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清扫术后乳糜漏及乳糜胸1例

陈鲁赞;谷京城;王锐

关键词:颈清扫, 术后, 乳糜漏, 左颈部, 透明液体, 引流管,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加压包扎, 病理检查, 肿胀, 纤维喉镜检查, 少量胸腔积液, 麻醉下, 喉部, 癌淋巴结转移, 肿物摘除术, 颈部软组织, 甲状腺结节, 胸壁, 特殊处理
摘要:患者女性,51岁.2008年3月在我科接受全身麻醉下左颈部肿物摘除术.术中病理检查证实为左颈部乳头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后行左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和甲状腺结节探查术,病理检查未见癌组织.术中分离颈内静脉下段时,可见少量清亮透明液体,但未发现明确漏出点,未予特殊处理.第2天,患者出现轻度呼吸困难,左胸壁肿胀,术区可见少量乳白色液体漏出(见附2页图①).纤维喉镜检查:左下咽部膨隆,会厌向右侧隆起、肿胀,呈乳白色塑料皮样外观,咽喉部黏膜光滑.喉部及肺部CT扫描:喉旁、颌下、左颈部及左前胸壁弥漫性肿胀,伴左颈部软组织积液,左侧少量胸腔积液(见附2页图②).给予对症治疗及加压包扎,忌油饮食.第3天,穿刺抽取约20 mL乳糜样液体,诊断为术后并发乳糜漏及乳糜胸.第4天,切开原手术切口,见约500 mL乳白色液体涌出,切口处置干纱条引流,加压包扎,当天又引流出约300 mL乳白色液体.第5天引流出约1 000 mL乳白色液体.随后在局部麻醉下重新分离暴露颈动脉鞘,于锁骨下1.5 cm深处寻找胸导管漏出点,双重结扎,留置负压引流管.术后3 d撤除引流管,7 d拆线.复查喉部及肺部CT,均未见异常.半年后复查,颈部包块无复发.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相关文献
  • 弥漫性层间角膜炎诊治进展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是国内外主流的矫正屈光不正的手术方式,弥漫性层间角膜炎是其重要的术后并发症.现就这一术后并发症的研究现状,尤其是鉴别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丁岚;周行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

    我科对150例(200眼)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发生浅前房28例(32眼),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2002年8月至2007年8月我科收治青光眼患者150例(200眼),其中男性65例(97眼),女性85例(103眼);年龄35~70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05例(148眼,其中合并白内障10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5例(30眼),开角型青光眼20例(22眼).

    作者:杨红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应用于中耳手术中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在中耳乳突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20具,行颞骨MSCT超薄层高分辨率扫描,在3个垂直平面上分别进行面神经管CPR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面神经管与各外科解剖标志结构间的距离,并与标本测量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外半规管与面神经管关系在横断面重建CPR像上显示好,壶腹部与面神经管间距离短,为(1.74±0.29) mm,外半规管后缘与面神经管锥曲处间距离大,为(2.47±0.51) mm.(2)砧骨短脚窝形态在矢状面重建CPR像上显示佳,与面神经管锥曲短距离为(2.88±0.41) mm.(3)乙状窦沟在冠状面重建CPR像上显示好,与面神经管短距离为(8.97±2.72) mm.CPR像上各测量值与解剖标本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面神经管CPR重建可用于测量面神经管与外科标志性结构间的距离,为术中面神经的保护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89-91)

    作者:刘俊华;宋光义;强金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

    本文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视力及眼内反应情况,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在我科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205例(237眼),其中男性88例(102眼),女性117例(135眼);年龄45~92岁.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A组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103例(119眼);B组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102例(118眼);两组患者视力、年龄和性别具有可比性.

    作者:丁千兵;罗伟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下鼻甲肿瘤2例

    患者1男性,62岁.因右侧鼻塞进行性加重30 d,伴鼻出血20 d于2005年11月8日入院.临床表现为涕中带血,其中2次出血较多.体格检查:右鼻腔可见暗红色肿物及黏脓性涕,肿物质硬,触之易出血;鼻咽部未见肿物.CT扫描:右鼻腔内软组织影,源于下鼻甲后段,下鼻甲骨大部分被吸收破坏,仅前端残留少量骨质;肿物内密度不均匀,CT值为67.4 Hu;鼻窦及邻近鼻腔各壁无骨质破坏.术前病理检查证实为鼻腔纤维血管瘤.在局部麻醉下行鼻内镜下鼻腔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下鼻甲处,呈暗红色,下鼻甲仅前端黏膜正常,呈淡红色、光滑.完整切除下鼻甲,以电刀烧灼其残端.术后病理证实为下鼻甲纤维血管瘤(见附4页图①),肿瘤组织内可见增生的纤维组织和毛细血管,部分血管扩张,部分闭锁.术后随访2年,肿物无复发,鼻腔稍干燥.

    作者:霍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通窍鼻炎颗粒应用于鼻内镜围手术期的疗效观察

    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主要解决鼻窦炎患者窦口阻塞和引流问题,伴变态反应和感染时仍需配合药物治疗[1].我科在对慢性鼻窦炎患者行FESS围手术期处理中,对部分患者加用通窍鼻炎颗粒,报告如下.

    作者:蒋桃根;晁杰伟;王永田;施丽华;黄新妍;朱宏琦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上皮缺损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中VEGF与sFlt-1变化趋势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小鼠角膜上皮缺损与角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的关系,初步探讨新生血管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溶性受体(soluble VEGF receptor-1, sFlt-1)含量的变化趋势.方法 正常成年雄性昆明小鼠294只,平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角膜缘损伤加角膜上皮刮除(A组)和单纯角膜上皮刮除(B组)2种处理,干预后1、3、5、7、10、14 d取角膜,分别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eosin, HE)及过碘酸-希夫染色,铺片,免疫荧光标记血管内皮细胞,非变性蛋白印迹分析各时间点结合态和游离态VEGF蛋白含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对应时间点sFlt-1信使核糖核酸(message ribonucleic acid, mRNA)的表达强度.结果 两组均成功诱导角膜新生血管.除第14天外,A组各时间点新生血管面积均高于B组,但前者上皮修复延迟,早期炎性细胞浸润程度亦较高,晚期角膜部分结膜化.A组各时间点VEGF总蛋白及游离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B组;sFlt-1 mRNA表达于早中期下降而后期上升.结论 持续一定时间的角膜上皮缺损可相对减少sFlt-1的表达,增加游离VEGF,诱导血管生成;角膜缘损伤通过加重上皮缺损程度,增加血管形成.(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80-82)

    作者:林志荣;张朝然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水分离技术应用于扁桃体切除术中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研究水分离技术在传统扁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将入选的83例患者左侧扁桃体设为治疗组(A组),行水分离技术辅助的扁桃体切除术;右侧设为对照组(B组),采用传统的扁桃体切除术.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出血和术后疼痛4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手术时间[A组为(10.3±2.9)min,B组为(13.9±3.7)min]、术中出血[A组为(18.9±9.3)mL,B组为(52.3±19.4)mL]、术后出血(A组1例,B组3例)以及术后疼痛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水分离技术的应用可显著减少扁桃体切除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出血以及减轻术后疼痛.(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95-96)

    作者:骆云珍;钱林荣;杨雪明;李海同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成功修复外伤性泪小管断裂20例

    眼睑内眦部的裂伤常伴有泪小管断裂,影响泪液的排出,引起溢泪,对断裂的泪小管,尤其是下泪小管,常需要手术修复,恢复泪道功能.我科采用硬膜外导管行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治疗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20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2003年7月至2007年1月我科收治下泪小管断裂患者20例(20眼),其中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18~55岁,平均(35.0±4.3)岁;右眼15例,左眼5例,均合并内眦皮肤裂伤.24 h内就诊者19例,1~7 d内就诊者2例.锐器切割伤13例,石块或棍棒击伤2例,摔伤2例,拳击伤1例,脚踢伤1例.

    作者:刘作衡;滕玉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基层医院高龄老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临床观察

    我科对938例80岁以上的高龄白内障患者施行了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2000-2006年我科收治高龄白内障患者938例(1 298眼),其中男性418例(582眼),女性520例(716眼);年龄80~95岁,平均(87.7±6.9)岁.晶状体核硬度分级[1]:Ⅱ级201眼,Ⅲ级696眼,Ⅳ级284眼,Ⅴ级117眼.单纯白内障421眼,合并青光眼术后104眼,高度近视69眼,角膜瘢痕39眼,小瞳孔74眼.伴高血压403例,糖尿病252例,各种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脑血管意外后共392例,同时合并以上2种或多种全身疾病患者126例.

    作者:郑红;陈永喜;庄文英;林少敏;郑上椿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颈清扫术后乳糜漏及乳糜胸1例

    患者女性,51岁.2008年3月在我科接受全身麻醉下左颈部肿物摘除术.术中病理检查证实为左颈部乳头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后行左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和甲状腺结节探查术,病理检查未见癌组织.术中分离颈内静脉下段时,可见少量清亮透明液体,但未发现明确漏出点,未予特殊处理.第2天,患者出现轻度呼吸困难,左胸壁肿胀,术区可见少量乳白色液体漏出(见附2页图①).纤维喉镜检查:左下咽部膨隆,会厌向右侧隆起、肿胀,呈乳白色塑料皮样外观,咽喉部黏膜光滑.喉部及肺部CT扫描:喉旁、颌下、左颈部及左前胸壁弥漫性肿胀,伴左颈部软组织积液,左侧少量胸腔积液(见附2页图②).给予对症治疗及加压包扎,忌油饮食.第3天,穿刺抽取约20 mL乳糜样液体,诊断为术后并发乳糜漏及乳糜胸.第4天,切开原手术切口,见约500 mL乳白色液体涌出,切口处置干纱条引流,加压包扎,当天又引流出约300 mL乳白色液体.第5天引流出约1 000 mL乳白色液体.随后在局部麻醉下重新分离暴露颈动脉鞘,于锁骨下1.5 cm深处寻找胸导管漏出点,双重结扎,留置负压引流管.术后3 d撤除引流管,7 d拆线.复查喉部及肺部CT,均未见异常.半年后复查,颈部包块无复发.

    作者:陈鲁赞;谷京城;王锐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178例疗效观察

    外伤性白内障是眼外伤中较常见的致盲性眼病.近10年来笔者对178例(178眼)外伤性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摘出术后同期行人工晶状体植入77眼,择期行人工晶状体植入101眼,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外伤性白内障患者178例(178眼),其中男性114例,女性64例;年龄9~74岁.穿孔部位在眼前节(角膜、巩膜、角巩膜)者169眼,占95%.眼内炎以及不能或不需要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不在此次统计之内.

    作者:唐茂聪;唐铮;沈亚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川芎嗪促进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再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在视网膜组织三维立体培养系统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川芎嗪溶液,观察川芎嗪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 建立体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组织三维立体培养系统,将1~3 d新生远交群SD(Sprague Dawley)大鼠视网膜切成0.5 mm×0.5 mm大小的视网膜组织,加入不同浓度(0.125、0.25、0.5、1.0 g/L)川芎嗪溶液后,在相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的生长情况,于加药后第3、6和9天记录再生轴突的数目及长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川芎嗪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以0.5 g/L浓度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具有明显再生现象.结论 一定剂量范围的川芎嗪可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再生和伸长.(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86-88)

    作者:董京艳;莫晓芬;张萌;田洁;张圣海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明胶海绵修补外伤性鼓膜穿孔的疗效观察

    外伤性鼓膜穿孔是导致慢性中耳炎的常见病因.根据穿孔大小,其自行愈合一般需要3周左右,有的甚至不能愈合.为了加快外伤性鼓膜穿孔愈合时间及提高治愈率,我科采用明胶海绵修补外伤性鼓膜穿孔23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我科收治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23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8例;年龄16~57岁;病程1 d至1个月.

    作者:苏亮;郑龙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中耳胆脂瘤相关因子

    中耳胆脂瘤的病理过程极其复杂,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学者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胆脂瘤上皮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和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表明众多细胞因子在中耳胆脂瘤的形成中起作用.

    作者:敖红敏;张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偏振激光扫描仪联合个体化角膜补偿技术对可疑青光眼的随访研究

    目的 对临床可疑青光眼患者进行长期的偏振激光扫描仪联合个体化角膜补偿技术(scanning laser polarimetry with variable corneal compensation, GDx VCC)随访,分析GDx VCC对该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门诊可疑青光眼的眼底检查视乳头杯/盘比(C/D)≥0.4,或双眼不对称且C/D差值≥0.2,静态视野检查结果正常患者68例,随访前后均用GDx VCC检查(采用相同的角膜补偿值).如双眼C/D值相同,随机选取1眼,如C/D值不同,则选取C/D值大的1眼,对结果进行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2.5±7.0)个月,眼底C/D值为 0.57±0.17.随访前后GDx VCC 检查:椭圆平均值分别为50.33±7.72和49.66±8.12,上方平均值为58.72±13.56和58.18±12.01,下方平均值为60.71±11.31和59.13±11.95,神经纤维指数为30.85±19.62和33.03±21.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绝对数值上,椭圆平均值、上方平均值和下方平均值变小,神经纤维指数变大.其中7例(10.3%)诊断为青光眼, 21例(30.9%)排除青光眼,40例(58.8%)仍需进一步随访.结论 对临床怀疑青光眼的患者应长期进行随访,GDx VCC随访对青光眼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92-94)

    作者:孔祥梅;孙兴怀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咽部异物感原因及治疗分析

    咽部异物感原因复杂,只有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才能明确其原因,并作相应治疗.笔者对920例咽部异物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咽部异物感的原因及治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2005年2月至2008年7月我科门诊收治的因咽部异物感而就诊的患者920例,其中男性337例,女性583例;年龄21~71岁,平均(44.0±12.8)岁;病程3个月至11年.主要症状为咽部或咽喉部异物感、阻塞感、烧灼感、痒感、紧迫感等,常位于舌骨至胸骨上窝咽中线上或偏于一侧,部分患者同时伴咽部微痛、不适感.

    作者:谢庆英;关宏亮;谷岩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恶性青光眼2例的诊治体会

    患者1女性,65岁. 因左眼视力下降伴胀痛1周于1998年5月10日入院.体格检查:左眼指数/20 mm,角膜水肿,前房浅,周边<1/3CT, 晶状体轻度混浊,瞳孔直径5 mm,光反射迟钝,眼底窥不清,眼压52 mm Hg(1 mm Hg=0.133 kPa);右眼视力0.2,角膜透明,前房浅,周边<1/3CT,晶状体轻度混浊,瞳孔直径2.5 mm,光反射灵敏,视乳头色淡,C/D=0.8,眼压:右眼30 mm Hg.诊断为双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左眼急性发作期,右眼进展期.入院后予静脉滴注20%甘露醇及口服乙酰唑胺等降眼压.房角检查显示:右眼房角窄,各象限均可见周边虹膜前粘连;左眼房角关闭.待眼压降至20 mm Hg后行左眼小梁切除术,术中置浸有丝裂霉素0.4 mg/mL的棉片于巩膜瓣下2 min,然后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术后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术后第2天,伤口无渗漏,前房浅Ⅰ度,左眼眼压维持在8~14 mm Hg,滤过泡不明显.7 d后行右眼小梁切除术,手术方式同左眼.

    作者:成仲夏;肖光华;何苗;胡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鼻内镜下处理鼻出血80例

    我科对80例前鼻镜检查不能发现出血点的鼻出血患者,在鼻内镜下寻找出血点并止血,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本科2003年4月至2007年6月收治鼻出血患者80例,均为单侧鼻腔出血,其中男性55例,女性25例;年龄15~86岁,平均(45.0±4.5)岁,40岁以上58例;出血时间0.5 h至半个月.有高血压者31例.

    作者:李育广;宋小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耳影像学与临床(三十八)

    图240~243是一位41岁男性患者的资料.患者临床表现为左耳闷胀感,外耳道经常有血性脓液流出2~3年,伴左耳听力下降.门诊耳镜检查:外耳道深部可见较多红色肉芽组织,鼓膜窥不清.电测听检查示左耳传导性聋.入院后行左耳开放式乳突切开及鼓室成形术.术中见鼓窦入口骨化,鼓窦及鼓室内充满胆脂瘤,锤砧关节固定,无砧骨长突、鼓索神经及镫骨板上结构,水平半规管瘘,面神经水平段裸露.清理病灶后,用骨粉封闭鼓窦及上鼓室,植入全听骨链赝复物(total 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is,TORP).

    作者:迟放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