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敏俊;周国瑜
目的:体外培养获取成活率高且保持功能的兔腮腺腺细胞.方法:采用改良DMEM培养液进行兔腮腺腺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观察腮腺腺细胞的生长状况: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中泛角蛋白及α-淀粉酶蛋白和肌动蛋白的表达情况以鉴定细胞来源:检测α-淀粉酶蛋白在不同代次腺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判断其分泌功能.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体外培养的兔腮腺腺细胞具有一定的增殖能力,可传3代,存活4周以上;其特异性抗体泛角蛋白及α-淀粉酶蛋白染色为阳性.肌动蛋白染色阴性;不同代次腺细胞α-淀粉酶的表达强度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第1代的细胞,α-淀粉酶的表达强度较高且可维持一定水平,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传代培养第2代的细胞,α-淀粉酶含量明显下降,与前者差异显著(P<0.05);第3代细胞基本测不到α-淀粉酶的表达.结论:采用改良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兔腮腺腺细胞.可得到足量的腺细胞.且前2代细胞保持了较强的分泌功能,是选作实验研究的佳阶段.
作者:何巍;乔永明;李龙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颅面部动静脉畸形虽然临床少见,但处理十分棘手.本文论述了颅面部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血管构筑、自然发展病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策略,从理论上探讨了单纯供血动脉栓塞或结扎不仅不能治疗动静脉畸形.还会加速病变的发展,为进一步血管内超选择治疗带来困难.为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严禁行颈外动脉或供血动脉的结扎或堵塞治疗颅面部动静脉畸形.
作者:范新东;郑家伟;张志愿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含漱液治疗糜烂型扁平苔藓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口腔内细菌的检出量、检出率及构成比的变化.方法:采用复方苦参含漱液治疗糜烂型扁平苔藓患者30例,采用SAS6.12软件包中的配对t检验比较用药前、后患者疼痛指数的变化.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后患者口腔唾液细菌检出量、检出率和构成比的变化.对细菌检出率、构成比进行x2检验,处于非正态分布的细菌检出量,取其常用对数值进行非参数相关检验.结果:用药1周后,患者疼痛指数显著下降(P<0.01).糜烂型扁平苔藓患者口腔内细菌总检出率、检出量减少.葡萄球菌的检出量显著减少(P<0.05);其他唾液细菌的检出率和检出量虽有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细菌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复方苦参含漱液对口腔糜烂型扁平苔藓患者唾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是一种局部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有效药物,可作为全身用药的辅助治疗.
作者:吴岚;周曾同;吴飞华;李鸣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通过研究牙周膜和周围牙槽骨微循环的构筑,探讨犬的牙周膜微血管网的缓冲作用.方法:成年健康杂种犬4条,应用血管铸型法,沿犬下颌骨的下牙槽动脉灌注合成树脂Mereox,在10%盐酸中脱钙,在20%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解软组织,标本干燥后喷金,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结果:来源于牙周膜血管的静脉,通过Volkmann管汇入根间隔牙槽骨的静脉,与汇入颊(舌)侧牙槽骨静脉相比,血管数目多且管径粗大;在根间隔的静脉呈扩张的窦样管状,根间隔的骨髓腔与颊(舌)侧骨髓腔相比,容积大并且数量多.结论:犬牙周膜微循环中,来源于牙周膜的静脉血主要汇流入根间隔静脉网;根间隔中的窦样管状静脉具有贮存血液的作用,与牙周膜的缓冲作用有关.
作者:吴琳;荣小芳;钟鸣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Genistein诱导人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SACC-83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用Genistein处理体外培养的SACC-83细胞,采用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bax、bcl-2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并利用电泳凝胶成像分析软件,对其结果进行量化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随着Genistein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bax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bcl-2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SACC-83细胞经220μmol、L Genistein作用3d,其bax蛋白的表达量是对照组的3.43倍(P<0.01),而bcl-2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85%(P<0.05)和35%(P<0.01).结论:Genistein诱导SACC-83细胞凋亡,与其上调bax蛋白的表达,以及下调bcl-2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马杰;王洁;钟鸣;王兆元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根管显微镜下三氧化物聚合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封闭恒牙根尖孔开放形成根尖屏障的疗效.方法:选择恒牙根尖孔开放合并根尖周炎的患牙63颗,在根管显微镜下用三氧化物多聚体(MTA)严密封闭根端,形成根尖屏障后以热牙胶充填,定期复诊观察.结果:63颗患牙中,1颗(23)因牙根长及舌向倾斜,在显微镜下视野不清导致欠填,其余62颗患牙均充填严密.术后X线片显示43颗适充,17颗少量超充.3个月后复查,2例因瘘管反复不闭合行手术倒充填,2例失访,其余患牙均达到成功要求,无叩痛.复查X线片示根尖周病变明显缩小或消失,骨小梁再现.少量超填不影响疗效,总成功率为95%.结论:牙科手术显微镜下MTA封闭治疗根尖孔开放的恒牙疗效确切,准确方便.
作者:郭凤芹;高云松;牛方;孙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纯钛铸件镀制TiN薄膜对提高钛与聚合瓷结合强度的可行性.方法:铸造纯钛试件12片,随机分为2组,一组表面常规处理,另一组表面镀制TiN薄膜,分别与Ceramage聚合瓷粘接.运用平行界面剪切法测试钛-聚合瓷的结合强度.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钛-聚合瓷结合界面的形貌.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两样本t检验.结果:TIN镀膜组结合强度为(29.78±0.78)MPa,高于常规处理组结合强度(25.73±0.37)MPa,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者均大于IS09693:1999标准所要求的基本值25MPa(P<0.01).结论:TIN镀膜可以有效提高钛-聚合瓷的结合强度.
作者:于绍冰;郭天文;越野;尹路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上颌骨埋伏牙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口腔全景片和咬合片不能清楚定位上颌骨埋伏牙的47例患者行螺旋CT轴面扫描,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e reconstruction,MPR)2种方式重建图像,以显示埋伏牙的形态、位置及与邻牙的关系.结果:上颌埋伏牙47例,共计67颗牙,螺旋CT扫描重建清楚显示了埋伏牙的形态、唇腭向位置、萌出方向及与邻牙的关系.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弥补了传统X线片的不足,在上颌骨埋伏牙的正畸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林聪;王旭霞;邹亚楠;徐建光;张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纳米化纯钛表面对人成骨样细胞黏附、增殖及分化等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塑性变形技术在纯钛表面制备纳米化结构,根据塑性变形处理时间不同分为3组,即30min组(n=6)、60min组(n=6)和90min组(n=6),另设未处理纯钛为对照组(n=6).扫描电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4组钛表面的超微结构;以成骨样细胞系(Saos-2)细胞为对象,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进行细胞黏附、细胞骨架蛋白和形态的检测,四唑溴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况.RT-PCR法检测细胞骨分化相关基因BMP-4的表达,采用SAS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塑性变形60min和90min能在纯钛表面获得良好的表面纳米化结构;纳米化纯钛表面结构显著促进细胞黏附(P<0.05),60min组材料的细胞铺展优于其他组,60min组和90min组细胞的BMP-4表达同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用纯钛表面塑性变形产生的纳米结构,能明显提高成骨样细胞在其表面的黏附、铺展等生物学行为的发挥.
作者:万澎波;陈万涛;贺捷;张小农;周晓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牙龈卟啉单胞菌(P.g)ATCC 33277和W83侵入对血管内皮细胞E选择素转录和翻译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P.g侵入血管内皮细胞模型,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E选择素基因表达;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E选择素膜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SAS 8.12软件包,多组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g ATCC 33277和W83侵入后4 h即上调E选择素基因表达(P<0.05),8 h显著回落(P<0.05),24 h恢复至基线水平;E选择素基因在P.g ATCC 33277/W83侵入后4 h、8 h、24 h和TNFα处理0.5 h后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294.0%/326.4%、179.3%/224.6%、126.7%/128.3%和365.5%.Pg侵入后4 h即诱导E选择索蛋白表达(P<0.05),8 h达高峰(P<0.05),24 h有持续高表达(P<0.05);E选择素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295.4%/343.6%、386.3%/394.3%、238.7%/296.4%和413.8%.P.g W83诱导血管内皮细胞E选择素表达的能力强于ATCC 33277(P<0.05).结论:P.g譬侵入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E选择素高表达的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在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病理反应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冬梅;潘亚萍;林莉;赵戬;李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基本原料的预混合顺序对复合型磷酸钙骨水泥(CPC)晶型转化和晶体形态的影响.方法:按照不同预混合顺序,以壳聚糖、磷酸四钙、磷酸盐缓冲液及四环素为基本原料,合成复合型磷酸钙骨水泥.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SEM)检测晶体特征.结果:XRD结果显示,壳聚糖及四环素对复合型磷酸钙骨水泥的相转化有抑制效应;FSEM显示,壳聚糖有助于晶体颗粒的凝聚,有利于晶体的有序形成.结论:原料的预混合顺序对复合型磷酸钙骨水泥的晶体结构和相转化存在影响,从而可能影响到材料的生物学活性.
作者:刘燕;姚丽芸;周彬;毛靖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寻找一种操作简单的个体化牙弓弓形绘制方法.方法:采用四点还原法个体化牙弓弓形绘制.确定下颌左右第二前磨牙托槽槽沟中心点,下颌左右第一磨牙托槽或颊管槽沟中心点,从而绘制出个体化牙弓弓形图.将四点还原法绘制的个体化牙弓弓形过程编程,实现自动化打印,将打印图形和数显游标模型直接测量的线距和角度比较.应用Medealc9.3统计软件包进行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检验.结果:四点还原法可绘制个体化牙弓弓形图,与数显游标模型直接测量比较,线距协相关系数为0.9909.角度协相关系数为0.8419.结论:采用四点还原法个体化牙弓弓形绘制,图形准确可靠,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作者:潘晓岗;钱玉芬;翁思恩;冯齐平;于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瘤自然消退过程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收集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标本63例,均经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未经过激素或其他药物治疗.其中血管瘤44例,按照组织学特征将其分为增殖期23例,退化期21例;血管畸形19例.每例标本采用SABC法免疫组化,检测bcl-2、survivin 2种细胞凋亡抑制基因的蛋白表达,同时以8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采用SPSS11.0软件包行×列表卡方检验.结果:血管瘤增殖期和退化期的bcl-2表达不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survivin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cl-2在血管瘤增殖期血管内皮细胞的高表达与退化期表达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该基因可能在血管瘤增殖期抑制内皮细胞凋亡方面发挥作用;而survivin在血管瘤增殖期内皮细胞的高表达,与退化期表达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该基因与血管瘤的自然消退关系不大.
作者:谭海松;秦兴军;王绪凯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对体外培养的大鼠牙囊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Wistar大鼠牙囊细胞,选择生长良好的第3代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EGF与牙囊细胞共孵育5d,MTT法对比观察不同浓度的EGF对牙囊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筛选EGF作用于牙囊细胞的佳效应浓度.将第3代牙囊细胞以1×105/孔接种到培养皿中,加入佳浓度的EGF孵育0、0.5、1、3、6h后,Trizol一步法分别提取总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同一浓度的EGF作用不同时间后,牙囊细胞MCP-1 mRNA的表达变化.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在EGF浓度为5~10 ng/ml时,牙囊细胞的增殖活性显著增高(P<0.05),10 ng/ml时达到高(P<0.01).牙囊细胞与10ng/ml的EGF共同孵育3 h,MCP-1 mRNA表达高(P<0.01),以后逐渐恢复,但仍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EGF与其受体结合,可作用于牙囊细胞,适当浓度的EGF能显著增加牙囊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且EGF可通过上调牙囊细胞中MCP-1 mRNA的表达.促进单核细胞聚集.调节牙的萌出.
作者:刘宗霞;王建;于兰;唐开亮;王鑫;李纾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血管瘤是婴幼儿软组织肿瘤中常见的良性肿瘤,口腔颌面部是其高发部位.目前该病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包括超声、X线平片、CT、MRI和X线血管造影.本文对这几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回顾.
作者:董敏俊;周国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正畸托槽去除后2种牙面处理方法对牙表面结构的影响,为正畸治疗后牙面处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前磨牙30颗,按照牙面处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2组,每组15颗.分别用常规方法(金刚砂车针加橡皮轮)和日本产矽粒子进行牙面处理,记录所需操作时间.用粗糙度轮廓仪测量抛光后牙面粗糙度fRal,并作扫描电镜观察、照相.操作时间及牙面粗糙度测量值(Ra)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托槽去除后2种牙面处理方法的操作时间及处理后牙面粗糙度无显著差异(P>0.05).扫描电镜显示,矽粒子处理后牙表面划痕较常规组细而浅.结论:矽粒子对正畸托槽去除后牙表面的处理结果可以达到临床要求.
作者:陈骊;赵丙姣;张菊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调查服用环孢素A(CsA)或他克莫司(Tcr)的肾移植患者中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发病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107例分别服用CsA或Tcr的肾移植患者,记录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服药时间和剂量等临床资料以及牙周指数,比较2组患者中牙龈增生的发生率以及有关危险因素与牙龈增生的关系.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X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服用CsA的肾移植患者,牙龈增生的发生率(49%)显著高于服用Tcr的患者(16%),CsA组的牙龈增生评分(30.3±15.5)显著高于Tcr组(17.5±9.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组和Tcr组中牙龈增生患者的菌斑指数、龈乳头出血指数均显著高于牙龈未增生患者(P<0.05).结论:服用CsA的肾移植患者,牙龈增生的发生率高于服用Tcr的患者;菌斑引起的感染与牙龈增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龚逸明;许明;顾章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病,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局部药物注射是三叉神经痛的经典治疗方法,操作较简单,作为一种相对微创、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手段,仍不失为临床治疗的可选方法之一.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所用药物较多,每种药物各有优缺点,也存在着一系列并发症及复发问题,如何提高治疗效果及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仍然值得探讨.
作者:李超;姜晓钟;赵云富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建立云南省彝族人正常(牙合)牙、牙弓、基骨、腭盖高度的正常值,分析彝族人牙、牙弓、基骨的特征.方法:选择云南省彝族人正常(牙合)模型186副,对牙、牙弓和基骨进行计算机辅助测量.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分别进行成组t检验、相关分析、直线回归分析,并与汉族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云南省彝族人的牙冠宽度、高度、牙弓和基骨宽度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测量值大于女性(P<0.05);彝族人牙、牙弓多项测量均值大于云南省汉族人(P<0.05).结论:云南省彝族人牙、牙弓与汉族人存在种族、性别和地区差异.
作者:马巧玲;徐芸;陆苇;许艳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用有限元方法研究舌侧矫治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的规律,并与颊侧矫治相比较.方法: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运用CAD软件CATIA V5和有限元软件MSC.PATRAN,建立上颌第一磨牙、牙周膜、牙槽骨及矫治器的有限元模型,分别对其进行不同方式的加载和位移计算.结果:近中水平力作用下,舌侧加载牙近中倾斜伴远中舌向旋转,颊侧加载牙近中倾斜伴近中舌向旋转,其中颊侧加载的倾斜度及旋转度大于舌侧加载.欲使水平向整体移动时,颊侧加载Mt/F=8.1:1,Mr/F=8:1.舌侧加载Mt/F=6.9:1,Mr/F7=7.1:1,且舌侧加载的位移大于颊侧加载.结论:近中整体移动上颌第一磨牙时,舌侧加载效率高于颊侧加载.
作者:王晓玲;徐宝华;梁伟;王淑玉;刘崇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