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河北省2010-2013年宫颈癌发病和死亡现状及40年死亡趋势分析

师金;梁迪;李道娟;靳晶;王立群;张亚琛;贺宇彤

关键词:肿瘤登记, 宫颈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河北省
摘要:目的:评估河北省2010-2013年宫颈癌发病和死亡现状,分析河北省宫颈癌40年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方法:按照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制定的审核方法和评价标准,对河北省肿瘤登记办公室收集的21个肿瘤登记点的恶性肿瘤数据进行审核评价,按照年龄进行分层,分别计算发病和死亡指标,以1/100 000表示.死亡数据来源于河北省3次全死因监测报告.应用Joinpoint线性回归模型计算河北省磁县和涉县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估计年度变化百分比(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结果:河北省2010-2013年估计宫颈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为21 942例和5 770例;粗发病率为14.62/100 000,世标发病率为10.78/100 000;粗死亡率为3.74/100 000,世标死亡率为2.69/100 000.1973-1975至2010-2013年,河北省宫颈癌死亡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1988-2001年磁县宫颈癌发病率以每年0.94%的幅度下降,随后以每年10.67%的幅度上升;死亡率EAPC为1.03;2000-2013年涉县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EAPC分别为7.04和3.63.结论:河北省宫颈癌的疾病负担正不断增加,应继续加强宫颈癌的防治工作.
肿瘤杂志相关文献
  • siRNA-Ambra1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目的:探讨Ambra1对结直肠癌SW480和HCT15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靶向Ambra1基因的siRNA转染至结直肠癌SW480和HCT15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mbr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克隆形成和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eal-time cellular analysis,RTCA)实验检测siRNA-Ambra1对结直肠癌SW480和HCT15细胞克隆形成和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法和划痕愈合实验检测siRNA-Ambra1对SW480和HCT15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iRNA-Ambra1对SW480和HCT15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N-cadherin、E-cadherin和Vimentin)、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以及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siRNA-Ambra1可抑制SW480和HCT15细胞中Ambr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P值均< 0.05),促进SW480和HCT15细胞的克隆形成、增殖、迁移和侵袭(P值均< 0.05).siRNA-Ambra1可上调SW480和HCT15细胞中EMT相关蛋白N-cadherin的表达水平(P值均<0.05),下调E-cadherin的表达水平(P值均< 0.05),上调ER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磷酸化ERK1/2(phosphorylated ERK1/2,p-ERK1/2)的表达水平(P值均<0.05).结论:沉默Ambra1基因可通过EMT及ERK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癌SW480和HCT15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作者:成海春;董功航;郑晓彬;刘华山;周驰;胡拓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改良ABCD法在胃癌高危人群中的筛查价值

    目的:评估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17)和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联合检测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癌高危人群中的筛查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一至2017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因胃部不适就诊的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空腹血清G-17、PG Ⅰ和PG Ⅱ水平,并进行胃内窥镜检查,根据内窥镜和病理检查结果评估血清G-17和PG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血清G-17及PG诊断胃癌的佳临界值;按改良ABCD法将人群分为A、B、C、D组,比较各组患者胃癌的发病率.结果:共纳入388例患者,包括浅表性胃炎132例、萎缩性胃炎168例、胃溃疡48例和胃癌40例.以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萎缩性胃炎组患者的血清PG Ⅰ与PG Ⅱ的比值(ratio ofPG Ⅰ to PG Ⅱ,PGR)低于对照组(P<0.05);胃溃疡组患者的血清PG Ⅰ、PG Ⅱ和G-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PGR值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胃窦胃癌组患者血清PG 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GR值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部位胃癌组(包括贲门癌、胃底胃癌、胃体胃癌和胃角胃癌)患者血清PG Ⅰ、PG Ⅱ和G-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PGR值低于对照组(P<0.05);胃窦胃癌组患者血清G-17水平低于其他部位胃癌组患者(P<0.05).溃疡型胃癌患者血清PG Ⅰ水平高于与其他分型胃癌(P<0.05).拟合ROC曲线分析血清G-17、PG (PG Ⅰ、PG Ⅱ、PGR)及G-17联合PG检测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603、0.630和0.673.改良ABCD法A、B、C、D组患者中胃癌发生率分别为6.60%、14.50%、0.00%和21.10%;根据本研究拟合模型确定的临界值,A、B、C、D组患者中胃癌发生率分别为0.00%、9.65%、9.09%、15.73%.2种临界值下,D组患者胃癌发生率均高于A组(P值均< 0.05).结论:血清G-17联合PG检测对胃癌发病风险有一定筛查价值.

    作者:陈蕾;顾云峰;詹爱霞;安慧敏;钱定良;李荣洲;施正夏;董文坚;郑美琴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抑制肺腺癌A549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趋化因子结合蛋白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uffy antigen receptor for chemokines,DARC)对肺腺癌A549裸鼠移植瘤生长及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用肺腺癌A549细胞株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待肿瘤形成后每3d1次在瘤体内分别注射不同剂量的DARC蛋白(1、10和100 ng)(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同时注射0.9%氯化钠溶液(100 μL)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移植瘤的生长情况,以及肿瘤组织中癌栓和微血管密度的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DARC配体趋化因子C-C基元配体2[chemokine (C-C motif) ligand 2,CCL2]、C-X-C基元配体2[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2,CXCL2]和CXCL8浓度的改变情况.结果:局部注射DARC蛋白能明显抑制肺癌移植瘤的生长,以高剂量组为明显;接种后的第39天时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移植瘤的体积分别为(95.3±34.2)、(272.4±58.3)、(308.6±132.6)和(670.8±185.7) mm3,与对照组相比各DARC蛋白治疗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均明显缩小(P值均< 0.05).不同剂量的DARC治疗组肿瘤组织中存在癌栓的脉管数和微血管密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肿瘤组织中CXCL8的浓度明显减少(P值均< 0.05),而CCL2和CXCL2的浓度没有明显改变(P值均>0.05).结论:DARC蛋白通过减少其配体CXCL8浓度来抑制肺癌移植瘤的生长和新生血管的生成.

    作者:郁佳;吴凤英;韩扬;范江;唐亮;任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抑癌基因DKK2过表达对人膀胱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分析dickkopf 2(DKK2)基因在人膀胱癌细胞系及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DKK2过表达对人膀胱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人膀胱癌细胞系及组织中DKK2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选用DKK2低表达的膀胱癌细胞系T24,进行DKK2过表达质粒转染后,采用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验证DKK2过表达效果;然后采用CCK-8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小室法和FCM法分别检测DKK2过表达对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迁移、侵袭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进一步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DKK2过表达后膀胱癌细胞中增殖和迁移相关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人膀胱癌细胞系5637、T24、SW780、J82、HT-1197和HT-1376中DKK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膀胱上皮细胞SV-HUC-1 (P值均<0.01);同时与正常膀胱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相比,膀胱癌组织中DKK2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调(P值均<0.001).DKK2过表达质粒转染后,膀胱癌T24细胞中DKK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受到明显抑制(P值均< 0.05),同时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o/G1期(P<0.001).而且DKK2过表达的膀胱癌T24细胞中,p21和E-cadheri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值均<0.001),cyclin D1、vimentin和N-cadherin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值均< 0.001).结论:DKK2在人膀胱癌细胞及组织中低表达.DKK2可能作为一个潜在的抑癌基因,参与膀胱癌进展.

    作者:邓舜天;王开振;苟晓燕;曹新丽;游方凝;唐能源;赵苹利;王晓磊;李琦晖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7基因沉默或敲除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7 (cyclin-dependent kinase 7,CDK7)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应用特异性siRNA转染法沉默卵巢癌OVCA433、TOV-112D和IGROV1细胞中CDK7基因表达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应用成簇的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及其相关核酸内切酶9(CRISPR-associated endonuclease 9,Cas9)基因编辑系统敲除卵巢癌HEY、OVCA420、OVCA433和IGROV1细胞中的CDK7基因后,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用CDK7抑制剂THZ1处理卵巢癌TOV-112D、IGROV1、OVCA433、OVCAR8、OV90、SKOV3和COV413B细胞后,采用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TOV-112D、IGROV1、OVCA433、OVCAR8和OV90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GROV1、OVCA433、SKOV3和COV413B细胞中CDK7蛋白表达水平和RNA聚合酶Ⅱ磷酸化水平.结果:沉默或敲除CDK7基因后,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均明显减弱(P值均< 0.05).THZ1处理可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并下调CDK7蛋白表达和RNA聚合酶Ⅱ磷酸化(P值均<0.05).结论:CDK7可能通过调控RNA聚合酶Ⅱ磷酸化,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彭慧昕;高维强;庄光磊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

    目的:比较晚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59例女性晚期乳腺ILC病例,另按照匹配条件确诊年龄和手术时间(±2年),按1∶4的比例选取同期住院的236例女性晚期乳腺IDC病例.比较2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差异以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晚期乳腺ILC患者与IDC患者初诊时的肿瘤临床分期、T分期、M分期、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状态、孕激素受体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和分子分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对晚期乳腺ILC患者与IDC患者的复发/转移特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ILC患者的中位复发年龄为50岁(范围:28~73岁),IDC患者的中位复发年龄为51岁(范围:27~69岁);2组首次转移部位数目、淋巴结转移、内脏转移、肺转移和骨转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ILC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4个月(范围:2~62个月),IDC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1个月(范围:1~89个月),2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1).ILC患者的转移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范围:5~78个月),IDC患者的转移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4个月(范围:1~110个月),2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激素受体状态、复发/转移年龄和骨转移治疗是晚期乳腺I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 0.05);分子分型、首次转移部位数目和胸腔积液是晚期乳腺ID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女性晚期乳腺ILC与IDC相比,前者显示出独特的临床病理、复发/转移和预后特征,应指导临床开展个体化的精准诊疗.

    作者:张继博;贾勇圣;佟仲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沉默CHPF基因表达对人脑胶质瘤U87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的影响

    目的:探讨沉默软骨素聚合因子(chondroitin polymerizing factor,CHPF)基因对脑胶质瘤U87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携带有靶向CHPF基因shRNA(CHPF-shRNA)的重组慢病毒并感染胶质瘤U87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HP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FCM法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U87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沉默CHPF基因表达后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e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1,又称CCL2)表达水平的影响.后,采用脂质体法将特异性针对CCL2基因的CCL2-siRNA转入U87细胞,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对CHP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感染CHPF-shRNA后U87细胞中CHP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被抑制(P值均<0.05),成功建立了稳定沉默CHPF基因表达的U87细胞.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CHPF-shRNA感染组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下降,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凋亡率明显增高(P值均<0.05);CHPF-shRNA感染组U87细胞,穿过小室膜的细胞数明显减少,侵袭能力下降(P<0.05);CHPF-shRNA感染组U87细胞中CCL2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沉默CCL2基因表达后,U87细胞中CHPF mRN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下调CHPF基因表达后,可能通过调控CCL2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并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尧国军;吴淼经;江源;叶敏华;范阳华;祝新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氢气治疗氧化损伤所致癌症的机制进展

    氢气作为新型的医疗性气体,对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氧化应激可损伤细胞的染色体、碱基及蛋白质和脂质等;而氢分子作为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可减轻其损伤,通过信号转导作用抑制恶性肿瘤的信号传递来保护细胞功能,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为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王丽飞;张宇;王金枝;张彦利;陈刚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差异表达环状RNA分析

    目的:建立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并筛选和分析耐药前后差异表达的环状RNA (circular RNA,circRNA).方法:利用吉非替尼敏感性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292(简称为H292_S),采用逐步加药法建立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株(命名为H292_R).CCK-8法检测吉非替尼对2种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RNA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法筛选2种细胞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验证RNA-seq结果,并结合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circRNA来源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结果:吉非替尼对H292_S和H292_R细胞增殖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08.63±0.32)nmol/L和(982.37±2.62) nmol/L,2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耐药细胞H292_R对吉非替尼的耐药指数为9.04.2种细胞中存在36个差异表达circRNA,其中耐药细胞中24个circRNA表达上调(P值均< 0.05),12个circRNA表达下调(P值均<0.05):GO富集分析发现,异常表达的circRNA主要涉及调节细胞生长增殖、蛋白转运和基因转录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分析发现,异常circRNA的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细胞质DNA感受通路、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胞吞和凋亡等通路.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验证2种细胞中差异表达circRNAhsa_circ_ 0000567和hsa_circ_ 0000620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显示耐药细胞中这2个circRNA水平均明显上调(P值均<0.05),与RNA-seq结果相符.结论:筛选出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相关的差异表达circRNA,这有助于更深入地阐明菲小细胞肺癌耐药的机制,并可能为其早期诊断提供生物学标志.

    作者:代谊;黄羽棠;黄家凤;温纯洁;周宏灏;吴兰香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化疗方案对食管癌放疗的增效作用研究进展

    晚期食管癌患者接受单纯放疗后的生存率不高,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未控和远处转移.化疗可起到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预防及治疗肿瘤远处转移的作用,其有效率为35%~55%.放化疗联合应用于食管癌治疗,既能增强肿瘤组织对放疗的敏感性,又能提高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二者相互协同,共同阻滞肿瘤进展及转移,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因此,在同步放化疗的基础上优化各种化疗方案,成为了近年来局部晚期食管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即对不同化疗方案在食管癌临床应用中的放疗增效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曹晓岚;胡旭东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锌缺乏与食管癌分子关系的研究进展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区.锌缺乏是食管癌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食管癌的进展,包括改变编码基因和非编码基因的表达.此外,锌离子的缺乏还可以影响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ZNF)的稳定性,ZNF调节异常及其相关长链非编码RNAs (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对食管癌进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锌缺乏与食管癌分子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锌缺乏的角度为食管癌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作者:刘聪敏;梁迪;靳晶;李道娟;张亚琛;高肇妤;贺宇彤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河北省2010-2013年宫颈癌发病和死亡现状及40年死亡趋势分析

    目的:评估河北省2010-2013年宫颈癌发病和死亡现状,分析河北省宫颈癌40年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方法:按照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制定的审核方法和评价标准,对河北省肿瘤登记办公室收集的21个肿瘤登记点的恶性肿瘤数据进行审核评价,按照年龄进行分层,分别计算发病和死亡指标,以1/100 000表示.死亡数据来源于河北省3次全死因监测报告.应用Joinpoint线性回归模型计算河北省磁县和涉县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估计年度变化百分比(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结果:河北省2010-2013年估计宫颈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为21 942例和5 770例;粗发病率为14.62/100 000,世标发病率为10.78/100 000;粗死亡率为3.74/100 000,世标死亡率为2.69/100 000.1973-1975至2010-2013年,河北省宫颈癌死亡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1988-2001年磁县宫颈癌发病率以每年0.94%的幅度下降,随后以每年10.67%的幅度上升;死亡率EAPC为1.03;2000-2013年涉县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EAPC分别为7.04和3.63.结论:河北省宫颈癌的疾病负担正不断增加,应继续加强宫颈癌的防治工作.

    作者:师金;梁迪;李道娟;靳晶;王立群;张亚琛;贺宇彤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SDF-1、CXCR4表达及MVD与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及其受体趋化因子C-X-C基元受体4[chemokine (C-X-Cmotif) receptor 4,CXCR4]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30例正常人骨髓组织中SDF-1和CXCR4的表达情况及MVD.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国际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ISS)分期、免疫球蛋白分型、轻链分类、SDF-1表达、CXCR4表达及MVD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多发性骨髓瘤组织中SDF-1表达量与CXCR4表达量及MVD计数呈正相关(P值均< 0.01).多发性骨髓瘤患者SDF-1表达量、CXCR4表达量及MVD计数与其诱导治疗方案无相关性(P值均>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SDF-1和CXCR4低表达者的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均高于二者高表达的者(P值均< 0.05),低MVD者的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均高于高表达者(P值均<0.05).年龄、SDF-1、CXCR4表达及MVD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SDF-1、CXCR4表达及MVD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SDF-1、CXCR4及MVD可能在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进展中起促进作用,将来有望成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林凡莉;周俊;叶丽;陈小青;汪姝玥;李晓明;黄纯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谷氨酰胺在肿瘤中异常代谢的研究进展

    代谢异常已成为肿瘤细胞的一项重要特征,谷氨酰胺的异常代谢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谷氨酰胺代谢的限制已被证明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谷氨酰胺可以为快速增长的肿瘤细胞提供能量,为细胞内各种生物大分子如氨基酸、蛋白质、脂质和核苷酸等的合成提供原料.多种因子如Myc、p53、大鼠肉瘤基因(rat sarcoma,RAS)、Rho GTP酶和缺氧诱导因子等参与了谷氨酰胺在肿瘤细胞中代谢的调控.针对谷氨酰胺异常代谢为靶点的治疗可以成为临床上肿瘤治疗的潜在策略.

    作者:刘红茹;范夏婧;崔艳芬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乳腺癌微钙化与预后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微钙化征象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1 035例乳腺癌患者按术前钼靶X线摄影检查结果分成钙化组和无钙化组,分析钙化与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状态、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以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之间的关系,评估微钙化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腋窝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钙化率[53.6% (199/371)]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患者[47.1% (312/663)],HER-2阳性组患者的钙化率[63.3%(152/240)]高于阴性组患者[45.3% (360/7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型和三阴型乳腺癌患者的钙化率分别为39.4% (41/104)、49.3% (239/485)、68.3% (84/12)和38.8% (80/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组与无钙化组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钼靶X线摄影检查发现的钙化征象与HER-2表达、分子分型和腋窝淋巴结状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钙化对乳腺患者的生存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琼;顾林;郑红;赵妍蕊;张丽娜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肿瘤杂志

肿瘤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