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贝那普利与缬沙坦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观察

江蓓;李宪花;杨向东;宋剑;郭玲;胡昭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贝那普利, 缬沙坦, 肾保护
摘要:目的:探讨贝那普利与缬沙坦联合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肾保护作用.方法:60例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贝那普利组应用贝那普利10mg/d,缬沙坦组应用缬沙坦80mg/d,联合用药组应用贝那普利10 mg/d和缬沙坦80 mg/d.观察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出量(UAE)、平均动脉压(MAP)、尿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后,UAE、尿TGF-β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联合用药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贝那普利组和缬沙坦组(P<0.05).各组治疗后MAP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应用较单独应用可显著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微量白蛋白尿,具有独立于降血压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实时透视触发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及其在颈部动脉的应用

    目的:探讨磁共振实时透视触发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DCEMRA)在颈部动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颈部动脉疾病患者和颈部动脉正常者各30例,均行三维快速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和3DDCEMRA.3DTOFMRA采用三维快速时间飞跃梯度回波(3DFGRE)序列,薄层、多层块轴位扫描;3DDCEMRA应用三维快速时间飞跃干扰梯度回波(3DFSPGR)序列,快速注射(注射速度2.0~3.0 ml/s)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20~25 ml(0.15~0.2 mmol/kg),磁共振实时透视触发即时扫描.两种方法所得全部原始图像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MIP重建,按解剖及影像诊断要求对颈部动脉的显示效果、颈部正常动脉连续性及边缘锐利度等进行比较评价.结果:60例颈部3DDCEMRA图像中,57例颈部动脉显示较佳,占95%;显示不佳3例,占5%;其中疾患组诊断为动脉硬化斑块3例、血管狭窄15例、血管闭塞6例、血管畸形4例、细小动脉瘤2例.3DDCEMRA对颈部动脉的显示效果、颈部正常动脉连续性及边缘锐利度等均优于3DTOFMRA(P<0.001).结论:3DDCEMRA对颈部动脉的硬化斑块、狭窄、闭塞、畸形、细小动脉瘤等病变的诊断均优于传统3DTOFMRA,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冯德朝;徐亮;丛培新;郑金勇;孟祥水;崔宜;李传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匹卡米隆分散片的制备及质量研究

    目的:制备匹卡米隆分散片并评价其质量.方法:以崩解时间为指标,筛选崩解剂的种类和用量,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佳处方和制备工艺,通过初步稳定性考察认证处方组成的合理性.结果:优化处方组成:主药匹卡米隆50 mg、磷酸氢钙120 mg、崩解剂羧甲基淀粉钠和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分别为16 mg,粘合剂2%聚维酮K30水溶液适量.采用内外加法联合使用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和羧甲基淀粉钠,片剂崩解效果好.佳处方崩解时间为95 s,10 min溶出百分率明显高于普通片(P<0.05),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加速和室温留样6个月制剂质量稳定,各项指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结论:匹卡米隆分散片处方组成合理,工艺稳定,体外溶出速率明显优于普通片.

    作者:李明霞;顾一珠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树突状细胞单克隆抗体对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单克隆抗体(DC McAb)对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效果及其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以大鼠同种异体腹腔心脏移植为模型(Wistar→SD),应用含DC McAb的WZD腹水按1:25(McAb-25组)和1:50(McAb-50组)稀释,心脏移植后受体腹腔注射给药7 d,1 ml/d,观察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另设非移植组,相同方法给药4~5 d后处死大鼠,取脾观察DC McAb对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白细胞介素-2(IL-2)生成活性及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后抗体形成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受体体内短期应用DC McAb,McAb-25组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为(19.37±2.93)d,McAb-50组为(19.13±2.25)d,而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为(8.75±1.28)d(P均<0.01);两McAb组脾淋巴细胞增殖、IL-2生成活性及抗SRBC抗体形成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DC McAb能够明显延长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对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IL-2生成活性及抗体形成细胞功能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李跃华;宋惠民;庞昕焱;巩性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乙肝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明生命质量测定量表(SF-36)中文版对12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测量,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与正常人群进行对比.结果:除心理功能维度外,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均低于对照组(P<0.001);Child分级主要影响生理健康方面的评分,而性别对生理及心理健康方面评分均有影响.结论: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普遍下降,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与Child分级.

    作者:李雯雯;李强;王晶波;李晓迎;张立新;安勇;张琴冈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综合分析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在不同类型转子间骨折中的疗效,着重探讨其在反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AO分类,将转子间骨折分潍A1、A2、A3 3型,每型又分为3个亚型.对DHS治疗的10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总体疗效和各不同类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HS治疗102例转子间骨折总体优良率81%.A1型优良率95%,A2型优良率84%.反转子间骨折优良率48%.反转子间骨折优良率和总体优良率及A1型或A2型优良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反转子间骨折手术失败率与总体手术失败率及A2型手术失败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HS对大多数标准转子间骨折疗效良好,对反转子间骨折疗效欠佳.

    作者:孙刚;高金亮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抗炎作用

    为探讨辛伐他汀的调脂抗炎作用,我们对62例冠心病患者服用辛伐他汀前后的血脂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进行了检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杨文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Her-2/neu,Syndecan-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Her-2/neu,Syndecan-1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胃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2例胃癌组织及40例正常胃粘膜中Her-2/neu,Syndecan-1表达.结果:①112例胃癌组织和40例正常胃粘膜中Her-2/neu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5%和5%,Syndecan-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4%和100.0%.胃癌组织Her-2/neu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阳性表达率(χ2=5.17,P<0.05),正常胃粘膜Syndecan-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组织(χ2=20.80,P<0.01);②胃癌组织Her-2/neu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χ2=4.82,P<0.05),TNM分期(χ2=5.37,P<0.05)、淋巴结转移多少(χ2=6.42,P<0.05)及浆膜浸润(χ2=7.30,P<0.01)均显著相关;③胃癌组织Syndecan-1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χ2=11.83,P<0.01和χ2=13.74,P<0.01);④胃癌组织中Her-2/neu阳性表达与Syndecan-1的阴性表达显著相关(χ2=14.25,P<0.01).结论:①Her-2/neu高表达显示胃癌恶性程度高、分期晚、预后不良;②Syndecan-1属保护性因素,在恶性程度高、分期晚的患者中表达降低;③Her-2/neu阳性表达的胃癌组织中Syndecan-1的表达降低.

    作者:王潍博;刘丰基;崔言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贝那普利与缬沙坦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与缬沙坦联合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肾保护作用.方法:60例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贝那普利组应用贝那普利10mg/d,缬沙坦组应用缬沙坦80mg/d,联合用药组应用贝那普利10 mg/d和缬沙坦80 mg/d.观察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出量(UAE)、平均动脉压(MAP)、尿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后,UAE、尿TGF-β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联合用药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贝那普利组和缬沙坦组(P<0.05).各组治疗后MAP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应用较单独应用可显著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微量白蛋白尿,具有独立于降血压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江蓓;李宪花;杨向东;宋剑;郭玲;胡昭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双特异性单链抗体治疗骨肉瘤的免疫活性研究

    目的:构建能同时特异性靶向人骨肉瘤细胞表面肿瘤相关抗原TP-3及人T细胞表面TCR/CD3复合体CD3ε-链的双特异性单链抗体anti-CD3×anti-TP-3 diabody,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抗体可变区基因构建表达质粒pKIDCD3×TP-3,继而转染大肠杆菌K12系XL1-Blue株,表达活性抗体diabody,通过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层析法纯化,流式细胞术、蛋白电泳进行特异性及亲和力的测定,并将其与人T细胞、骨肉瘤细胞共同培养,观察其诱导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结果:diabody纯度高,在人血清中较为稳定,活性强,能够同时特异性地结合人骨肉瘤细胞及人T细胞,且将二者的距离拉近,特异性地溶解靶细胞.结论:双特异性单链抗体diabody能充分诱导人细胞毒T细胞活性,使骨肉瘤细胞溶解.

    作者:丰荣杰;谢飞彬;千建荣;张帅;汤继文;李建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掌握体外分离、培养扩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探讨其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能力.方法:用Ⅳ型胶原酶消化人胎盘组织,获得单个核细胞,接种于10%新生牛血清(FBS)低糖培养基中(DMEM),贴壁后常规换液、传代,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用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地塞米松联合诱导,使胎盘贴壁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诱导后10 d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行茜素红染色.结果:培养7~14 d后有少量贴壁细胞生长,逐渐呈成纤维细胞状,表达CD29、CD44和CD105,不表达CD34、CD45、CD19;在成骨诱导10d后细胞ALP活性明显增强,茜素红染色可见钙盐沉积.结论:胎盘组织可能是新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

    作者:孙念政;沈柏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口腔扁平苔藓中朗格尔汉斯细胞的研究

    目的:观察口腔扁平苔藓(OLP)颊粘膜损害及正常对照颊粘膜上皮中的朗格尔汉斯细胞(LC)数量及分布,角质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及分布,探讨OLP的病理形成机制.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利用S-100多克隆抗体及HLA-DR单克隆抗体对25例OLP颊粘膜损害标本及8例正常对照颊粘膜标本进行检测.结果:LC对S-100抗体及HLA-DR抗体染色阳性,在对照组中LC主要位于基底细胞层,偶见于基底细胞层上方,固有层中少见.在OLP组中,LC位于棘细胞层的中、下部及基底细胞层,有的标本中LC可见于棘细胞全层,固有层中多见.OLP组LC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OLP组有56%的标本(14/25)显示存在HLA-DR+角质细胞.在OLP损害中,固有层中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与基底细胞变性程度相关,固有层中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越重,基底细胞变性程度越重.结论:LC将处理过的抗原复合体提呈给抗原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从而使角质细胞成为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的靶细胞,这种免疫介导的对基底细胞的损伤对在OLP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綦成;张春燕;凌涤生;孙善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NSCLC细胞周期素D1和p27异常表达与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和p2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与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的关系,评价其表达在NSCL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S-P方法检测了37例原发性NSCLC石蜡切片中cyclin D1和p27的表达.结果:37例NSCLC患者中,cyclin D1阳性表达者21例(56.6%),其表达和NSCLC患者的化疗疗效和预后显著相关(P<0.05).p27阳性表达率为32.43%(12/37),其表达与NSCLC患者的化疗疗效无相关性(P>0.05),与患者的生存期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cyclin D1可作为N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NSCLC中cyclin D1的表达可作为预测化疗疗效和预后的指标;p27的表达可作为NSCLC的预后因素.

    作者:李蓓;张磊;王卉;郝静;扈东艳;李明;王秀问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一种自制流式细胞仪专用溶血素对红细胞和白细胞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自制流式细胞仪专用溶血素对血液红细胞的溶解效果和对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表面标志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40份K3 EDTA抗凝外周血分别用自制流式细胞仪专用溶血素与FACS溶血素处理后,检测其对血液红细胞的溶解效果及对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CD14+、CD45+表达率的影响.结果:自制流式细胞仪专用溶血素和FACS溶血素,均能使红细胞彻底溶解,且不破坏白细胞,在流式细胞仪获取的前向散射光(FSC)和侧向散射光(SSC)散点图中,可见清晰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群,其CD14+表达率分别为(1.01±0.24)%和(1.00±0.23)%、(92.80±1.98)%和(92.81±1.94)%、(91.16±3.68)%和(91.22±3.76)%;CD45+表达率分别为(98.94±0.71)%和(98.90±0.72)%、(95.15±2.73)%和(95.11±2.76)%、(99.39±0.48)%和(99.41±0.47)%,使用两种溶血素检测得到的白细胞表面标志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流式细胞仪专用溶血素具有很好的红细胞溶解效果,但不破坏白细胞,且对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群表面抗原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作用.

    作者:肖东杰;李晓英;刘洋;黄平;孙立智;汪运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IGF1和IGF1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寻找新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标志物,并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因研究寻找新的理论依据.方法:以15例正常人甲状腺组织标本作对照,对62例经手术切除并由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癌、癌旁及正常区组织标本进行研究,应用RT-PCR方法,检测IGF1/IGF1R在甲状腺癌组织与正常人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IGF1/IGF1R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癌、癌旁及正常区组织中IGF1/IGF1RmRNA的表达量按正常、癌旁、癌组织顺序逐渐增高(P<0.01).结论:IGF1/IGF1R的高表达促进了甲状腺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提示IGF1/IGF1R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的标志物.

    作者:马宏岩;郭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CyclinE mRNA及蛋白的异常表达与结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探讨CuclinE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和免疫组化S-P法对40例结肠癌、10例结肠腺瘤和10例结肠正常粘膜组织进行CyclinE mRNA和CyclinE蛋白的检测,同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结肠组织无CyclinE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肠癌组织中CyclinE mRNA和CyclinE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和57.5%,显著高于结肠腺瘤和结肠正常组织(P<0.05).CyclinE mRNA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但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无肝转移不相关(P>0.05).CyclinE蛋白在结肠癌的表达与CyclinE mRNA的表达基本一致,但CuclinE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肝转移组高于无肝转移组(P<0.05).结论:CyclinE mRNA及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并与结肠癌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提示CyclinE过表达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CyclinE可作为结肠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辅助指标.

    作者:金翠香;张成秋;曹力博;徐昌青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TCD对实验性兔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状况的评价

    目的:探讨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上,建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测兔椎基底动脉脑血管痉挛(CVS)的新方法.方法:建立兔枕大池二次注血模型,同时行逆行颈内动脉插管椎基底动脉造影和TCD检测.结果:逆行性颈内动脉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注血前后血管管径有明显差异(P<0.05),平均血流速度注血后明显加快(P<0.05).结论:一侧颈内动脉逆行插管椎基底动脉造影操作简单、可靠,采用TCD检测可获得兔椎基底动脉脑血管痉挛稳定的图谱.

    作者:冀勇;王志刚;丁璇;张庆林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记忆能力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记忆能力的变化,为制订2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51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相匹配的30例健康对照,每例均采用临床记忆量表测查记忆能力.结果:糖尿病组记忆测验记忆商和各分项成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记忆能力减退,其联想能力尚好,学习能力较差.

    作者:高伟;杨敏;张秀丽;侯敬超;高前;刘德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雾化吸入硝酸甘油对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治疗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体外循环术后雾化吸入硝酸甘油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选择术前合并中至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患者27例,应用Swan-Ganz导管动态监测术后动脉血压(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肺血管阻力(PVR)、心排出量(CO)、氧合指数(PO2/FIO2)等.术后雾化吸入硝酸甘油4 μg/(kg·min),分别于在吸入硝酸甘油前(基础值)、吸入后5、10、30min和1 h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对所得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雾化吸入硝酸甘油5、10、30 min、1 h后MPAP、PVR均较吸入前基础值明显下降(P<0.01),CO和PO2/FIO2则较吸入前明显增加(P<0.05),而HR、MAP、CVP、PAWP与吸入前基础值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雾化吸入硝酸甘油可降低肺动脉压力与肺血管阻力,增加心排出量,改善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循环的血流动力学,而对体循环无明显影响.

    作者:周敏;梁翠平;谷兴华;吴树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跖肌腱做袢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自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跖肌腱做袢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通过对手术病例的临床观察、比较,认为该术式符合上述要求,具有诸多优点.

    作者:殷济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半规管多平面重组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半规管多平面重组的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正常79耳,病变93耳)行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扫描,正常耳比较轴位、重组冠状位及各半规管多平面重组(semicircular canal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MPR)图像整体显示半规管的形态和结构情况,比较3种图像对各半规管全程显示率,寻找显示各半规管全程的佳方法;病变耳分别在轴位、重组冠状位及s-MPR观察各半规管破坏情况,术中探查并详细记录各半规管破坏情况,并与术前CT图像比较.结果:正常耳:轴位仅部分能显示外半规管全程,显示率为86.7%,上半规管、后半规管不能全程显示;重组冠状位各个半规管全程均不能完整显示;s-MPR对各半规管全程在同一层面上显示率分别是:上半规管为92.45%,外半规管为100%,后半规管为97.58%;病变耳:8耳发生迷路瘘管,轴位、重组冠状位显示外半规管瘘分别为5耳和4耳、二者均显示上半规管瘘1耳;s-MPR显示外半规管瘘6耳,上半规管瘘2耳.术中探查见外半规管瘘6耳,上半规管瘘2耳.结论:s-MPR可完整显示各半规管全程,明确瘘管发生的具体位置,对迷路瘘管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崔凤玉;孙晓卫;丁元萍;窦芬芬;张建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