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萍;侯玉玲
急性胰腺炎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且较严重的急腹症之一,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腹痛、呕吐、发热、恶心等,且会出现血胰酶增高的特点.但由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均非常复杂,因此单纯采用实验室检查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判断容易导致误诊[1].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较多,少部分并发症甚至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对于急性胰腺炎进行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主要依据有实验室检查、B超、CT等方法,而随着螺旋CT的逐渐广泛应用,其对于各类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也在逐步提高.本文就螺旋CT对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薛三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和评估纤维支气管镜对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并肺不张的疗效.方法 选取确诊为支原体肺炎并肺不张的患儿共4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的对症治疗方案,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观察1周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有效率为95 65%高于对照组的5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是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并肺不张的一种理想方法.
作者:丁淑玉;崔占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超短波联合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DVT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均予低分子肝素钙、疏血通、拜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超短波物理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短波联合药物治疗可明显提高DVT患者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艳锋;张成军;田丽丽;王会娟;崔志新;张会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为了解玉林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患龋状况,为儿童龋齿防治干预措施提供资料,对玉林市城区21所幼儿园3374例学龄前儿童进行龋齿检查,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学龄前儿童,均为2012年1~12月玉林市城区21所幼儿园在园儿童.
作者:吉惠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益母草肌内注射与米索前列醇含服在阴道分娩中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将正常的单胎头位足月妊娠阴道分娩者240例随机分为益母草组、米索前列醇组和益母草+米索前列醇组,每组80例.米索前列醇组于胎儿前肩娩出后立即含服米索前列醇片,益母草组在胎儿娩出后宫壁注射益母草注射液,12h后肌内注射,益母草+米索前列醇组在益母草组基础上于胎儿前肩娩出后立即含服米索前列醇片.观察产后2h及24h出血量及第三产程时间.结果 益母草+米索前列醇组产后2h及产后24h出血量均明显少于米索前列醇组和益母草组,第三产程短于米索前列醇组和益母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索前列醇、益母草均可用于产后出血的预防,给药方便,益母草联合米索前列醇对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有良好的作用,便于推广应用.
作者:周海军;谢纲;刘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医院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加强急诊处方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合理、经济.方法 调查急诊1周处方,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871张急诊处方中,抗菌药物处方423张(48.56%),其中处方使用单一抗菌药物318张(75.18%);口服抗菌药物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13.24%,注射抗菌药物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86.76%.结论 急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偏多,存在无指证用药、用法用量不合理等现象,应加强干预管理.
作者:王保庆;姬怀雪;邵珠民;徐菊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称为乙型肝炎.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家,人群累计感染率>10%[1].HBV血清标志物检测是常用的方法之一,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只能提供阴、阳性判断结果,不能提供病毒的具体载量.而对HBV-DNA进行定量检测能直接了解HBV在体内的复制情况及传染性程度,并能对治疗效果、耐药性及是否复发进行动态监测.笔者对538份血清标本的HBV-DNA检测结果与其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翟秀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前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老龄化现象,老年人群体数量的增加也使得老年患者的数量呈现了上升趋势.呼吸疾病是老年人群体中常见的疾病,对老年人的身体状态以及日常生活都会有所影响[1].为了让老年患者能够保持健康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开展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我院在对老年呼吸疾病患者护理的过程中进行了相应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黄斑水肿是多种眼底病的常见体征,长期黄斑水肿可引起细胞凋亡、视网膜纤维化而致永久性视力丧失.可发生在糖尿病、视网膜静脉阻塞以及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等多种眼前后段疾病和内眼手术后.曲安奈德(TA)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长效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免疫的作用.我院应用曲安奈德治疗黄斑水肿34例,取得了理想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微泵输注异丙酚镇静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上肢、肩、锁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A、B组各20例.A组先行术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后,再微量泵输注异丙酚,主要手术操作完成停止给药.B组先行术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后,给予氟哌啶+芬太尼.根据Ramsay镇静分级标准,观察2组镇静效果.结果 A组镇静满意率为95.0%高于B组的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镇静效果确切,是一种方便、安全、疗效高的麻醉方法.
作者:周汉西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受社会诸多因素影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尤其在儿童输液室,护士与患儿家属的矛盾日益突出,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1].主要原因就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和患者未进行换位思考,理解和沟通不到位.作为门诊输液室护士,掌握理解与沟通方法,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重要意义.
作者:冼丽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为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某医院2011年6月-2012年12月骨科Ⅰ类切口手术404 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2.97%(214/484);其中使用合理的占61.68%,不合理的占38.32%.结论 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骨科医师抗菌药物使用的教育培训,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力度.
作者:范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院护理质量和服务态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分层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高,提升患者满意度,在临床护理中被广泛运用[1].本文主要以我院内科5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分层护理在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春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系胃黏膜的慢性炎性病变,男性稍多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病因主要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自身免疫、十二指肠液反流、饮食、酗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药物史、精神心理等因素造成.
作者:张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医院危机管理的概念是指突然发生的严重事件.医院在日常运行和管理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如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医疗护理事故、医疗护理纠纷、后勤保障系统瘫痪、核心员工背叛或犯罪、公共形象危机、财务问题等.医院护理危机是指能够对医院正常运营或声誉造成潜在破坏的事件,它常常会带来较大损失,影响医院的形象和经营.
作者:储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2组均给予灯盏花素,治疗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空腹口服,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梗死急性期灯盏花素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灯盏花素.
作者:王玉果;郭文平;谢立娟;王建华;朱慧军;李瑞岭;张万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旨在为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有益指导,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分析了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HMG-CoA-RI)的相关情况,众多研究结果 显示,HMG-CoA-RI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较少的不良反应,是临床上耐受性较好的降血脂类药物.
作者:曾宪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待产室护理是否到位对孕妇能否顺利分娩有着重要影响.孕妇规律宫缩后进入待产室待产,待产室护士需对其产程密切观察,并对孕妇进行心理疏导及产前指导.1 痛疼护理孕妇多有产前紧张和恐惧心理,待产室护士应耐心为其讲解阵痛原因及缓解的方法.
作者:李金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小儿院内获得性肠道感染与抗生素的关系.方法 调查分析60例发生院内获得性肠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结果 院内获得性肠道感染患儿中,抗生素药物使用≥2种50例(83.33 %),抗生素药物多选用2、3 代头孢菌,患儿耐药性程度较高.结论 小儿住院患者易发生肠道感染,抗生素的选用应综合评价患儿病情,根据患儿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从而减少患儿发生院内肠道感染的可能.
作者:杨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指对生物样品中药物浓度的测量,并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指导个体化给药,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TDM是近20多年来形成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支,是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浓度测定技术紧密结合的结果.其通过各种现代化测试手段,定量分析生物样品(包括血、尿、组织、唾液等)中药物及代谢产物浓度,探索血药浓度安全范围,并应用各种药物动力学方法计算佳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等,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从而使用药安全、有效和经济.开展TDM工作,不仅意味着提供准确的血药浓度测定值,而且需要对数值进行分析并做出合理解释.近年来,国内外对TDM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看法,同时,由于新药物的不断问世,TDM工作也不断地被注入新的内容.
作者:李润娥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