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慰
目的 分析医院围术期肠外营养处方的合理性,为肠外营养处方的合理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医院2016年1-12月行手术治疗的309例患者的围术期肠外营养处方784张,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处方中葡萄糖、氨基酸、热氮比等物质的占比情况,分析处方的合理性.结果 784张肠外营养处方中,制剂品种使用量占前3位的为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8~24)、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1440、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Ⅶ).不合理肠外营养处方中,氨基酸<2.5%占88.65%,糖脂比有糖无脂或<1:1或>2:1占19.90%,热氮比>200:1占33.42%,未使用谷氨酰胺占89.16%,谷氨酰胺/总氨基酸供给量>20%占56.47%.结论 围术期患者肠外营养处方中存在较多的不合理之处,如糖脂比、热氮比不合理等,应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减少肠外营养处方中的不合理之处,提升围术期中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
作者:卓莹;翁爱彬;崔国通 刊期: 2017年第25期
目的 分析孕早期25羟维生素D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108例产前检查孕妇于孕早期检测25羟维生素D及CRP水平,于孕中期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比较不同25羟维生素D及CRP水平患者OGTT阳性率,并分析25羟维生素D及CRP的诊断价值.结果 108例孕妇中25羟维生素D水平>30 nmol/L 35例,OGTT阳性5例(14.29%);≤30 nmol/L 73例,OGTT阳性27例(36.9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8,P<0.05).108例孕妇中CRP水平≤8 mg/L 68例,OGTT阳性13例(19.12%);CRP水平>8 mg/L 40例,OGTT阳性19例(4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17,P<0.05).25羟维生素D与CRP水平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均高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早期25羟维生素D低水平及CRP高水平能有效预测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胡春芳 刊期: 2017年第25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为四大主要致盲眼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和致盲率也呈逐年增高趋势,其发病率在视网膜血管病中已居首位[1].因此,该病的治疗是临床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之一.该病属中医消渴目病范畴.
作者:李希岭 刊期: 2017年第25期
患者,男,49 岁.因反复便血 1 年入院,肠镜提示直肠息肉,病检提示直肠管状腺瘤.以直肠息肉、混合痔收入院.入院后查体:T 37. 2 ℃,P 71 次/ min,R 19 次/ min,BP 130 / 86 mmHg,体质量 66 kg.自述发现高血压 1 年,一直正规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良好,无肝炎、结核、心脏病、糖尿病、癫痫、精神病及药物过敏史.
作者:黎爽;赵红波;李剑;祝秀华;彭明沙;汪明;李东平 刊期: 2017年第25期
目的 比较恩替卡韦分散片与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45)和对照组(n=45),研究组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胶囊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周与48周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乙肝病毒DNA(HBV-DNA)、乙肝病毒e抗原(HBeAg)水平.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LT、TBIL、HBV-DNA、HBeA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24周、48周后血清ALT、TBIL、HBV-DNA、HBeAg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治疗48周后血清ALT、TBIL、HBV-DNA、HBeAg水平较治疗24周后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24周后和48周后血清ALT、TBIL、HBV-DNA、HBeA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阿德福韦酯,患者肝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龙承明;唐海云;彭文 刊期: 2017年第25期
目的 了解医院口服降糖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医院2014-2016年口服降糖药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日均费用等.结果 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逐年增长;格列齐特缓释片、二甲双胍、阿卡波糖三种药物的用药频度稳居前三位.结论 医院口服降糖药品种较齐全,用药量呈上升趋势,临床使用基本合理.
作者:赖志荣;梁雪文 刊期: 2017年第25期
目的 评估早期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22例和B组20例;A组患者从入院开始即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80 mg次/d),直到出院;B组住院期间无阿托伐他汀治疗,出院后开始阿托伐他汀治疗(80 mg次/d).入院3 d和7 d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和Rankin修订量表(mRS)评估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 d后A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治疗7 d后NIHSS评分进一步降低,且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7 d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2级评分和3级评分百分比较高,然而4级评分和5级评分比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早期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董育卿 刊期: 2017年第25期
目的 分析精神科药物引起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异常与心肌酶谱增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精神科药物引起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异常患者112例为甲组,检测其心肌酶谱;选取精神科住院心肌酶谱异常患者60例为乙组,检测其肝功能.对2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精神科药物引起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异常与心肌酶谱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α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乳酸脱氢酶(LDH)及磷酸肌酸激酶(CK)增高呈正相关(P<0.01),与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无相关性(P>0.05).结论 心肌酶谱增高是由于药物损伤肝细胞引起,若无心电图异常和其他临床资料提示心肌严重受损,可按药物性肝损伤处理,减少精神科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的发生.
作者:王勤 刊期: 2017年第25期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联合云南白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给予布地奈德联合云南白药保留灌肠,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保留灌肠,2组均每天1次,4周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2组患者Southerlan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Southerland评分均下降,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联合云南白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作者:林志金;弭希峰;洪顺忠 刊期: 2017年第25期
目的 分析新医改政策对医院合理用药及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的数据作为新医改前的研究资料,将2016年的数据作为新医改后的研究资料,对比分析新医改前后的药占比、抗菌药物相关指标、处方合格率及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结果 新医改后前药占比低于新医改前,处方合格率高于新医改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医改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百分比下降25.82%,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略有下降,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12.93%.新医改后门诊均次总费用和住院均次总费用均有明显下降,且均次药品费用下降百分比明显高于均次总费用(P<0.05),以住院均次药品费用下降幅度大.结论 新医改政策显著降低了药占比和医疗费用,提高了用药的合理性,但还未达到启东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的要求,需要不断摸索,不断深化改革.
作者:徐慧 刊期: 2017年第25期
近年来,随着各类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而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是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医师的专业缺陷、防范医疗风险等诸多原因,通常在此类药物的品种选择、用法用量、用药时机、用药疗程和联合用药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1],而临床药师作为临床治疗团队中的成员,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专业优势,在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中为临床医师提供药学情报、辅助临床医师决定药物治疗决策中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作者:陶敏 刊期: 2017年第25期
我国的中医事业在国内外闻名,中药膏方是其中一种成药方,在预防治疗和滋补营养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在一些大型的复方汤剂基础之上,结合人们的体质和病症的临床表现进行处方的确立,再经过煎制后加入一定的辅料进行调制,终成为一种半流质或冻状剂型[ 1].
作者:梁培鑫 刊期: 2017年第25期
目的 对比艾司奥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溃疡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Hp相关性胃溃疡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为主的Hp根除三联方案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为主的Hp根除三联方案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症状总积分、Hp根除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8,P<0.05).治疗前2组症状总积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8周症状总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p根除率为95.7%(45/47)高于对照组的78.7%(3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p相关性胃溃疡患者采用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作者:郭永华 刊期: 2017年第25期
患者,男,42岁,因反复双颞侧胀痛 15 d,加重 4 d就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入院检查:脑脊液压力 350 mmH2 O,蛋白 889 mg/ L,白细胞 43 个/ mm3;脑脊液及血清囊虫特异性抗体均阳性.头颅 MRI:双侧大脑半球多发大小不等的类圆形长 T1长 T2信号囊性病灶,部分囊内见等 T1等 T2的小结节影, FLAIR序列结节、囊壁呈高信号,增强扫描部分囊壁及其内的结节均匀强化;大病灶位于左侧颞枕叶,大小为5. 2 cm × 7. 4 cm × 8. 3 cm,周围未见明显水肿带,左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稍向右移位.入院诊断:脑囊虫(超大囊型).因颅高压予全麻下开颅左颞枕部病灶清除术,术中见局部脑膜紧张.病灶囊变较大,囊内液体清澈,可见虫体样结节,病灶与周围组织粘连.术中病理提示脑囊虫.术后患者头痛缓解,复查腰穿脑脊液压力正常.
作者:姜颖;韦云飞 刊期: 2017年第25期
目的 探究药师参与门诊激素类药物合理使用的价值.方法 将门诊激素治疗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50例用药过程中未接受药师参与,试验组50例则在药师的参与下用药,对比2组激素治疗患者的用药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合理使用率及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师在门诊激素类药物的使用中,可促进患者更加规范的用药,对其激素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保证.
作者:黄文绯;苏诗淳 刊期: 2017年第25期
目的 观察辨证施治用药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66例和对照组65例,中医组给予辨证施治用药和针灸治疗加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根据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对患者的运动障碍程度进行判定,并观察2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结果 治疗后中医组ADL改善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ugl-meyer指数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肢积分、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积分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行能力分级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药辨证施治结合针灸相对于单纯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更有益.
作者:尹涛 刊期: 2017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早期(术后3个月)高危型HPV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术后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术后3个月采用第2代杂交捕获试验技术检测接受LEEP术的13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的HPV-DNA含量,对比检测结果与CIN残留或复发的关系.结果 术后3个月CIN患者术后HPV-DNA的阳性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HPV-DNA阳性的患者其残留率及复发率均显著高于阴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后3个月的HPV-DNA检测在判断CIN患者LEEP手术效果、病毒清除效果及预测病变是否残留或复发方面均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柳银华 刊期: 2017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分压监测在早产儿的应用体会.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该科住院的机械通气的新生儿肺炎患儿41例,监测患儿的动脉血气、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 2)及氧分压(TcPO 2),比较TcPCO 2及TcPO 2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之间的相关度.结果 所有患儿的TcPCO 2和动脉血气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 TcPCO 2测定在机械通气早产儿的临床应用中具有连续、无创的优点,同时可以预测PaCO 2,安全性良好.
作者:杨丽 刊期: 2017年第25期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3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6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与利多卡因组,每组48例.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利多卡因组给予利多卡因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电图检查结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胺碘酮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利多卡因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心率、QPR波群时限、QTc周期及PR间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心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QPR波群时限、QTc周期及PR间期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且治疗后胺碘酮组心率低于利多卡因组(P<0.05),QPR波群时限、QTc周期及PR间期长于利多卡因组(P<0.05).胺碘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低于利多卡因组的2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较为可靠,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戴慧 刊期: 2017年第25期
突触可塑性即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适应性变化的能力,是指神经系统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突触活动受到调控引起突触传递效率的易化或抑制,使得从单个神经元到整个神经环路均发生适应性变化以维持神经功能的相对稳定.其中,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突触可塑性是学习与记忆的细胞分子学基础[1].机体可通过多种细胞分子途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可塑性,其中神经胶质细胞在突触可塑性调节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作者:孙浩;陈明明;廖红 刊期: 2017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