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维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畸形的应用分析

黄献兰;黄筱华

关键词:三维超声, 胎儿畸形, 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成像在先天性胎儿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8例合并有胎儿畸形的孕妇进行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对比两者在先天性胎儿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追踪产后或引产后结果,共确定胎儿先天性畸形118处,三维超声检查并符合实际畸形情况的共有110处,诊断准确率为93.2%,二维超声确诊并与实际符合共有88处,诊断准确率为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二维超声相比,三维超声直观立体感强,能够直观地反映胎儿体表结构、立体形态及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实时观察宫内胎儿各个器官发育情况,且具有方法简单,准确性高的优点,对临床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静脉注射泵在心血管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静脉输液泵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性.方法 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82例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方法,实验组采用静脉输液泵,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1周后,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采用静脉输液泵给药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李智梅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骶骨骨折置钉安全区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和高坠伤增加,骶骨骨折在临床上日益多见,尤其是引起骨盆后环垂直不稳定和出现神经卡压症状的骶骨骨折,目前多主张早期积极的手术治疗,以利于骶骨骨折解剖复位内固定,解除骨折块对骶神经的卡压,防止骶神经根长时间牵拉而产生的后遗症[1-3].骶骨毗邻结构复杂,如对骶骨前、后解剖结构认识不足,在植入骶骨螺钉时可能会损伤血管神经,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有时甚至会危及病人的生命.为此,现将骶骨骨折置钉安全区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沈乃刚;尹维刚;沈华春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儿科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监测及抗生素使用状况调查

    目的 探讨儿科患者呼吸道病原菌分布、耐药趋向及抗生素应用情况,为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经验性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我院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学检查结果及抗生素使用状况进行回顾性调查,采集患儿下呼吸道感染性标本,常规方法分离培养细菌和K-B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监测.结果 我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以细菌为主,其中阳性菌占51.4%,以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为主;阴性菌占48.6%,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阳性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达75.0%,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超过24.5%.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95%,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超过30%,但肺炎克雷伯菌对儿科常用抗菌药物比较敏感.我院抗菌药物的选用以二联为主,98.0%以上为静脉用药,614例感染病例抗生素治疗使用率为95.4%.病例中有181例(29.6%)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的记录.各种抗生素使用频次依次为哌拉西林/舒巴坦、舒巴酮、头孢吡肟、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哌拉西林和氨曲南.结论 我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以细菌为主,其耐药性不容忽视,应重视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及耐药性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郑惠琼;侯铁塔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药物相互作用可导致茶碱中毒二例报告分析

    目的 分析两例茶碱中毒的原因,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两例典型病例的用药过程进行分析,找出患者中毒的原因.结果 患者在给予低剂量茶碱制剂和依诺沙星联合用药多天后,两患者均出现了恶心、呕吐、气急等中毒症状,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显分别为19.1μg/ml和48.7μg/ml,在停用可疑药物后茶碱中毒症状随之消失.结论 此两患者茶碱中毒可能与联用依诺沙星有关,临床医生应尽量避免这种联用.

    作者:杜贯涛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的疗效观察

    胃、十二指肠穿孔为普通外科的常见疾病.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连续胃肠吸引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本研究就1997年5月-2011年12月经治的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97例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97例患者中,男59例,女38例;发病年龄21~72岁,平均41.5岁;穿孔原因如下:外伤致穿孔1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致穿孔78例,胃恶性肿瘤致穿孔9例;穿孔部位:发生于胃体部者10例 (全部为锐器刺伤),胃窦部穿孔30例,十二指肠球部穿孔57例.临床表现全组患者均有中上腹疼痛症状.腹痛剧烈者91例,上腹或全腹有压痛者84例,有典型板状腹者68例.发病至手术<12h 55例,12~16h 24例,16~24h 12例,>24h 6例.

    作者:王彰勇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自粘绷带固定对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

    目的 探讨自粘绷带固定对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2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透明敷贴常规固定,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粘绷带环形固定,对两种方法的留置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使用自粘绷带固定可以延长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结论采用自粘绷带固定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病人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焕琴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压疮的防治及护理进展

    压疮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并发症,甚至死亡,而且明显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加重经济负担.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国内外护理工作者对压疮的认识和防治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差异.本研究对压疮的病因、分期、防治及护理,进行综述.

    作者:孙燕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手术患者术前的心理及其护理

    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手术治疗尽管作用很大,但手术的本身仍是一种对身体的创伤和组织的破坏,会产生疼痛、不适、出血等.无论手术的大小,人们普遍对手术的反应是紧张、疑虑、恐惧,患者对手术的认识和心理变化各有不同,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手术和稳定情绪,是护士首要的工作.

    作者:陈玉萍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目的 分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诱因.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6例,统计其临床常见病因,并给予积极的治疗措施.结果 86例患者的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出血者62例,占72.09%,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者13例,占15.12%,由消化性溃疡引起者9例,占10.47%,不明原因2例,占2.33%;其中58例发病前存在明显诱因,无诱因而发病者28例.结论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并且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有明显诱因,应加强对诱因及病因的控制,降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刘畅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治疗,并于溶栓治疗12 h后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7d,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以及治疗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73.58%(39/5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0.94%(2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恢复冠脉血流,促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再通率,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临床治疗效果良好,可进行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罗钢;江洪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气囊助产术在产程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气囊助产术是应用气囊助产仪经阴道助产的一种非药物性的值产、助产方法,它对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的痛苦.降低剖宫产率,会阴侧切率,软产道裂伤率等方面有明显的效果.我院自1999年1-7月随机对62例孕足月临产初产妇施行了气囊助产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海英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慢性根尖周炎的治疗及防治

    牙髓根尖周病是口腔常见的多发病,可引起牙齿颌面部剧烈的疼痛和肿胀.根管治疗术是牙髓根尖周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即使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患牙仍存在4%~15%的失败率[1].经过反复多次常规根管治疗,根尖周病变仍迁延不愈的病例称慢性尖周炎[2],表现为复发性根尖周脓肿和进行性骨破坏,并导致牙槽内缺损和牙齿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牙髓病治疗的新难点,也是专科医师面临的棘手问题.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显微CT的问世,为难治性根尖周炎病因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镍钛再处理技术、光活化消毒技术、手术显微镜、显微外科技术在牙髓根尖周病治疗方面的应用促进了治疗理念和治疗技术更新,为提高难治性根尖周炎的治愈率和远期疗效,大限度保存患牙奠定了基础.

    作者:程丽东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硫糖铝预防甲硝唑胃肠道反应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硫糖铝预防甲硝唑胃肠道反应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甲硝唑注射液250ml,1次/d静脉滴注,30~50滴/min,实验组在静脉滴注前半小时给予口服硫糖铝1.0g加温水空腹时冲服,对照组则不用硫糖铝预防.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显效25例,有效4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7例.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硫糖铝能减少甲硝唑对胃肠黏膜的局部刺激,且硫糖铝不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无不良反应,方法简便,作为预防甲硝唑胃肠道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小荣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阿托品滴眼液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阿托品滴眼液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9-2011年收治的98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所有患者每晚睡前均滴用1%阿托品滴眼液,定期复查患者视力,并对患者随访1年,比较治疗前后的视力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前屈光度为(4.52±1.74)D,治疗6个月后屈光度为(5.89±2.32)D,治疗前后屈光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8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治疗6个月后,治愈82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9%.用药后5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其中阿托品过敏性结膜炎2例,视物模糊2例,畏光1例.结论 1%阿托品滴眼液治疗青少年近视临床效果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屈光度和视力,延缓低、中度近视进展,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李科毅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禁忌

    临床上药物与制剂品种数量与日俱增,很多新药的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在药物说明书尚未说明.2011年10-12月用药中,笔者发现注射用丹参多酚盐与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作者:邹敏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国产)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国产)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52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6例.观察组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国产);对照组患者使用厄贝沙坦.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血压变化及降压效果.结果 观察组降压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轻中度)患者时选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国产)可获得理想的降压疗效.

    作者:陈平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浅谈护理本科生的临床带教

    社会飞速发展,护理学科的教育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培养适应现代化医学和护理学发展,符合未来高等护理要求,培养具备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护理实践技能,并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护理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关键环节,护理本科生的临床实习带教更为重要.

    作者:梁河娟;李静萍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临床护士不能及时巡视病房的原因及管理对策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巡视病房存在的原因,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对策.方法 2007年10月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我院临床230名护士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各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的时间、频次,实际巡视病房的时间、频次,未按要求巡视的原因.结果 临床护士能按时巡视病房的只有23人(10.0%),不能按级别护理要求巡视病房者均为不能达到一级护理的要求,即每15~30min巡视1次;不能按时巡视病房的原因有护理级别与患者病情不符、一级护理患者太多、对陪护过度依赖等8个方面.结论 护理部通过加强护士的业务学习,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具体化、程序化,增强了护士工作责任心及积极主动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素质及患者满意度,有效预防护患纠纷的发生.

    作者:安月荣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2007-2011年我院降血糖药应用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降血糖药的使用情况.方法 用DDD分析法和金额排序法对2007-2011年降血糖药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我院口服降血糖药使用金额增长迅速;瑞格列奈、吡格列酮及阿卡波糖位列使用金额前3位;按用药频度(DDDs)排序前3位是二甲双胍、吡格列酮和瑞格列奈;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使用大幅上升.结论 我院口服降血糖药品种稳定,应用基本合理;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使用符合临床胰岛素早期强化治疗的趋势.

    作者:周炳丰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预防结膜下注射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预防结膜下注射出血的方法以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3月到本院眼科就治的100例愿意接受结膜下注射的眼科疾病患者,注射时注意预防出血,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中,有97例患者在注射过程中没有出血,未出血率为97%;注射后均未发现感染病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但疼痛时间持续不长,后均治愈.结论 对患者进行结膜下注射时,改良相应的注射方法,预防患者出血,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陈岳东 刊期: 2012年第21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