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ppendorf精神分裂症问卷中文版的因子分析

蔺华利;何燕玲

关键词:ESI, 因子分析, 适用性
摘要:目的研究Eppendorf精神分裂症问卷中文版的因子结构及其在精神分裂症中的适用性.方法将ESI中文版用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51例及正常对照组51例.采用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分析,并比较具有不同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ESI结果,分析ESI与病程和住院次数的相关.结果因子分析得出四个因子:关联观念因子、认知障碍因子、感知综合障碍因子和知觉不确定因子,与原作者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747~0.943之间.各因子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精神症状.关联观念因子与住院次数成显著性负相关,知觉不确定因子与住院次数和病程均成显著性负相关.结论ESI中文版的因子结构合理,适合在中国精神分裂病人中使用.
综合精神医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Eppendorf精神分裂症问卷中文版的因子分析

    目的研究Eppendorf精神分裂症问卷中文版的因子结构及其在精神分裂症中的适用性.方法将ESI中文版用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51例及正常对照组51例.采用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分析,并比较具有不同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ESI结果,分析ESI与病程和住院次数的相关.结果因子分析得出四个因子:关联观念因子、认知障碍因子、感知综合障碍因子和知觉不确定因子,与原作者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747~0.943之间.各因子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精神症状.关联观念因子与住院次数成显著性负相关,知觉不确定因子与住院次数和病程均成显著性负相关.结论ESI中文版的因子结构合理,适合在中国精神分裂病人中使用.

    作者:蔺华利;何燕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正常人和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MMPI-2测图的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MMPI-2测图的特点,考察划界分.方法对正常人1245例(男675例,女570例)和精神分裂症患者612例(其中男361例,女251例)进行了MMPI-2测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男性除K、Ma量表外,女性除K量表外,正常组和精神分裂症组其他量表都存在显著差异;在划界分为样本60T分时,男性、女性精神分裂症组双高点都为68/86;划界分为样本60T分、美国常模65T分在鉴别正常组和精神分裂症组MMPI-2测图的效果基本接近,但两者双高点有明显不同,使用双高点鉴别精神分裂症将会有非常高的假阴性;划界分为样本65T分时,鉴别精神分裂症组效果较差;用判别分析法有较好的鉴别效果.结论分析中国人MMPI-2时,使用60T分作为划界分比较合适;正常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MMPI-2测图存在很大的差异.MMPI-2在临床上应该更适合作为一个人格量表使用,而不是作为诊断工具.

    作者:王义强;陆斐;骆宏;汪乐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的康复效果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措施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2例首发男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在利培酮治疗的同时,对干预组予以心理社会干预措施,观察时间为8周,出院后随访6个月.用阴性、阳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E-30)和复发率进行评估.结果入组时与随访后时点评分差值的比较,干预组患者的PANSS总分(46.37±13.65)、阳性症状分(18.24±5.83)、阴性症状分(14.55±5.40)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41.59±14.63、15.30±6.22、19.84±7.36,P<0.05~P<0.01);干预组患者的积极因素分(-38.65±9.79)、消极因素分(31.02±12.53)、总评估分(-66.30±14.45)皆显著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67±11.23、3.18±14.47、-11.62±23.75,P均=0.000);干预组的复发率(6.67%)低于对照组(18.75%),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干预措施,能较好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社会功能、降低复发率,故有利于患者重返社会.

    作者:方润领;张玉娟;杜云红;何益群;魏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强迫症,还是精神分裂症

    强迫症与精神分裂症的鉴别困难已成为近几年来精神科临床诊断上困惑的问题之一,面对具体病例,各经治医生各持已见,由于诊断意见不一致,治疗方案必然处于车轮大战状态,使病家化费大量精力和财力,这种状态极需引起临床工作的重视.

    作者:郑瞻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会诊中奥氮平的应用

    目的为了解奥氮平在联络精神医学中的对急性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院外急会诊的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患者用奥氮平治疗1周,按用药前后的BPRS(兴奋因子)、CGI-SI(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睡眠时间、心电图、肝肾功能进行自身T检验.结果BPRS(兴奋因子)、CGI-SI测评的一同减分率≥75%3例、50%~74%16例、25%~49%11例,显效率66.33%,总有效率100.00%.CGI-SI、睡眠时间、医疗保健评分前后比较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BPRS(兴奋因子)减分率≥40%,而副反应量表(TESS)、心电图、肝肾功疗前、疗后无差异(P>0.05).结论奥氮平在联络精神医学中对急性器质性精神障碍治疗有效,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孙轻骑;陈敏;童蓉;张同延;张燕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英德学术考察见闻

    今年3月,我随卫生部WHO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项目考察团出访英国和德国.短短两周时间,所见所闻,感触颇深.在英国,我们主要参观的是圣乔治医院医学院(St.George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它是医院和医学院合二为一的机构,属于伦敦大学的一部分.著名精神病学家、生活事件的研究者Paykel便在此工作.它的精神科在另一个地方,叫Springeld医院,建于1885年.这种在一家医院内把精神科与其他科分开建设的做法颇似1980年分家以前的美国麻省总医院和麦克林医院.

    作者:徐一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96例精神药物过量患者资料分析

    目的分析服用过量精神病药物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及血药浓度.方法回顾1992~2000年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精神药物过量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疾病诊断、中毒药物的种类及血药浓度等.结果共分析了96例精神药物过量患者,诊断主要为精神分裂症(65例)及抑郁症(23例).过量精神药物主要为氯丙嗪(38例)、氯氮平(33例)及苯二氮(艹卓)类(21例).氯丙嗪血药浓度为(1380.4±1731.5)ng/ml,氯氮平血药浓度为(1680.3±2337.4)ng/ml.结论精神病患者中精神药物中毒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主,其次为抑郁症患者.过量药物为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氯氮平及苯二氮(艹卓)类.过量服药的患者的血药浓度较高,平均血药浓度明显高于治疗浓度.对服用这些药物的精神病患者更需要看护并加强对精神药物的管理.

    作者:蒋继承;翁毅仁;林治光;朱砾;庄冬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氟西汀合用激素治疗更年期抑郁的比照研究

    目的探讨女性更年期抑郁治疗的疗效,寻求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对60例女性更年期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三个治疗组,其中安慰剂治疗组22人,激素替代治疗组20人,盐酸氟西汀+激素替代治疗组18人,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完成HAMD、HAMA评分.以治疗前后HAMD、HAMA的减分率统计疗效.结果安慰剂治疗组有效率为36.4%,治愈率为4.5%;激素替代治疗组有效率为60.0%,治愈率为25%;氟西汀+激素替代治疗组有效率为72.2%,治愈率为50%.三个治疗组之间的抗抑郁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盐酸氟西汀+激素替代治疗组的抗抑郁疗效佳(P<0.01),激素替代治疗的抗抑郁疗效优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氟西汀+激素替代治疗对女性更年期抑郁疗效较好,对于更年期中、重度抑郁患者,可以推荐此治疗方案.

    作者:诸索宇;刘小华;刘登堂;王立伟;施慎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研究的新热点:NMDA机能低下假说

    精神分裂症是20世纪医学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难以用生物学、环境或心理因素中的任何单一因素来解释各种不同的症状.长期以来,多巴胺(DA)机能亢进假说一直主导着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研究,并获得精神神经药理学和神经影像学证据的支持,但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认知症状和DA拮抗剂所致锥体外系症状(EPS)很难用DA机能亢进假说来解释,目前大都倾向于将异源性的、生物基础与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作为其病理学依据.

    作者:黄继忠;王祖承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精神科医师的某些职业性认识问题

    职业工作很容易产生一些共同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又可能对工作者的思维定势产生影响,形成集体认同.精神科医师的集体认同,可能对其工作造成妨碍.通过剖析和自我剖析,我们批露一二,供同道指正.

    作者:罗小年;刘波;王瑞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多巴胺D2受体基因与迟发性运动障碍关联研究

    目的探讨DRD2基因TaqI多态性的分布与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关联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的方法,检测100例精神分裂症伴TD患者、60例无TD患者和102名正常人DRD2基因TaqI多态性,比较各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的差异.结果经吻合度检验,精神分裂症伴有TD组、无TD组和正常对照组DRD2基因各基因型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法则(x2=0.242,0.208,0.002,υ均=1,P均>0.05);经比较,显示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各组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经Z检验,υ均=1,P均>0.05);TD患者DRD2基因多态分布在不同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TD组中,基因型频数及等位基因频数与病程、服药时间、药物、剂量和AIM评分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DRD2基因TaqI多态性可能与TD的发生无关联性.

    作者:朱丽萍;龙彬;张野;江三多;高哲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首发抑郁症血清褪黑激素水平的初步研究

    目的检测首发抑郁症发作时,使用SSRI类抗抑郁剂后的褪黑激素水平,并探讨用放免作为测定抑郁症褪黑激素水平有效方法的可能性.方法对18例首发抑郁症、1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和17例正常志愿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清褪黑激素水平.结果首发抑郁症抑郁发作时血清褪黑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首发精神分裂症组,治疗后血清褪黑激素水平有显著升高.结论褪黑激素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放免法测定褪黑激素水平是良好的.

    作者:卞茜;张明岛;王克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复发性躁狂症的3年随访

    目的探讨复发性躁狂症的临床特征及诊断稳定性,为CCMD-3制定标准提供科学数据.方法作为全国CCMD-3现场测试的一部分,从1996年至2000年,全国16所精神卫生机构的34位医师参加本研究,评定员对使用的RTHD等量表进行了一致性测试,其Kappa=0.91,选择符合CCMD-2R标准的54例复发性躁狂症患者.确定37例(68.5%)进行3年的前瞻性随访观察.结果54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7±10)岁;发作次数达3次或3次以上;入组时均处于躁狂发作期,并在住院治疗;平均总病程(113.3±102.5)月,平均本次病程(3.5±9.1)月,病程类型为发作性者47例(87.0%).本组患者以情感性症状为主,其中情感高涨发生率为94.1%,易激惹发生率为81.5%,40.7%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妄想.1年时随访到32例患者,均保持原诊断,无1例抑郁发作.3年末随访的27例患者中,25例保持原诊断.2例出现抑郁发作,更改为双相障碍抑郁相.结论我国确实存在复发性躁狂症,该诊断稳定性高,故CCMD-3继续保持其分类学地位.

    作者:肖春玲;陈忠;韦君美;邱惠敏;陈彦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氯氮平和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共入组72例符合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病人,采用随机表单双数办法决定服用氯氮平和利培酮治疗,利培酮组为38例,氯氮平组为34例.观察期为12周,分别于入组前、服药4周末、8周末和12周末时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功能总体评定量表(GAF)评定疗效、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及一般精神病理分、GAF、TESS总分比较,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第4周、第8周、第12周末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除第4周末利培酮组阴性症状总分外),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第4周末、第8周末氯氮平组在GAF的改善与利培酮组相比结果的差异有显著性,第12周末氯氮平组在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总分减分率和GAF的改善与利培酮组相比结果的差异有显著性.氯氮平组在第8周末和第12周末TESS总分都显著高于利培酮组.结论氯氮平和利培酮治疗TRS病人均有效,氯氮平可作为TRS病人治疗的一线用药,利培酮可用于不能耐受氯氮平副反应的TRS病人.

    作者:朱凤艳;林瑞明;张建新;张喜梅;甘明远;吉中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强迫症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许多传染病得以控制,一些慢性病特别是精神疾病已成为现代流行病学的研究重点.强迫症自其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在很长时间里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心理疾病,强迫症流行病学更是被忽视的领域,甚至到1994年Kessler等…运用修改版的复合国际诊断会谈(CIDI)工具对美国进行的全国性大样本的精神病共病研究(n=8000),也没有得到任何关于强迫症流行病学的资料.

    作者:郭慧荣;肖泽萍;张海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抗抑郁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观察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临床治疗的依从性.方法对102例抑郁症患者所服用阿米替林、氯丙咪嗪、氟西汀、盐酸帕罗西汀、文拉法辛5种抗抑郁药的开放性治疗情况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5种药物治疗后患者获得痊愈的比例和脱落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起效时间、不良反应、处方依从、治疗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P<0.05).结论SSRI和SNRI抗抑郁药的临床依从性显著高于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

    作者:高静芳;陶明;张萍;唐文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复方海蛇胶囊和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复方海蛇胶囊和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AD患者随机分为复方海蛇胶囊组和多奈哌齐组,在治疗前、治疗后3周、6周、12周和24周末分别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评分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在治疗后第3周末MMSE评分和临床疗效,复方海蛇胶囊组要优于多奈哌齐组,第6周末两组相仿,在第12周和24周末多奈哌齐组明显优于复方海蛇胶囊组.结论复方海蛇胶囊起效快,短期疗效好,而多奈哌齐虽然起效相对较慢,但是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作者:倪建良;王水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酒依赖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实验研究

    目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本研究探讨酒依赖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基本特征.方法使用丹麦丹迪SEEG-16道技术系统,以及听觉靶-非靶刺激序列为诱发事件,检测26例男性酒依赖患者,并与31例正常男性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男性相比,酒依赖患者ERP/P300波形有变异,稳定性差.酒依赖患者P300靶和非靶主成分潜伏期延迟,波幅下降(P<0.05或P<0.01).结论提示长期大量饮酒对脑功能有损害.P300若干指标或许可以作为酒依赖的检测手段.

    作者:徐鹤定;陈俊;闻晖;胡莺燕;倪晓东;巩继平;方贻儒;陈兴时;王祖承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单、双相抑郁障碍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单、双相抑郁障碍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SIA)检测35例单相抑郁、23例双相抑郁和30名健康对照的血清IL-2、sIL-2R、IL-10、IL-12水平.结果单相组血清IL-2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双相组(P<0.05);血清IL-2水平降低与抑郁症的病程和严重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免疫学机制,在单相抑郁中存在免疫激活现象,IL-2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李恒芬;祁富生;贾福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认知功能

    本文概括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机制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进行治疗的重要性,简要介绍了当前有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与齐哌西酮等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与研究进展.

    作者:白艳乐;江开达;王立伟;昂秋青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综合精神医学(医学)杂志

综合精神医学(医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