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

刘艳;刘月华

关键词:Twin-block矫治器, 骨性Ⅱ类错(牙合), 头影测量法
摘要:目的:分析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的牙颌形态变化,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21例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5°<ANB<10°,以下颌后缩为主),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11.5岁(9~13岁),均戴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进行一期治疗(平均8.6个月)后(以后牙建立咬合为准)行直丝弓矫治器二期治疗.一期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选择有代表性的测量项目进行测量,并对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后SNB角、下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显著增大(P<0.05);ANB角、前牙覆盖(OJ)、上切牙-前颅底平面角(Ul-SN)、上、下唇突点到E线距离(UL-E线、LL-E线)均显著减小(P<0.05).前牙覆盖(OJ)减少量与治疗前ANB、(U1-SN)角呈正相关,r2=0.62;上唇突度(UL-E线)减小量与治疗前SNA呈正相关、与SNB呈负相关,r2=0.53;下唇突度(LL-E线)减小量与治疗前(U1-SN)角呈正相关、与(L1-MP)角呈负相关,r2=0.58.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对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疗效显著,表现为骨改建与牙代偿的混合机制.对于下颌后缩显著、上切牙较为唇倾、下切牙较为直立的病例侧貌改善效果更佳.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

    目的:分析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的牙颌形态变化,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21例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5°<ANB<10°,以下颌后缩为主),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11.5岁(9~13岁),均戴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进行一期治疗(平均8.6个月)后(以后牙建立咬合为准)行直丝弓矫治器二期治疗.一期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选择有代表性的测量项目进行测量,并对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后SNB角、下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显著增大(P<0.05);ANB角、前牙覆盖(OJ)、上切牙-前颅底平面角(Ul-SN)、上、下唇突点到E线距离(UL-E线、LL-E线)均显著减小(P<0.05).前牙覆盖(OJ)减少量与治疗前ANB、(U1-SN)角呈正相关,r2=0.62;上唇突度(UL-E线)减小量与治疗前SNA呈正相关、与SNB呈负相关,r2=0.53;下唇突度(LL-E线)减小量与治疗前(U1-SN)角呈正相关、与(L1-MP)角呈负相关,r2=0.58.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对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疗效显著,表现为骨改建与牙代偿的混合机制.对于下颌后缩显著、上切牙较为唇倾、下切牙较为直立的病例侧貌改善效果更佳.

    作者:刘艳;刘月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口腔鳞癌中Maspin和VEGF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乳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marray serine proteinase inhibitor,Masp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方法,分别对18例口腔鳞癌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相应正常组织标本行Maspin和VEGF mRNA含量的半定量测定,应用随机区组设计的F检验和Person直线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aspin mRNA在口腔鳞癌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逐渐增加(P<0.01),且三者之间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VEGF mRNA在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依次降低(P<0.01),且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之间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口腔鳞癌中,Maspin和VEGF mRNA表达呈负相关(P<0.01);Maspin和VEGF基因mRNA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无关.结论:Maspin基因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抑癌作用;Maspin可能通过下调VEGF来发挥抑癌作用.

    作者:张雷;唐瞻贵;周正国;仝向娟;李小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阿昔洛韦联合泼尼松治疗46例贝尔面瘫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aciclovir)联合糖皮质激素泼尼松(prednisone)治疗贝尔面瘫的疗效.方法:46例贝尔面瘫病者被随机分成阿昔洛韦联合泼尼松组(A+P组,n=23)和泼尼松治疗组(P组,n=23).A+P组口服阿昔洛韦每日3次,每次0.4g和泼尼松每日一次,每次50mg,P组口服泼尼松每日一次,每次50mg,连续5d,接着各组均将泼尼松减量为隔日一次,每次20mg.面神经功能指数(facial nerve functional index,FNFI)作为评判疗效指标.结果:治疗后第3周A+P组中有12例(52.1%)面神经完全恢复(FNFI=1),P组为5例(21.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第4周,A+P组21例(91.3%)和P组18例(78.3%)面神经完全恢复(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泼尼松治疗贝尔面瘫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疗程比单纯用泼尼松治疗有明显缩短.

    作者:陈伟良;杨朝晖;黄志权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宽度的测量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宽度及其牙弓形态特点.方法:选择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5.6岁)、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5.8岁)和对照组Angle 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6.2岁)的原始模型各40副,测量每副模型的上下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之间的距离,计算上、下颌对应牙弓宽度差;对各组各项牙弓宽度和牙弓宽度差进行t检验.结果: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牙弓宽度较Angle 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狭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度与Angle 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中、后牙弓宽度和下颌牙弓宽度较Angle 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牙弓宽度窄,差异有显著性(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度比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宽度差小于Angle 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尖牙、第二前磨牙处差异有显著性(P<0.05);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牙弓宽度差与Angle 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牙宽度差比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小,尖牙处宽度差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ngleⅡ1、AngleⅡ2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牙弓以及AngleⅡ2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度发育均有不足,治疗中可适当进行扩弓.

    作者:徐建平;沈佩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不同黏结剂和黏结方法对托槽周围微渗漏的影响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黏结材料、不同酸蚀方法黏结正畸金属托槽后的微渗漏情况.方法:选择因正畸拔除的健康前磨牙36颗,随机分成3组,每组12颗.A组:37%磷酸酸蚀,京津釉质黏结剂黏结金属托槽;B组:37%磷酸酸蚀,3M Transbond光同化黏结剂黏结;C组:自酸蚀系统+3M Transbond光固化黏结剂.所有样本进行冷热循环,1%亚甲蓝溶液染色后,立体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各组托槽周围微渗漏情况.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试验结果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F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用Q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3组间微渗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22.462,P<0.01),两两比较发现,A组与B组的微渗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B组均较C组的微渗漏小,差别有显著性(P<0.05).②3组龈方微渗漏均大于(牙合)方,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P<0.01).结论:①微渗漏的大小与黏结剂的种类无明显关系.②不同酸蚀方法间的微渗漏差别明显,自酸蚀组较磷酸酸蚀组的微渗漏明显大.③同种材料、同种酸蚀方法,托槽龈方微渗漏明显大于(牙合)方.

    作者:李正明;陈思韩;刘新强;陈杰;李宁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儿童口腔颌面部损伤487例临床分析

    对487例儿童口腔颌面部损伤的致伤原因、部位、类型以及年龄和性别进行临床分析.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1.55:1,5岁以下年龄组患儿所占比例明显高于5岁以上年龄组.跌伤在致伤原因中占70.23%,软组织伤及牙外伤在损伤中分别占64.89%和29.98%,在软组织损伤中以唇颏部较多,占56.47%.

    作者:杨阳;高振然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应激中述情障碍对唾液SlgA及Cor的影响

    目的:探讨应激过程中述情障碍对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及皮质醇(Cor)的影响.方法:60例高中男生为研究对象,应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评分(高分组A与低分组B),评定其心理状况;应用放免法测定应激前后唾液SIgA和Cor浓度的变化.所得数据用t检验和单因素相关分析进行评价.结果:(1)考试前1个月和考试当天,A组学生唾液SIgA浓度均低于B组(P均<0.05);2组学生考试当天SIgA值和考试前1个月类似(P均>0.05).(2)考试前1个月和考试当天,A组学生唾液Cor浓度均显著高于B组(P均<0.05);2组学生考试当天Cor浓度均高于考试前1个月(其中A组P<0.01;B组P<0.05);(3)2组学生应激前后SIgA、Cor变化率差异显著(其中SIgA变化率P<0.05;Cor变化率P<0.01);(4)TAS总分、因子Ⅰ、因子Ⅱ与考试前1个月SIgA值、Cor变化率均显著相关(P<0.05);因子Ⅲ和Cor变化率呈负相关(P<0.05);因子Ⅳ和各测量指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应激和应激中述情障碍均可导致唾液SIgA及唾液Cor的改变.

    作者:林实;赵士芳;闫福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CT灌注诊断腮腺肿瘤的临床价值评价

    目的:评价CT灌注方法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51例(53侧:良性肿瘤35侧;恶性肿瘤18侧)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于术前行CT灌注检查.CT灌注的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mit time,MTT)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Wilcoxon符号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腮腺良性肿瘤的CT灌注参数分别为BF:(139.85±175.13)ml·100g-1·min-1;BV:(17.16±15.67)ml·100g-1;MTT:(13.27±4.42)s;PS:(24.38±14.52)ml·100g-1·min-1.腮腺恶性肿瘤的CT灌注参数分别为BF:(231.69±205.29)ml·100g-1·min-1;BV:(32.22±20.56)ml·100g-1;MTT:(11.40±3.95)s;PS:(38.28±19.00)ml·100g-1·min-1.统计结果显示:CT灌注参数BF、BV和PS的平均值在腮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而CT灌注参数MTT的平均值在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灌注检查方法对腮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王平仲;余强;石慧敏;罗济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畸形的治疗

    根据ISSVA、Waner和Suen的分类,过去所称的淋巴管瘤现统称为淋巴管畸形,包括微囊型和大囊型2类,以头颈部多见.其发病原因不清,治疗方法多样.本文复习新近文献,论述了淋巴管畸形的手术治疗、硬化治疗、激光治疗的适应证、优缺点等,并介绍了其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治疗前景.认为淋巴管畸形虽属良性病损,但极少自然消退,常与头颈部重要结构毗邻且具有局部浸润性而引起严重并发症和高复发率,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虽然目前可用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均有优点与不足,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技术条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以期获得佳疗效.对黏膜表面的微囊型淋巴管畸形、面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平阳霉素、OK-432等病变内注射可获得良好的效果.黏膜表面的微囊型淋巴管畸形,也适于激光治疗.组织深部的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的治疗,仍然是临床上面临的难题.目前不主张毫无指征地对任何类型的淋巴管畸形进行手术切除,手术适用于局限的、黏膜表面的微囊型淋巴管畸形和面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的治疗.手术中应注意重要结构的辨别和保护.对于复杂病例,提倡采用综合序列治疗.

    作者:郑家伟;秦中平;张志愿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内氏放线菌尿素酶对牙菌斑生物膜酸碱平衡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在牙菌斑生物膜天然环境中,内氏放线菌尿素酶能否发挥高效尿素水解反应,以及尿素水解对口腔环境中pH值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寻找内氏放线菌尿素水解的适条件,监测尿素水解调节细菌产酸后的pH值变化.采用SPSS软件包,对酶促动力学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内氏放线菌尿素酶米氏常数Km--7.5mmol/L,在口腔中正常尿素浓度3~10mmol/L范围内,内氏放线菌尿素酶催化活性大约保持在大活性的20%~63%;内氏放线菌尿素酶适pH值=6.5,但是在牙菌斑临界pH 5.0,尿素酶活性仍保持40%的大活性;在口腔正常尿素浓度范围内,内氏放线菌尿素水解产物中和细菌产酸后,pH值不会下降到牙菌斑临界pH 5.0以下.结论:在牙菌斑生物膜中,内氏放线菌尿素酶可以发挥高效尿素水解反应,尿素水解对口腔环境pH值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作者:刘娅玲;胡涛;张静仪;周学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3种方法对上颌前牙早期脱矿病损诊断价值的比较

    目的:比较定量光激发荧光(quantitative light-inducedfluorescence,QLF)系统与数码照相、肉眼检查3种方法对上颌前牙早期脱矿病损的检出率.方法:对德阳市和资阳市300名12周岁中学生的1732颗上颌前牙清洁干燥后,肉眼检查是否存在上颌前牙早期脱矿病损,并拍摄QLF照片和数码照片进行分析.结果:经卡方检验得出,QLF系统对上颌前牙早期脱矿病损的检出率(24.08%)显著高于肉眼直接检查(20.61%)和数码照相(22.17%),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LF系统是一种对早期脱矿病损较可靠、快速、安全、无损伤的诊断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冯岩;尹伟;张媛媛;张波;胡德渝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刷牙有效性教育对学龄儿童口腔卫生的作用

    目的:探讨刷牙有效性教育对儿童口腔卫生状况的影响.方法:以经过2a有效刷牙指导的145例小学三年级学生为实验组,以未经过有效刷牙指导的147例小学三年级学生为对照组,对龋病患病率、龋均、牙龈炎指数(GI)、简化口腔卫生指数(0HI-s)进行比较.患龋率用χ2检验,GI、0HI-s指数用t检验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刷牙教育后患龋率、龋均、牙龈指数、简化口腔卫生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刷牙有效性教育对改善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有显著作用.

    作者:季佩红;许全林;陆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纯钛种植体表面多孔结构的制备与分析

    目的:利用喷砂、双重酸蚀和H2O2法构建粗化、改性种植体表面并对其形貌进行分析.方法:商业纯钛片经磨平、喷砂、清洗后分为6组,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得到不同的表面形貌.用扫描电镜(FSEM)观察表面形貌,能谱分析表面元素组成,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面成分.结果:钛片表面经喷砂、超声清洗后,表面嵌有大量的喷砂颗粒,经低浓度HF/HNO3酸蚀后,仍有部分残留;同时,钛片表面形成大量纳米级孔洞.经高浓度HF/HNO3酸蚀后完全去除喷砂颗粒,钛片表面形成大量微米级孔洞.钛片再经HCl和H2SO4混合液酸蚀后,可以完全去除喷砂颗粒,同时得到多级孔洞结构.H2O2法处理,可使粗化表面得到锐钛矿晶相结构的TiO2层.结论:通过改变HF/HNO3浓度,可以得到不同孔径的孔洞;双重酸蚀处理,可以完全去除喷砂颗粒,并得到多级孔洞结构.H2O2法可将粗化表面的非晶态TiO2结晶转变为锐钛矿晶相结构.

    作者:何福明;赵姗姗;刘丽;陈松;盛祖立;王小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颌间Ⅲ类矫形力对青春期恒河猴上颌骨缝作用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目的:定量观测颌间Ⅲ类功能矫形力作用下,青春期恒河猴上颌骨骨缝改建的组织学变化.方法:选用6只青春期雌性恒河猴为实验对象,实验组4只,戴用双阻板磁力功能矫治器,施加颌间Ⅲ类功能矫形力;对照组2只,不配戴矫治器.标本采用常规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使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骨缝宽度和细胞密度的定量测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若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再进行小显著差法的两两比较.结果:颌间Ⅲ类功能矫形力作用下,实验组恒河猴各条骨缝均出现不同于对照组的改变,试验组均出现新骨加速形成,腭颌缝和翼上颌缝的细胞密度在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颧颞缝3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无差异,但6个月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和3个月试验组(P<0.01).额颌缝3个月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而6个月试验组高于3个月试验组(P<0.01).颧颌缝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3个月试验组高于6个月试验组(P<0.05).骨缝宽度的变化规律在各组间也不尽相同,腭颌缝在3个月试验组出现变窄(P<0.01),颧颞缝则变宽(P<0.01),在6个月试验组均恢复至正常(P>0.05).翼上颌缝3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无差别(P>0.05),而6个月试验组增宽(P<0.05).额颌缝在试验组均变窄(P<0.01),6个月试验组窄于3个月试验组(P<0.01).颧颌缝宽度试验组宽于对照组,试验组间无差异.结论:适当的颌间Ⅲ类功能矫形力,可以促使上颌骨周围骨缝发生积极的生理性改建.

    作者:吴拓江;徐芸;李松;李煌;尹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咬合力丧失对大鼠牙周组织中iNOS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在体内咬合力丧失的情况下,iNOS影响牙周组织改建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Wistar大鼠,建立咬合力丧失的动物模型,按照正常及拔牙后6h、1d、2d、3d、1周、2周、3周、4周随机分组,采用HE、免疫组化染色和RT-PCR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单向方差分析、Dunnett检验和配对t检验,分析牙周形态变化以及牙周组织中iNOS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实验组的牙周组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建:牙周膜结构由致密变得稀疏,纤维、细胞的排列由有序到紊乱,牙槽骨骨壁由平整变得凹凸不平,甚至出现破骨细胞等.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iNOS在对照组牙周膜的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中仅表现为少量的棕黄色颗粒,而在实验组中的表达则明显增强,尤其是拔牙后的第2天和第3周.RT-PCR结果显示:咬合力丧失后,iNOSmRNA的表达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并在拔牙后第2天、第3周先后出现2次表达高峰.统计学分析显示:实验组中iNOSmRNA的表达与咬合力的丧失有关(P<0.01),其中拔牙后的第2天和第3周与对照组的差异为显著.结论:咬合力丧失促使牙周组织产生iNOS明显增多,且呈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导致牙周组织发生一系列退行性改变,提示iNOS很有可能是影响牙周组织改建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李晶;孙伟;钟鸣;艾红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玷污层及封闭剂对Ultrafil-3D系统根尖封闭的影响

    目的:观察有无玷污层及不同类型的封闭剂对Ultraiil-3D系统根管充填封闭性的影响.方法:64颗人离体单、直根管前牙预备后,将其中的60颗分为有玷污层与无玷污层组,各组分别采用3种封闭剂(AH-plus、Roekoseal、CRCS)并以Ultraiil-3D牙胶(Firm set)充填根管,其余4颗作为对照.所有标本在2%亚甲蓝中浸染5d,将牙体近远中向纵劈后,测量染料的线性染色长度.采用SAS6.04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及t检验.结果:(1)无论玷污层去除与否,CRCS组的微漏均显著大于AH-plus及Roekoseal组(P<0.05);(2)去除玷污层前后,使用3种封闭剂的染料微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H-plus及Roekoseal与Ultrafil-3D牙胶联合使用,能增加根管充填的密合性,去除玷污层不能明显减少微漏的发生.

    作者:杜嵘;朱亚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FAK和PTEN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AK)和PTEN基因蛋白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唾液腺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FAK和PTEN蛋白的表达.所得实验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FAK与PTEN蛋白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50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FAK的阳性检出率为94%(47/50),PTEN的阴性检出率为70%(35/50);而在对照组中,FAK的阳性检出率仅为17%(2/12),PTEN的阴性检出率为0(0/12).2者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与正常唾液腺腺组织中的检出率和染色强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FAK和PTEN在SACC的3种组织病理学分型,即腺样型、管状型、实体型中的检出率及染色强度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1).FAK与PTEN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FAK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该肿瘤的发生有关.腺样囊性癌组织中存在PTEN表达缺失,PTEN在部分腺样囊性癌病变发展中起一定作用.FAK和PTEN表达异常与SACC的组织病理学分型无关.

    作者:张斌;孙长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骨性Ⅲ类错(牙合)、正常(牙合)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结构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与垂直骨面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47张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矫治前的X线头颅侧位片及43张正常(牙合)恒牙期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切牙区的牙槽骨形态结构的相应项目、指标,并对相同面角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的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对于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其UP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A值及MxAD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正常(牙合),其MdAD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LA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同面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的LA值均低于正常(牙合)(P<0.05),UP值在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与正常(牙合)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D值也均为骨性Ⅲ类错(牙合)显著小于正常(牙合)(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的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及相同垂直骨面型间均有不同.

    作者:郭新星;王春玲;刘东旭;魏福兰;徐鲁勇;寇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精神压力与牙周炎关系的临床调查

    目的:探讨精神压力与牙周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牙周炎患者44例和牙周健康者42例,采用评估就诊者心理卫生问题的90项症状自评量表,研究精神压力和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以SPSS10.0软件包进行相应分析.结果:2组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经历重大生活事件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牙周炎组患者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及其他(饮食睡眠等影响)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牙周治疗需要指数(CPITN)、牙石指数(CI)等临床参数与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呈显著性相关(P<0.05或P<0.01).结论:精神压力与牙周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可能是牙周炎的重要危险因子.

    作者:葛姝云;李德懿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传送盘回复式牵引成骨修复山羊上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结合上颌骨的解剖生理特点,探讨采用传送盘回复式牵引成骨修复上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11只成年山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9只,按固定期不同分为1、2、3个月组,每组3只;对照组2只.实验组山羊通过手术制作上颌骨前部节段性缺损,缺损长度12~14mm,平均大小12.7mm.同期制作缺损前方传送盘并使之后退,关闭缺损区,安置牵引器,通过牵引将传送盘回复原位.术后7天开始牵引,每天2次,持续15~18d,每次0.4mm,采用大体、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缺损区愈合情况.结果:传送盘牵引复位后,缺损区被新生骨修复,X线、三维CT及组织学检查显示,新骨形成良好,新骨形成方式符合传统牵引成骨的成骨方式.结论:传送盘回复式牵引成骨符合上颌骨的解剖特点,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

    作者:沈国芳;张晓虎;卢晓峰;房兵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上海交通大学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