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潍博;刘丰基;崔言刚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与缬沙坦联合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肾保护作用.方法:60例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贝那普利组应用贝那普利10mg/d,缬沙坦组应用缬沙坦80mg/d,联合用药组应用贝那普利10 mg/d和缬沙坦80 mg/d.观察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出量(UAE)、平均动脉压(MAP)、尿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后,UAE、尿TGF-β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联合用药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贝那普利组和缬沙坦组(P<0.05).各组治疗后MAP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应用较单独应用可显著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微量白蛋白尿,具有独立于降血压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江蓓;李宪花;杨向东;宋剑;郭玲;胡昭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蛋白、癌基因MDM2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发生中的意义及其对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8例肾透明细胞癌、15例癌旁及10例正常肾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癌基因MDM2蛋白的表达.结果:58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PTEN阳性表达率为34.4%(20/58)显著低于癌旁肾组织86.6%(13/15)及正常肾组织90%(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癌旁肾组织和正常肾组织阳性表达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肾透明细胞癌组织阳性表达率72.7%(16/22)显著高于Ⅲ、Ⅳ期的11.1%(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8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MDM2阳性表达率为68.9%(40/58)显著高于癌旁肾组织0.06%(1/15)及正常肾组织的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癌旁肾组织和正常肾组织阳性表达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肾透明细胞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45%(10/22)显著低于Ⅲ、Ⅳ期的83.3%(3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N和MDM2二者高度相关.结论:PTEN的失表达与MDM2的过表达在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且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发展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TEN与MDM2可作为评价肾透明细胞癌发展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万芙荣;周庚寅;刘光智;吴晓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CuclinE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和免疫组化S-P法对40例结肠癌、10例结肠腺瘤和10例结肠正常粘膜组织进行CyclinE mRNA和CyclinE蛋白的检测,同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结肠组织无CyclinE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肠癌组织中CyclinE mRNA和CyclinE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和57.5%,显著高于结肠腺瘤和结肠正常组织(P<0.05).CyclinE mRNA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但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无肝转移不相关(P>0.05).CyclinE蛋白在结肠癌的表达与CyclinE mRNA的表达基本一致,但CuclinE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肝转移组高于无肝转移组(P<0.05).结论:CyclinE mRNA及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并与结肠癌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提示CyclinE过表达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CyclinE可作为结肠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辅助指标.
作者:金翠香;张成秋;曹力博;徐昌青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制备匹卡米隆分散片并评价其质量.方法:以崩解时间为指标,筛选崩解剂的种类和用量,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佳处方和制备工艺,通过初步稳定性考察认证处方组成的合理性.结果:优化处方组成:主药匹卡米隆50 mg、磷酸氢钙120 mg、崩解剂羧甲基淀粉钠和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分别为16 mg,粘合剂2%聚维酮K30水溶液适量.采用内外加法联合使用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和羧甲基淀粉钠,片剂崩解效果好.佳处方崩解时间为95 s,10 min溶出百分率明显高于普通片(P<0.05),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加速和室温留样6个月制剂质量稳定,各项指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结论:匹卡米隆分散片处方组成合理,工艺稳定,体外溶出速率明显优于普通片.
作者:李明霞;顾一珠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体外循环术后雾化吸入硝酸甘油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选择术前合并中至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患者27例,应用Swan-Ganz导管动态监测术后动脉血压(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肺血管阻力(PVR)、心排出量(CO)、氧合指数(PO2/FIO2)等.术后雾化吸入硝酸甘油4 μg/(kg·min),分别于在吸入硝酸甘油前(基础值)、吸入后5、10、30min和1 h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对所得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雾化吸入硝酸甘油5、10、30 min、1 h后MPAP、PVR均较吸入前基础值明显下降(P<0.01),CO和PO2/FIO2则较吸入前明显增加(P<0.05),而HR、MAP、CVP、PAWP与吸入前基础值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雾化吸入硝酸甘油可降低肺动脉压力与肺血管阻力,增加心排出量,改善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循环的血流动力学,而对体循环无明显影响.
作者:周敏;梁翠平;谷兴华;吴树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nterlukin-1β,L-1β)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在位内膜基质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IL-1β在EM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培养EMs在位内膜基质细胞作为研究EMs的体外实验模型,加入不同浓度的IL-1β后采用四唑盐比色法(MTT)观察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计量仪(flowcytometry,FCM)检测细胞生长周期.结果:依据MTT结果所绘得的细胞生长曲线及FCM检测的细胞周期结果显示:IL-1β作用后细胞生长旺盛,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G2/M期及S期,当IL-1β的浓度为1.0 ng/ml且作用12 h此作用为显著.结论:IL-1β可促进EMs在位内膜基质细胞由G0/G1期进入G2/M期及S期,对子宫内膜细胞生长具有促增殖作用.
作者:张贵宇;任淑文;张友忠;马道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构建能同时特异性靶向人骨肉瘤细胞表面肿瘤相关抗原TP-3及人T细胞表面TCR/CD3复合体CD3ε-链的双特异性单链抗体anti-CD3×anti-TP-3 diabody,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抗体可变区基因构建表达质粒pKIDCD3×TP-3,继而转染大肠杆菌K12系XL1-Blue株,表达活性抗体diabody,通过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层析法纯化,流式细胞术、蛋白电泳进行特异性及亲和力的测定,并将其与人T细胞、骨肉瘤细胞共同培养,观察其诱导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结果:diabody纯度高,在人血清中较为稳定,活性强,能够同时特异性地结合人骨肉瘤细胞及人T细胞,且将二者的距离拉近,特异性地溶解靶细胞.结论:双特异性单链抗体diabody能充分诱导人细胞毒T细胞活性,使骨肉瘤细胞溶解.
作者:丰荣杰;谢飞彬;千建荣;张帅;汤继文;李建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单克隆抗体(DC McAb)对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效果及其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以大鼠同种异体腹腔心脏移植为模型(Wistar→SD),应用含DC McAb的WZD腹水按1:25(McAb-25组)和1:50(McAb-50组)稀释,心脏移植后受体腹腔注射给药7 d,1 ml/d,观察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另设非移植组,相同方法给药4~5 d后处死大鼠,取脾观察DC McAb对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白细胞介素-2(IL-2)生成活性及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后抗体形成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受体体内短期应用DC McAb,McAb-25组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为(19.37±2.93)d,McAb-50组为(19.13±2.25)d,而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为(8.75±1.28)d(P均<0.01);两McAb组脾淋巴细胞增殖、IL-2生成活性及抗SRBC抗体形成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DC McAb能够明显延长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对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IL-2生成活性及抗体形成细胞功能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李跃华;宋惠民;庞昕焱;巩性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在部分脱钙骨三维支架上立体培养的可行性.方法:将自人骨髓中分离出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培养、扩增,接种于多孔的部分脱钙骨支架上,通过荧光活性染料DiI标记和扫描电镜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在部分脱钙骨上的生长和粘附情况,并测量hBMSCs在部分脱钙骨上的粘附率.结果:hBMSCs在部分脱钙骨上的粘附率为(98.1±1)%;DiI标记的细胞于接种后第2、4、7天激光共聚焦检测,见支架空隙中细胞逐渐增多;电镜观察,接种7天后,电镜下见细胞覆盖了部分脱钙骨表面;自部分脱钙骨中份切开,横断面电镜观察见断面中充满细胞.结论:hBMSCs在部分脱钙骨支架的三维立体环境中生长良好,是一种较好的体外培养方法.
作者:李东;马鲁新;马玲;蔡景龙;刘伟;崔磊;曹谊林;胡振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口腔扁平苔藓(OLP)颊粘膜损害及正常对照颊粘膜上皮中的朗格尔汉斯细胞(LC)数量及分布,角质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及分布,探讨OLP的病理形成机制.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利用S-100多克隆抗体及HLA-DR单克隆抗体对25例OLP颊粘膜损害标本及8例正常对照颊粘膜标本进行检测.结果:LC对S-100抗体及HLA-DR抗体染色阳性,在对照组中LC主要位于基底细胞层,偶见于基底细胞层上方,固有层中少见.在OLP组中,LC位于棘细胞层的中、下部及基底细胞层,有的标本中LC可见于棘细胞全层,固有层中多见.OLP组LC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OLP组有56%的标本(14/25)显示存在HLA-DR+角质细胞.在OLP损害中,固有层中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与基底细胞变性程度相关,固有层中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越重,基底细胞变性程度越重.结论:LC将处理过的抗原复合体提呈给抗原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从而使角质细胞成为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的靶细胞,这种免疫介导的对基底细胞的损伤对在OLP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綦成;张春燕;凌涤生;孙善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综合评述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的原理、技术要求及其在肝脏疾病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作为常规CT的一种补充,它能提供组织器官微循环状况、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其它灌注参数,对肝脏病变除了能显示解剖形态学改变,还能了解血流动力学状态等反映功能、代谢变化的信息,在肝脏疾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估及监测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孙丛;柳澄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上,建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测兔椎基底动脉脑血管痉挛(CVS)的新方法.方法:建立兔枕大池二次注血模型,同时行逆行颈内动脉插管椎基底动脉造影和TCD检测.结果:逆行性颈内动脉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注血前后血管管径有明显差异(P<0.05),平均血流速度注血后明显加快(P<0.05).结论:一侧颈内动脉逆行插管椎基底动脉造影操作简单、可靠,采用TCD检测可获得兔椎基底动脉脑血管痉挛稳定的图谱.
作者:冀勇;王志刚;丁璇;张庆林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寻找新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标志物,并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因研究寻找新的理论依据.方法:以15例正常人甲状腺组织标本作对照,对62例经手术切除并由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癌、癌旁及正常区组织标本进行研究,应用RT-PCR方法,检测IGF1/IGF1R在甲状腺癌组织与正常人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IGF1/IGF1R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癌、癌旁及正常区组织中IGF1/IGF1RmRNA的表达量按正常、癌旁、癌组织顺序逐渐增高(P<0.01).结论:IGF1/IGF1R的高表达促进了甲状腺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提示IGF1/IGF1R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的标志物.
作者:马宏岩;郭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自制流式细胞仪专用溶血素对血液红细胞的溶解效果和对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表面标志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40份K3 EDTA抗凝外周血分别用自制流式细胞仪专用溶血素与FACS溶血素处理后,检测其对血液红细胞的溶解效果及对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CD14+、CD45+表达率的影响.结果:自制流式细胞仪专用溶血素和FACS溶血素,均能使红细胞彻底溶解,且不破坏白细胞,在流式细胞仪获取的前向散射光(FSC)和侧向散射光(SSC)散点图中,可见清晰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群,其CD14+表达率分别为(1.01±0.24)%和(1.00±0.23)%、(92.80±1.98)%和(92.81±1.94)%、(91.16±3.68)%和(91.22±3.76)%;CD45+表达率分别为(98.94±0.71)%和(98.90±0.72)%、(95.15±2.73)%和(95.11±2.76)%、(99.39±0.48)%和(99.41±0.47)%,使用两种溶血素检测得到的白细胞表面标志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流式细胞仪专用溶血素具有很好的红细胞溶解效果,但不破坏白细胞,且对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群表面抗原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作用.
作者:肖东杰;李晓英;刘洋;黄平;孙立智;汪运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和p2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与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的关系,评价其表达在NSCL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S-P方法检测了37例原发性NSCLC石蜡切片中cyclin D1和p27的表达.结果:37例NSCLC患者中,cyclin D1阳性表达者21例(56.6%),其表达和NSCLC患者的化疗疗效和预后显著相关(P<0.05).p27阳性表达率为32.43%(12/37),其表达与NSCLC患者的化疗疗效无相关性(P>0.05),与患者的生存期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cyclin D1可作为N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NSCLC中cyclin D1的表达可作为预测化疗疗效和预后的指标;p27的表达可作为NSCLC的预后因素.
作者:李蓓;张磊;王卉;郝静;扈东艳;李明;王秀问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Her-2/neu,Syndecan-1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胃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2例胃癌组织及40例正常胃粘膜中Her-2/neu,Syndecan-1表达.结果:①112例胃癌组织和40例正常胃粘膜中Her-2/neu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5%和5%,Syndecan-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4%和100.0%.胃癌组织Her-2/neu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阳性表达率(χ2=5.17,P<0.05),正常胃粘膜Syndecan-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组织(χ2=20.80,P<0.01);②胃癌组织Her-2/neu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χ2=4.82,P<0.05),TNM分期(χ2=5.37,P<0.05)、淋巴结转移多少(χ2=6.42,P<0.05)及浆膜浸润(χ2=7.30,P<0.01)均显著相关;③胃癌组织Syndecan-1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χ2=11.83,P<0.01和χ2=13.74,P<0.01);④胃癌组织中Her-2/neu阳性表达与Syndecan-1的阴性表达显著相关(χ2=14.25,P<0.01).结论:①Her-2/neu高表达显示胃癌恶性程度高、分期晚、预后不良;②Syndecan-1属保护性因素,在恶性程度高、分期晚的患者中表达降低;③Her-2/neu阳性表达的胃癌组织中Syndecan-1的表达降低.
作者:王潍博;刘丰基;崔言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状态下,Ⅰ型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GTPCH Ⅰ)mRNA在2型糖尿病及硫辛酸干预大鼠主动脉中的表达.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35只,随机选择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25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注射诱导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21只),其中10只给予硫辛酸50 mg/kg腹腔注射,作为硫辛酸干预组(LA组),其余11只作为2型糖尿病组(T2DM组).所有大鼠饲养16周后均处死测定其主动脉舒张功能,并用半定量RT-PCR检测主动脉GTPCH ⅠmRNA表达.结果:T2DM组和LA组主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VR)明显减弱,而LA组较T2DM组有明显改善(P<0.05).主动脉GTPCH Ⅰ mRNA的表达在T2DM组下降70.28%,LA组下降26.8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大鼠离体主动脉EDVR减弱时,主动脉GTPCH Ⅰ mRNA表达显著下降.硫辛酸可改善EDVR,此作用可能与改善GTPCH Ⅰ mRNA表达有关.
作者:任建民;毕丽娜;孙琳;孙磊;唐宽晓;董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记忆能力的变化,为制订2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51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相匹配的30例健康对照,每例均采用临床记忆量表测查记忆能力.结果:糖尿病组记忆测验记忆商和各分项成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记忆能力减退,其联想能力尚好,学习能力较差.
作者:高伟;杨敏;张秀丽;侯敬超;高前;刘德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甲酸罗哌卡因是一新型酰胺类长效局麻药.与布比卡因相比,其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毒性较小[1],镇痛效果强,低浓度时对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效果较好.我们将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应用于分娩镇痛,对镇痛、运动神经阻滞效果作了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张菁;薛向宁;褚国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实时透视触发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DCEMRA)在颈部动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颈部动脉疾病患者和颈部动脉正常者各30例,均行三维快速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和3DDCEMRA.3DTOFMRA采用三维快速时间飞跃梯度回波(3DFGRE)序列,薄层、多层块轴位扫描;3DDCEMRA应用三维快速时间飞跃干扰梯度回波(3DFSPGR)序列,快速注射(注射速度2.0~3.0 ml/s)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20~25 ml(0.15~0.2 mmol/kg),磁共振实时透视触发即时扫描.两种方法所得全部原始图像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MIP重建,按解剖及影像诊断要求对颈部动脉的显示效果、颈部正常动脉连续性及边缘锐利度等进行比较评价.结果:60例颈部3DDCEMRA图像中,57例颈部动脉显示较佳,占95%;显示不佳3例,占5%;其中疾患组诊断为动脉硬化斑块3例、血管狭窄15例、血管闭塞6例、血管畸形4例、细小动脉瘤2例.3DDCEMRA对颈部动脉的显示效果、颈部正常动脉连续性及边缘锐利度等均优于3DTOFMRA(P<0.001).结论:3DDCEMRA对颈部动脉的硬化斑块、狭窄、闭塞、畸形、细小动脉瘤等病变的诊断均优于传统3DTOFMRA,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冯德朝;徐亮;丛培新;郑金勇;孟祥水;崔宜;李传福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