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翠芬;彭国光;夏炜;冯远华;沈琳;黄杏香
目的:本研究自主开发了一种新型Ⅲ类磁力Twin-block功能矫形装置(MOA-Ⅲ),通过对青春前期安氏Ⅲ类错的临床治疗,分析其对青春前期安氏Ⅲ类错患者颅面复合体的作用,探讨其临床矫治机制.方法:应用MOA-Ⅲ矫治器对30例(男12例,女18例)青春前期轻度骨性Ⅲ类错患者进行治疗.另外选取18例(男7例,女11例)未立刻进行治疗并随访半年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平均初始年龄为9岁3个月,平均治疗时间为6.6个月.利用SPSS 15.0软件包,应用t检验对40项相关头颅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MOA-Ⅲ可对上、下颌骨间关系的调整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上颌骨发生前移并伴随一定的顺时针旋转,下颌骨则发生轻度的后下旋转.下颌骨体及下颌支长度无显著变化.治疗后上颌前牙发生一定程度唇倾,而下前牙发生一定程度的舌倾.软组织测量显示,上唇前移而下唇发生一定程度的后移.对照组除一些下颌骨及软组织的测量项目发生变化外,其他项目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通过与未进行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应用MOA-Ⅲ矫治器对青春前期轻度骨性Ⅲ类错进行治疗是有效的.其矫治结果主要来自上颌骨及上颌牙列的前移及下颌骨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作者:赵宁;冯静;胡铮;陈荣敬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脉冲染料激光抑制颌面部外伤早期瘢痕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50例颌面部外伤术后患者,采用自身对照试验,将病灶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拆线后即刻,拆线后15,30和60 d分别给予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对照组不做治疗.采用皮肤数码显微镜拍摄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3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瘢痕病灶照片并测量其面积,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病灶治疗前后面积差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由患者对病灶改善情况进行评分.结果:实验组37例患者达到治愈和显著改善,有效率位74%;对照组11例患者显著改善,有效率位22%.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瘢痕面积差值具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平均满意度较高.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脉冲染料激光在抑制颌面部外伤早期瘢痕中疗效确切,为减少颌面部外伤早期瘢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董依云;陶岚;周国瑜;王海宁;朱亚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用衣霉素诱导人牙髓细胞(dental pulp cells,DPCs),构建人DPCs内质网应激模型,为进一步探讨内质网应激介导人DPCs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改良组织块法体外培养人DPCs: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衣霉素对人DPCs活性的影响;PCR检测人DPCs内质网应激关键分子的表达.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衣霉素浓度的增加,人DPCs存活率逐渐下降.衣霉素诱导后,人DPCs内质网应激关键分子剪切x盒结合蛋白1 (splicing x-box binding protein-1,sXBP1)、活化转录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TF4)、葡萄糖调节蛋白质78 (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以及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 mRNA表达水平升高.结论:衣霉素诱导人DPCs内质网应激发生,模型成功建立.
作者:李莉芬;文扬;江龙;朱亚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综合健康教育对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口腔保健知识、态度、行为(KAP)的影响,为开展老年人口腔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武汉市2所养老机构的常住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在入组时、第3个月和第6个月进行口腔保健KAP调查.人组时和第3个月开展面对面健康教育,并发放专用牙膏、牙刷.采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比较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口腔保健KAP的变化;采用线性回归分析KAP的影响因素.结果:144例研究对象完成随访,平均年龄(72.43±9.41)岁.干预前,研究对象的口腔保健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分别为(28.57±19.19)分、(70.66±21.99)分、(39.86±24.18)分.第6个月时分别为(91.06±9.55)分、(95.31±10.23)分、(90.00±13.38)分.与干预前相比,各维度的差异均有显著改善(F=913.714,P<0.001;F=114.042,P<0.001;F=349.887,P<0.001).口腔保健知识与态度、知识与行为、态度与行为间呈正相关(β=0.173,P=0.038;β=0.269,P=0.001;β=0.197,P=-0.018).社会人口学因素对KAP得分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在养老机构开展老年口腔综合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口腔保健KAP水平,促进口腔保健行为的改善.
作者:李晓力;刘明瑜;程亮;朱宏飞;尚姝环;崔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中国南方地区不同年龄阶段腭中缝的锥形束CT(CBCT)分期及不同分期下腭中缝骨密度比率的特点,以期为腭开展提供评价依据.方法:从2014-2017年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院发育正常的患者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13例,年龄4~36岁.所得CBCT影像资料采用Angelieri分型法将腭中缝分为A、B、C、D、E期,并用Chad Evans Larson骨密度比率计算方法测量每例患者的CBCT腭中缝骨密度值.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各年龄腭中缝骨密度比率平均值和不同分期腭中缝骨密度比率的平均值分别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结果:不同年龄段同一分期(同为B期或C期或D期)各组的骨密度比率平均值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C、D期骨密度比率平均值在15~18岁组和18岁以上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A期与B期之间、D期与E期之间的骨密度比率值无显著差异(P>0.05).腭中缝分期处于A与C、A与D、A与E、B与C、B与D、B与E、C与D、C与E之间骨密度比率值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5岁以下儿童腭中缝分期处于A、B、C期,腭中缝骨密度比率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腭中缝分期为C期的患者,年龄分布于11~18岁,骨密度比率在组内无显著差异,但相比A、B期较大,相比D、E期较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作者:唐晨耀;罗丹;刘丝灵;李文杰;卢燕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比较青少年及成人患者在固定矫治过程中口腔健康生活质量的不同变化特点.方法:选择81例于2013年9月-2015年8月就诊于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年龄15~25岁,分为青少年组(43例)和成人组(38例).在矫治前及矫治中3个阶段完成填写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Friedman双向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和Bonferroni校正检验.结果:矫治过程中,青少年及成人患者的总得分及除社交障碍、社会功能障碍外5个维度得分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显著性.社交障碍维度仅成人患者得分差异显著.社会功能障碍维度2组得分无显著差异.结论:口腔正畸医师应重视青少年及成人患者矫治中生活质量的变化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作者:王英姿;王旭霞;郑德华;汪倩倩;杨盼盼;张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回顾分析超高龄头颈肿瘤患者行游离皮瓣修复手术术后并发症的特点及护理措施.方法:纳入2005-2015年于我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接受游离皮瓣修复术,且年龄>85岁的头颈肿瘤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治疗信息、护理记录.总结术后并发症的数量、类型、护理措施以及效果评价.使用SPSS17.0软件包分析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终纳入24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9例;中位年龄86岁.20例既往患有基础性疾病,ASAⅡ级18例,ASAⅢ级6例.中位手术时间420 min;中位术中失血量550 mL.16例接受术中气管切开术,中位住院天数23 d,术后死亡1例;术后外科相关并发症12例,内科相关并发症19例.结论:超高龄头颈肿瘤游离皮瓣修复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较高.完善的术前评估、详细的术后观察与对症护理措施,可将术后并发症的负面影响降至低并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王悦平;陈一铭;季彤;洪淑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木通皂苷D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方法:40只6周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建立正畸牙移动动物模型.以上颌两中切牙为支抗,牵引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镍钛拉簧加力40 9.ASD1组以5 mg/kg的剂量局部注射ASD溶液;ASD2组以10 mg/kg的剂量局部注射ASD溶液;PGE2组以25 μg/kg的剂量局部注射PGE2溶液;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4组动物分别于正畸加力3、7、14、21、28 d后分批处死,测量各期上颌第一磨牙的移动距离.H-E染色观察切片牙周组织及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实验组动物牙移动距离均大于对照组,加力第3天,只有PGE2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加力第7天.ASD2组和PGE2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加力第14、21、28天,ASD1组、ASD2组和PGE2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段ASD2组和PGE2组之间牙移动距离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压力侧多核破骨细胞数目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第21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少.结论:局部注射ASD可促进大鼠正畸牙移动,ASD以10 mg/kg的剂量局部注射,其作用与PGE2促进正畸牙移动的效果相似,较5 mg/kg剂量的ASD促进牙移动的效果明显.
作者:崔金婕;王旭霞;王媛;陈佩佩;马丹;张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对下颌前磨牙髓腔三维重建的精度.方法:选取32颗单根下颌前磨牙,分别采用显微CT(micro-CT)和CBCT进行扫描,对髓腔进行三维重建,分别提取髓腔的三维表面模型和三维体积模型.在Amira 5.0软件中对髓腔表面模型配准后,以micro-CT重建的髓腔模型为参考,检测CBCT重建模型和其相比的形态差异,进行色阶图颜色标示,记录整体形态的三维偏差值并分析2种扫描图像对髓腔体积重建的测量值差异.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2颗牙的三维形态偏差RSM值平均为0.27 mm,大的形态差异分布于髓腔的根尖段和一些细小的解剖变异结构.Micro-CT和CBCT重建髓腔模型的体积测量值分别为(34.89±4.36) mm3和(27.32±4.83) mm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利用CBCT扫描图像对下颌前磨牙髓腔进行三维重建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结构丢失,且多位于根尖段和细小的解剖变异部位.口腔临床医师在利用CBCT辅助诊疗时,应考虑到以上特点.
作者:李骏;潘乙怀;赵瑜;李玲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系列透明牙套技术(serial clear aligners)与个体化舌侧技术(customized lingual appliances)由于其外观隐匿而在临床上被重视与应用.两者大的区别在于矫治装置的结构、形态及矫治机制,因而两者的适应证不尽相同.本文以科学的态度回顾其发展轨迹,以严谨的思路前瞻其走向,以宽广的视野重审其适应证,以求实的心态评判其疗效,为正畸临床医师正确应用这两种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沈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索运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高位牵引钩大量内收上颌切牙后牙槽骨的改建情况.方法:以22例青少年上颌前突拔牙矫治患者,上颌切牙内收前、内收完成后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为研究样本,应用Mimics 15.0行CBCT影像三维重建,明确上颌切牙移动方式,利用Inviv05.0三维定点测量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和高度变化.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上颌切牙切缘与根尖均发生水平舌侧移动,但切缘的移动距离大于根尖;切缘点发生向下移动,根尖点出现明显的向上移动.上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及唇腭侧总厚度在根颈1/3和根中1/3均显著减小(P<0.05),而根尖1/3显著增加(P<0.05),腭侧牙槽骨高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青少年上颌前突患者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高位牵引钩可以实现受控制的倾斜移动.大量内收上颌切牙后.其腭侧牙槽骨吸收远大于唇侧增生,牙槽骨并没有完全跟随牙的移动而改建,提示正畸矫治时不宜过度内收前牙.
作者:陈香;张向凤;黄倩倩;张翼;喻凤;王华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家庭夜间漂白法及其与诊室冷光漂白联合治疗对着色型氟斑牙的祛色效果,为临床上选择治疗方案及医患沟通提供指导.方法:将43例着色型氟斑牙病例随机分为家庭夜间漂白组(家庭组,22例)及诊室冷光漂白联合家庭漂白组(联合组,21例),术前对牙面着色区取点,并用CMYK色值表比色、记录,根据颜色深浅分为轻、中、重3级;于冷光后即刻、每2周复查时及治疗结束半年记录所选点的CMYK色值,计算各组完全脱色点所占比率(脱色率),并用数字化疼痛评判法(VAS)记录受试者术中牙敏感度.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组冷光漂白后即刻,轻、中、重度着色斑脱色率分别为73.44%、8.70%和0%.2周时,家庭组轻、中度为64.17%、4.44%,联合组轻、中度为100%、63.04%,差异显著(P<0.01),2组重度脱色率均为0%.4周时,家庭组轻度脱色率达100%,中、重度分别为73.33%、11.40%,联合组中、重度脱色率分别为100%、53.00%,差异显著(P<0.01).6周时,家庭组中度脱色率达100%,重度为76.32%;联合组重度脱色率为94.00%,差异显著(P<0.01).8周时,家庭组重度脱色率达95.61%.治疗结束半年后复查,2组漂白脱色率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VAS评判家庭组敏感率为45.45%,联合组为80.95%,差异显著(P<0.05).结论:2种漂白方案对着色型氟斑牙在6~8周时均有显著的脱色漂白效果,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冷光漂白可以加快氟斑牙着色斑的脱色(1~2周),但不会提高终脱色率,且会增加术中牙敏感的发生率.
作者:孙文静;冯塽堉;张慧;张洪哲;邓婧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非减数治疗中,传统托槽与Damon自锁托槽系统在三维方向上对牙弓产生的影响差异,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非减数治疗的正畸患者45例,随机分为传统托槽+Cu-NiTi丝组(A组)、Damon 3mx+Cu-NiTi丝组(B组)和传统托槽+NiTi丝组(C组),各组按相同的弓丝顺序和时间排齐整平牙列.分别测量3组术前(TO)和排齐整平后(T1)牙弓前(a)、中(b)、后段(c)的宽度以及头颅侧位片中U1-SN、U1-PP、L1-MP、U6-PP(mm)、L6-MP(mm)等相关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方差分析和t检验,A、B、C3组的相关数据在治疗前、后的改变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轻度拥挤的非减数病例中,Damon系统托槽与传统托槽对牙弓在三维方向上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作者:许亮;黄晓红;林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上颌结节倾斜种植体联冠桥修复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上颌后牙种植修复(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无法直接接受常规种植体植入)并采用上颌结节倾斜种植技术的40例患者(80颗种植体)纳入上颌结节倾斜种植体组(A组),选取同期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的42例患者(84颗种植体)纳入上颌窦内提升组(B组).比较2组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周边缘骨水平的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种植手术所需时间及费用等.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访2年,A组种植体存留率为100%,种植体周边缘骨水平吸收(0.31±0.27)mm,上颌窦炎、术中大出血的发生率为0%;B组种植体存留率为96.43%,种植体周边缘骨水平吸收(0.28±0.26)mm,上颌窦炎、术中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9.5%、4.8%,2组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组上颌窦黏膜穿孔、术后重度疼痛发生率分别为0%、7.5%,手术时间为(30.55±8.21)min,植入每颗种植体平均费用为(0.69±0.05)万元;B组上颌窦黏膜穿孔、术后重度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14.3%、28.6%,手术时间为(50.32±10.80)min,植入每颗种植体平均费用为(0.98±0.06)万元,差异均具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部分上颌后牙骨量不足的患者而言,上颌结节倾斜种植体联冠桥修复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手术难度和痛苦,降低治疗费用,且疗效可靠,预后良好.
作者:罗翠芬;彭国光;夏炜;冯远华;沈琳;黄杏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对舌侧矫治系统中,内收弓丝形变及微种植体植入位置对上前牙三维方向移动的影响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建立舌侧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当弓丝为可变形体及刚性体滑动法内收时,微种植体的植入位置设置为距离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的牙槽嵴顶0、3、5、7mm,分析上前牙的初始位移和牙周膜静水压的大小.结果:舌侧矫治系统中,使用可变形体弓丝内收上前牙,加力瞬间弓丝发生形变,牙初始位移受弓丝形变的作用发生舌向倾斜移动:随着微种植体高度的增加,上颌侧切牙牙冠的初始位移增大.弓丝为刚性体内收时,上前牙发生冠舌向倾斜移动;随着微种植体高度的增加,其位移趋势未发生明显变化.弓丝为可变形体时,上前牙的牙周膜静水压值超过毛细血管压的上限值.弓丝为刚性体时,上前牙的牙周膜静水压值小于毛细血管压的上限值.结论:弓丝形变对牙初始位移及牙周膜静水压影响较大.临床上可考虑使用刚性高的内收弓丝并减小内收力值,以降低牙根吸收风险.
作者:张娅;张翼;姜琴;王华桥;邱靓星;王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微课教学法用于牙体牙髓病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效果.方法:将20名牙体牙髓病学专业轮转住院医师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人,分别采用微课教学法、以授课为中心(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的传统教学法进行授课,通过考试和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考试成绩进行t检验.结果:微课组实践成绩、总成绩显著高于LBL组(P<0.05);理论成绩微课组高于LBL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认可微课的新颖性及灵活性,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但微课视频的制作水平有待提高.结论:采用微课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推广实施.
作者:邵丽娜;仇丽鸿;詹福良;薛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系统评价下颌偏斜患者髁突位置与个别正常髁突位置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所有关于下颌偏斜患者髁突位置的文章.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6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均为下颌偏斜患者与个别正常髁突位置对照的研究.其中,下颌偏斜患者122例,个别正常110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下颌偏斜组偏斜侧关节上间隙[MD=-0.38,95%CI(-0.74,-0.01),P=-0.04]、前间隙[MD=-0.72,95%CI(-0.99,-0.04),P<0.00001]均显著大于偏斜对侧;下颌偏斜组偏斜侧关节后间隙[MD=-0.35,95%CI (0.25,0.45),P<0.00001]显著小于偏斜对侧;与个别正常相比,偏斜组偏斜侧关节后间隙[MD=-0.58,95%CI(-0.88,-0.28),P=0.0002]偏斜对侧关节后间隙[MD=-0.30,95%CI(-0.59,-0.00),P=0.05]及关节前间隙[MD=-0.85,95%CI(-1.58,-0.13),P=0.02]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偏斜组偏斜侧[MD=-0.56,95%CI(-1.14,0.02),P=0.06]及对侧关节上间隙[MD=-0.58,95%CI(-1.27,0.10),P=0.10],偏斜组偏斜侧关节前间隙[MD=-0.05,95%CI(-0.35,0.46),P=0.8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颌偏斜患者偏斜侧髁突位置较偏斜对侧向后下移位.与个别正常(牙合)相比,下颌偏斜患者偏斜侧髁突位置向后移位.
作者:刘帅;赵震锦;赵瑞;郑雪松;王丽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不同控根附件在磨牙近中移动过程中的力学影响.方法:利用锥形束CT(CBCT)扫描获取上颌骨数据,采用Mimics 、Geomagic、Solidworks和Ansys等软件建立包括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及其牙周组织、隐形矫治器和不同控根附件的4个三维有限元模型,即模型A-无附件;模型B-颊侧垂直矩形附件;模型C-颊侧单个半圆柱形优化附件;模型D-颊侧双半圆柱形优化附件.模拟上颌第一磨牙在隐形矫治器作用下的近中移动.比较其周围牙周膜应力分布、位移模式和牙槽窝近中内表面应力分布.结果:颊侧双半圆柱形优化附件模型的近中牙周膜压力分布和近中牙槽窝应力分布广泛,旋转中心靠近根尖孔,其控根效果好.颊侧垂直矩形附件牙周膜近中面压力分布靠颊侧明显比靠腭侧广泛,颊侧位移旋转中心比腭侧明显靠近根尖孔,说明此附件对颊侧控根效果优于腭侧.单个颊侧半圆柱形优化附件的牙周膜受力及位移模式与无附件相比无显著差别,但位移大值更大.结论:添加控根附件后,增加了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的效率.颊侧双半圆柱形优化附件控根的作用优于传统矩形附件,但是所有的附件组合均使磨牙发生近中倾斜移动.
作者:曾红;王超;周建萍;吴艳;戴红卫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利用锥形束CT研究上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解剖形态,为临床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720例成人患者(18~67岁)的锥形束CT扫描图像,按年龄分为5组:18~28岁、29~38岁、39~48岁、49~58岁及>58岁组,分析上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数、根管类型、两根管口间距离、根管弯曲度、根尖到上颌窦底距离、左右同名牙的对称性等及与年龄的关系.采用SPSS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上颌第一前磨牙多为双根管(89.72%),根管类型以Ⅳ型常见(57.78%).上颌第二前磨牙单根管发生率(53.06%)略高于双根管(46.94%),根管类型以I型(53.06%)为主.左右同名牙牙根及根管数目多为对称分布.上颌前磨牙单根、双根管检出率随年龄变化而变化,两根管口间距离与根管类型关系密切.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颊舌向弯曲的根管检出率分别为32.53%和21.50%,存在S形复杂弯曲根管.16.69%的上颌第二前磨牙与上颌窦为关系密切型(d≤O.05 mm).结论:上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解剖结构复杂,左右同名牙呈对称性.根管形态、结构和类型存在增龄性变化,根管弯曲情况复杂,牙根与上颌窦关系密切.
作者:韦梦瑶;王晓丽;李雁;高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构建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SCAP)细胞膜片,并对其组织学形态和成骨/成牙本质分化性能进行研究,为SCAP细胞膜片应用于年轻恒牙牙髓再生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分离年轻恒牙第三磨牙牙乳头.进行SCAP原代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CAP表面标志物,茜素红S染色检测其成骨/成牙本质分化.取第3代SCAP,膜片诱导液连续培养14d,形成细胞膜片.对SCAP细胞膜片进行H-E染色,组织学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SCAP细胞膜片的细胞周期变化;实时定量PCR (qRT-PCR)检测细胞膜片中Runx2、ALP、Col-I基因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膜片Runx2、ALP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细胞周期检测和qRT-PCR基因检测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组织学H-E染色显示,SCAP细胞膜片由5~6层细胞组成,细胞量大,细胞之间排列紧密,且富含细胞外基质.SCAP细胞膜片细胞周期G2+S期所占比例较低,而G1期比例较高,提示SCAP细胞膜片增殖性能受到显著抑制(P<0.05).同时,qRT-PCR和Western印迹法结果显示,与SCAP相比,SCAP细胞膜片成骨/成牙本质分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结论:SCAP细胞膜片富含细胞外基质,且成骨/成牙本质分化能力高于单纯SCAP,SCAP细胞膜片应用于牙髓再生更具有优势.
作者:马学娟;刘雪梅;毕静;刘尧;陈旭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