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建立

田兆华;彭晓红;刘柏炎

关键词:大鼠, 脑缺血, 局灶性, 实验模型
摘要:实验室动物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步,大鼠是公认的建立脑缺血模型的首选动物之一,其生命力强,造模后不易死亡,大脑结构与人类相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模的方法亦不断改进,现将造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笔者总结的方法与体会报道如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栓前状态、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情况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127例MS患者(MS组)及正常健康人20例(对照组).MS组患者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又分为2组,Ⅰ亚组(无斑块)68例,Ⅱ亚组(有斑块)59例.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Ⅰ亚组和对照组比较,Ⅱ亚组IMT显著增大,PT、APTT及TT水平均缩短,FIB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亚组除FIB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及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对于改善MS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作者:谢灵芝;王飞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头孢吡肟致过敏性休克1例

    患者,男,37岁,主因腹痛、腹胀1d,伴恶心、呕吐,不排气、不排便入院,入院后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行剖腹探查、部分小肠切除约15cm、端端吻合术,术后2d给予头孢呋辛钠输入,术后第3天改为:头孢吡肟皮肤敏感试验阴性,头孢吡肟2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之前未用其他药物,当输入5min时,患者突然出现胸闷、气促、心悸、寒颤、大汗、四肢湿冷,脉搏细数不清,血压88/48mm Hg(1mm Hg=0.133kPa),血氧饱和度81%,随即意识模糊,迅速更换液体及输液器,去枕平卧,面罩吸氧,同时通知医师,给予肾上腺素1mg皮下注射,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苯海拉明20mg肌内注射,持续心电监测,5min测量血压1次.约15min患者逐渐好转,2h恢复正常,神志清楚,血压120/76mm Hg,脉搏82次/min,血氧饱和度99%,观察1周未发现其他并发症.

    作者:蒲玉婷;齐利军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自拟温经止痛汤治疗青春期痛经38例临床观察

    痛经是妇科常见症状,尤其青春期女性更为多见.2004-年7月-2007年8月笔者采用自拟温经止痛汤加减治疗痛经患者3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8例,均符合<妇产科学>[1]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其他病症之腹痛发生在经期或在经期加重者.年龄13~19岁;病程3个月~3年.

    作者:王小红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急救医疗体系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人为战争等不断发生,临床上危、急、重症日益增多,急救医学的重要性日益突现.在社会与公众的需求下,1979年急诊医学成为医学的第23个专门学科,1986年我国急诊医学专科正式成立.为培养实用型人材,与之相适应的在中专教学中加强急救护理学教育也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杨艳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健康教育体会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该病病程长,反复发作,导致患者自理能力下降,生活质量差.本文对7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玉琼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临床药师参与难治性感染2例会诊体会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在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作用下及存在的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导致越来越多的细菌出现耐药,造成了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困难.细菌耐药性的迅速发展、多重耐药细菌引起的难治性感染已构成高病死率的重要因素.笔者将所参与会诊中的2例难治性感染病例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报道如下,并对其用药进行分析.

    作者:高惠;袁勇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外伤性重度颅脑损伤60例诊治分析

    笔者于2007-2009年收治外伤性重度颅脑损伤60例,现将其诊治经过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0例中交通事故伤30例,坠落伤22例,打击伤8例.入院时意识障碍深昏迷52例,浅昏迷8例.瞳孔变化:双侧瞳孔散大12例,一侧瞳孔散大18例,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30例.头颅CT检查:硬膜外血肿14例,硬膜下血肿36例,多发性血肿10例.预后:治愈36例,中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4例,植物生存状态2例,死亡12例.

    作者:马建华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院前护理急救职业暴露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已成为急救医学的首要环节,是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在发病初期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的前提.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护理及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中被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情况[1].现就院前急救中存在的医疗隐患及值得推广的防范对策介绍如下.

    作者:肖贤香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局部麻醉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局部麻醉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6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氯胺酮复合局部麻醉,对照组采用单纯氯胺酮麻醉.监测2组麻醉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比较2组麻醉效果,并记录2组氯胺酮用量、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麻醉后HR、MAP及SpO<,2>水平均优于麻醉前(P<0.05);且观察组麻醉后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氯胺酮用量少,苏醒时间短,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局部麻醉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作者:高彦花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改良微创漏斗胸矫治术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改良微创漏斗胸矫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36例漏斗胸患儿行改良微创漏斗胸矫治术(微创组),另选取38例漏斗胸患儿行传统部分胸骨肋软骨切断抬高术(传统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疼痛率为19.4%低于传统组的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发生少量气胸3例,传统组7例.结论 改良微创漏斗胸矫治术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术后不适感轻、技术简单、易于掌握,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李勇;付立;江汝健;程远建;魏强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127例护理体会

    一氧化碳中毒是指一氧化碳(CO)经呼吸道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影响氧合血红蛋白的正常解离,导致组织和细胞缺氧[1],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很高.

    作者:姚曜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妊娠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体会

    室上性心动过速,一般多呈阵发性,多见于健康人,此症多有心悸、胸闷和头晕症状,发作时间长,频率快或基础心脏病较严重者易引发血流动力学障碍[1].我院2007-2009年收治11例突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孕妇,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陈小华;李羊珍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矽肺并发肺结核48例临床分析

    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大量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引起以肺部广泛的结节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呈慢性不可逆性进展.肺结核是矽肺主要且严重的并发症,治疗效果差,是矽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我局职工由于从事水电基础建设风钻作业,长期大量接触二氧化硅粉尘,患矽肺的患者较多.从2004-2009年我院收住院矽肺患者163例,其中合并肺结核48例,现将其诊治经过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林海英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产后抑郁症是女性精神障碍中为常见的类型,是发生在产后的一种以抑郁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患.妊娠对于孕产妇是一次巨大的生理改变和心理应激过程,孕妇心理状态出现一些变化,焦虑和抑郁是心理应激常见的反应[1].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产后抑郁症多在产后2周发病,4~6周症状明显[2].因此,为了保证母婴身心健康,应积极查找原因并加以预防.笔者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预防进行了简单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爱丽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强化降糖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高血糖患者心室重构及血清炎性介递质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高血糖患者强化降糖与心室重构及炎性因子分泌的相关性.方法 66例患者分为强化降糖治疗组34例和常规治疗组32例,强化降糖治疗组血糖控制在4.4~7.8mmol/L,常规治疗组血糖控制在7.8~11.1mmol/L.观察2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脏超声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室壁运动记分(WMS)情况.结果 治疗后强化降糖治疗组LVEF、LVEDD、WMS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水平与治疗后的hsCRP、LVEF、LVEDD及LVESD均呈直线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73、0.389、0.397、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强化降糖治疗可明显改善AMI高血糖患者的心室重构及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AMI的炎性递质有关.

    作者:李爱焕;薛莉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产科护患纠纷因素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法律和法规制度的逐步健全,公民的法律观念日益增强,医疗护理纠纷呈现上升趋势.在医院里,产科是一个技术要求高、风险大、事故发生率高、产妇和家属的期望值高、容易发生纠纷的科室.因此,查找并分析各种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对策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保证母婴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侯爱萍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新生儿抚触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抚触是经过科学指导的、有技巧的抚触,是通过抚触者双手对被抚触者的皮肤和部位进行有次序、有手法技巧的抚摸,让大量温和的良好刺激通过皮肤的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生理效应.现将我院产科2009年1~10月开展新生儿抚触取得的良好护理效果及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魏清芬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急性阑尾炎207例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急性阑尾炎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 对207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依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临床诊断、使用抗菌药物名称(含剂型、规格)、给药途径、用法用量、用药起止时间、手术情况、住院费用、药品费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7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0%,涉及6类22种抗菌药物.以二联用药为主,占71.98%,以第2、3代头孢菌素类联合硝咪唑类为主.用药时间为1~16d平均(5.8±2.3)d;住院时间2~16d,平均4.81d.用药合理性评价:药物选择、给药剂量及术后用药时间的合理率仅为31.40%、19.81%和22.71%,给药时机、术前给药地点、给药途径、病程记录有用药分析等合理率较高.平均抗菌药费为731.62元,占平均总药费的48.23%.结论 急性阑尾炎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给药时机、给药地点及给药途径较合理,但存在预防用药档次偏高、使用疗程过长等问题,应进一步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赵莹;李玉英;关永冠;庞月娥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典型案例处方分析

    药品可治疗和缓解患者的疾病和痛苦,但来自药品市场供需双方的道德风险,使药品费用不合理增长.所谓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为大限度地增加自身效益而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1].正确合理应用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键.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处方药配制和销售中有50%是不恰当的.

    作者:周长鑫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中晚期肝癌患者106例介入治疗护理体会

    肝癌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一旦出现症状,多为中晚期[1].在局部麻醉下实施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方法,而TACE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对提高手术后疗效十分重要[1].护士应了解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护理需求,满足其多方面的护理需要,实施科学护理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措施[2].我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对106例肝癌患者施行了介入治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贾军红 刊期: 2011年第13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