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裕中;廖涛;谢思根;邱成端
作者:《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颌骨囊肿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8例颌骨囊肿患者,随机分为A和B两组。A组采用超声骨刀手术,B组采用传统骨器械手术。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伤口愈合及重要解剖结构(上颌窦黏膜、鼻腔黏膜、下颌神经管等)损伤情况。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及重要解剖结构损伤均显著小于B组;A组与B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创口均一期愈合。结论:超声骨刀安全、高效,降低了手术并发症。
作者:王玉凤;薛昌敖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面部外伤后异物存留的病例并不少见。对于单个的、较大的、位置表浅的异物,手术取出相对较为容易;而对于大量的、细小的、位置较深且较分散的异物,要做到手术彻底清除,对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而言是一个挑战[1]。兹有右侧面部玻璃刺伤后大量异物存留的病例1例,该病例经过手术治疗后,达到彻底清除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志刚;王斌;关华;冯靓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种植义齿修复已作为一种功能可靠、理想的缺牙修复方法而逐渐普及[1]。牙槽骨的吸收和上颌窦的气化常常导致上颌后牙缺牙区骨量不足和骨质稀疏,从而严重影响了牙种植体的成功植入[2]。对于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不足的病例,上颌窦底提升术(sinus floor elevation)是目前应用为广泛的骨增量技术。标准的上颌窦底提升术通过完整分离并提升窦腔黏膜,在窦腔黏膜和窦底骨板间填入骨移植材料,增加上颌窦底部的骨量,极大地扩展了牙种植体应用的适应证[3-5]。目前常用的上颌窦底提升术主要有两种,即侧壁开窗术(lateral window tech-nique)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osteotome sinus floor el-evation technique)。研究认为:当剩余骨量≥5mm时,可以通过种植窝洞提升上颌窦底并同期植入种植体[6];当剩余骨高度<5mm时,种植体往往达不到较为理想的初期稳定性,因此需要等到移植骨改建完成后再延期植入种植体[7]。目前应用于上颌窦底提升的骨移植材料有自体骨(autogenous bone)、同种异体骨(allogeneic bone)、异种骨(xenogenic ;bone)、人工材料(alloplastic materials)或者几者的混合物。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也开始应用于临床骨重建。研究表明,上颌窦内骨增量的效果取决于骨移植材料的种类[8]。至于采用上颌窦底内提升术还是上颌窦外侧壁开窗术,是采用同期种植还是延期种植,对种植体的存留率并没有影响[9]。本文现就上颌窦底提升术植骨材料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鑫(综述);王佐林(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由(美)比格主编,宿玉成主审,赵阳、林婷、马蕊主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即刻种植外科精要》新书发布。《即刻种植外科精要》针对性地为读者介绍了即刻种植这一重要的治疗程序。Beagle教授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和资料,通过一个实用的、全面的以及指导性的展示,来帮助读者彻底理解该程序中多种多样的临床技术和方案。本书对即刻种植技术的各方面都进行了明确的、科学的讨论,使读者可以审视即刻种植的整个主题范围,并将临床指导和科学讨论相融合。
作者: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对不同组分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PCHA)支架材料的可吸收性进行评价。方法:将制得的不同孔隙率、不同碳酸根含量的15种PCHA样本(n=3),置于100 mL、pH=4.0的醋酸钠缓冲液(模拟破骨细胞造成的酸性环境)中;对照组为羟基磷灰石(HAP)及脱脂处理过的牛松质骨。每组材料均分别在浸泡1、4、8 h或1、2、3、4、5、7 d后,取0.1 mL浸提缓冲液进行Ca2+浓度测定,以评价材料的可吸收性。结果:各PCHA实验组和牛松质骨对照组的Ca2+浓度,均随浸泡时间增加而增高,HAP对照组无明显变化。随着碳酸化程度和孔隙率的增加,PCHA的溶解速率也随之增加。其中7-40组、7-60组、8-40组、8-60组、8-70组、9-70组在各时间点测得的PCHA溶出钙离子浓度,与对照牛松质骨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几组PCHA与牛松质骨具有相似的可吸收性。结论:PCHA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可吸收性,碳酸化的程度和孔隙率的大小是影响其可吸收性的重要因素。
作者:周琳怡;乔亚南;刘楠;曹寅;张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由(美)萨多恩主编,章锦才、万鹏、董潇潇主译的《牙齿与种植体软组织美学处理》新书发布。该书向临床医生逐步展示了在牙周和种植方面获得成功的秘诀,以及如何带给患者一个自然美观的微笑。全书从颜面美学及对微笑时齿龈关系的分析入手,而后进一步讨论了微笑对患者在健康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生活质量的影响。之后的章节主要讨论了一些特殊的美学治疗,如牙冠延长术、合并结缔组织瓣、牙周再生材料的根面覆盖术以及天然牙和种植体周围的软组织处理。
作者: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在自体骨移植、引导骨再生实现骨增量的基础上,通过种植方法对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导致的牙列缺损进行修复。方法:对1例牙槽骨重度萎缩的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患者,先后通过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引导骨再生技术,使患者牙槽骨实现宽度、高度上的增量和上下颌牙槽骨空间位置的改善,然后在上下颌骨牙槽骨分别植入5枚、4枚种植体,后采用种植固定桥修复方法恢复患者牙列缺损。结果:通过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和引导骨再生技术,患者上下颌牙槽骨在高度和宽度的增量能满足种植体植入需要,同时唇舌向位置关系得到改善,种植体支持的上下颌固定桥修复体较理想地恢复了患者牙列的完整性,咬合关系良好。结论:对牙槽骨重度萎缩的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患者,综合应用自体骨移植、引导骨再生等技术,能解决患者种植修复过程中牙槽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作者:张庆福;刘国勤;刘刚;陈骏;张新海;牛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建立的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发育过程中蛋白表达差异谱,分析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为进一步认识髁突软骨生理性及病理性生长改建的信号调控机制提供相关信息。方法:收获出生后1、7、14、28 d共4组SD大鼠髁突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鉴定软骨细胞。提取各组软骨细胞总蛋白,采用iTRAQ标记定量蛋白,2D nano-HPLC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获取出生后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发育过程中差异蛋白的表达谱,所得数据用MASCOT软件处理,筛选样本之间有意义的差异蛋白,运用GO法及David软件进行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共鉴定137种具有可信度表达的蛋白,有44种蛋白参与至少27条KEGG信号通路,其中ECM-受体相互作用、焦点粘连、actin骨架调节、Ca2+信号通路、血管平滑肌收缩、GnRH信号通路、肌醇三磷酸代谢、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以及核糖体等信号通路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大鼠髁突软骨发育中,各信号通路蛋白在时间、空间上差异性表达,共同形成复杂的信号传递网络。
作者:李宁;江莉婷;谢银银;魏立;高益鸣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舍格伦综合征(Sj?gren Syndrome, S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1],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大约是0.1%~0.6%,多见于中年女性,女性与男性的发病比例大约是9∶1,这提示性激素可能与疾病的发病有关[2]。该疾病表现为外分泌腺的进行性破坏,从而引起眼干、口干[3]、唾液腺及泪腺肿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疾病。该疾病也可以累及其他器官,如胸腺、肺、肝脏、肾脏等器官的损伤[4],并且伴随着许多自身抗体的产生,这些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 ANA ),抗 SSA/Ro 和抗 SSB/La、抗α-胞衬蛋白(α-fodrin)抗体,抗毒蕈碱受体3(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type-3 receptor peptides,M3R)抗体[5]。 SS可以表现为两种形式: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和继发性舍格伦综合征[4]。病变限于外分泌腺本身者称为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同时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则称为继发性舍格伦综合征。其组织病理学表现有3个特点:腺实质萎缩,淋巴细胞浸润,肌上皮岛形成。腺体破坏的程度和淋巴细胞的浸润有关,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有: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4]。
作者:曹宁宁(综述);郑凌艳(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比较关节腔注射治疗、超短波物理治疗、药物口服治疗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初期骨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关节上腔注射法、超短波物理治疗法、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口服法进行治疗。利用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dysfunction index,DI)及疼痛直观模拟标尺(visual analog variables,VAS)对比各组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疗效。结果:治疗后1周各组疗效无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注射组及超短波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注射组疗效显著优于短波组及药物组(P<0.05)。结论:药物口服及超短波物理治疗疗效稳定性较差。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法的疗效稳定性值得肯定。
作者:李涛;黎钢;雷荣昌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1—2012年,我院收治的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56例,采用正颌联合正畸的方法进行治疗。随访6~24个月,观察牙颌面畸形改善情况。结果:56例患者面形改善明显,咬合关系良好,随访无复发。比较手术前后的头影测量值进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颌外科联合术前、术后正畸,可明显改善面部畸形,减少术后复发,是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理想手术方式。
作者:冯晓东;张春蕾;蒋子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甲状舌管囊肿发病率约为7%,其形成过程为胚胎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远端发育形成的甲状腺甲状舌管未完全退化消失,形成甲状舌管囊肿[1]。甲状舌管囊肿发生癌变的病例非常罕见,约占1%。自1911年Bretano等报道第1例甲状舌管囊肿癌变病例以来,目前国内外共报道约300余例[2-3];其中国内仅见10余例,以个案报道为主[4-12]。甲状舌管癌约80%的组织学类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虽然其预后多良好,但其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术前不易诊断,对于它的起源、诊断与治疗仍存在广泛的争议。本文报道了本院收治的1例甲状舌管囊肿伴甲状腺乳头状癌,同时复习相关文献,就其诊断与治疗进行讨论。
作者:徐小方;于开涛;葛成;党军;邹敬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GF-9)对体外培养的小鼠上颌突间充质细胞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E12.5(胚胎第12.5天)的小鼠上颌突间充质细胞,取第1代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实验组加入FGF-9人重组蛋白,诱导培养1周后通过qPCR、免疫荧光和茜素红染色检测其成骨能力。结果:体外培养的E12.5小鼠上颌突间充质细胞表达FGF9和FGFR3。成骨诱导可促进上颌突间充质细胞表达成骨标记物ALP、Runx2和OCN;加入FGF-9人重组蛋白可降低成骨标记物ALP、Runx2和OCN的表达,减少钙结节形成。结论:体外培养时,FGF9参与负调控上颌突间充质细胞的成骨分化。
作者:李金超;刘继光;刘茁;高子龙;江欣;李守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2014年11月29日-30日,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委会主办、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承办的全国性口腔种植专题研讨会在西安胜利召开。大会由中华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四军医大学种植科主任李德华教授主持。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王兴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陈吉华院长、第四军医大学刘宝林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会议邀请了20位国内著名口腔种植专家围绕“口腔种植骨量不足治疗技术与方案”这一主题做了精彩报告。来自全国5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作者:中华口腔医学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