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液基细胞学检查在颅脑CT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聂永霞;樊福强;周华祥;吴悦欣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液检查, 液基细胞学
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液基细胞学检查在颅脑CT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2014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误诊的5例颅脑CT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资料,分析其误诊原因,脑脊液液基细胞学检查在确诊的过程的价值以及其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5例误诊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脑脊液液基细胞学检查在颅脑CT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瘤型麻风患者并发暴发性紫癜1例的护理体会

    暴发性紫癜( PF)是一种少见但病情凶险,与感染或败血症相关的血栓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蛋白酶 C、蛋白酶S或抗凝血酶Ⅲ缺陷有关[1]。暴发性紫癜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中老年人少见[2],其病死率高达40%以上。我科于2012年2月收治1例瘤型麻风患者并暴发性紫癜的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龚芙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老年腹外疝患者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护理总结

    目的:总结老年腹外疝患者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护理体会。方法随机选择医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老年腹外疝患者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本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3.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7%,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老年腹外疝患者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护理,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王丽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替吉奥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治疗胃癌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替吉奥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治疗胃癌的疗效。方法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顺铂+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替吉奥+顺铂+手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前化疗近期疗效及手术切除状况。结果观察组客观有效率为60.0%,对照组客观有效率为5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行根治切除术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行姑息性切除术和探查术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治疗胃癌可以提高患者行根治切除术的机会,从而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作者:王宏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1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109例。观察组予PFNA固定治疗,对照组予动力髋螺钉( DHS)固定治疗,术后随访观察2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优良率为92.7%高于对照组的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显著,内固定牢固,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邸进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1年4月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8例,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内固定( A组)12例和动力髋螺钉( DHS)内固定( B组)6例,比较2组治疗后疗效。结果 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Harriszx 能评分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2例(16.7%)明显低于B组4例(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以选用DHS,对于骨质疏松、骨折粉碎严重,尤其是EvansⅢ、Ⅳ型骨折,股骨内后壁缺损缺乏支撑,股骨外侧皮质被骨折线累纹或大粗隆处呈冠状面骨折者及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合并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应用PFNA是理想的选择。

    作者:张文明;赵昌平;王亚军;于建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对33例青春期前淋菌性阴道炎治疗的体会

    青春期前淋菌性阴道炎是临床常见妇科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出现脓性分泌物增多,且有臭味,阴道口红肿疼痛,有的患者还伴有外阴瘙痒,尿痛等症状[1]。由于青春期前淋菌性阴道炎患者的年龄较小以及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患者往往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导致青春期前淋菌性阴道炎患者临床上治疗延误和病情加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精神和生活,给其及其家属都带来了极大的痛苦[2]。因此,对青春期前淋菌性阴道炎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是当前医院妇科医师以及妇科疾病研究者需要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对33例青春期前淋菌性阴道炎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自拟中药方剂治疗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剂治疗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3例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122例和对照组121例,中药组给予自拟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给予炔雌醇口服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中药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中药方剂治疗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乐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研究表示IBD发生与引发炎症的特殊蛋白有关

    近日,发表于国际杂志AJP: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Physiology上,来自兰卡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炎性肠病( IBD)的发生或许会受到肠道中引发炎症的特殊蛋白的影响。在英国高达百分之一的人群都会在其一生中患炎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炎性肠病在英国影响着26万人的健康。而患者机体中小肠粘膜的修复主要依赖于肠道中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Rachael Rigby教授表示,为何炎性肠病患者在发达国家不断增长,这其中潜在的原因就包括患者肠道中定居的微生物的改变等原因。肠道中微生物群落的改变往往会影响患者肠道黏膜的修复,而肠道黏膜为个体机体抵御感染性制剂树起了一道有力的防线;整个肠道都由单一的上皮细胞层所覆盖,而上皮细胞会因个体患炎性肠病而发炎以至于被破坏。文章中研究者调查了一种名为SOCS3的特殊蛋白在炎性肠病发病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研究者Rigby说道,SOCS3蛋白可以限制个体肠道的炎性表现,但其在炎性肠病患者机体中水平的增加却对机体肠道粘膜的修复会带来负面作用。本文研究发现SOCS3可以限制微生物所诱导的肠道上皮细胞伤口的愈合。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慢性乙肝肝硬化临床诊断及治疗

    目的:探讨分心慢性乙肝肝硬化的临床诊断方法及核酸类似物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医院46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调查分析患者检查和治疗恢复情况,记录数据。结果46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药物治疗1年后,其Child-Pugh 评分、乙肝病毒DNA定量和血清肝纤维化相关参数水平均比治疗前降低,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上可以通过肝功能、血常规、胃镜等联合的检查观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肝硬化,临床使用核酸类似物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田永成;张健铖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国产宫颈癌疫苗有望年内上市

    防治宫颈癌无国产疫苗的历史有望今年结束。记者昨日从中国癌症基金会主办的宫颈癌筛查活动上获悉,国产疫苗快今年内就可供应给国内女性。据介绍,宫颈癌由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PV病毒)引起,是目前唯一明确病因的癌症类型。2006年,世界上出现首个宫颈癌疫苗。

    作者:药品资讯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乳腺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进展

    近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近资料表明乳腺癌的发病率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1],严重威胁女性的身心健康。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有报道指出,早期发现乳腺癌可以减少40%甚至更高的病死率[2]。目前超声检查已成为诊断乳腺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乳腺超声检查包括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 CDFI)、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CDE)、超声造影、三维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随着乳腺超声仪器及检查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使得乳腺超声的临床应用有更广阔的前景。现就乳腺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蓝桂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子宫肌瘤120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妇女高发年龄为30~50岁,发病率约为20%~30%。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而具体的手术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理情况和具体要求进行选择。我院从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共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12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柴晓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舒芬太尼靶控输注时不同效应室浓度对复苏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时舒芬太尼不同效应室浓度对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15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Ⅰ组、Ⅱ组、Ⅲ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使用丙泊酚和舒芬太尼靶控输注行全凭静脉麻醉。术毕,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Ⅰ组为0.12ng/ml,Ⅱ组为0.15ng/ml,Ⅲ组为0.20ng/ml。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均为1.5μg/ml。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后30min(T1)、手术结束时(T2)、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T3)及术后30min(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评价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 T3)及术后30min( T4)的视觉模拟( VAS)疼痛评分、Ramsay 镇静评分。记录术后60min内嗜睡、呼吸抑制、烦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各组患者T3、T4时点较T0、T1、T2时点HR、MAP明显升高(P﹤0.05)。Ⅰ组在T3、T4时点HR、MAP明显高于Ⅱ组、Ⅲ组(P﹤0.05)。Ⅲ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较Ⅰ组、Ⅱ组明显延长( P﹤0.05)。Ⅱ组、Ⅲ组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及术后30min的视觉模拟( VAS)疼痛评分优于Ⅰ组(P﹤0.05)。Ⅱ组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及术后30min的Ramsay镇静评分优于Ⅰ组、Ⅲ组(P﹤0.05)。Ⅱ组术后60min内嗜睡、呼吸抑制、烦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Ⅰ组、Ⅲ组(P ﹤0.05)。结论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0.15ng/ml复合丙泊酚血浆靶浓度1.5μg/ml适合麻醉复苏。

    作者:邓磊;王两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患者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高危因素。方法选取确诊为OSAS患者3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健康成人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2组分别于确诊当日的下午4点和次日早上6点抽取血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对照组两时间段各项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次日患者上午6点与下午4点相比,WBV、Hct、Fng与PAG均有显著增加,而PT和APTT则有所缩短;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下午4点时,WBV、Hct、Fng、PAG与内皮素水平均有显著增加,而PT和APTT则有明显延长( P﹤0.05);次日上午6点时,WBV、Hct、Fng、PAG与内皮素水平均有显著增加,而PT和APTT则有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OSAS患者存在显著的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高危因素,清晨时更为明显。

    作者:袁蕾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通心络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

    目的:对通心络胶囊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版的规定,进行该品种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结果常规法试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黑曲霉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回收率均﹤70%;培养基稀释法可消除上述3种菌的抑菌作用;控制菌测定中,各种阳性试验菌均能检出、阴性对照菌无菌生长。结论采用培养基稀释法对通心络胶囊进行细菌、霉菌和酵母菌测定;按常规法进行控制菌检查。

    作者:戚继红;蒋孜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2012年我院处方点评结果分析

    目的:对处方进行抽样点评,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方法运用该院处方评价系统,对2012年处方进行统计点评和综合分析,主要结合《处方管理办法》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抽取的处方进行点评。结果2012年处方总计21200张,处方合格率96.2%。其中常规处方主要用法用量不合理占38.5%,抗菌药物处方中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占27.9%。结论该院2012年的处方合格率有所上升,但仍存在有不合理规范的情况,医师和药师需要为改进处方质量继续努力。

    作者:赖异彩;熊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中间型综合征的防治策略

    目的:分析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致中间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中间型综合征患者的症状、体征及使用阿托品、长托宁、解磷定、盐酸纳洛酮等药物治疗及机械通气等的治疗效果。结果24例中治愈21例,治愈患者以颅神经障碍早恢复,其次是屈颈肌和四肢肌肉,呼吸肌恢复晚。于中毒后3~6d死亡3例,均在自主呼吸停止后行紧急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其中1例来诊时呼吸微弱,面部紫绀,出现心跳骤停,经积极抢救,心脏复苏成功,但因合并消化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因肺部感染严重,再次心跳骤停死亡。结论中间型综合征病程有自限性特点,早开通气道,机械通气支持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孙怀志;孙晓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科学家揭示O型血保护个体免于疟疾死亡的分子机制

    近日,来自瑞典卡罗琳学院的科学家就揭示了O型血保护个体免于疟疾死亡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由疟疾引发的选择性压力或许会引发人类ABO血型发生全球化分布的改变。此前研究者对引发疟疾的多种疟原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知道O型血会保护个体抵御严重的疟疾,而其它血型则不会;因此揭示这其中存在的分子机制对于进行疟疾研究将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必要的。本文研究中,研究者就发现了一种名为RI-FIN的关键蛋白,利用对培养中的细胞及动物模型进行不同的实验,研究者发现,恶性疟原虫可以分泌产生 RIFIN蛋白,而且这种蛋白可以利用特殊的方式就像胶水一样吸附在血细胞表面,而且RIFIN蛋白可以强烈吸附到A型血细胞表面,但对O型血细胞则吸附性差。Mats Wahlgren教授指出,由于RIFIN蛋白在很多恶性疟原虫变异体中都能够被发现,因此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分离出到底是哪种恶性疟原虫突变体参与了上述机制的发生。本文中研究者的研究发现为解释O型血保护个体抵御疟疾的原因提供了研究数据,这或许就可以帮助阐明为何O型血的个体在疟疾常发区域如此常见,比如在尼日利亚有超过一半的个体都是O型血,因为这可以帮助保护机体抵御疟疾。

    作者:药品资讯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PDCA在控制肾脏内科抗生素使用强度中的运用

    2011年卫生部(卫计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1],目的为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我科认真进行抗生素专项整治工作,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经过努力,抗生素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均较前明显降低,使用率达到了医院指标55%,但使用强度仍未达到。经我科讨论拟采用PDCA循环管理进行我科抗生素DDD值控制,时间为2013年11月-2014年5月,为期半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耀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Tildrakizumab单克隆抗体能够有效治疗银屑病

    银屑病与白介素23的特异性靶向的临床改善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影响着世界上约2%~3%的人口,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近一些研究将目光锁定在了IL12和IL23共有的IL-12/23p40亚基,特异性抑制IL-23或可改善银屑病病症。近日,来自奥地利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名叫Tildrakizumab的单克隆抗体能够有效治疗银屑病,并通过一系列临床试验证明了其有效性,这为银屑病治疗提供了一种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关研究发表在著名国际期刊nature上。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一只名为Tildrakizumab的靶向IL-23p19亚基的单克隆抗体进行了评估,在该评估研究中,他们将中度至重度银屑病患者分为三部分,进行了随机性,安慰剂对照,连续性,多剂量等特点的Ⅰ期研究,来为特异性靶向IL-23p19亚基的单克隆抗体改善银屑病疾病症状提供临床证据。

    作者:药品资讯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