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Ke-zhong;张克忠;蒋雨平;王坚;于巨明
目的:探讨骨骼肌25 000蛋白分布与肌纤维类型的关系.方法:分别对正常人及重症肌无力患者骨骼肌相邻的连续冰冻切片进行ATPase染色及25 000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阐明25 000蛋白在骨骼肌的分布及与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关系.用免疫印迹方法观察以Ⅰ型纤维为主的比目鱼肌和以Ⅱ型纤维为主的肱三头肌中25 000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相邻冰冻切片ATPase染色和25 000蛋白免疫组化的结果表明,无论是正常人还是MG患者的骨骼肌,25 000蛋白均存在于胞质内,并主要分布在Ⅰ型纤维;在相同免疫染色条件下,该蛋白在MG骨骼肌的染色强度明显低于正常人.免疫印迹显示,在相同的骨骼肌总蛋白量中,比目鱼肌的25 00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肱三头肌,进一步证实了25 000蛋白主要分布在Ⅰ型纤维.结论:25 000蛋白主要在骨骼肌Ⅰ型纤维中表达,MG患者骨骼肌的易疲劳和收缩无力可能与该蛋白在Ⅰ型纤维中低表达有关.
作者:涂江龙;任惠民;吕传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自1987年以后,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成为治疗难治性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的主要外科手段.刺激的靶点先为丘脑腹侧中间核(nucleus ventero-intermedius,Vim).由于Vim DBS只能缓解震颤,而对于帕金森病的其他核心症状以及多巴长期应用后的不良反应,如运动波动和异动症疗效不显著,1990年后治疗PD的靶点转移到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和苍白球内侧部(interal globus pallidus,GPi),上述问题在这两个靶点得到显著改善.Vim DBS仍然为治疗特发性震颤的位点.本文就这3个靶点的持续电刺激在治疗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的近期和远期疗效等进行评述.
作者:董继宏;蒋雨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究新霉素、苯丁酸钠及两者联合应用对胶质瘤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F98胶质瘤细胞注入Fischer344大鼠尾状核头制成胶质瘤模型.于种植后第10天将新霉素10 mmol·L-1作为局部用药注入到肿瘤中心,苯丁酸钠全身用药.分别于治疗后第6、12、18天MRI增强扫描计算肿瘤体积;18 d后用免疫组化技术对肿瘤标本的C-myc、Cyclin D1、第Ⅷ和TUNEL进行标记染色观察药物抑制.结果:治疗组60只鼠全部存活,对照组10只中有8只死亡;与对照组相比,所有治疗组标本中的C-myc和Cyclin D1蛋白染色计数均有显著减少(P<0.05),凋亡细胞数显著增多(P<0.01).其中新霉素治疗组血管计数显著减少(P<0.01);苯丁酸钠组前后对比血管计数没有变化(P>0.05).结论:新霉素和苯丁酸钠单用后对胶质瘤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联合用药后效果更明显.机制可能是同时下调C-myc和Cyclin D1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凋亡.新霉素还阻止肿瘤血管的形成,遏制了肿瘤.
作者:魏社鹏;吴惺;周范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胼胝体发育不良(HSP-TCC)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并报告1例HSP-TC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结果:本例HSP-TCC的双亲为表兄妹婚配,临床以缓慢进行性痉挛性截瘫为主要表现,MRI示胼胝体发育不良和脑室周围白质疏松,侧脑室对称轻度扩大;胸腰髓明显变细,但脊髓本身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结论:建议凡家族性痉挛性截瘫患者均应常规行MRI检查,以判定是否并有胼胝体发育不良,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
作者:杨任民;张立新;侯焕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宽叶缬草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区神经元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结合腹腔注射硝普钠的方法复制小鼠拟血管性痴呆的模型.健康昆明小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宽叶缬草组.分别于术后7、15、30 d,跳台实验检测其痴呆程度;透射电镜、HE和Nissl染色对海马区神经元病理学改变进行观察.结果:宽叶缬草组跳台实验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受电击总时间少于模型组(P<0.01);宽叶缬草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可见神经元脱失、部分神经细胞核固缩并有胶质细胞增生等病理学改变.结论:宽叶缬草能明显减轻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改善脑缺血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
作者:严洁;潘庆敏;刘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在多种衰老细胞系中,抑癌基因Rb的活性增加,其编码的Rb蛋白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调节细胞增值,在细胞衰老信号传递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Rb蛋白的磷酸化状态与细胞增值分裂密切相关.本文就细胞老化与细胞周期停滞、Rb基因概况、影响pRb磷酸化状态因素(包括一些细胞因子对其的影响以及Rb蛋白自身状态的改变)及其与调控细胞周期、影响细胞衰老关系作一综述,并进行简要展望.
作者:王枫;孙晓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S100β与血管性认知损害(VCI)的关系.方法:①认知功能评价:运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及临床记忆量表(CMS)评估认知功能;②分组:轻度VCI组25例,中、重度VCI组33例;无认知损害脑梗死组3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③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及对照组血清S100β含量.结果:中、重度VCI组的血清S100β浓度[(0.64±0.06)μg·L-1]显著性高于轻度VCI组[(0.42±0.08)μg·L-1]、无认知损害脑梗死组[(0.41±0.12)μg·L-1]及正常对照组[(0.39±0.11)μg·L-1],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VCI组的血清S100β浓度稍高于无认知损害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示中、重度VCI组MMSE总分及记忆商(MQ)值皆与血清S100β含量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而轻度VCI组MMSE及MQ值均与血清S100β含量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血清S100β有可能作为观察中、重度血管性认知(包括记忆)损害的生化指标.
作者:魏佳军;章军建;李华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F株初次感染后在脑内是否形成潜伏感染.方法:用角膜划痕法给Balb/c小鼠接种单纯疱疹病毒Ⅰ型F株,6周后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不同部位及三叉神经节HSV-1抗原的表达,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别检测小鼠脑的颞叶、脑干、小脑及三叉神经节疱疹病毒DNA片段.结果:病毒接种6周后,小鼠三叉神经节、脑组织的不同部位未检测到HSV-1抗原的表达;三叉神经节、脑的颞叶、脑干和小脑均检测到了疱疹病毒DNA片段.结论:单纯疱疹病毒除了可以在三叉神经节建立潜伏感染外,脑组织也是其建立潜伏感染的部位之一.
作者:李平;谢鹏;王运良;李亚军;李勇;牟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经CT、MRI排除器质性病变的239例三叉神经痛病人采用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并在术中对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进行观察确定责任血管后进行处理.结果: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可分为4种类型即:接触型、袢状压迫型、黏连型和穿通型,其手术效果以接触型与袢状压迫型好,而黏连型与穿通型稍差.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肯定,其效果与血管和三叉神经的关系密切相关,精良显微器械和娴熟的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陈成雨;侯青松;张静华;刘继环;刘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自1988年1月-2004年1月我们共收治14岁以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儿135例,现就其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刘益民;安美华;刘娟;王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本文综述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转基因小鼠模型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各种转基因小鼠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归纳,对不同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作者:杨勇;张苏明;张旻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99mTc-TRODAT-1 SPECT多巴胺转运体(DAT)显像在诊断早期帕金森病(PD)中的意义.方法:对62例早期PD、12例晚期PD及10名正常人进行99mTc-TRODAT-1 SPECT 基底节DAT显像,选取纹状体区和小脑为感兴趣区,计算两者的放射性比值,比较3组间该比值的差异,并分析早期PD患者DAT放射性结合率与H&Y分级及UPDR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D患者基底节99m Tc-TRODAT-1摄取率显著降低,早期PD患者病变较重肢体对侧纹状体放射性摄取率较同侧纹状体显著下降.PD患者纹状体区放射性摄取率与PD患者的H&Y分级呈负相关,而与UPDRS Ⅱ、Ⅲ评分无相关性.结论:99mTc-TRODAT-1 SPECT基底节 DAT显像可用于临床早期PD的诊断.
作者:丁正同;王坚;蒋雨平;张振馨;谢慧君;项景德;刘兴党;杨莉芹;邬剑军;苏惠琳;陈正平;郭丽萍;刘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回顾分析麻将癫癎的临床表现.方法:从1996-2003年门诊求诊的9例麻将癫癎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记录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9例患者均由玩麻将诱发癫癎发作(其中2例观看别人玩麻将发作),平均发病年龄(55.22±8.2)岁.6例患者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3例部分性发作继而全身发作.6例脑电图正常,1例局限性颞叶慢波,2例额颞部间歇性慢波活动.脑影像学(头颅CT或MRI)6例正常,1例有腔隙性梗死,2例脑萎缩.9例均无癫癎阳性家族史.9例行抗癫癎药物治疗均已控制.结论:麻将癫癎是反射癫癎的一种类型,可能在玩麻将时思考、紧张、制定决策等因素诱发.麻将癫癎容易控制,除用抗癫癎药物治疗外,避免玩麻将即可预防癫癎发作.
作者:苏惠琳;廖琦;黄龙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一个稳定的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培养体系.方法:取手术切除的人脑动静脉畸形组织块以酶消化法接种于铺有胶原底层的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镜等一系列细胞定性研究.结果:接种后6~8 d后可见少量细胞贴壁,所获培养细胞经免疫组化、透射电镜鉴定证实为血管平滑肌细胞,而且细胞纯度较高,细胞可以连续传代18代.结论:应用酶消化法可获得纯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可以连续传代培养.培养动静脉畸形血管平滑肌细胞可应用于体外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作者:曾涛;陈衔城;孙安;童菊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HoPP)是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发作时伴有血钾降低,有研究证实[1],本病与染色体1q31-32连锁DHPR的als亚单位突变引起的骨骼肌钙通道异常有关,在我国以散发者多见.以往对本病发生后血清肌酶的研究不多,认为血清肌酶升高是肌炎的重要特征,在HoPP不会出现血清肌酶的改变.为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1999-2003年对我科住院的38例HoPP病人进行血清酶学检查发现32例病人血清肌酶升高,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学英;文哲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动脉炎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性脑梗死临床与CT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①病情重,表现多样:意识障碍61.9%;脑神经麻痹42.8%,癫癎28.6%,偏瘫52.4%,脑积水57.14%;②病情反复多38.1%;③死亡率高38.1%.CT特点:合并脑梗死21例(40.4%),其中多发性脑梗死61.9%,两侧大脑同时梗死57.14%;腔隙性梗死52.4%,大面积梗死19.05%;底节区梗死61.9%,其中两侧底节区同时梗死33.3%;其他部位梗死66.1%.结论: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性脑梗死临床发病率高,且多发性脑梗死及两侧大脑同时梗死也为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动脉炎性梗死的临床特点.
作者:刘清;张爱莲;周彰;范利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并发症的防治及应用价值.方法:全部病例使用日本Piasaulo IQ血浆置换装置,采用双重滤过血浆交换法,3 d置换一次,置换液为20%白蛋白50 mL加706代血浆1 000 mL.于置换前及置换后第5天清晨抽空腹血查AChR-AB,根据临床相对记分法判断临床疗效.结果:基本痊愈7例、显效11例、好转7例、无效3例.治疗前后AChR-AB对比,P<0.05,总有效率89.33%.结论: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能迅速清除血液中较高的AChR-AB,起效快,对治疗重症肌无力及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华玲;王利力;马文龙;袁学山;周顺林;张秀梅;丁福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胸腺S-100、HLA-DR双阳性树突状细胞在重症肌无力(MG)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对16例MG患者(伴胸腺瘤或胸腺增生)、11例非MG患者(单纯胸腺瘤或增生)、5例正常胸腺组织中S-100、HLA-DR双阳性树突状细胞进行检测,同时用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①S-100、HLA-DR双阳性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在胸腺皮质、皮髓交界处,MG胸腺在髓质也有一定量分布.MG组部分DCs在靠近血管附近有聚集趋势.②S-100、HLA-DR双阳性树突状细胞数量在MG患者与非MG患者间,MG患者与正常胸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在MG伴胸腺瘤和伴胸腺增生患者间差异不显著.③HLA-DR分子在MG患者胸腺树突状细胞中高表达,主要分布于树突状细胞的胞质,少数表达于细胞膜上.结论:胸腺S-100、HLA-DR双阳性树突状细胞以多种形式参与MG发病,以抗原提呈为主,HLA-DR可能在胸腺阴性选择中有一定影响.
作者:张勇;李柱一;宿长军;林宏;李宏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经颅手术后死亡原因,以降低手术死亡率.方法:对537例经颅垂体腺瘤手术中的12例术后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死于术后颅内出血,5例死于下丘脑损伤,1例死于突发呼吸停止.死亡率为0.2%.结论:术后颅内出血和下丘脑损伤是垂体腺瘤经颅手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应采用相应措施,降低死亡率.
作者:寿雪飞;李士其;赵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磁共振体积测量是一项能够测量活体组织结构体积的影像学方法.本文对基底节区、黑质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测量基底节区、黑质体积在帕金森病及其相关疾病诊断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沈黎玮;蒋雨平;耿道颖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