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秀;刘汉菊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重大疾病,特别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由于预后差、并发症多且病情恶化较快的缘故,患者的病死率高达42%左右。随着新药物的不断研发,奥曲肽逐渐被应用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中,这在很大程度上让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得以控制。基于此,本文先是对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进行简单分析,再深入对奥曲肽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论述,以期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
作者:宋海华;杨忠英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早期血浆清蛋白变异对ICU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72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患者病症好转后出院)和死亡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或自动出院后随访28d内死亡,且均死于胰腺炎或其并发症)。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液体复苏、加强监护、禁食、镇静、止痛、营养支持等。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预后情况等,记录其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等各项指标,检测入ICU 24h内血浆清蛋白水平。结果生存组患者年龄小于死亡组,24h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 APACHEⅡ)和48h 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 SOFA)评分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性别、发病到入院时间和入ICU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入ICU时血浆清蛋白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入ICU 24h血浆清蛋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生存组患者住ICU期间总体血浆清蛋白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检测早期血浆清蛋白变异对ICUSAP患者预后的评估有着重要价值。
作者:刘金福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妇女治疗前后凝血四项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本院确诊为妊娠期高血压并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20例,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组50例,轻度子痫前期组33例,重度子痫前期组37例。同期在本院收治的健康晚期妊娠妇女50例为正常晚孕组。采用SYSMEX-CA1500血凝仪对50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及12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进行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检测,妊娠期高血压妇女经治疗临床缓解后再进行凝血四项的检测分析。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组与正常晚期妊娠妇女组比较PT,APTT,T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FIB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高血压妇女经治疗临床缓解后于正常晚期妊娠妇女组比较,PT,APTT, FIB,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妇女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动态检测血凝指标的变化对早期诊断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建晓;李云霞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观察蒙脱石散灌肠治疗儿童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6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蒙脱石散进行保留灌肠,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治疗儿童腹泻效果显著、方便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贾爱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3年8月9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有效改善了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励耘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研究针灸配合推拿治疗面部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11月接诊的56例面部神经麻痹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86%(26/28),高于对照组的75.00%(2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部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安全性更高,值得借鉴。
作者:吴秀贞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究氨溴索联合小剂量肝素治疗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患儿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氨溴索雾化吸入联合小剂量肝素静脉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氨溴索联合小剂量肝素治疗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好,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
作者:杨玲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一次血液透析护理包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80例。按照抛硬币方法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血液透析所需物品,试验组患者使用一次血液透析护理包,比较两组患者二次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透析治疗过程中二次感染发生率5.0%(2/40),交叉感染发生率为2.5%(1/40),对照组患者透析治疗过程中二次感染发生率12.5%(5/40),交叉感染发生率为17.5%(7/4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一次血液透析护理包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与传统护理物品相比,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明显降低二次感染及交叉感染的发生率,减少患者住院期间因为物品消毒灭菌的花费。
作者:高楠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对本院一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对本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收治的1150例一类切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150例一类切口手术治疗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有1090例(94.8%);其中第一代头孢菌素580例(53.2%),第二代头孢菌素320例(29.4%),第三代头孢菌素190例(17.4%),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率小于其他两代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患者术前0.5~2.0h 给药患者620例(56.9%),术前大于2h 给药患者110例(10.1%),术后给药患者360例(33.0%),其中术前0.5~2.0h给药患者大于其他时机给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持续用药时间≤1d 者65例(59.6%),用药2d 者15例(13.8%),用药3d 者19例(17.4%),用药﹥3d患者10例(9.2%),其中用药时间小于3d患者大于持续3d及其以上给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等级医院的评审及本院严格按卫生部规定执行,已经达到卫生部关于县级医院一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要求。
作者:田春秀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合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诊断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98例,按照随机双盲原则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 n=50)采用西药解痉止痛、止泻、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治疗组( n=48)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以四君子汤合痛泻要方为基础方的中药汤剂。7d为一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观察及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四君子汤合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
作者:丁卫福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宫腔镜下行子宫内膜切除治疗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0年12月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118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9例)与对照组(59例)。对照组采用宫腔镜下行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宫腔镜下行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将两组患者术中指标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将宫腔镜下行子宫内膜切除术应用于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治疗中,能够从根本上治疗内膜再生问题,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及复发,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琳;张慧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血塞通针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血流变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0-2013年收治的慢性肺心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6例。两组均经抗感染、常规止咳、祛痰、平喘、利尿等基本措施,治疗组加用血塞通针400mg溶于250ml 0.9%氯化钠溶液,1次/d,连续治疗14d。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流变与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凝血因子Ⅰ、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凝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后红细胞凝集指数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凝血因子Ⅰ、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凝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有效、显效共28例(93%),无效2例(7%);对照组有效、显效共17例(65%),无效9例(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塞通针可显著改善肺心病血流变、促进肺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降低肺动脉压、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右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作者:翟玮;周利臣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应用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的30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0例和试验组1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手术室护理基础上另给予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改善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对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可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李玉玉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口服联合止痒消炎水外用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本校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脂溢性皮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伊曲康唑联合止痒消炎水治疗,对照组单用伊曲康唑治疗,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1,P<0.05)。结论伊曲康唑口服联合止痒消炎水治疗脂溢性皮炎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杨金鸽;杨婉玲;朱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给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和疼痛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观察组治疗显效率大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在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中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高。
作者:王兵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对长期血液透析高位动静脉内瘘采取临床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9月在本院采取高位内瘘手术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5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临床护理模式,试验组对患者实施针对性临床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满意度给予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采取针对性临床护理措施,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护理效果,而且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作者:王敏;谢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大发散加减治疗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眼科2010年12月-2013年12月诊断并收治的结膜炎患者8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使用大发散加减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麦迪霉素配合氯霉素滴眼液治疗。结果经过3个周期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P<0.01)。结论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使用大发散加减治疗结膜炎临床效果较好。
作者:王群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针对本院妇产科门诊治疗中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2-2013年在妇产科就诊的1124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对所有患者开的处方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结果调查发现,共有624例患者的处方中含有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达55.52%(624/1124)。其中以应用头孢呋辛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生素为主。在调查中发现二联用药较为频繁,用药率为69.07%(431/624),与一联与三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性用药占54.81%(342/624),预防性用药占45.19%(282/624)。结论在我院妇产科门诊中应加强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卢红丽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TUR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 BPH)的围术期护理。方法选取本院2009-2013年行TURP治疗的BPH患者3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术期护理干预,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H患者在行TURP治疗中做好围术期护理,可更好的保证手术安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陈小丽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研究品管圈( QCC)活动在预防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中的应用。方法使用自制的“护理人员针刺伤环节的统计调查表”,回顾性调查我科护理人员于2012年9月-2013年4月发生针刺伤的具体环节,统计发生率;通过组圈、制定活动主题和活动计划、确定目标、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原因、确定对策、效果分析以及标准化等一系列QCC的活动,然后与2013年11月-2014年3月开展QCC活动后的针刺伤情况报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QCC活动使我科护士的针刺伤发生率从60.0%(192/320)降低至26.4%(53/200)。对开展QCC活动前后的差异进行比较,其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CC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同时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以及防护能力。
作者:李晶;李雪;吕召莉;张春艳 刊期: 2014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