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方娥;郝芳之;乔艳红
为探讨儿童行为偏异与情绪障碍可能的有关病因,对我院 1992年 1月~ 2002年 1月 38例表现为行为异常与情绪障碍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 17例,女 21例,发病年龄为 7~ 13岁,平均年龄 9.1岁.临床表现为各种躯体不适,有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抽搐发作、晕厥发作、惊恐等,体检及多种实验室检查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结果显示,经综合性治疗,包括与儿童谈心,同时与家长谈话与指导, 33例在 1~ 3周内症状完全消失, 4例 6个月内逐渐好转,随访 1~ 2年,仅有 1例仍不愿上学.分析提示这些临床病症的出现可能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社会影响及遗传因素等相关.
作者:陈丽琴;陆燕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为了解癫癎儿童家长对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的需求,从而能更为有效的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于 2001年 8月~ 2002年 4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 218名癫癎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癫癎儿童家长现有的相关知识较为贫乏,但他们对癫癎能否治愈、孩子发作时该怎么办、发病原因及疾病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等诸多问题十分关注,并因此对治疗的依从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医师与家长一对一的交流、咨询是好的健康教育方式,其次为举办专题讲座和发放实用的宣教资料.对癫癎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其内容和形式应建立在患儿家长需求的基础上.
作者:胡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为探讨婴儿法洛四联症(以下称四联症)根治术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 1998年 11月~ 2001年 7月由同一手术组连续施行 78例四联症根治术的治疗效果,其中 A组 22例,年龄≤ 1岁; B组 56例,年龄 >1岁,比较两组术后临床转归的差别.结果 A组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 1例,呼吸功能不全 3例,肺出血 2例,治愈出院,无早期死亡; B组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 2例,呼吸功能不全 1例,肺出血 3例,慢性心功能不全 1例,死亡 2例( 3.6%).提示婴儿四联症根治术是可行的,早期纠正解剖畸形,建立正常的血流动力学有利于左、右心室和全肺血管的正常发育.
作者:朱雄凯;俞建根;陈自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儿童自发免疫神经精神障碍伴链球菌感染是近年来认识的一种新的疾病 [1].国内报道不多,现将笔者临床诊治 10例患儿报告如下.
作者:李冰;杨红;张冬梅;廖建湘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毒鼠强中毒目前无特效解毒剂,病死率很高.自 1999年起我们应用血液灌流 (HP)疗法救治毒鼠强引起的小儿急性中毒 23例,与 7例常规治疗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发现 HP能明显缩短病人的昏迷时间和抽搐停止时间,降低死亡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尚利宏;王璟;肖艳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在几种抗 D佝偻病中,低血磷性抗 D佝偻病较多见,其早期表现与常见的维生素 D缺乏性佝偻病十分相似,临床易造成长期误诊.近年来,我们在诊治儿童佝偻病时,误诊 6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吴旺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癫(间)是小儿神经科常见的疾病,诊断主要依赖其反复发作的临床特征和脑电图记录的特异性样波.常规脑电图检查疑诊癫(间)的阳性率仅达 50%~ 70%,而大多数发作常发生在睡眠中 [1].睡眠可显著提高对癫(间)患儿脑电图的诊断率,剥夺睡眠可进一步增加其活化作用 [2].剥夺睡眠诱发试验即在不使用镇静及催眠药物情况下,让患儿保持不睡眠状态 24至 26小时左右 [3],然后自然进入睡眠,此时进行脑电图检查,可提高癫患儿脑电图的阳性率.我们对 31例临床有反复发作而常规脑电图描记结果阴性的患儿进行剥夺或部分剥夺睡眠--睡眠脑电图诱发试验,并作自身对照,以探讨剥夺睡眠脑电图诱发试验在拟诊癫(间)患儿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陈连红;庞清忠;陈丽琴;陆燕芬;张育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96年 8月起,我院儿科根据全球哮喘防治的创议( GINA方案),以肺功能测定对哮喘病人哮喘严重度进行分级诊断和治疗.在肺功能分级标准中可用 FEV1或 PEF与预计值的百分数进行分级,现将这 2种方法的分级进行比较,同时观察各级中其他肺功能指标 [1,2] ( IE%、 FVC、 V50、 V25)的变化.
作者:吴珉;陈莉;丁建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是新生儿期危害大的常见病,常引起新生儿死亡或留有永久性脑损害.有关 HIE的治疗,迄今尚无满意的措施.国外对既往以 3项支持、 3项对症处理为主的传统常规治疗进行了严格的研究,发现该治疗方案对脑损害及预后的改善并不理想.因此,探索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应用神经保护药硫酸镁、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的脑复素联合高压氧( HBO)及早期干预治疗中、重度 HIE患儿 6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殷宪敏;李敦臣;杨晓雯;王淑珍;李睿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心肌酶存在于人体许多组织器官中,为探讨小儿高热对血清心肌酶活性影响,我科将住院患儿依据其发病到抽血前测得患儿腋下体温 <39° C或≥ 39° C分为 2组,检测心肌酶活性.两组患儿疾病种类、性别、年龄、心电图变化及血象,经χ 2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结果显示小儿高热时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H)平均为 156.4U/L,较对照组平均升高 18.4U/L,差异有显著性.高热组肌酸激酶 (CK)达 433U/L,较对照组平均升高 225.8U/L,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近年来心肌酶检测在儿科临床中应用日益广泛,是心肌损害主要检测项目之一.
作者:徐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为探讨 P27、 PCNA在儿童脑胶质瘤中判断预后的价值,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在脑组织切片上检测 48例儿童脑胶质瘤 P27、 PCNA蛋白的表达,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P27、 PCNA表达与脑胶质瘤预后有关, P27高表达组,患儿生存率高,反之,患儿生存率降低(χ 2=9.8, P=0.0075);随 PCNA低、中、高表达,生存率曲线逐渐下移(χ 2=10. 6, P=0.0062).提示 P27、 PCNA对儿童脑胶质瘤的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俞红;潘建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为了解儿童肠病毒脑炎临床特点及重症病例发生情况,采用半套式聚合酶链反应,对 2000年 4月~ 2001年 1月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 116例患儿脑脊液标本进行检测,并对其中 57例阳性病例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儿童肠病毒脑炎发病主要在夏季,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 57例中 1例早期因 DIC死亡,其余 56例均恢复正常,但其中 1例在恢复期出现继发性肢体震颤, 2例出现继发性癫.提示肠病毒是儿童脑炎中常见的致病原;肠病毒脑炎临床表现轻微,但亦有危重病例出现,长期预后情况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郭红梅;朱启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方法,对 88例临床诊断病毒性脑膜炎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脑脊液进行了单纯疱疹病毒( HSV-Ⅰ、 HSV-Ⅱ)、柯萨奇 B组病毒( CoxBV)、埃可病毒( ECHO)、 EB病毒( EBV)、腺病毒( AdV)及流感病毒( IFV)特异性 IgM抗体检测.结果表明: HSV、 CoxBV、 ECHO、 EBV、 AdV、 IFV病毒感染率分别为 9.09%、 18.18%、 22.72%、 3.41%、 4.54% 5.68%; HSV及 EBV感染致残率及病死率分别为 87.5%( 7/8)和 100%( 3/3).提示脑脊液中病毒特异性 IgM抗体检测可作为早期病原诊断的指标之一; CoxBV及 ECHO病毒是本地区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主要病毒; HSV及 EBV感染致残率及病死率较其它病毒高,预后不良;早期阿昔洛韦治疗,可大大降低病死率.
作者:金玉;余唯琪;薛君莉;李宇宁;林丽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过敏性紫癜( HSP)是儿童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之一,以全身广泛性小血管无菌性炎症为病理基础.该病常侵犯肾脏,发生率报告不一;以尿常规改变诊断肾损害发生率为 20%~ 60%,而以尿酶改变或病理改变分析其发生率为 100%.因而紫癜性肾炎( HSPN)已成为儿童时期肾脏疾病的主要病种之一,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现将该病有关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熊燚;赵晓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为了进一步了解视觉注意习惯化行为与脑功能障碍的关系,对 79例智能发育异常的 2~ 36个月婴幼儿进行视觉注意习惯化测试.结果显示:异常儿对 6次重复刺激的注视时间非常接近,不象正常儿那样有明显逐步下降规律;异常儿对 1次新鲜图象刺激的注视时间增幅很小,不象正常儿那样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增加高峰;异常儿与正常儿的应答降低率和应答恢复率有十分显著的差别.提示视觉注意习惯化行为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婴幼儿脑功能发育程度,并能区分发育正常与异常的小儿.
作者:蔡汝刚;季红光;郭迪;袁云来;沈坤竑;盛晓蔚;瞿磊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为探讨癫癎儿童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HRQOL)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澳大利亚癫癎儿童生活质量父母问卷( QOLCE)对 101例癫癎儿童进行生活质量的评估,以探讨影响因素并与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癫癎儿童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年龄、起病年龄、发作频率、发作类型、病程,抗癫癎药物及智力等均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提示对癫癎儿童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重视患儿的心理健康,才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胡颖;胡鸿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院 1999年 1月至 2001年 12月,共收治甲型副伤寒患儿 85例,其中 1999年 1例, 2000年 3例, 2001年 81例;男 40例,女 45例;年龄 1~ 3岁 4例,~ 7岁 17例,~ 14岁 64例,平均年龄 9.1岁. 85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畏寒 45例,呕吐 36例,咳嗽 30例,腹痛 28例,腹泻 19例.体检:肝大 12例,脾大 28例,浅淋巴结肿大 8例,心律失常 5例. 85例均做了血培养,并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静滴治疗,从 85株药敏结果看,除萘啶酸和氨苄青霉素的敏感性较低外,阿莫西林 /棒酸、头孢噻肟、头孢噻吩、庆大霉素、乙基西梭霉素、呋喃妥因、诺氟沙星、妥布霉素、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均在 80%以上.
作者:张丽芬;罗次节;李春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为了解川崎病( KD)患儿各期血脂变化并探讨其意义,前瞻性观察 30例 KD患儿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甘油三酯( TG)、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 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 HDL-C)的变化,并与 30例同期患其他发热性疾病患儿的血脂四项参数比较,两组同期测定 C-反应蛋白( CRP)、红细胞沉降率( ESR),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全部 KD患儿均有脂质代谢异常,各期血清 TG明显升高,而 HDL-C明显降低,两者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01);亚急性期 TC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各期 LDL-C变化不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ESR、 CRP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提示 KD各期均存在血脂代谢异常,以急性期及亚急性期 TG升高和 HDL-C降低为著,血脂四项测定对 K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付四毛;刘玉玲;张志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肾病综合征( NS)时脂质代谢紊乱对肾小球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起促进作用,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探讨了 26例 NS患儿的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的变化,以期对脂质紊乱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作者:柳方娥;郝芳之;乔艳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脑损伤的一种结果,以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痉挛型脑瘫系大脑皮层损害所致,可出现深腱反射亢进的现象,踝阵挛是深腱反射高度亢进的征象.本文旨在运用踝阵挛检查来及早发现痉挛型脑瘫,借以给予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改善脑瘫患儿预后,并由此强调踝阵挛在脑瘫早期诊断中的实用价值.
作者:帅海平;王子才;盛晓慰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