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吕改玲;赵向阳
颞下颌关节强直是口腔颌面外科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诊断并不难.关于喙突增生与颞下颌关节强直之间的关系,国内报道的文献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2002年收治的2例典型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喙突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喙突增生的病因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卫红;许彪;黎明;庞文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颅颌面外伤处理中的诊断和治疗注意事项.方法: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37例各类颅颌面外伤伴有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结果:对临床高度怀疑有颅脑损伤的患者,在确保呼吸道通畅、加强全身抗感染和支持治疗的同时,先积极处理颅脑损伤,待病情稳定后及时通过坚强内固定、颌间结扎等方法来恢复咬合功能及外形美观,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对于颅颌面外伤患者,在大出血急救处理和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抗感染的基础上,应高度警惕颅脑外伤的可能.先处理颅脑损伤,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恢复各项生理功能及外观的处理,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吕臻;万蕾蕾;宋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颈部的血管较多,主要的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以及其他的动脉分支.颈部外伤合并大血管损伤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颈部的重要器官结构关系密切,颈部创伤均可致严重出血,同时合并颌面、颅脑损伤,病情往往较凶险,在治疗处理上棘手,救治时间和救治不当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及后果[1].我科在2000~2003年共救治6例,报告如下.
作者:韩再恩;杜福江;谢福文;李伟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口腔疣状癌患者癌组织与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基因的差异表达.方法:应用cDNA芯片技术对4例口腔疣状癌患者的疣状癌组织及其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的mRNA进行检测.结果:在3900条基因中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371条,差异表达基因占9.5%,其中表达增强200条(显著增强56条),表达降低171条(显著降低43条).结论:口腔疣状癌的发生涉及多基因改变,cDNA芯片技术能高效研究多个基因的表达水平.
作者:唐瞻贵;赵素萍;张雷;李小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总结108例下颌下区包块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以下颌下区包块为主诉收治入院的患者共108例,从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集中于21~60岁,病种以慢性下颌下腺炎多,占51.85%,而肿瘤以多形性腺瘤为主.结论: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检查和超声影像,肿瘤病例可进行术中冰冻帮助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
作者:申铁兵;斯琴毕力格;孟秀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在眶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8例眶骨骨折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复视、限制性斜视等症状,全部行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结果:18例患者手术后伤口均无感染,16例复视、限制性斜视等症状消失,2例上述症状好转.结论: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在眶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满意.
作者:王磊;吕改玲;赵向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索新型聚乳酸复合支架材料对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组织工程骨的构建方法.方法:实验组选择兔骨MSC诱导生成成骨细胞,接种于改良型聚乳酸复合新材料,包括新型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lactide-co-glycolide,PLGA)、聚乳酸-乙二醇共聚物(polylactic acid-polyethylene glycol block copolymers,PLA-PEG)复合制作的三维支架中培养,用无机材料磷酸三钙(tricalcium phosphate,TCP)作为对照组,观察种子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吸附迁移、生长增殖情况.结果:成骨细胞在新型三维支架材料表面分布较为均匀,生物学行为活跃.结论:可以通过MSC诱导获得成骨细胞.PLA、PLGA、PLA-PEG、TCP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支架材料与成骨细胞共同培养,获得具有成骨能力的三维立体结构组织工程骨.
作者:王淑红;潘可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纳米技术飞速发展,根据医学临床应用的需要可以研制出具有特殊形态和功能的纳米颗粒.针对用途的不同,人们合成了不同的铁氧系磁性纳米颗粒,并广泛应用在医学的多个领域.本文就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各领域的应用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作简单介绍和探讨.
作者:邢在臣;潘可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康瑞保(Contractubex)在防治唇裂术后瘢痕畸形中的应用.方法:将由同一副主任医师完成的40例唇裂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未予任何处理,B组在术后2周开始使用康瑞保涂擦唇裂术后瘢痕,分别于用药后1、3月及半年进行瘢痕评价,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药1月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3月、半年时两组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康瑞保能有效防治唇裂术后瘢痕畸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唇裂整复术后的整体效果.
作者:何杰儒;何一川;杨卫东;汪湛;肖剑峰;陈文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正颌外科简要历史回顾自从1848年美国学者Hullihen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牙颌面畸形矫治以来,正颌外科的发展已经经历了超过一个半世纪的岁月.但是在正颌外科发展初期的100年间,仅有零星的有关牙颌面畸形矫治的报告散在于医学文献中.而且重复着偶尔的成功与大量的失败.
作者:王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下颌骨缺损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中80%为肿瘤切除术后所致,20%为外伤等原因所致[1].修复下颌骨缺损,临床上多采用骨移植术.传统的骨移植术是将没有血液循环的骨片进行移植,这种骨移植只能起到受区新骨形成和生长支架作用,而利用带血管蒂的游离髂骨瓣移植,有良好的血液循环,使骨移植愈合过程转化为一般骨折愈合过程,缩短了愈合时间,提高了手术成功率[2,3].现把5例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马鹏飞;吴庆宇;张然;郭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从超微结构水平了解雪旺氏细胞标记物S100蛋白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进而分析腺样囊性癌中哪种细胞成份发生了雪旺氏细胞分化.方法:采用免疫电镜方法研究S100蛋白,肌动蛋白(muscle actin,MA)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结果:S100阳性细胞与MA阳性细胞具有相同的分布和超微结构.这种超微结构符合肌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结论:腺样囊性癌中突变的肌上皮细胞可能发生了雪旺氏细胞分化.
作者:罗小龙;孙沫逸;吕春堂;周中华;刘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成人与儿童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骨性形态的差异.方法:用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对3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和20具咬合关系正常的儿童尸体TMJ扫描,结合影像中心保存的10例正常儿童TMJ的MSCT资料,在工作站上对上述60例120侧TMJ的MSCT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和参数测量,SPSS软件对反映TMJ骨性形态特征的参数或其比值作统计学分析.结果:髁突纵轴倾斜角、髁突颈小/髁突头大横断面积、髁突前后径/关节窝前后径、髁突内外径/关节窝内外径、髁突在关节窝中后间隙/前间隙、关节窝前斜面倾角、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倾角,成人和儿童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成人与儿童TMJ骨性形态存在部分差异,它对TMJ疾病的防治有指导意义.
作者:孟凡文;胡开进;宁文德;孔亮;杨想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尖锐湿疣又名生殖器疣或性病疣,是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我科收治1例先天性口咽部尖锐湿疣报告如下.
作者:孙桂芳;于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将与mRNA对应的正义RNA和反义RNA组成的双链RNA(double stranded RNA,dsRNA)导入细胞,可以使mRNA发生特异性的降解,导致其相应的基因沉默,这种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PTGS)被称为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它是生物体内抵御转座子和病毒感染的重要保护机制,也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调节内源基因表达的重要途径[1].RNAi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有效的基因研究工具,它的应用不仅加快了功能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步伐,也推动了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现将RNAi技术及其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曾东林;黄洪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进步,尤其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和普及,颌面部交通事故伤员逐渐增多,颌面部骨折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特别是复杂的多发性颌面部骨折时有出现,治疗较复杂,术后形态和功能恢复常不十分理想.现结合我们临床治疗的6例进行探讨.
作者:陈世润;李文博;朱伟;王强;邴宇庆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组织工程化骨构建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综合了出现损伤部位的一系列细胞、生长因子的相互作用,是利用多能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种子细胞,在成骨诱导剂和成骨诱导环境的作用下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进而分泌矿化骨基质,并终演变为骨细胞,实现缺损区骨修复的目标.近来的研究发现,在骨髓的间叶细胞中发现无活性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当其被激活后可诱导间叶细胞的基础细胞MSCs分化为骨髓基质之一的脂肪细胞.组织工程化骨构建中的种子细胞MSCs若过多地分化为脂肪细胞,则会影响重建骨质量、功能和强度,甚至引起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本文将着重介绍PPAR-γ这类脂肪特异性转录因子对组织工程化骨构建的影响.
作者:周媛;叶茂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改进小鼠胚胎腭突取材的方法.方法:手术显微镜下,将断颈后的胎鼠头部剪去下颌及舌体,沿上颌中线剪至双侧腭突后缘,分别剪取腭突.结果:改进的方法减少了胚胎腭突取材时间,使取材精确性提高.结论:改进的胚胎腭突取材方法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使操作更容易,并能保证精确的剪取腭突.
作者:肖文林;石冰;鲁勇;李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总结面中1/3骨折治疗的经验与体会.方法:对5年来我院收治58例面中1/3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病人伤口全部Ⅰ期愈合.术后3月复查,全部病人开口度≥37 mm;除2例外,其余(牙,合)关系恢复良好;52例面部畸形中除1例颧骨轻度塌陷、2例颧骨略突出外,外形基本恢复正常;11例眶下区麻木的患者有2例仍感觉较对侧迟钝,但范围明显缩小;2例眼球内陷、下沉伴复视病人已基本恢复.结论:在积极治疗面中部骨折的同时,应注意术前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作者:陶峰;刘鹏程;郗德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在颌面外科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IA)中的效应.方法:颌面外科全麻手术后接受PCA治疗共250例,其用药选择随机分为舒芬太尼(sufentanil简称S)组和芬太尼(fentanyl简称F)F1、F2、F3、F4四个组,共5组,每组各50例.S组用舒芬太尼总量50 μg,F1~4组用芬太尼总量分别为0.5、0.6、0.7 mg和0.8 mg.所用镇痛药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持续注速2 ml/h,单次剂量0.5ml,锁定时间15 min.分别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的比较.结果:S组VAS是1.3±0.6,F1~4组依次是1.6±0.9、1.4±0.8、1.4±0.7和1.3±0.6,S组与F1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镇痛满意率S组94%,F1~4组是86%、92%、90%和94%.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舒芬太尼可为颌面外科术后病人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其效应似优于等效剂量的芬太尼.
作者:卢玲玲;马加海;张晓峰;徐瑞芬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