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布比卡因加高乌甲素行颈丛阻滞对血浆ET、NO、PCA的影响

贾凤斌;苏秀霞;李芳芳;刘玉晶;谷世恒

关键词:布比卡因, 高乌甲素, 颈丛阻滞
摘要:目的 观察布比卡因加高乌甲素行颈丛阻滞对血浆ET、NO、PCA的影响.方法 3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试验组麻醉药中加入高乌甲素,对照组不加药.观察2组患者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并监测各时间点ET、NO和PCA血浆浓度.结果 试验组t2、t3、t4时的MAP及HR和ET均低于t0时和对照组,NO高于t0时和对照组,t3、t4时的DA、E、NE均低于t0时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颈丛阻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乌甲素能够通过降低中枢及外周交感神经的冲动,稳定PCA水平及ET/NO相对稳定,有效地减弱术中心血管反应,可在临床麻醉中推广应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胃溃疡患者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硝唑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硝唑三联疗法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比较2组的溃疡愈合及Hp根除情况.结果 研究组溃疡总愈合率及Hp根除率分别为94.3%、94.3%高于对照组的77.1%、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时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适合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作者:梁小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二级医院院前急救中容易发生的医疗纠纷及对策

    提高医疗质量,防止医疗纠纷是每个医院工作的重点,也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也是我国急救医学中为薄弱的部分.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往往由于客观条件和医务人员经验不足,不能全面准确评估病情,预见性差,存在许多隐患,发现院前急救中容易出现的医疗纠纷.笔者认为提出防范措施,提高医疗质量,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残及病死率,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晓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四环素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四环素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8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仅给予四环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木尼孜其颗粒.2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比较2组治疗后第2、4、6周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第2、4、6周总有效率分别为88.37%、90.70%、95.35%,高于对照组的69.05%、71.43%、7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四环素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满意,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黄鸿达;邓列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压疮报告及跟踪登记表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

    压疮是指局部长时间受压致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性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坏死,进而引起的皮肤溃疡.神经外科长期卧床患者多,好发于老年、昏迷、截瘫、营养不良、肥胖患者.其防治及护理复杂,疗效不佳[1].预防压疮的发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进行的一项基础护理,而压疮的发生率是衡量护理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2].为了加强神经外科压疮的预防,我科于2010年9月起对神经外科患者应用压疮报告及跟踪登记表进行压疮判断评分报告及跟踪登记,再根据评分分值进行风险分级,根据评分情况,将符合上报条件者上报护理部,在护理部的指导管理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该方法实施以来,压疮发生率明显下降.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凌宇;李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周口市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我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采用速率法.结果 我市无偿献血人群HBsAg阳性报废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抗-TP检测阳性率逐年上升,血液可疑报废率在总报废率中占较小比例.结论 献血前HBsAg的初筛可明显降低血液的报废率,选用灵敏度高及特异好的试剂可减少可疑报废而导致的血液资源的浪费.

    作者:李建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我院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情况及药敏分析

    目的 观察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试剂盒对752例疑似支原体感染者进行检测,并同时对阳性患者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单独解脲支原体(Uu)阳性率明显高于Uu与人型支原体(Mh)混合感染及单独Mh阳性率,且女性检出支原体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检出支原体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率以环丙沙星(73.6%)居首位,敏感率:强力霉素为88.5%、交沙霉素为78.9%、四环素为76.9%、司帕沙星为67%.结论 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支原体感染以单独Uu感染和Uu合并Mh感染为主,女性支原体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临床分离的支原体大多具有多重耐药性和高耐药性,临床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来选择.

    作者:赖龙梅;廖亦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近年来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谱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的老年住院患者合格399份痰标本(分离出416株细菌)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416株细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324株(77.88%),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54株(12.98%);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和真菌,分别占前5位,分别为 18.27%、16.82%、14.42%、9.86%、9.13%.药敏结果提示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均有增加,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在5%~19%,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率比较高,并且多为多重耐药.临床上宜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并合理应用.

    作者:周宏伟;庞晓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骨科术后静脉血栓的筛查和预防药物应用的护理

    早在1986年,国外就有学者建议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大量的前瞻性大样本研究表明,预防措施可使静脉血栓栓塞导致的病死率显著下降,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目的主要是避免肺栓塞的发生,但由于有临床症状的肺栓塞发生率低,因此大多数研究将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为研究内容[1].有研究显示,由于大部分周围型血栓无明显症状和体征,DVT患者中无症状者占73.1%,同时无DVT患者中仍有9.8%出现了DVT的症状[2].因此,笔者认为对DVT的筛查和预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劲梅;吴丹红;张兆钰;刘丽娜;马玥;王建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基层医院传染病上报工作体会

    传染病的控制,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近年来,我国传染病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反馈和利用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医院传染病的上报工作也越来越得到各级领导及人民的重视.做好基层医院的传染病上报,有效切断传播途径,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显得尤为重要.现将近年的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贺兰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手术室实施医院感染标准预防的体会

    我国卫生部在2000年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明确规定了医院应在实施预防标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进行手术的重要场所,工作人员接触传染源的可能性大,常暴露于多种危险之中.因此,手术室实施好标准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苏秀霞;李芳芳;赵兵;张涛;窦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在医疗过程中实践《弟子规》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1],医院是面向社会服务的重要窗口,医患关系的和谐在当前已经成为各种社会关系中重要的问题之一.<弟子规>是清代学者李毓秀依据孔子的儒家思想编写的影响较大的蒙学课本,其中许多德育思想对当代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议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笔者通过对<弟子规>的解读,在医疗过程中实践运用<弟子规>做一可行性的解读.

    作者:朱春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氨茶碱不合理应用8例分析

    氨茶碱作为一种治疗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及急性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伴随着氨茶碱的大量应用,临床处方用药时出现了一些不合理配伍,导致其疗效降低或出现不良反应.所以在临床使用时,应严格遵守其配伍禁忌.

    作者:郭军;张爱国;张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Barrett食管研究进展

    Barrett食管(BE)是食管远端正常的鳞状上皮被肠化的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食管腺癌的发生与BE有直接关系,是公认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研究发现,食管末端的腺癌几乎均起源于BE,而40%的贲门癌与BE有关.BE被认为是胃食管反流的严重并发症.现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斌;陈新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我院门诊抗感染药物处方分析

    目的 调查该院门诊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11年9月份门诊处方5218张,从中选取含有抗感染药物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218张处方中,使用抗感染药物处方1448张占27.75%,其中抗感染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单联为主;抗感染药物处方多的是儿科,其次是五官科、内科、外科、妇科等;从药物种类来看,头孢菌素类应用多,以下依次为抗病毒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结论 该院门诊用药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药学人员应主动深入临床,向临床医师介绍合理用药知识和新药学动态,互相探讨,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作者:瞿艳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观察与护理

    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与胃黏膜缺血、胃酸过多有关,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糜烂、溃疡、渗血等,是脑出血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及时准确地观察病情,正确实施治疗和护理,对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致残率有重要意义[1].

    作者:康海叶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手足口病患儿84例按就诊次序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感颗粒、康复新液治疗.治疗5d后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对照组的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更昔洛韦联合抗感颗粒、康复新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迅速缓解疼痛,缩短疗程,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治疗90例临床分析

    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状,患者体内会有大量的胃液流入腹腔,并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导致肠膜炎,表现为腹部疼痛剧烈,并伴有休克症状出现.患者的早期治疗可以及时减少胃肠液外流对肠功能的损害,有效防止细菌感染.如果患者在出现症状≥12h后就诊,即可出现中毒性休克、肠粘连等并发症,甚者导致死亡.笔者采用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9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夏珍珠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妊娠期糖尿病的健康指导

    妊娠期妇女身体由内而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保证胎儿的生长发育,胎盘会产生大量对胎儿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的激素.但这些激素却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此时血糖就会增高,形成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会产生极大影响,且会增加将来罹患Ⅱ型糖尿病的几率.因此通过产前筛查发现血糖异常的孕妇,使其正确了解妊娠期血糖升高的危害,并掌握控制血糖的有效方法,以确保整个妊娠期及分娩期血糖保持正常.

    作者:刘芳;赵金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早期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脑卒中偏瘫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3个月后对2组护理前后进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护理前及对照组,对照组护理后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孟祥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药分期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笔者采用中药分期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108例出血,出血期采用活血化瘀法,使子宫内膜迅速脱落,以止血塞流,继用补肾法以澄源复旧,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108例,年龄13~54岁;未婚18例,已婚90例,病程90d~2年.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经期长短不一,失血量时多时少,甚至大量出血,血色暗红,夹有血块,伴有小腹胀痛拒按,经来后痛减,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排除妇科器质性病变或全身出血性疾病引起的子宫出血.

    作者:李建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