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谢鹏;王运良;李亚军;李勇;牟君
目的:观察高糖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施万细胞半乳糖神经酰胺转移酶(CGT)和半乳糖神经酰胺(GalC)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施万细胞,用MTT法比较正常葡萄糖(30 mmol·L-1)和高糖(50 mmol·L-1)培养24 h施万细胞的存活力,用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细胞CGT mDNA表达,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测定细胞GalC的表达.结果:高糖培养24 h,施万细胞存活力较正常葡萄糖培养时明显下降(73.9% vs 100%,P<0.001);高葡萄糖培养的施万细胞CGT mRNA表达上调;GalC阳性颗粒较正常葡萄糖培养时明显增多.结论:高葡萄糖时施万细胞CGT和GalC表达上调,可能影响施万细胞的活力.
作者:张云云;王坚;丁正同;蒋雨平;汪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百草枯(PQ)与lactacystin对黑质细胞的协同毒性作用.方法:取SD雄性大鼠56只,随机分为NS组、lactacystin组(以下简称lact组)、PQ组和双因素组,每组14只.PQ组和双因素组预先每日口服小剂量PQ 0.5 mg·kg-1,NS组和lact组每日口服等量的NS,连续喂养8周后,在lact组和双因素组大鼠单侧SNc立体定向注射低剂量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 2 μg,NS组和PQ组注射等量的NS.观察大鼠行为变化、TH阳性细胞数以及α-synuclein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仅双因素组大鼠出现严重的动作迟缓、少动、姿势异常以及APO诱导的持续左向旋转;黑质部TH阳性细胞数较NS组显著减少,且大于lact组和PQ组两组减少之和(P<0.05);双因素组黑质细胞α-synuclein的表达较NS组显著增高,多数细胞内出现α-synuclein免疫反应呈强阳性的Lewy小体.结论:lactacystin与PQ之间存在协同作用,长期小剂量PQ的暴露能显著增加蛋白酶体功能轻微损害的大鼠患PD的风险.
作者:ZHANG Ke-zhong;张克忠;蒋雨平;王坚;于巨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自1988年1月-2004年1月我们共收治14岁以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儿135例,现就其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刘益民;安美华;刘娟;王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99mTc-TRODAT-1 SPECT多巴胺转运体(DAT)显像在诊断早期帕金森病(PD)中的意义.方法:对62例早期PD、12例晚期PD及10名正常人进行99mTc-TRODAT-1 SPECT 基底节DAT显像,选取纹状体区和小脑为感兴趣区,计算两者的放射性比值,比较3组间该比值的差异,并分析早期PD患者DAT放射性结合率与H&Y分级及UPDR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D患者基底节99m Tc-TRODAT-1摄取率显著降低,早期PD患者病变较重肢体对侧纹状体放射性摄取率较同侧纹状体显著下降.PD患者纹状体区放射性摄取率与PD患者的H&Y分级呈负相关,而与UPDRS Ⅱ、Ⅲ评分无相关性.结论:99mTc-TRODAT-1 SPECT基底节 DAT显像可用于临床早期PD的诊断.
作者:丁正同;王坚;蒋雨平;张振馨;谢慧君;项景德;刘兴党;杨莉芹;邬剑军;苏惠琳;陈正平;郭丽萍;刘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临床已获控制并停药的癫癎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并探讨癫癎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临床已获控制并停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的性别与发病年龄、治疗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程、发作类型、发作频率、影像学检查正常与否与治疗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有无既往史或家族史与治疗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患者发病年龄、病程、发作类型、发作频率、影像学检查正常与否影响总的治疗时间,且发作类型与停药后的复发可能密切相关.达控时间是影响癫癎预后为重要的因素.
作者:温晓妮;黄远桂;王津存;陈云春;林华;李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胼胝体发育不良(HSP-TCC)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并报告1例HSP-TC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结果:本例HSP-TCC的双亲为表兄妹婚配,临床以缓慢进行性痉挛性截瘫为主要表现,MRI示胼胝体发育不良和脑室周围白质疏松,侧脑室对称轻度扩大;胸腰髓明显变细,但脊髓本身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结论:建议凡家族性痉挛性截瘫患者均应常规行MRI检查,以判定是否并有胼胝体发育不良,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
作者:杨任民;张立新;侯焕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并发症的防治及应用价值.方法:全部病例使用日本Piasaulo IQ血浆置换装置,采用双重滤过血浆交换法,3 d置换一次,置换液为20%白蛋白50 mL加706代血浆1 000 mL.于置换前及置换后第5天清晨抽空腹血查AChR-AB,根据临床相对记分法判断临床疗效.结果:基本痊愈7例、显效11例、好转7例、无效3例.治疗前后AChR-AB对比,P<0.05,总有效率89.33%.结论: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能迅速清除血液中较高的AChR-AB,起效快,对治疗重症肌无力及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华玲;王利力;马文龙;袁学山;周顺林;张秀梅;丁福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毒鼠强中毒的临床表现,提高诊断率.方法:对12例毒鼠强中毒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中有6例强直-阵挛发作,4例癫癎持续状态,1例单纯部分性运动性发作,1例无癫癎发作.结论:毒鼠强中毒可表现为各种类型癫癎发作,对于不明原因的癫癎发作应注意排除毒鼠强中毒可能,减少误诊率,增加抢救成功率.
作者:冯梅;李章平;张顺开;杨晓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磁共振体积测量是一项能够测量活体组织结构体积的影像学方法.本文对基底节区、黑质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测量基底节区、黑质体积在帕金森病及其相关疾病诊断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沈黎玮;蒋雨平;耿道颖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额叶认知测试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障碍评价的意义.方法:对31例非痴呆非抑郁帕金森病患者和25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进行P300检测,同时采用词语流畅性、连线测验、Stroop字色干扰测验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测试.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额叶认知功能评分较差,P300潜伏期延长(P<0.05),波幅下降;P300潜伏期与额叶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非痴呆非抑郁帕金森病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这种障碍可能是额叶功能受损后的表现.
作者:孔岩;张正春;陈谋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究新霉素、苯丁酸钠及两者联合应用对胶质瘤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F98胶质瘤细胞注入Fischer344大鼠尾状核头制成胶质瘤模型.于种植后第10天将新霉素10 mmol·L-1作为局部用药注入到肿瘤中心,苯丁酸钠全身用药.分别于治疗后第6、12、18天MRI增强扫描计算肿瘤体积;18 d后用免疫组化技术对肿瘤标本的C-myc、Cyclin D1、第Ⅷ和TUNEL进行标记染色观察药物抑制.结果:治疗组60只鼠全部存活,对照组10只中有8只死亡;与对照组相比,所有治疗组标本中的C-myc和Cyclin D1蛋白染色计数均有显著减少(P<0.05),凋亡细胞数显著增多(P<0.01).其中新霉素治疗组血管计数显著减少(P<0.01);苯丁酸钠组前后对比血管计数没有变化(P>0.05).结论:新霉素和苯丁酸钠单用后对胶质瘤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联合用药后效果更明显.机制可能是同时下调C-myc和Cyclin D1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凋亡.新霉素还阻止肿瘤血管的形成,遏制了肿瘤.
作者:魏社鹏;吴惺;周范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本文综述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转基因小鼠模型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各种转基因小鼠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归纳,对不同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作者:杨勇;张苏明;张旻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经CT、MRI排除器质性病变的239例三叉神经痛病人采用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并在术中对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进行观察确定责任血管后进行处理.结果: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可分为4种类型即:接触型、袢状压迫型、黏连型和穿通型,其手术效果以接触型与袢状压迫型好,而黏连型与穿通型稍差.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肯定,其效果与血管和三叉神经的关系密切相关,精良显微器械和娴熟的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陈成雨;侯青松;张静华;刘继环;刘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骼肌25 000蛋白分布与肌纤维类型的关系.方法:分别对正常人及重症肌无力患者骨骼肌相邻的连续冰冻切片进行ATPase染色及25 000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阐明25 000蛋白在骨骼肌的分布及与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关系.用免疫印迹方法观察以Ⅰ型纤维为主的比目鱼肌和以Ⅱ型纤维为主的肱三头肌中25 000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相邻冰冻切片ATPase染色和25 000蛋白免疫组化的结果表明,无论是正常人还是MG患者的骨骼肌,25 000蛋白均存在于胞质内,并主要分布在Ⅰ型纤维;在相同免疫染色条件下,该蛋白在MG骨骼肌的染色强度明显低于正常人.免疫印迹显示,在相同的骨骼肌总蛋白量中,比目鱼肌的25 00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肱三头肌,进一步证实了25 000蛋白主要分布在Ⅰ型纤维.结论:25 000蛋白主要在骨骼肌Ⅰ型纤维中表达,MG患者骨骼肌的易疲劳和收缩无力可能与该蛋白在Ⅰ型纤维中低表达有关.
作者:涂江龙;任惠民;吕传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丙戊酸(valproate,VPA)对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PTZ)点燃的自由活动大鼠海马胞外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动态释放过程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慢性癫癎模型及自由活动的清醒动物脑内在体微透析(microdialysis,MD)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急性腹腔注射VPA 200 mg·kg-1对大鼠海马胞外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结果:在惊厥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自由活动大鼠海马胞外谷氨酸及天冬氨酸水平显著上升,给予VPA 200 mg·kg-1后,两者浓度明显下降.结论:①VPA对海马胞外主要的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释放的调控为其发挥抗癎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②在VPA对CNS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化学递质调控机制的研究中,PTZ点燃的大鼠癫癎模型较为理想.
作者:李智平;钟明康;施孝金;李中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动脉炎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性脑梗死临床与CT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①病情重,表现多样:意识障碍61.9%;脑神经麻痹42.8%,癫癎28.6%,偏瘫52.4%,脑积水57.14%;②病情反复多38.1%;③死亡率高38.1%.CT特点:合并脑梗死21例(40.4%),其中多发性脑梗死61.9%,两侧大脑同时梗死57.14%;腔隙性梗死52.4%,大面积梗死19.05%;底节区梗死61.9%,其中两侧底节区同时梗死33.3%;其他部位梗死66.1%.结论: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性脑梗死临床发病率高,且多发性脑梗死及两侧大脑同时梗死也为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动脉炎性梗死的临床特点.
作者:刘清;张爱莲;周彰;范利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不宁腿综合征(RLS)1945年由Ekbom详细报道,病因尚不明确.多数人推测与局部血运障碍有关.在缺血情况下组织代谢产物堆积,也可能与本征有关.并推测和代谢性神经疾病有一定关系.Ekbom还强调了精神因素及铁代谢异常与本征有关[1].有人报道遗传因素对本征有一定影响,偶有家族性不宁腿综合征,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3],本文现将2例痴呆伴发不宁腿综合征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巫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宽叶缬草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区神经元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结合腹腔注射硝普钠的方法复制小鼠拟血管性痴呆的模型.健康昆明小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宽叶缬草组.分别于术后7、15、30 d,跳台实验检测其痴呆程度;透射电镜、HE和Nissl染色对海马区神经元病理学改变进行观察.结果:宽叶缬草组跳台实验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受电击总时间少于模型组(P<0.01);宽叶缬草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可见神经元脱失、部分神经细胞核固缩并有胶质细胞增生等病理学改变.结论:宽叶缬草能明显减轻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改善脑缺血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
作者:严洁;潘庆敏;刘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S100β与血管性认知损害(VCI)的关系.方法:①认知功能评价:运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及临床记忆量表(CMS)评估认知功能;②分组:轻度VCI组25例,中、重度VCI组33例;无认知损害脑梗死组3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③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及对照组血清S100β含量.结果:中、重度VCI组的血清S100β浓度[(0.64±0.06)μg·L-1]显著性高于轻度VCI组[(0.42±0.08)μg·L-1]、无认知损害脑梗死组[(0.41±0.12)μg·L-1]及正常对照组[(0.39±0.11)μg·L-1],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VCI组的血清S100β浓度稍高于无认知损害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示中、重度VCI组MMSE总分及记忆商(MQ)值皆与血清S100β含量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而轻度VCI组MMSE及MQ值均与血清S100β含量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血清S100β有可能作为观察中、重度血管性认知(包括记忆)损害的生化指标.
作者:魏佳军;章军建;李华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氟桂利嗪对杏仁核点燃鼠癎性发作及海马促凋亡基因Bax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杏仁核点燃模型,予不同剂量氟桂利嗪灌喂点燃鼠.原位杂交法检测鼠脑海马Bax mRNA表达,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结果:正常大鼠海马存在少量Bax mRNA表达阳性细胞,点燃鼠海马各区Bax 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及平均吸光度增加,氟桂利嗪处理后平均吸光度下降与剂量有关.结论:氟桂利嗪具有抗癫癎效应和拮抗点燃鼠海马Bax mRNA表达的作用.
作者:梁代义;伍国锋;董佑忠;庞成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