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种植体型功能矫治器矫治过程中Beagle犬咬肌肌纤维类型的变化

孙旭容;林新平;操亚波

关键词:种植体, 功能矫治器, 咬肌
摘要:目的:观察种植体型功能矫治器引导Beagle犬下颌骨前移治疗过程中咬肌MyHC-Ⅰ表达量的变化,探讨种植体型功能矫治器矫治过程中咀嚼肌的适应性改建,为矫形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只7个月龄雄性Beagle犬分别在安装矫治器治疗后4、8、12周及拆除矫治器后4周(即16周)处死,取咬肌浅层中部组织做切片,用SABC法检测MyHC-Ⅰ在Beagle犬咬肌中的表达,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yHC-Ⅰ在对照组咬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1%,在4周实验组咬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43%(P<0.01),8周时达到大,而后逐渐减少.拆除矫治器后,咬肌中MyHC-Ⅰ的表达逐渐减少,直至与对照组水平接近.结论:种植体型功能矫治器前移下颌过程中咬肌MyHC-Ⅰ的表达出现明显变化,种植体型功能矫治器能明显促进咀嚼肌的适应性改建.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上颌窦侧壁开窗取出移位入窦腔内种植体1例报告

    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后,种植体移位入上颌窦内较少出现.本文报告1例经上颌窦侧壁开窗取出移位人上颌窦腔内的种植体病例,并对种植体移位原因、预防措施进行总结,以避免种植过程中出现种植体移位入上颌窦内.

    作者:周芹;朱震坤;孙睿男;马跃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泰州市海陵地区中学生错(牙合)畸形及矫治状况调查

    目的:调查泰州市海陵地区中学生错(牙合)畸形患病率及治疗情况.方法:设计统一调查表,以个别正常(牙合)和Angle错(牙合)分类法为标准,对泰州市海陵地区9018名中学生进行错(牙合)畸形患病率及治疗情况调查.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泰州市海陵地区中学生错(牙合)畸形患病率为69.38%,错(牙合)畸形构成以安氏Ⅰ类多,安氏Ⅱ类居中,安氏Ⅲ少,但错(牙合)畸形矫治率较低.结论:泰州市海陵地区应加强正畸知识宣传,进一步提高正畸治疗普及率.

    作者:李文艳;冯莉;唐兵;段义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种植体型功能矫治器矫治过程中Beagle犬咬肌肌纤维类型的变化

    目的:观察种植体型功能矫治器引导Beagle犬下颌骨前移治疗过程中咬肌MyHC-Ⅰ表达量的变化,探讨种植体型功能矫治器矫治过程中咀嚼肌的适应性改建,为矫形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只7个月龄雄性Beagle犬分别在安装矫治器治疗后4、8、12周及拆除矫治器后4周(即16周)处死,取咬肌浅层中部组织做切片,用SABC法检测MyHC-Ⅰ在Beagle犬咬肌中的表达,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yHC-Ⅰ在对照组咬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1%,在4周实验组咬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43%(P<0.01),8周时达到大,而后逐渐减少.拆除矫治器后,咬肌中MyHC-Ⅰ的表达逐渐减少,直至与对照组水平接近.结论:种植体型功能矫治器前移下颌过程中咬肌MyHC-Ⅰ的表达出现明显变化,种植体型功能矫治器能明显促进咀嚼肌的适应性改建.

    作者:孙旭容;林新平;操亚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纳米银颗粒联合氢氧化钙对饥饿期粪肠球菌生物膜的作用

    目的:将氢氧化钙和纳米银联合,探讨其对饥饿期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抑制效果.方法:使用256个牙根样本建立饥饿期粪肠球菌生物膜体外模型,使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结晶紫染色法测定不同药物[Ca(OH)2+AgNP,Ca(OH)2,AgNPy不同作用时间(1、7d)对饥饿期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抑制效果.以灭菌水作为实验对照组.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d和7d时,Ca (OH)2+AgNP对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抑制效果强于Ca (OH)2和AgNP;同时,AgNP对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抑制效果显著强于Ca(OH)2.Ca(OH)2在7d时对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抑制效果强于1d时;Ca(OH)2+AgNP和AgNP在7d和1d时对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抑制效果无显著差异.结论:纳米银颗粒联合氢氧化钙对饥饿期粪肠球菌生物膜具显著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富华;李矛;韦智君;赵兵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MTA对胎鼠颅骨细胞表达4种标志性蛋白mRNA与细胞培养环境的关联研究

    目的:探讨MTA对胎鼠颅骨细胞标志性蛋白Cbfa1、ALP、Col-Ⅰ和BGPmRNA表达及细胞培养环境中钙、磷元素变化的关联及影响.方法:采用2种酶混合多次消化,获得原代胎鼠颅骨细胞,将细胞与MTA共培养.采用RT-PCR技术检测Cbfα1、ALP、Col-Ⅰ和BGPmRNA在第4、7、14、21天时的表达变化,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每2d检测细胞外钙、磷元素的含量.采用SPSS 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4天时,p3-含量显著降低(P<0.05),此时,MTA组ALPmRNA的增幅大,峰值为对照组的40倍;第14~18天,Ca2+、p3-含量再次显著降低时(P<0.05),MTA组先是BGPmRNA的增幅大,约为对照组的7.71倍;后是CbfαlmRNA增幅大,约为对照组的7.38倍.各时间点Col-Ⅰ mRNA的增幅低.结论:p3-含量的变化可能是MTA促进胎鼠颅骨细胞体外矿化的启动因素,当Ca2+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将大幅度加速矿化进程;同时调节ALPmRNA、BGPmRNA、Col-Ⅰ mRNA与CbfαlmRNA的表达,这可能是MTA利于骨质形成的关键.

    作者:郑钧元;何俐;胡图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安氏Ⅱ类1分类和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中切牙区牙槽骨的三维形态分析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成像测量正常(牙合)及安氏Ⅱ类1分类和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分析其三维结构以及与牙根的关系,评价其对正畸计划制订及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正常(牙合)患者、20例安氏Ⅱ类1分类和20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拍摄治疗前CBCT影像,通过INVIVO 5.0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上切牙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利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除安氏Ⅱ类2分类腭侧根尖牙槽骨厚度与正常(牙合)相比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组数据之间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正畸治疗中应综合考虑牙位置与牙槽骨形态的相互关系,不可过度依赖牙移动来代偿骨性不调,避免不恰当的牙移动导致牙根吸收、牙槽骨附着降低、骨开窗、骨穿孔等不良反应.

    作者:夏文倩;顾永佳;高美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酸蚀方法对非龋性硬化牙本质黏结强度的影响

    目的:测试不同酸蚀方法处理非龋性硬化性牙本质对黏结强度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牙颈部具有典型楔状缺损的前磨牙共30颗,随机分为2大组,分别应用全酸蚀黏结系统AdperTM Single Bond2 (ASB2)与自酸蚀黏结系统AdperTM Easy one(AEO),每大组各分为3个亚组(ASB21、ASB22、ASB23、AEO1、AEO2、AEO3),每亚组5颗牙.其中,ASB21组:磷酸处理15s后ASB2处理15s,ASB22组:磷酸处理30 s后ASB2处理15s,ASB23组:磷酸处理15s后ASB2处理30 s;AEO11组:AEO1处理20 s;AEO2组:AEO处理40 s;AEO3组:磷酸处理15s后AEO处理20s.进行树脂充填后,室温下放入蒸馏水中24 h后取出,制作成黏结面积为1 mm2的哑铃型试件,微力材料试验机测量各试件的微拉伸黏结强度.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各组微拉伸黏结强度依次为AEO3组>ASB22组>ASB23组>ASB21组>AEO2组>AEO1组,AEO3组的黏结强度高,AEO1组低,差异显著(P<0.05);ASB22组黏结强度低于AEO3组高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全酸蚀黏结系统.加倍延长磷酸处理时间,黏结强度增加.使用自酸蚀黏结系统,联合磷酸处理或延长自酸蚀黏结剂处理时间,均会使黏结强度增加.其中,磷酸处理硬化性牙本质15s联合自酸蚀黏结剂处理20s获得的黏结强度高.无论使用全酸蚀系统或自酸蚀系统,磷酸处理硬化性牙本质15s联合自酸蚀黏结剂处理20 s获得的强度好,单独使用自酸蚀黏结系统黏结强度差.

    作者:刘可乐;张晓芳;魏鑫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单侧有多种症状的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双侧关节锥形束CT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单侧有多种症状的颞下颌关节紊乱(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成像上可能存在差异的参考层面,为TMD诊断和对比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仅一侧TMJ有多种症状的TMD患者(不含仅有一种症状的病例)50例,通过CBCT三维成像和重建,观察比较同一患者两侧TMJ重建后横断面的水平角;平行于髁突长轴的斜位关节间隙、髁突长轴径值、髁突垂直角;垂直于髁突长轴的斜位与矢状位的关节结节斜度、关节窝深度和关节间隙,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每例患者上述各测量指标进行两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两侧TMJ在矢状位60°关节间隙时的测量值差异显著(P<0.05),平行位120°关节间隙、矢状位90°关节间隙时的测量值差异显著(P<0.01),其余测量值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单侧有多种症状的TMD患者,矢状位或垂直位是较易观察到两侧关节有差异的位置,在这一层面重建意义较大.

    作者:韩奕诗;李岩峰;吕源;郭晓倩;王照五;刘斌;刘燕;韩卫丽;胡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9年间患者HIV抗体筛查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近9年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患者中HIV抗体筛查现状和特征,对口腔医疗机构艾滋早期识别和防控提出管理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抗体筛查发现的HIV感染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005-2013年间共对68562例口腔病患者进行HIV抗体筛查,发现HIV感染病例31例,HIV筛查阳性率为0.045%.其中男25例,女6例;感染者以20~40岁青、中年为主,占61.29%;职业以从事商业服务为主,多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性传播途径占74.19%,其中男男同性恋占34.78%.感染者多在门诊科室发现,其中口腔黏膜科发现比例高,占70.97%.结论:口腔专科医院HIV感染筛查阳性率略低于综合医院,应加强医务人员艾滋防控意识,加大对高危科室如口腔黏膜病科、牙周病科就诊患者的HIV筛查力度、扩展筛查范围,提倡主动开展艾滋检测咨询服务.

    作者:丁建芬;邱娟;沈曙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烤瓷牙修复对龈沟液内IL-23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IL-23在牙周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烤瓷牙修复对牙周组织中IL-2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正常组10例,牙龈炎组14例,烤瓷熔附金属全冠(PFM)牙龈炎组14例和PFM牙周炎组14例病例,采用Florida牙周探针探查各受试牙,记录临床指标(GI、SBI、AL、PD)后采集龈沟液,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龈沟液中IL-23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组龈沟液中IL-23表达水平(227.047±29.880)pg/mL低于炎性组,PFM牙周炎组(511.327±138.846)pg/mL高于PFM牙龈炎组(347.359±218.260)pg/mL(P<0.05),较牙龈炎组(330.353± 196.266) pg/mL差异显著(P<0.01);IL-23的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GI、SBI、AL、PD)间呈正相关关系(Peaaron相关系数r>0.4,P<0.05),PFM牙龈炎组牙周破坏程度重于牙龈炎组,AL有显著差异(P<0.05),PD差异显著(P<0.01),且PD与IL-23表达水平变化关系为密切,差异为显著(Pearson相关系数r>0.5,P<0.01).结论:IL-23在牙周炎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烤瓷牙修复加重牙周组织破坏并影响IL-23表达水平.

    作者:方絮;靳赢;高科北;王玉;林晓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常州地区人群上颌窦内提升中的窦底骨性分隔的锥形束CT研究

    目的:研究常州地区人群上颌窦底骨性分隔的发生率、部位和形态学特点,探讨上颌后牙缺失与骨性分隔的关系,以及对上颌窦内提升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124例研究对象,于术前拍摄锥形束CT(CBCT)并生成相关数据,以NNT软件测量,获取上颌窦底骨分隔的数据,利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4例患者中,42例(33.87%)存在上颌窦骨性分隔;248个上颌窦中,68个存在骨性分隔(27.42%),其中45个骨性分隔出现于上颌窦中部(66.18%),15个出现在后部(22.06%),8个出现在前部(11.76%).窦分隔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及是否缺牙无关.结论;通过CBCT可以观察到上颌窦底骨性分隔的位置、形态,大限度地预判手术的难易程度,提高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成功率.

    作者:陈敏箴;解永富;谢慧;汪国海;何家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瑞芬太尼与右美托咪啶对口腔颌面外科全麻苏醒期的影响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与右美托咪啶对口腔颌面外科全麻苏醒期的影响.方法: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 ~65岁,随机分为3组:瑞芬太尼组(R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在手术结束10 min前,R组予以持续TCI输注瑞芬太尼,血浆浓度为1.5 ng/mL;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5 μg/kg;C组给予生理盐水.观察3组患者苏醒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Ramsay镇静评分、呛咳人数、躁动人数、拔管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使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组和D组心率、平均血压在拔管时显著低于C组(P<0.05);R组和D组Ramsay评分在拔管后5、10min显著高于C组,且D组显著高于R组(P<0.05);R组和D组发生呛咳和躁动的人数均显著低于C组(P<0.05),3组患者拔管时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瑞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均可明显减轻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患者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减少呛咳和躁动,不延长拔管时间.右美托咪定较瑞芬太尼在苏醒期间能提供更长时间的镇静作用.

    作者:陈佳伟;吕翔;张凌;陈志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35例股前外侧游离皮瓣血管危象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的可能原因,探讨影响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成功率的因素,为进一步提高皮瓣移植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05年9月-2012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的患者,记录皮瓣危象发生的时间、危象类型及抢救结果.计算皮瓣移植成功率、皮瓣危象发生率、危象抢救成功率等.应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812块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成功率为97.8% (794/812).发生血管危象者35块,抢救成功17块,坏死18块.35块发生血管危象的皮瓣中,静脉危象31块(88.6%)、动脉危象4块(11.4%).术后16h内皮瓣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术后16h以后的抢救成功率(70.6%:27.8%,P=0.011),静脉危象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动脉危象的抢救成功率(51.6%:25.0%,P=0.316),但差异无显著性.穿支血管受损是导致股前外侧皮瓣危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早期发现并及时手术探查是提高皮瓣危象抢救成功率有效的方法.针刺出血试验是目前判断皮瓣危象发生与否及危象类型准确的临床观察方法.也是目前判断皮瓣危象发生与否及危象类型的金标准.

    作者:任振虎;吴汉江;谭宏宇;王铠;龚朝建;张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下颌前导矫形与单纯拔牙矫治骨性Ⅱ类错(牙合)中相关软组织角度测量与分析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对软组织侧貌角度的分析,评价前导矫形联合固定矫治器与单纯拔牙对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骨性错(牙合)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1例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错(牙合)伴下颌后缩的病例.其中,18例采用Ⅰ期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联合Ⅱ期固定矫治,13例采用传统的单纯拔牙后直丝弓矫治进行治疗.在治疗前、Twin-Block矫治完成后以及全部固定矫治结束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软组织侧貌角度测量分析.使用SPSS15.0软件包比较前导矫形组、单纯拔牙组治疗前、后的组内差异以及2组的组间差异.结果:2组中,软组织面角、全面凸角、下唇角、上下唇角治疗后均有明显变化.前导矫形组中,面凸角、上下唇基角以及下唇基角治疗前、后差异显著;而单纯拔牙组中,上唇角、Z角治疗后有明显变化.前导矫形组下唇颏唇沟部软组织与鼻底之间的改变大于拔牙组.而拔牙组的上唇软组织改变大于前导矫形组,2组间上唇角、上下唇基角治疗前后差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导矫形联合固定矫治与单纯拔牙固定矫治相比,在治疗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的患者中,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的应用更有利于面下1/3软组织侧貌的改善.

    作者:宫耀;李佩伦;汪虹虹;于泉;魏斌;沈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低聚合收缩树脂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采用低聚合收缩树脂FiltekTM P90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2例患者、共180颗楔状缺损患牙,采用自身对照设计,随机选择每例患者的一侧患牙为实验组,采用FiltekTM P90树脂充填;对侧同名牙为对照组,直接采用FiltekTM Z350 XT树脂充填.对所有楔状缺损修复体于修复后半年、1年进行对比观察.采用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直接临床评价系统(USPHS)比较2组修复体的质量,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评价FiltekTM P90树脂充填楔状缺损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半年复查,实验组成功率为96.55%,对照组为95.40%.治疗后1年复查,实验组成功率为94.05%,对照组为90.48%.半年及1年复查结果显示,在成功率、固位、边缘着色、边缘密合性、表面形态、色泽协调性、继发龋、牙髓反应等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ltekTM P90树脂充填楔状缺损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瑶;葛雯姝;刘畅;曹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埋伏上颌中切牙牵引萌出前、后牙根形态的变化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观察埋伏上颌中切牙牵引萌出前、后牙根形态的三维变化,探讨埋伏上颌中切牙牵引萌出的时机.方法:对10例经曲面体层片确诊的上颌埋伏中切牙拍摄CBCT进行精确定位,进行外科开窗和正畸牵引萌出,排齐牙列,治疗后拍摄CBCT图像对牵引效果和牙根发育进行评估.结果:10例埋伏上颌中切牙均成功牵引到位,牵引前牙根已发育完成的4例埋伏牙牙根形态未发生变化;而牵引前牙根未发育完成的6例埋伏牙在治疗过程中牙根继续发育,弯曲度和长度均有改善.结论:埋伏上颌中切牙在牙根尚未发育完成前进行牵引萌出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董宏伟;许世梃;俞殷隽;梁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氢氧化钙对根尖周成骨细胞IL-6、TNF-α表达的影响

    目的:检测氢氧化钙置于根管不同位置根尖周pH值变化及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ynomonasl endodontics,P.e)刺激成骨细胞IL-6、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140颗无菌人单根管离体牙,根管预备后随机分为6个实验组(每组20个样本)和1个对照组(20个样本).1~3组分别将手调氢氧化钙糊剂封入根管下1/2、根管上1/2和髓室,4~6组将Apexcal封入根管下1/2、根管上1/2和髓室,对照组不封药.每组随机选取10颗离体牙置于P.e悬液中,于封药后3、7 d测量各组根尖周区细菌对MC3T3-E1细胞IL-6、TNF-α表达的影响.每组剩余10颗离体牙置于蒸馏水中,检测封药后3、7、14、21d根尖周pH值变化.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种氢氧化钙封入根管不同位置后,随着时间延长,根尖周pH值升高;14 d时达到高峰.手调氢氧化钙糊剂充填髓室组根尖周pH值升高程度与其他实验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根尖周P,e菌液预处理的MC3T3-E1细胞IL-6、TNF-α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各实验组间IL-6、TNF-α表达量无显著差异.结论:氢氧化钙糊剂封入根管不同部位均使根尖周pH升高,抑制根尖周P.e刺激成骨细胞表达IL-6、TNF-α.

    作者:孟令娇;仇丽鸿;于雅琼;郭佳杰;詹福良;张凌;张晓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心理干预对不同人格患者正畸疼痛的缓解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不同心理干预措施对不同人格患者正畸治疗性疼痛的缓解疗效是否具有差异.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300例样本分为5组:空白组、认知组、音乐组、放松组、暗示组.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评估受试者的人格类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受试者在不同心理干预情况下,不同时间点的疼痛强度.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不同时间点的VAS值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①认知组、音乐组、放松组、暗示组较空白组疼痛值低(P<0.001);②对外倾稳定型患者,音乐组疼痛值较其他组低(P<0.01);③对外倾不稳定型患者,暗示组疼痛值较认知组低(P<0.05);④对内倾稳定和内倾不稳定型患者,认知组、音乐组、放松组、暗示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认知疗法、音乐疗法、放松疗法、暗示疗法均能有效缓解正畸治疗性疼痛;②对于外倾稳定型正畸患者,推荐音乐疗法干预正畸疼痛;③认知疗法适用于其他人格类型患者进行正畸疼痛控制.

    作者:郑茜;张利华;黄丽;王光平;袁小平;徐晓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动物模型在排龈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介绍一种有效的排龈教学改良方式,并评价其在口腔修复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以期实现高效提高口腔医学生临床排龈水平的终目标.方法:首先建立猪和乳牛(6个月龄以下)动物模型,22名拥有5年以上修复科临床经验的口腔医师分别在2种动物模型上排龈,使用SPSS 19.0软件包对两者牙龈环境的仿真程度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为改良排龈实验课教学提供参考.随后,80名即将参与修复科临床实习但未接受排龈教学的学生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A组)在接受传统教学(即课堂教学模式)之余,再接受本教学改良方式(利用动物模型进行排龈训练);而对照组(B组)仅接受传统教学方式.评价所有学生进入实习期后的排龈效果及终印模质量,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2组学生的排龈结果进行x2检验.结果:猪、乳牛2种动物模型与人牙龈环境均有一定相似度,两者仿真度无显著差异(P>0.05).进入临床实习后,A组学生的排龈效果及终印模质量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将动物模型应用到排龈实验课程中,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排龈技术水平.

    作者:蔡和;杨曙瑛;曾永香;秦汉;胡杉杉;王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玻璃纤维体积含量对纤维增强复合体弯曲性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玻璃纤维体积含量对纤维增强型复合体抗弯曲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改变预浸树脂基体中纤维粗纱股数,改变光固化纤维增强复合体中玻璃纤维的体积含量,利用三点弯曲实验检测不同纤维体积含量时纤维增强型复合体的弯曲性能,终确定佳纤维体积含量比.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纤维体积含量为60.4%时,复合材料的三点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达到大.结论:复合体的弯曲性能随玻璃纤维含量的增加而提高,达到峰值后,再增加纤维含量,弯曲性能反而下降.

    作者:杨婕;谢海峰;宋鑫;刘梅;章非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上海交通大学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