNF-α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NRK细胞凋亡率,检测NRK细胞TNF-αmRNA表达.结果:SAP组6、12、24 h血清和腹水TNF-α水平呈进行性升高,各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假手术组在各时段明显升高(P<0.01).SAP组肾组织TNF-α 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上调.SAP组凋亡指数在6、12、24 h时分别为(18.6±5.6)%、(18.1±4.7)%、(25.3±5.1)%,假手术组分别为(19.4±3.1)%、(13.5±2.8)%、(14.6±5.5)%,24 h时SAP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SAP组24 h肾组织TNF-α mRNA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上调.经SAP组大鼠血清和腹水处理后,NRK细胞活性低于假手术组.经SAP组大鼠血清和腹水处理24 h后,NRK细胞培养液中TNF-α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NRK细胞TNF-αmRNA表达上调,显著高于假手术组,NRK细胞凋亡率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SAP时肾损害明显,其损伤可能与肾细胞过度凋亡有关,而肾细胞过度凋亡与血清和腹水TNF-α升高及肾细胞过多分泌TNF-α有关,SAP腹水对肾的直接损伤可能比血清明显.
作者:程宝泉;刘春涛;钟宁;李文捷;张尚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扩增CD、TK基因,进行其DNA序列分析,并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IRES-CD及pIRES-TK,将其共同转染ACC-2细胞,为进一步研究双自杀基因对ACC-2细胞杀伤作用奠定基础.方法:根据CD和TK基因DNA的序列分别设计、合成引物,构建克隆载体pMD18-T-CD和pMD18-T-TK,并进行DNA序列分析;构建以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相连的CD和TK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IRES-CD及pIRES-TK,用电穿孔法以真核表达质粒共同转染ACC-2细胞,用RT-PCR检测CD和TK的表达.结果:克隆DNA片段和GeneBank上报道的CD、TK序列基本一致,且经酶切鉴定,CD、TK基因成功插入真核表达质粒IRES,RT-PCR检测表明,以真核表达质粒pIRES-CD及pIRES-TK共同转染的ACC-2细胞能表达CD和TK.结论:成功扩增了CD、TK的DNA片段,并进行了序列分析;成功构建CD和TK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IRES-CD及pIRES-TK,将其转染ACC-2细胞后能分泌性表达CD和TK,为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一定途径.
作者:黄圣运;张东升;张世周;刘桂军;赵跃然;王来成;刘义庆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牡蛎提取物对高温致神经管畸形中凋亡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取36只金黄地鼠孕鼠,随机分为4组:高温对照组和牡蛎保护Ⅰ、Ⅱ、Ⅲ组,用核固红-结晶紫染色方法,观察各组鼠胚的神经上皮和周围间充质细胞的凋亡状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各组鼠胚的神经上皮和周围间充质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进行定性、定位和半定量观察.结果:①高温后8h、16h,对照组鼠胚神经上皮和周围间充质细胞凋亡数较多,牡蛎保护组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P<0.05,P<0.01);②高温后8h、16 h,对照组鼠胚神经上皮和周围间充质内可见Caspase-3阳性表达细胞,牡蛎保护组的相应部位Caspase-3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P<0.05).结论:牡蛎提取物对高温致神经管畸形中神经上皮及周围间充质的凋亡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宋海岩;武玉玲;张艳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构建含HDV核酶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包装出逆转录病毒实现其在HepG2215细胞中稳定表达,并研究其是否抑制HBV的复制.方法:应用PCR方法扩增HDV核酶基因,克隆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MSCV/U6中,用脂质体法转染逆转录病毒载体包装细胞,嘌呤霉素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用PCR和药物抗性水平传播分析检测野生型辅助病毒.收获的病毒感染HepG2215细胞,用酶联免疫实验测定对HBV的抑制率.结果: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酶切鉴定片段约为73 bp,与预期值一致.脂质体转染包装细胞,嘌呤霉素加压筛选出高病毒滴度(4.0×106 CFU/ml)的细胞克隆,且未检测到辅助病毒,对HBV的抑制率高可达61.56%.结论:成功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在包装细胞系中能生产出高滴度的逆转录病毒,能有效的抑制HepG2215细胞内HBV的复制,为HBV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数据.
作者:王传玺;韩金祥;鲁艳芹;张翠;孟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在心脏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采用供体脾细胞(SPC)和环磷酰胺(CP)预处理移植受体,然后行异位心脏移植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心脏中VCAM-1的表达.结果:SPC和CP预处理后,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VCAM-1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而VCAM-1在急性排斥反应和环孢霉素A(CsA)治疗组中的表达均较SPC和CP预处理组明显增强(P<0.01).急性排斥反应与CsA治疗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CAM-1的表达水平与排斥反应的程度成正相关,测定受体VCAM-1的水平可以预测移植器官的功能状况,从而为慢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
作者:赵鑫;徐巨林;宋光民;王绪健;宋惠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吡喃阿霉素(tetrahydropyranyl-doxorubicin,THP)加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与单用BCG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效果及灌注引起的副作用,测定灌注前后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变化,并探讨IL-8变化与药物灌注预防肿瘤复发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2例原发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于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分别给予THP联合BCG(联合用药组)及单用BCG膀胱灌注(单用BCG组),于术前、术后2周、1~6次BCG灌注后2 h留取尿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IL-8的含量.术后定期行B超、膀胱镜及尿细胞学检查,监测膀胱肿瘤复发情况.并对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预防肿瘤复发的效果,灌注引起的副作用及IL-8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用药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用BCG组,两组灌注后副作用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灌注后尿中IL-8的含量均有明显的变化,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发患者灌注后尿中IL-8含量明显高于复发者.结论:THP联合BCG膀胱灌注可有效降低膀胱肿瘤复发率,且不增加灌注引起的副作用.这一效果是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的叠加作用,而不是化疗药物对免疫药物疗效的放大作用.BCG灌注后尿中IL-8有明显的升高,且变化程度与肿瘤复发相关.
作者:马云波;丁森泰;吕家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移植肾急性排斥前后及肾功能稳定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15S抗原表达及意义.方法:70人(95例次)分为术后稳定组(组1,n=45)、急性排斥反应组(组2,n=25)及抗排斥治疗逆转组(组3,n=25).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三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15S抗原的表达,观测各组的CD15S阳性细胞率.对各组间观测值之间的差异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组2表达显著高于组1和组3(P<0.01),组1和组3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排斥治疗逆转后,CD15S表达降低至术后稳定组患者水平,监测该抗原可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并可提示抗排斥治疗的效果.
作者:孟慧林;刘玉强;吕家驹;刘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术前脑血管造影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5例症状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术前全脑血管造影.对136支狭窄的血管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不同时期进行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105例患者术前共存在136处狭窄血管,支架治疗术后70处血管狭窄恢复了正常血管直径,54处残余狭窄小于20%,7处残余狭窄界于50%~80%之间,有5例因支架不能到位,放弃手术.术中血栓保护伞完全被封堵住1例.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70例患者获得术后1~24个月的脑血管造影随访,其中颈动脉再狭窄2例,椎动脉起始部再狭窄6例,颅内动脉再狭窄6例.结论:术前进行充分的脑血管造影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作者:王志刚;丁璇;孙鹏;王成伟;郝晓光;潘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测定胃癌患者术前血浆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探讨血浆TC、LDL与胃癌不同病理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胃癌患者143例,根据术后组织病理分型将患者分组:高分化组包括乳头状腺癌16例和管状高分化腺癌43例;中分化组包括管状中分化腺癌39例;低分化组包括低分化腺癌20例、粘液腺癌14例和印戒细胞癌11例.另选胃溃疡患者和正常人各30例作为对照.所有被选中者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用酶法测定血浆TC水平,用沉淀法测定血浆LDL水平.结果:各组胃癌患者的检测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和胃溃疡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个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患者血浆TC、L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胃癌患者术后血浆TC、LDL含量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浆TC、LDL水平与胃癌组织病理分化程度相关,癌组织分化越差,血浆TC、LDL水平越低.血浆TC、LDL水平可作为判断进展期胃癌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效果的有用的指标.
作者:郭震;王春祥;王培林;于文滨;丁印鲁;徐成伟;孙昭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山东地区成人个体化头影测量颅颌关系浮动正常值,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方法.方法:搜集山东地区未接受正畸治疗的正常验成人90例,其中男41例,女49例,18岁以上.选择在判断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颅颌关系中常用的5项X线头影测量指标(SNA,SN-PP,NSBa,SN-MP,SNB),并对各测量指标进行多元回归统计分析,建立其个体化头影测量颅颌关系浮动正常值.结果:①5项测量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SNB与其余4项指标的相关强度大(P<0.01);②以SNB为自变量,分别建立与其余4项测量指标的直线回归方程;③分别以任意4项测量指标为自变量,剩余的1项测量指标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统计分析,计算得出5项测量指标各自的预计标准误(SE);④在此基础上,终建立起山东地区成人的个体化头影测量颅颌关系浮动正常值.结论:本研究为成人正畸患者提供了一套个体化的头影测量诊断方法,为拟进行正颌外科治疗的成人患者制定正确的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叶静;王春玲;寇波;张倩倩;魏福兰;刘东旭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常合并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洛汀新为新一代降压药物,我们用其治疗高血压患者50例,收到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学萍;杨洪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熊果酸对人肺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进行裸鼠移植瘤实验.通过移植瘤生长曲线、终末瘤重计算抑制率观察熊果酸对人肺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蛋白表达、微血管密度,TUNEL检测凋亡指数,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实验组用药后移植瘤生长缓慢,实验结束时,实验组瘤重及瘤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抑瘤率为51.35%.实验组移植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及VEGF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实验组癌细胞凋亡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熊果酸对裸鼠肺腺癌移植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移植瘤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表达、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李希波;孙雪飞;尹秋伟;王德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PB-CABG)与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对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按是否应用心肺转流(CPB)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CPB-CABG组,n=30)和非体外循环组(OPCABG组,n=30).于术前、术后2、6、24 h采集血标本,Olympus AU1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检测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ELISA法测定心肌钙蛋白(cTnI)含量.结果:术前两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2、6、24 h各时点pCK-MB、cTn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与CPB-CABG组相比,OPCABG组术后2、6、24 h各时点CK-MB、cTnI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相比,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能显著减轻对心肌的损伤.
作者:张孟元;王波;徐艳冰;李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对肝素的抗肝纤维化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应用CCl4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肝素进行抗肝纤维化干预治疗.8周后处死大鼠,留取血清检测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层连蛋白、Ⅲ型前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等.留取肝组织,行HE和网织纤维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电子显微镜下观察HSC的超微结构变化及狄氏腔内胶原纤维沉积情况.结果:肝素预防性治疗组和肝素治疗组的各项血清学指标水平与肝纤维化大鼠造模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l,P<0.01).网织纤维染色显示,肝素可明显抑制纤维增生.肝素可以降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一致.电镜下可见肝素治疗后狄氏腔内胶原纤维沉积减少.结论:肝素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有关.
作者:石军;郝菁华;许洪伟;任万华;朱菊人;孔祥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囊泡单胺转运体(vesicular monamine transporter-2,VMAT2)对多巴胺(dopamine,DA)毒性的抵抗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VMAT2基因在转染的CHO细胞(VMAT2-CHO)中的表达;MTF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DA作用下的野生型CHO(WT-CHO)和VMAT2-CHO细胞存活率;应用ELISA法DA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内DA的水平;采用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结果:VMAT2-CHO细胞内有较强的特异性荧光表达,主要定位在核周区域,胞浆中也有散在的荧光;0.25~0.4mmol/L DA作用72 h,VMAT2-CHO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WT-CHO细胞(P<0.05);0.4 mmol/L DA作用于WT-CHO和VMAT2-CHO细胞24 h,VMAT2-CHO细胞内DA为(199.33±15.155)ng/ml,显著高于WT-CHO细胞(141.4±8.784)ng/ml(P<0.01);而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则由(144.490±5.295)U/106cells增加至WT-CHO细胞的(217.895±15.885)U/106 cells(P<0.01).结论:转染VMAT2的CHO细胞对DA引起的毒性有显著的抵抗作用.
作者:王铭维;顾平;刘力;王彦永;崔冬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重组骨形成发生蛋白-7(BMP-7)对种植体骨组织界面形成的作用.方法:构建种植体植入动物模型,以正常侧作为对照,应用组织学方法观察种植体骨结合界面形态,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电子探针X射线能谱分析系统测定界面元素变化.结果:实验组在2周时,ALP活性较高,2至6周时迅速升高接近峰值,逐渐稳定直至12周.而对照组均匀升高,两组在各个时间段ALP活性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2周时种植体骨界面就有新生骨组织形成,6周时种植体界面已形成大量新生骨组织,种植体与机体组织之间只有极其薄的一层纤维膜,已达到骨结合标准.电子探针X射线能谱分析表明,种植体植入后6周内,钙元素与磷元素逐渐增加并达到峰值,以后趋于平稳.而对照组在各项检测中都较实验组迟缓.结论:BMP-7可以加速骨种植界面的愈合.
作者:张风河;杨丕山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