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DTA预处理法对树脂黏结强度的影响

李婷婷;孙敏敏;康钧棠;孙喆

关键词:硬化牙本质, 乙二胺四乙酸, 自酸蚀
摘要:目的:将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预处理硬化牙本质法用于临床病例,与常规树脂黏结法进行自身对照,通过临床随访,评估预处理前、后的树脂黏结修复效果.方法:选择12例至少同时具有一对典型牙颈部楔状缺损且达Ⅲ级以上硬化牙本质的患者,以随机分配原则对患牙进行分组.实验组先以EDTA处理硬化牙本质表面,再行自酸蚀树脂黏结,对照组则直接行自酸蚀树脂黏结.采用双盲法以USPHS树脂修复评价标准分别在术后即刻、第6个月与第12个月进行随访评估,采用SAS 8.02软件包进行两样本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结果:第6个月和第12个月时,实验组的治疗效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颈部楔状缺损表面的硬化牙本质经EDTA预处理后,能改善其树脂黏结强度,减少充填体边缘染色、边缘缺损及表面质地缺陷等的发生.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下颌第一前磨牙4根管1例报告

    下颌第一前磨牙由于根管形态比较复杂,牙根的变异情况较多,多根管的发生率较高,被认为是具挑战性的牙位.本文报告1例4根管的下颌第一前磨牙病例.在牙体牙髓病治疗过程中,识别出根管解剖结构的变异,对于良好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复杂的变异根管可以通过牙科手术显微镜仔细查找.在根管超声荡洗后,根管充填可以使用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充填时可配合使用高密度根管封闭剂,如AH-Plus,这样可以使具有流动性的根管封闭剂到达未预备的根管狭窄区域,从而达到根管系统佳的机械与化学清理.

    作者:刘昕阳;詹福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互助教学模式在循证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同伴互助教学模式在循证口腔医学教学中的作用.方法:将411名参加循证口腔医学课程的学生按照1:5的原则随机分为互助教学模式组(n=75)和传统教学模式组(n=326).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传统循证口腔医学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互助教学模式除课堂理论教学外,将学生分成互助学习小组,指配学生导师,通过共同学习的方法完成教师指定的研究任务.通过期末考试、调查问卷、数据库检索所发表的论文评估教学效果.采用STATA 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互助教学模式组学生成绩平均比传统教学组高出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互助教学能够明显提高学生对循证口腔医学课程的积极程度和满意度(P<0.05);同时,对学生使用循证口腔医学方法、参与循证口腔医学研究均有正面影响(P<0.05).2组学生在今后是否愿意继续进行循证口腔医学研究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在发表论文方面,互助教学模式组的学生发表循证口腔医学研究论文的比例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组(P<0.05).结论:互助教学模式对循证口腔医学教学有积极作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并对学生使用循证口腔医学方法、参与循证口腔医学研究有正面影响,并能帮助学生通过循证口腔医学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作者:李春洁;华成舸;陈娥;李莎;史宗道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环孢素A对大鼠牙龈成纤维细胞TGF-β/Smad3通路的影响

    目的:体外实验研究环孢素A (cyclosporine A,CsA)对大鼠牙龈成纤维细胞TGF-β/Smad3通路的影响,探讨CsA所致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发生机制.方法:使用CCK-8法观察100、200、400和800 ng/mL CsA对大鼠牙龈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00 ng/mL CsA作用下,牙龈成纤维细胞中TGF-β1、Smad3和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变化;蛋白免疫印迹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TGF-β1、Smad3、p-Smad3和Ⅰ型胶原的蛋白表达变化.细胞划痕实验观察200 ng/mL CsA对牙龈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鼠牙龈成纤维细胞在200 ng/mL CsA作用下,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明显增强;200 ng/mL CsA显著上调牙龈成纤维细胞中TGF-β1和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提示,TGF-β1、p-Smad3和Ⅰ型胶原的表达同样显著上调.结论:CsA可能通过激活牙龈成纤维细胞的TGF-β/Smad3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牙龈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胶原分泌,导致牙龈增生.

    作者:陈佳露;余优成;龚逸明;杨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 (TIAM1)的高表达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均有报道,但其在口腔鳞癌的表达却少有研究,本文旨在探讨TIAM1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0例口腔鳞癌组织及2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TIAM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IAM1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1.25%)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10.00%);口腔鳞癌组织中TIAM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而与病理分级(P=0.019)、不同临床分期(P<0.001)、淋巴结转移(P=0.004)显著相关.结论:TIAM1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林璐;游镜民;钱韵梅;韩影;熊浩峰;苏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军队门诊正畸患者心理感受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目的:探讨军队门诊患者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心理感受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方法:选取正在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军人及其家属患者95例,采用口腔治疗满意度量表(dental visit satisfaction scale,DVSS)和医患关系量表(orthodontist-patient relationship scale,OPRS)进行问卷调查,并分别按照身份、性别、年龄和疗程进行分组比较.对获得的数据使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相关分析、逐步回归等统计分析.结果:除了疗程在6~18个月组外,其余各疗程患者的心理感受均与医患关系之间显著相关(P<0.01).军队门诊口腔正畸患者治疗满意度与医患关系两者相关系数r=0.610(P<0.001).在9种军队门诊患者心理感受中,有5种显著影响医患关系(3种为正相关,2种为负相关).结论:患者心理感受与医患关系密切相关,相互促进.临床医师要提高医疗质量,加强服务水平,重视患者的心理及社会需求.

    作者:万荣;韩迎星;郭莉;郭家平;高群;黄实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微种植体和J钩在上颌前突患者矫治中的支抗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微种植体和J钩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中的支抗效果.方法:31例安氏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成人患者,根据患者的选择分为微种植体支抗组17例,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滑动法关闭上颌拔牙间隙和压低下颌磨牙;J钩组14例,采用滑动法结合J钩高位牵引及Ⅱ类颌间牵引关闭拔牙间隙.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采用SPSS 16.0软件包比较2组间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后2组间SNB、ANB、MP-FH、U1-Y、U6-Y、L6-MP、NLA、UL-Y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SNA、U1-SN、U1-X、U6-X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中,微种植体较J钩的支抗作用更强,同时可以压低下颌磨牙,更有利于Ⅱ类面形的改善.

    作者:吴欣;刘国元;蒋勇联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慢性牙周炎合并冠心病患者龈沟液及血清IL-8、IL-10的含量及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牙周炎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龈沟液和血清中IL-8、IL-10的含量,分析慢性牙周炎与冠心病形成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经盘锦市中心医院和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脏内科确诊并伴牙周炎的冠心病患者(A组)30例,单纯慢性中重度牙周炎患者(B组)25例,健康志愿者(C组)30例.记录探诊出血指数、探诊深度;抽取血清及龈沟液,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分析慢性牙周炎与冠心病形成的相互关系.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IL-8、IL-10与牙周指标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A组、B组患者探诊出血指数和探诊深度显著高于C组(P<0.05).A组、B组与C组相比,龈沟液及血清中IL-8含量显著降低,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牙周炎和冠心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IL-8和IL-10可能与冠心病和牙周炎的发病有关.

    作者:邴秀娟;孙晓菊;沈国函;谢洪;马铭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雌激素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

    目的:应用17β雌二醇(E2)作用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其对干细胞体外诱导成脂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成脂诱导过程中加入109mol/LE2进行干预,采用油红O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等方法检测E2对干细胞脂向分化能力的影响.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9mol/L E2能显著抑制大鼠BMSCs内脂滴形成,并使成脂相关基因(C/EBPα、C/EBP β、PPAR γ、aP2及ARDP)表达显著降低,PPAR γ及ARDP蛋白表达下降.结论:10-9 mol/L 17 β雌二醇能显著抑制大鼠BMSCs成脂向分化.

    作者:王洁;欧阳宁鹃;张鹏;代庆刚;房兵;江凌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牙漂白后酪蛋白磷酸多肽-无定形磷酸钙局部处理对正畸托槽抗剪切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牙漂白后局部使用酪蛋白磷酸多肽-无定形磷酸钙(CPP-ACP)表面处理对正畸托槽抗剪切力的影响.方法:100颗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前磨牙随机分为5组,每组20颗,采用以下不同方法进行处理.①未处理;②10%过氧化脲漂白剂;③38%过氧化氢漂白剂;④10%过氧化脲漂白剂+CPP-ACP;⑤38%过氧化氢漂白剂+CPP-ACP.5组样本使用全酸蚀黏结剂与金属托槽黏结后进行抗剪切强度测试,同时记录黏结剂残留指数.采用SPSS 13.0软件包中的ANOVA和Bonferroni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2组(10%过氧化脲)和第3组(38%过氧化氢)托槽的抗剪切强度分别为(12.45±3.18) MPa和(12.68±3.60) MPa,较未处理组(20.39±4.83) MPa显著下降(P<0.05).CPP-ACP处理后,第4组(10%过氧化脲+CPP-ACP)和第5组((38%过氧化氢+CPP-ACP)的抗剪切强度较第2组和第3组均略有上升,差异无显著性(P>0.05).CPP-ACP表面处理后,第4和第5组的黏结剂残留指数较第2组和第3组无显著改变.结论:漂白剂表面处理降低了正畸托槽的抗剪切力,而漂白剂联合CPP-ACP表面处理未进一步降低正畸托槽的抗剪切力,提示牙漂白后,局部使用CPP-ACP对正畸托槽的黏结强度影响较小.

    作者:陆静;丁小军;于晓萍;龚逸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EDTA预处理法对树脂黏结强度的影响

    目的:将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预处理硬化牙本质法用于临床病例,与常规树脂黏结法进行自身对照,通过临床随访,评估预处理前、后的树脂黏结修复效果.方法:选择12例至少同时具有一对典型牙颈部楔状缺损且达Ⅲ级以上硬化牙本质的患者,以随机分配原则对患牙进行分组.实验组先以EDTA处理硬化牙本质表面,再行自酸蚀树脂黏结,对照组则直接行自酸蚀树脂黏结.采用双盲法以USPHS树脂修复评价标准分别在术后即刻、第6个月与第12个月进行随访评估,采用SAS 8.02软件包进行两样本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结果:第6个月和第12个月时,实验组的治疗效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颈部楔状缺损表面的硬化牙本质经EDTA预处理后,能改善其树脂黏结强度,减少充填体边缘染色、边缘缺损及表面质地缺陷等的发生.

    作者:李婷婷;孙敏敏;康钧棠;孙喆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微弧氧化处理对钛表面MC3T3-E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使用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 MAO)方法对纯钛圆片进行表面处理,观察其对MC3T3-E1成骨前体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使用分级电压增强过程对纯钛试件进行MAO处理,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试样表面形态.测量不同表面的接触角.MC3T3-E1细胞接种于试样表面并进行体外培养,MTT法检测60、120 min不同表面的细胞黏附量;培养4h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附着细胞的骨架蛋白;24、72、120和168 h后,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培养第16天,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细胞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AO处理后,可在纯钛表面形成一层多孔氧化层,MAO钛表面水和甘油的接触角显著小于抛光钛表面.在2个时间点,细胞在MAO钛表面的黏附均高于抛光钛表面.肌动蛋白染色提示,在MAO钛表面,细胞伸展良好.从培养第72 h开始,细胞在MAO钛表面的增殖略高于抛光钛表面,但差异无显著性.qPCR结果表明,RUNX2和ALP基因的mRNA水平在MAO钛表面和抛光钛表面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结论:MAO处理可促进MC3T3-E1细胞在纯钛表面的早期黏附,但RUNX2和ALP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作者:李玉梅;查年保;马威;赵铱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3种唾液采集方法对唾液分泌的影响

    目的:比较采集唾液样品的3种方法对唾液分泌的影响,筛选较优的方法以便用于后续研究.方法:55名年轻健康志愿者分别以EP管自然流取法、口中转动棉柱法和口中咀嚼棉柱法采集酸刺激前、后的唾液样品,检测唾液流率、唾液淀粉酶(salivary alpha-amylase,sAA)活性及其酸刺激前、后的比值,为优选采集唾液方法提供依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P管自然流取法与口中转动棉柱法的唾液流率比值、sAA活性比值及单位时间总sAA活性比值显示各指标在酸刺激后均升高,指标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且各指标酸刺激后升高的检出率较为接近.其中以口中转动棉柱法有结果客观、可平行采集足量唾液的优势;而口中咀嚼棉柱法的结果与前2种方法差异较大,各指标比值升高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前两者,且未能准确反映健康人酸刺激后sAA活性升高的现象.结论:根据3种唾液采集方法比较的结果,在研究酸刺激前后唾液分泌改变时,建议选用口中转动棉柱法.

    作者:王丽辉;林传权;杨龙;李茹柳;陈龙辉;张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腮腺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弹性成像表现

    目的:探讨腮腺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弹性成像表现.方法:分析43例(48个病灶)腮腺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弹性成像表现,将图像分为0~Ⅳ级,并与病理结果作对比.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性病灶组弹性分级81.1%(30/37)为Ⅰ~Ⅱ级,而恶性病灶组弹性分级72.7%(8/11)为Ⅲ~Ⅳ级.2组病灶的弹性分级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腮腺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弹性图具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腮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作者:李慧敏;马锴;胡元平;陈丽霞;周平心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导杆式矫治器在治疗上颌埋伏易位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导杆式矫治器治疗上颌尖牙-第一前磨牙易位时矫治力学方向和支抗装置设计的作用.方法:对5例上颌尖牙-第一前磨牙易位病例采用导杆式矫治器联合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首先在尖牙牙冠粘结舌侧扣,导杆式矫治器末端牵引钩用弹力线牵引上颌易位尖牙,使尖牙水平及颊侧移动;之后不断调整末端牵引钩的位置,使尖牙移动避开第一前磨牙牙根干扰.当尖牙牙冠绕过第一前磨牙牙根后,逐渐牵引易位尖牙向正常位置移动,去除矫治器牵引钩,以直丝弓技术预备尖牙间隙.当尖牙排齐后,利用控根辅弓调整尖牙根的颊腭侧位置.终调整咬合关系.结果:5例患者易位尖牙均牵引至正常位置,牙髓活力正常,牙周组织良好,牙根无明显吸收.平均治疗时间30个月.结论:导杆式矫治器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上颌尖牙-第一前磨牙易位时,矫治力方向设计和支抗控制方面有独特优点,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徐卿朝;孙浩;林燕;王秀颖;胡荣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广西儿童龋病发病趋势和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纵向观察广西儿童的龋病变化趋势,分析龋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经济水平高、中、低,选取广西桂林、百色、北海3个城区及所属县为研究地点,建立3、6、12岁3个年龄组的纵向队列,采用问卷调查和口腔健康检查收集数据,连续3年(2011-2013年).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1-2013年3岁组儿童乳牙患龋率分别为53.2%、68.7%、79.1%,增长速度为48.6%,龋病发病率由55.9%增至61.2%;6岁组恒牙患龋率分别为8.6%、21.6%、48.0%,增长速度为458.1%,龋病发病率从15.6%增至36.6%;12岁组恒牙患龋率分别为52.8%、60.2%、71.3%,增长速度为35.0%,龋病发病率由26.1%增至46.9%.儿童新增龋比例与喝碳酸饮料、吃糖果/巧克力、吃饼干等甜点的频率、刷牙后或睡前是否吃甜食、家长是否帮孩子刷牙、儿童照顾类型、刷牙次数、含氟牙膏使用情况有关.结论:广西儿童龋病发展较快,应采取对应措施,改善儿童口腔健康状况.

    作者:庞鸣;曾晓娟;唐芊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细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感染的类型、相关原因,分析感染细菌种类及耐药性.方法:连续收集2007年12月-2012年12月华西口腔医院出现术后感染的53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使用Excel表格和SPSS 21.0软件包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手术时间、手术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术后感染的细菌种类及耐药性.结果: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感染患者以恶性肿瘤患者为主,手术时间和手术类型对手术后感染的影响较大,感染细菌包括G+菌(59.5%)和G-菌(40.5%),前者以化脓性链球菌为主,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敏感,但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是多重耐药菌,给感染控制带来困难.结论:临床上应进行必要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加强多重耐药菌的预防监测,从而提高术后感染控制率.

    作者:杨文宾;李春洁;李龙江;生苏睿;齐舒群;潘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牙周炎患者血清MMP-9、MMP-7以及MCP-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以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9例患者,均来自辽宁省人民医院,将其分为3组,A组(健康组)32例,B组(牙周炎组)31例,C组(牙周炎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66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稳定,将C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者分为C1组(30例),不稳定者为C2组(36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牙周临床检查,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MMP-9、MMP-7、MCP-1水平.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间年龄、性别、饮酒史及吸烟史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0.05).牙周基本状况比较:B组较A组差,C组较B组差,C2组较C1组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血清MMP-9、MMP-7及MCP-1水平比较,C组显著高于B组和A组,B组显著高于A组,C2组显著高于C1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MP-9、MMP-7、MCP-1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级别相关(分别是r=0.989,P<0.05;r=0.605, P<0.05;r=0.389,P<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MMP-9、MMP-7和MCP-1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相关,牙周炎患者血清中MMP-9 、MMP-7以及MCP-1水平的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呈负相关.作为研究牙周炎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中介因子,选择MMP-9和MCP-1优于MMP-7.

    作者:李峰;孙晓菊;谢洪;王云;张英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颈部肿块817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颈部非甲状腺、非唾液腺肿块病种分布规律,提高颈部肿块的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0-2013年间收治的经病理明确诊断的817例非甲状腺、非唾液腺颈部肿块病例.结果:817例颈部肿块中,炎性肿块236例,占28.89%;先天性肿块276例,占33.78%;良性肿瘤99例,占12.11%;恶性肿瘤中原发性80例,占9.79%,转移性126例,占15.42%,其相关临床特征各异.结论:颈部肿块病变形式多样,掌握其发病特点和规律,充分完善各项检查,多参数综合分析,可提高确诊率.

    作者:方雪;杨学财;尚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含诺华敏的脱敏剂与氟化物涂膜联合堵塞牙本质小管的体外研究

    目的:观察含诺华敏的脱敏剂与氟化物涂膜联合应用对牙本质小管的堵塞作用及抗酸、抗洗刷能力,以期为牙本质过敏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完整无龋坏的前磨牙30颗,制备成2 mm厚的牙本质薄片后,一分为4,形成120个过敏模型,随机分为4组(n=30),分别用蒸馏水(A组)、氟化物涂膜(B组)、奥敏清(C组)、氟化物涂膜和奥敏清联合(D组)处理样本,置于人工唾液中24 h,每组再随机分成3个亚组,分别接受直接观察、酸蚀及刷牙处理,分析牙本质小管的堵塞率.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牙本质小管完全开放,B、C、D组均表现出良好的封闭性,其中D组效果佳,与其他3组差异显著,且抗酸性和抗洗刷能力更强(P<0.01).结论:含诺华敏的脱敏剂与氟化物涂膜联合应用堵塞牙本质小管的效果佳,且具有较好的抗酸性和抗洗刷性能.

    作者:陈丽薇;顾爽;贾兴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上前牙区单牙即刻种植修复的美学分析

    目的:通过粉红指数法(pink esthetic score,PES)评价上前牙美学区单牙即刻种植修复的美学效果.方法:选取9例上前牙即刻种植患者,分别植入9颗Straumann种植体,在冠修复后进行2次PES评分.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颗种植体均形成骨结合并完成永久修复.基线期(冠修复后1周)PES总分为10.33±1.50,随访期(冠修复后6个月)为11.44±0.88,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上前牙美学区进行单牙即刻种植修复是可行的治疗方法,能满足上前牙区单牙缺失的大部分病例的美学要求.

    作者:李韶伟;王国世;沙烟直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上海交通大学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