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剂量α-干扰素降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哮喘患病率的研究

李敏;王运芳

关键词:小剂量, 干扰素治疗, 呼吸道合胞病毒, 感染后, 哮喘患病率, 下呼吸道感染, 现报道如下, 疗效明显, 儿童哮喘, 病情加重, 婴幼儿, 应用, 患儿, 方法, 病原
摘要: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婴幼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并与儿童哮喘关系密切,不仅能诱发哮喘,且与哮喘的病情加重有关.为寻找降低RSV感染后哮喘患病率的有效方法,我科从1994年至1998年对RSV感染患儿应用小剂量α-干扰素治疗,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临床儿科杂志相关文献
  •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Turner综合征2例报告

    特纳综合征(Turner Syndrome,TS)又名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其主要特征为生长障碍、性幼稚、蹼颈、肘外翻等.95%~100%TS女孩具有生长迟缓的特征,未治疗其终身高低于143cm,给患儿带来诸多的社会心理问题.国外研究证明应用生长激素(GH)大多数能提高患儿生长速度,而同化雄激素(Oxandrolone)能提高TS患儿生长速度(GV),单用GH和GH+Oxandrolone联合应用均能促进生长,而后者效果优于单用生长激素.

    作者:盛晓翠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1024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轮状病毒肠炎(RV)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在短期内发生大量流行,直接影响小儿健康.现将我院1998年10月~2000年1月诊治的1024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流行病学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黄鹂;路中江;庄宏芬;邓发秀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A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为探讨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A抗体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的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96例临床疑诊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特异性抗体MP-IgA检测,并与同时采用日本富士明胶颗粒凝集法测定的特异性MP-IgM抗体比较;对其中57例进行了为时2月~5.5月随访.结果显示,MP-IgA与MP-IgM测定结果高度一致,其阳性率随MP-IgM滴度上升及病程延长而增加,而MP-IgM滴度大部分在感染后3个月左右下降,部分持续时间较久;在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IgA阳性率增加明显,而MP-IgM下降速度显著减慢.结果表明:MP特异抗体IgA测定对提高MP感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曹兰芳;陆伟蓉;毛海英;夏敏;徐凌云;顾梯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脐血lgE水平、PPD皮试反应与小儿过敏性疾病

    为了观察脐血IgE含量、不同年龄小儿PPD皮试反应与小儿常见过敏性疾病的关系,探讨Th1、Th2应答失常与过敏性疾病的关联,进一步了解过敏性疾病的免疫发病机理,采用ELISA法检测204例脐血血清IgE水平,随访2岁龄幼儿湿疹、过敏性鼻炎、哮喘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情况,同时调查2岁龄幼儿和7岁龄小学生PPD皮试反应与常见过敏性疾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①脐血IgE增高小儿有过敏性鼻炎、哮喘性支气管炎高发倾向.②2岁龄幼儿过敏性鼻炎、哮喘性支气管炎总的人次以PPD(-)组为多;有家族过敏史、反复呼吸道感染的PPD(-)年长儿患过敏性疾病机率高于PPD(+)者.提示:脐血lgE、PPD皮试反应可做为预测小儿过敏性疾病发生的简便指标.

    作者:郭桂梅;郭履赒;王晓川;何婉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国产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研究

    为评价国产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效果和安全性,将40例胎龄≤34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予国产rhEPO750IU/(kg@w),每周分3次皮下注射,用药6周;对照组未用rhEPO;两组早产儿均口服铁剂.结果显示治疗组用药后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比、网织红细胞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铁蛋白水平在用药后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输血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体重增长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提示,国产rhEPO能有效防治早产儿贫血,且用药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赵志斌;林希平;杨彤;杜娟;李柳杭;赵应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新生儿肾上腺出血超声诊断4例报告

    肾上腺出血在新生儿期并不少见.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为腹块、黄疸、贫血.超声显像对本病诊断极有价值.本文报道4例新生儿肾上腺出血病例,说明无创伤性超声扫描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作者:邹韧;徐斐燕;沈爱莲;董南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呼吸系统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DNA的分析

    为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早期诊断,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检测1010例疑似MP感染患儿血、痰中的DNA,结果发现1010例患儿中MP-DNA阳性401例,占39.70%,其中血液标本阳性率23.60%,DNA平均拷贝数7.88×102;痰、咽拭子标本阳性率41.71%,DNA平均拷贝数2.71×103.血液与呼吸道标本之间MP-DNA量差异有显著性(P<0.005).提示FQ-PCR可快速、敏感、准确地定量检测标本中MP-DNA,了解MP在患儿体内感染和复制情况,有助于临床明确诊断与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钟天鹰;毛志红;张其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窒息新生儿暂时性高血糖症的诊治体会

    窒息新生儿易并发暂时性高血糖症,严重的高血糖症如不及时处理,可加重患儿的伤残率,甚至危及新生儿生命,近年来已引起了临床医师重视[1~4].本院自1997年3月至2000年6月共抢救窒息新生儿107例,其中确诊暂时性高血糖症26例,现对其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对本症的治疗.

    作者:瞿美琴;曹可仪;李亚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支气管肺炎患儿急性期血小板参数测定的意义

    我们对近年所有收住我科的480例支气管肺炎(以下简称肺炎)急性期患儿进行血小板4项参数即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测定,现报道如下.

    作者:祝大丽;赵琳;谢怀平;李毅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儿童期肝肾纤维化多囊病诊治分析

    儿童期肝肾纤维化多囊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为胚胎期发育不良所致.由于此病起病隐匿,临床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准,故常被误诊.本文对我科诊治的9例分析如下.

    作者:武辉;穆志红;严超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上海市0岁~14岁儿童支气管哮喘患病情况调查

    为了解上海市0岁~14岁儿童支气管哮喘患病情况,于2000年5月~9月进行儿童哮喘抽样调查.共调查0岁~14岁儿童14646名,实查14462名,失访184名,失访率为1.26%.其中儿童哮喘612名,婴幼儿哮喘42名,咳嗽变异性哮喘(CVA)54名,可疑哮喘37名.哮喘患病率为4.52%,包括CVA则为4.90%,婴幼儿哮喘患病率为1.55%.本次调查结果与10年前比较哮喘患病率上升了152.51%,婴幼儿哮喘患病率略下降,43.58%哮喘儿童接受激素吸入治疗,提示十年来GINA方案积极推广已初见成效.但哮喘急性发作时用药仍以口服为主,首选氨茶碱(81.00%),且抗生素应用有增无减,值得各级医师深思.

    作者:李臻;韩连书;王乃礼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哮喘儿童过敏原抗体调查

    为了解江苏省苏、锡、常、宁、杨地区哮喘患儿过敏原,用Phadiatop全自动检测仪检测正常儿童、肺炎及哮喘患儿血清过敏原抗体.吸入性过敏原过筛包括D1、H1、EX1、MX2、TX4、WX1、I6;食物性过敏原过筛主要是FX5E.结果显示正常、肺炎、哮喘3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分别为28.13%、19.05%、78.27%.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分别为9.38%、11.34%、27.17%.哮喘组与正常组、肺炎组间吸入性过敏原、食物性过敏原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5),正常组与肺炎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哮喘组D1呈现高水平趋势,且其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呈正相关.哮喘组部分患儿对蟑螂等过敏,其食物过敏与年龄之间未能显示明显规律性.提示哮喘患儿主要对尘螨、屋尘等吸入性过敏原过敏,小部分对蟑螂等吸入性和食物性过敏原过敏.

    作者:张建华;郝创利;盛锦云;刘继贤;张惠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更昔洛韦治疗10例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对20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均已排除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根据血清抗CMV-IgM,抗CMV-IgG及外周血白细胞CMV抗原而确定为CMV感染.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例,两组均常规给予护肝、退黄处理,治疗组应用更昔洛韦7.5mg/(kg@次)静滴,每日2次连续4周;对照组应用病毒唑10mg/(kg@次)静滴,每日1次连续4周.

    作者:王世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Btk蛋白表达的研究

    通过对8例性联低丙球血症(XLA)患儿Btk蛋白表达的研究,了解Btk蛋白表达缺陷与XLA的相关性.应用蛋白印迹技术,观察患儿及对照组儿童Btk蛋白表达条带分布情况,结果发现正常儿Btk蛋白表达正常,而XLA者则有Btk蛋白表达缺陷.提示测定Btk蛋白表达情况对XLA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海;黄冬生;洪建;沈蕾;应大明;顾友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是新生儿时期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持续肺高压和右向左分流.引起持续性肺高压的主要因素是肺血管痉挛.常见病因有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和肺炎等.新生儿严重的低氧血症通常都与PPHN有关[1].近年来国外应用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PPHN和严重低氧血症,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杨彤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EBV-DNA检测在儿童不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价值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病原为EB病毒(EBV),临床表现多样,近年不典型传单有增多趋势,原有的实验检查不能快速确诊不典型传单,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本文探讨EBV-DNA检查在不典型传单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欧阳颖;张熔;李戈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第十一届中华儿科肾脏病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Th2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

    为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BCG_PSN)对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Th2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并与地塞米松作比较.对25例哮喘患儿,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其中21例患儿的PBMC同时分成对照组和BCG_PSN组;19例患儿的PBMC同时分成对照组和地塞米松组,培养48小时.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γ干扰素(IFN_γ)、白细胞介素4(IL_4)的水平.结果显示,BCG_PSN可明显增高IFN_γ的分泌水平,地塞米松则抑制之;BCG_PSN对IL_4的分泌无明显影响,而地塞米松明显抑制IL_4分泌;BCG_PSN通过增高Th1型细胞因子(IFN_r),而地塞米松通过抑制Th2型细胞因子(IL_4)的分泌,两者均提高Th1/Th2(IFN_r/IL_4)比值.提示BCG_PSN可使Th1/Th2平衡向Th1型转化,调节免疫失衡,从而起到治疗哮喘的作用.

    作者:郑宏宇;刘传合;李志英;罗雁青;蔡玲玲;张嘉琳;陈育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临床病例讨论——发热、抽搐、呼吸困难、肝脾肾肿大

    病历摘要女,12岁,住院号163458.因发热、呕吐3天伴抽搐、呼吸困难6小时于1999年11月4日入院.患儿入院前3天开始发热、头晕、呕吐,不咳.入院前6小时出现间歇抽搐,神志不清,呼吸困难,口唇及指趾端发绀,大小便失禁.曾在当地医院抢救无效而转我院.患儿近半年来时有头晕、不呕,未经诊治.

    作者:徐南平;陈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10例报告

    我院儿科自1998年起开展了红细胞酶3项检查,即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和丙酮酸激酶(PK)的检查,2年来共发现PK缺乏患儿10例,今报告如下。

    作者:黄友旗;颜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