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冬冬;骆小平;聂蓉蓉
目的:探讨氧化亚氮/氧吸入镇静辅助局麻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拔牙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70~90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局麻进行手术,实验组采用氧化亚氮/氧吸入镇静配合局麻进行手术.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变化以及术后有无不良反应.应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SBP、DBP和HR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术中SBP、DBP和HR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在整个操作过程中,SBP、DBP和HR比较平稳(P>0.05).结论:氧化亚氮/氧吸入镇静辅助局麻拔牙能够维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平稳,安全、有效.
作者:邵云;王新河;苏荣祥;董迎春;李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山东省正常(牙合)少年儿童各骨龄分期内多项头影测量项目的正常值范围及标准差,研究其牙颌颅面生长发育规律,比较各骨龄分期间及性别间的差异.方法:选择172名山东籍汉族正常(牙合)少年儿童,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通过WinCeph7.0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对样本进行骨龄分期及定点测量,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男性面型轮廓整体较女性大;下颌平面随生长发育发生逆时针旋转,男性较女性为甚;男性上前牙较女性唇倾,下前牙较女性直立,突度均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减小;男性下唇较女性厚.结论:建立山东省正常(牙合)少年儿童各骨龄分期内多项头影测量项目的正常值范围及标准差,并得出山东省正常(牙合)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性别间及各骨龄组间的差异.
作者:孟祥倩;付传芸;王智强;魏志民;郭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雌二醇(estradiol,E2)对体外培养的髁突软骨细胞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rptor,E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分别加入浓度为10-12、10-9、10-6、10-3mmol/L的17β E2 24 h,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所培养的髁突软骨细胞ERα、ERβmRNA的表达.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Rα和ERβ在体外培养的髁突软骨细胞中均有表达,17β E2能够上调ERα的基因表达,同时下调ERβ表达.在10-9 mmol/L的17β E2作用下,上调ERα基因表达为明显.结论:E2浓度的改变可上调ERα的表达并下调ERβ的表达,在生理范围的雌激素浓度下,E2上调ERα基因表达的作用为明显.
作者:洪露;陈传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舌骨下肌皮瓣在老年口腔癌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2月-2010年11月间收治的口腔癌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65~89岁,平均72.8岁.舌癌10例,口底癌6例,颊癌2例.下颌牙龈癌1例.均采用舌骨下肌皮瓣修复术后所致软组织缺损.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19例舌骨下肌皮瓣全部成活,无1例发生全部或部分皮瓣坏死.患者获得满意的外观和功能.经过6个月~5a的随访,无一例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舌骨下肌皮瓣制备较简单,效果可靠,且成活率高,是老年患者口腔癌修复重建的适用方法.
作者:张建伟;周昌龙;王永盛;陈彬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上颌第一磨牙腭侧双根管罕见,临床医师应熟悉根管系统的正常解剖,警惕可能出现的根管变异.本文报告1例左上颌第一磨牙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患者,经检查26有4个根管,分别为近中颊根管、远中颊根管、近中腭根管和远中腭根管.当怀疑患牙存在根管变异时,临床医师应仔细检查髓室底,通过改变X线投照角度,进一步确定是否存在根管变异,以明确诊断.防止遗漏根管.确保成功进行根管治疗.
作者:石建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联合使用Pathfile和Reciproc预备弯曲根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月期间就诊需进行根管治疗的88颗患牙273个根管,随机分为3组.A组联合使用Pathfile和Reciproc镍钛锉进行根管预备,B组联合使用Pathfile和ProTaper进行根管预备,C组单独使用ProTaper进行根管预备.3组均采用连续波热牙胶充填.记录每个单根管的预备时间,器械分离数、术后疼痛例数,X线评价根管预备效果.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A组预备时间短,无器械分离,无根管偏移,无台阶形成,能维持根管的弯曲度和走向,预备后疼痛率少,充填效果好.与B组和C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Pathfile和Reciproc联合应用于弯曲根管预备快速、安全、成形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峰;乔佳云;李小凤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数字模型,探讨3种不同固定方式的应力及位移改变.方法:CT扫描数据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以及Geomagic中,建立下颌骨三维实体模型,并进行矢状劈开、坚固内固定,ANSYS进行网格划分,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边界约束后,进行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咬合力(132 N)加载.结果:建立了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3种不同固定方式三维有限元模型,获得术前下颌骨及矢状骨劈开后咬合力加载的应力及位移生物力学特点.结论: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倒L形固定应力分布均匀,劈开处位移小,与其他2种方式相比,其固定稳定性佳.
作者:殷学民;张君伟;任晓旭;徐国翔;刘啸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和中间普氏菌(Pi)的拷贝数,以了解qRT-PCR对2种牙周致病菌检测的敏感性和牙周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62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分别采用龈下刮治、牙周袋内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派丽奥)给药和两者综合治疗,采集治疗前、后(7d)龈下菌斑,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合成针对Pg和Pi的16S rRNA基因的特异引物,运用qRT-PCR法检测Pg和Pi的拷贝数.采用SAS 9.1.3软件包对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Pg、Pi在不同样品组中检测到的绝对拷贝数数量分别为103~106和102~106,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和绝对拷贝数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3组治疗后的Pg数量比治疗前下降,其中综合治疗组和派丽奥治疗组下降率显著高于龈下刮治组.Pi的数量在派丽奥治疗组和龈下刮治组治疗后无显著减少,但在综合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qRT-PCR法能快速鉴定和精确定量Pg和Pi;综合治疗法比单一疗法能更有效抑制Pg和Pi.
作者:邓淑丽;王颖;何佳燕;陈卓;陈晖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初步评价并比较Empower互动式自锁托槽和传统托槽矫治安氏Ⅱ1拔牙病例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随机分为A、B2组.A组20例,使用Empower自锁托槽矫治技术;B组20例,使用MBT矫治技术.2组均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未使用任何增强支抗装置,分别记录其矫治时间,有效复诊次数及椅旁操作时间,并在治疗前(T0)和治疗后(T口1)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A组治疗时间和有效复诊次数均多于B组,但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A组比B组椅旁操作时间平均减少151.15s.矫治后,2组均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上、下前牙内收,凸面型改善.U1-SN角、U1-NA角、L1-MP角,L1-NB角、UI-PTV、LI-PTV、UL-EP距、LL-EP距减小,治疗前、后变化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组间变化均无显著性(P>0.05).UM-PTV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安氏Ⅱ类Ⅰ分类拔牙病例,Empower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相比,可节省椅旁操作时间,有效控制前牙转矩和后牙支抗,但不能缩短矫治疗程及减少有效复诊次数.
作者:陈析华;华咏梅;谢兴潜;俞晓佳;王健;刘李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评价EverStick纤维增强树脂在种植过渡义齿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前牙缺失的种植义齿修复患者23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在种植体植入术后1周行黏结式树脂临时冠桥修复,对照组在种植体植入术后2周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Ⅱ期修复前观察其临床效果.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实验组中患者对发音功能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对过渡义齿的美观度均较满意(P>0.05).结论:纤维增强树脂用于种植过渡义齿修复,患者主观感觉舒适、美观,并且不影响伤口愈合,可以满足种植过渡义齿修复的要求.
作者:锁吴采;王庆;余优成;阮宏;黎美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下颌骨的放射性核素分布,帮助临床医师确定治疗时机和治疗方式.方法:29例面部对称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为207例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测量29例面部对称和207例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下颌骨不同部位的放射性计数,比较髁突、下颌支、下颌体99mTc-MDP摄入量百分比.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成年和未成年患者的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下颌骨99mTc-MDP摄入量有显著差异,男性和女性的下颌骨99Tc-MDP摄入量无显著差异.在下颌骨发育活性异常的患者中,99mTc-MDP摄取量差异值在髁突、下颌体、下颌支依次为(22.50±1.67)%、(6.93±1.02)%和(13.67±0.95)%.髁突的摄入量差异值大.结论: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与身体生长发育有所不同.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可对下颌骨发育情况做出评价,为临床医师确定治疗时机与方式提供依据.
作者:屈伟;刘浏;丁石梅;王社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针对患者在口腔门诊就诊中的不满意环节,提出优化口腔门诊流程的措施.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门诊患者,共发放问卷479份,问卷分为总体满意度和口腔科就医各环节的评价,共15个问题,每个问题为5级评分制.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患者总体满意度为4.68分,候诊时间长、患者在数个科室之间往返就诊、主诊医师对诊断和治疗的解释不够详细评分低.结论:采用分时段预约诊疗、先诊疗后付费、加强人性化分诊、设立口腔综合科、检查序列优化等优化门诊流程的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作者:戴星;吴正一;杜勤;周永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及其复合物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抑菌作用,为在根管治疗方面的应用积累数据.方法:建立粪肠球菌感染根管模型,随机分为A、B、C、D4组,分别将2%氯己定、140 mg/mL羧甲基壳聚糖氯己定合剂、5 mg/mL羧甲基壳聚糖、Ca(OH)2糊剂注满相应组的各样本根管腔内,培养7d.封药前、后取样,分别接种在BHI琼脂平皿上,48 h后计数菌落形成单位(CFU/mL).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封药前,各组根管内细菌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封药后即刻,各组根管内细菌量的减少差异显著(P<0.05).A组与B组的抗菌活性显著优于C组、D组.结论:2%氯己定与140 mg/mL羧甲基壳聚糖氯己定合剂对粪肠球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作者:宋雪莲;孙莹莹;刘扬;陈青;毕欣欣;于静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对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及上皮细胞的封闭性能的影响,评估其作为引导组织再生屏障膜的可行性.方法:取因正畸需要拔除的新鲜第一前磨牙,刮取根中1/3牙周膜组织,组织块法进行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s)的原代培养.将ADM膜、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e-PTFE)膜预处理后与HPDLCs共培养,MTT法检测1、3、5、7d的细胞增殖活性.将Tca8113细胞接种于膜材料一侧表面,培养5、10d后,采用DAPI细胞核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膜材料两面的分布情况,接种细胞面记为ADM组与e-PTFE组,另一面记为ADM’组与e-PTFE’组.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3、5、7d时,ADM组和空白对照组的OD值显著高于e-PTFE组(P<0.05),ADM组与空白对照组的OD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ADM组与ADM’组、e-PTFE组与e-PTFE’组在5、10d时细胞计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ADM’组与e-PTFE’组在5、10 d时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DM膜比e-PTFE更有利于HPDLCs的增殖,且两者对上皮细胞的封闭作用相似.与e-PTFE相比,ADM更适合用于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
作者:陈武;王韦玮;时新站;陈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采用标准化牙釉质试件与金属材料试件对磨的方式,评价常用的几种口腔修复材料在不同表面粗糙度下的磨耗性能.方法:以镍基铸造合金、镍基合金、钴铬钼合金和钛合金4种合金材料作为对磨材料样本,牙釉质为磨耗样本,进行磨耗实验,定量检测牙釉质样本的磨耗量,采用SAS1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镍基铸造合金180目组和400目组对磨的牙釉质平均磨耗量无显著差异,而与400目组与1200目组对磨的牙釉质试件平均磨耗量差异显著.与3种不同粗糙度的钴铬钼合金、镍铬合金及不同处理组钛合金对磨的牙釉质试件平均磨耗量之间均有显著差异.结论:镍铬合金、钴铬钼合金、钛合金的表面粗糙度对牙釉质的磨耗量会产生影响,粗糙程度大的金属,会显著增加牙釉质的磨耗量.
作者:徐丹;项楠;魏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建立具有不同牙槽骨高度的上颌第一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压力载荷下,计算分析其牙周膜应力的大小和分布,为正畸治疗提供力学参考.方法:采用CT对上颌第一磨牙进行扫描,建立牙槽骨发生不均衡水平吸收的上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数字模型,计算加载垂直向的压低力时,牙周膜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结果:当牙槽骨从正常高度降低3.5 mm时,加载产生的牙周膜应力增加平缓,高应力集中部位在根分叉处;而牙槽骨降低超过6.0mm,根分叉部分暴露时,牙周膜应力明显增加,应力集中的部位转移至根尖及根1/3处.结论:当牙槽骨高度降低未超过6 mm时(牙槽骨吸收未超过根长的48%),应根据牙槽骨的丧失程度来减小矫治力值;当牙槽骨高度降低6 mm以上时(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48%),磨牙的根分叉完全暴露,则应显著减小矫治力值.
作者:王晖;吴建勇;周铨;刘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钛片表面粗糙度和氧化膜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为种植体表面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粒度分别为108~130 μm(S1)、216~301 μm(S2)和356~411 μm(S3)的二氧化钛颗粒对纯钛钛片表面进行喷砂处理,钛浆喷涂(titanium-sprayed plasma,TPS)表面处理组由Straumman公司提供,600目砂纸打磨组(S0)作为对照组,在钛片表面进行成骨细胞培养.采用表面轮廓测量仪测量其表面粗糙度,电子探针(electron microprobe)测定钛片表面氧化膜结构.分别在1、3、5及7d时,采用四锉盐比色(MTT)法检测不同处理表面对成骨细胞增殖(OD值)的影响;通过碱性磷酸酶活性(ALP)及骨钙素分泌(OC)检测比较不同处理的表面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S0、S1、S2、S3和TPS组表面粗糙度由0.372 μm至5.239 μm递增;喷砂组钛片表面氧化膜结构完整、连续;粗糙表面比光滑表面更利于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喷砂表面粗糙度越高,越利于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S3组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优于TPS组.结论:表面粗糙度较高的喷砂表面,更利于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
作者:周屹立;丁仲鹃;唐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检测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树脂与牙本质间的黏结强度,评价该材料对牙体组织的黏结性能.方法:健康离体磨牙36颗,随机分为3组,制作牙本质黏结面,分别黏结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树脂、复合树脂卡瑞斯玛、玻璃离子水门汀,经冷热交替试验后,测定各组试件的抗剪切力,计算剪切强度;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试件断裂界面断裂类型,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树脂的剪切强度为(11.23±4.6082) N/mm2,复合树脂卡瑞斯玛的剪切强度为(14.49±7.9855) N/mm2,玻璃离子水门汀的剪切强度为(10.08±6.3701)N/mm2,3组之间的抗剪切强度无显著差异;试件的黏结面断裂类型绝大多数为界面断裂.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树脂作为一种新型牙体修复性材料,与牙体组织之间具有良好的黏结性能,达到了临床应用的要求.
作者:赵蒙蒙;王青山;王爽;王方辉;舒静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索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口腔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评价其对培养适合现代医学发展的全方位口腔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可能作用.方法:在南昌大学口腔医学院的2005级60名本科生中采用传统的理论授课教学模式,对2006-2007级120名本科生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以注重实践的方式开展口腔健康教育课程,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及评价.结果: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2种授课方式是否对学习有所帮助和对学生自身能力有所提高以及两种教学方式可行性的评价都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针对本科生的口腔健康教育课程实行参与式教学是可行的,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符合国内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顺应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作者:慈向科;赵玉宏;万莉;熊伟;王予江;欧晓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应用IPS e.max Press热压铸瓷对牙列重度磨耗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的可行性,并总结全瓷修复体的制作经验.方法:为1例牙列重度磨耗患者制作全瓷修复体,进行咬合重建.通过3个月暂时性修复体的试戴与咬合调整,建立适下颌位,在此位置上设计和制作全瓷修复体.用面弓将上颌平面准确转移至半可调式(牙合)架上,后牙蜡型采用功能性咬合熔模成形法,精确恢复牙解剖外形和咬合关系,前牙制作中形成前牙诱导咬合关系.修复后随访24个月,进行效果和功能评价.结果:随访24个月,患者修复后对外形、咀嚼功能满意,X线检查基牙牙周膜正常,无牙槽骨吸收迹象,颞下颌关节稳定.修复体检查结果显示,边缘密合,牙龈颜色、形态自然,无牙龈炎,修复体色泽自然逼真,未出现破裂、崩瓷、脱落、基牙冠折等并发症.结论:采用IPS e.max Press热压铸瓷治疗牙列重度磨耗,进行咬合重建的效果令人满意.
作者:钱冬冬;骆小平;聂蓉蓉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