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裸支架植入后血管再内皮化实验研究

张琳;张瑞岩;朱政斌;杜润;沈卫峰

关键词:再内皮化,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 裸支架
摘要:目的 评价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裸支架植入兔腹主动脉后不同时间血管再内皮化差异.方法 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高脂喂养28 d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腹主动脉植入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Firebird(SES)和裸金属支架Mustang(BMS).每组分别于术后第3、7、14和28天各处死3只动物,经处理后以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段血管内皮,应用图像处理系统分析支架植入段血管再内皮化程度.结果 支架植入术后第3天两组儿乎均无新生内皮,炎症反应较明显.术后第7、14和28天,SES组内皮覆盖程度明显低于BMS组(分别为15%±8%比53%±9%;49%±16%比83%±4%和73%±3%比93%±4%,P<0.05).结论 SES植入后靶血管出现明显的再内皮化延迟.
介入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DSA引导下调整中心静脉置管头端异位的尝试

    目的 探索调整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头端异位的新方法.方法 在X线透视下,应用DSA技术,将异位导管的头端按血管走行重新置入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理想位置.结果 本组共13例PICC头端异位患者采用DSA引导下调整,成功率100%,调整所需平均时间为15.5 min,与床边盲调比较所需时间显著缩短.结论 临床上PICC导管头端异位发生率高,且难以避免.采用DSA引导下调整PICC头端异位,具有成功率高、安全性强和操作时间短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毛燕君;董惠娟;张玲娟;李红梅;许莲琴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与介入治疗七、其他

    肝移植术后除了常见的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和胆道并发症外,本文归纳了其他少见的并发症,这些不常见的并发症多数以个案或短篇报道的方式出现在以往的文献中,部分此类并发症也可以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另外,介入医师应该了解在不同病因下的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有助于全面认识肝移植术后并发症.

    作者:李麟荪;杨正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颅内动脉瘤壁切应力与动脉瘤破裂关系的初步研究——基于患者的三维计算机模拟

    目的 通过比较颅内无症状动脉瘤和症状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寻找与动脉瘤破裂有关的血流动力学因素.方法 5例患者DSA检查共发现8个颈内动脉动脉瘤,分别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及颈眼动脉段.通过旋转DSA,重建动脉瘤三维模型,并使用有限体积法进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比较不同组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两组数据对比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瘤颈与载瘤动脉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结果 无症状组和症状组动脉瘤瘤颈部平均切应力分别为(5.54±2.89)Pa和(4.78±3.84)P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动脉瘤临近载瘤动脉平均切应力分别为(6.6±3.47)Pa和(7.30±3.80)P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动脉瘤低切应力区域的大小分别为0.33%和4.7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动脉瘤壁低切应力区域的大小可能是影响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的因素之一.

    作者:鲁刚;黄磊;张晓龙;王盛章;万军;洪泳;胡宙;耿道颖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兔门静脉主干内植入连续排列125I粒子条的实验研究

    目的 评价兔门静脉腔内植入连续排列125I粒子条的安全性.方法 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并编号,包括实验组(T组)和对照组(C组).实验组动物将封装在导管内连续排列的3粒125I粒子条经开腹、穿刺,悬挂固定在门静脉主干内壁.对照组仅开腹门静脉作荷包缝合.术后14、28、60和120 d分别抽血标本并行CT检查和直接门静脉造影.实验组、对照组在14、28和60 d造影后分别处死2只动物;120 d时处死剩余动物.收取门静脉主干,邻近肝、肠等组织及远处肝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 实验组动物未发现125I粒子辐射相关的呕吐、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及死亡.MDCT及DSA均显示门静脉血流通畅.病理大体标本未显示门静脉穿孔,狭窄及血栓形成,植入粒子条与管壁无粘连.实验组镜下见血管内皮细胞坏死、脱落,中膜及外膜无改变.临近125I粒子旁肝细胞坏死明显,肝右叶下角及十二指肠组织无异常.两组间血常规及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排列125I粒子条兔门静脉管腔内植入安全、可行.

    作者:李说;颜志平;张雯;吴林霖;刘清欣;罗剑钧;王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闭塞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经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再通:二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抗凝、抗血小板治疗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eICA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报道并分析我院治疗的2例闭塞性eICAD;Medline数据库检索关于颈内动脉夹层的文献,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多数研究支持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经验性应用.约30%的闭塞性eICAD在起病8 d内再通,60%~80%在3个月内再通.治疗期间缺血性卒中复发或残死率在抗凝组为8.3%~14.3%,抗血小板组为7%~23.7%.结论 对存在抗凝禁忌证的eICAD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有益;无禁忌证者建议及早抗凝治疗.

    作者:余梦楠;赵文元;刘建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125I粒子条联合门静脉支架及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

    目的 评估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门静脉内植入+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的疗效.方法 选取17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行125I粒子条联合门静脉内支架+TACE.粒子植入数量17~23粒(6711型,0.7 mCi/粒),第1个半衰期组织内平均吸收剂量为73.51~76.22 Gy.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指标包括:术后并发症,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改变等.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生存时间、支架通畅时间、累积生存率和累积支架通畅率.结果 所有患者门静脉支架和125I粒子条均成功植入,未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2~13个月,12例存活,5例死亡(肝功能衰竭4例,多发转移1例).60、180和360 d的累积支架通畅率为94%、94%和94%;累积生存率为87%、65%和53%.结论 125I粒子条联合金属支架门静脉内植入+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可以提高支架通畅率,延长生存时间.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刘清欣;颜志平;李说;罗建均;瞿旭东;王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脾血流动力学远期变化

    目的 观察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症和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行部分脾栓塞(PSE)后肝、脾血流动力学的远期变化.方法 对1 720例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和脾亢患者行PSE,观察其1~5年病死率,分析其死亡原因,对生存期达5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600例患者观察术前及术后肝、脾血流动力学及血象、脾脏大小、并发症等变化.结果 PSE后不同时期血流动力学具有明显变化,消化道出血次数和量明显减少;白细胞及血小板较术前明显上升;术后2个月脾脏开始逐渐缩小,3个月后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SE可明显改善肝、脾血流动力学,降低门脉压力,改善脾亢症状,减少消化道出血机会,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远期疗效显著且稳定,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技术.

    作者:张新元;耿惠杰;王宝才;张新方;杜瑞清;王立静;尹书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介入放射药物治疗学》书评

    近年来,我国的介入治疗技术飞速发展,已经不仅限于介入放射学科,其他临床科室(心内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肿瘤科和消化内科等)也相继开展了此项新技术,并在其专业学科领域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各学科医师的专业培训和临床工作经历不同,以及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使目前国内的介入治疗技术呈发展不均衡,临床应用也是各有千秋.

    作者:欧阳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部分脾栓塞在继发性脾功能亢进中的应用现状

    脾功能亢进(脾亢)发生于各种原因的脾淤血,是一种常见病,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部分脾栓塞术(PSE)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其在继发性脾亢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有多种栓塞材料可用于PSE,且各有优缺点.由于脾脏血管的解剖特点,栓塞体积大小直接影响PSE治疗效果.评价PSE的疗效,可以根据外周血象、免疫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肝功能进行观察.由于种种原因,PSE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亟待加以完善.

    作者:朱西琪;程永德;陈刚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糖尿病患者使用碘对比剂安全性循证评价

    对比剂肾病(CIN)已成为医院获得性肾病的第三大病因,糖尿病(DM)、对比剂类型和动脉途径给药是CIN的重要风险因素.在使用碘对比剂的DM和肾功能不全人群中,CIN的发生率甚高,影像与介入医师对此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就DM患者使用碘对比剂的安全性、各种对比剂的肾毒性等进行了循证评价,单纯DM患者使用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相对安全;高风险患者静脉使用碘对比剂不会对患者肾功能产生永久性损害,DM肾病或DM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动脉注射低渗对比剂(LOCM)发生CIN的风险较大,此类患者使用等渗对比剂(IOCM)碘可沙醇发生的风险较低且经济有效.

    作者:李继霞;黄宝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目的 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0例临床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全部患者均接受经静脉插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治疗,其中4例在接受经静脉途径溶栓后又接受了经动脉溶栓.术后继续抗凝治疗6个月,随访12~29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 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缓解或部分缓解,其中6例头痛消失,2例存在轻度头痛.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病稃较长的患者残留语言功能障碍.所有患者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再发生血栓形成和新的神经功能症状.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颅内或全身出血并发症.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徐树彬;梁志会;崔进国;田惠琴;李亮;陈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兔气管支气管铸型标本制作方法

    目的 探讨兔气管支气管铸型标本的制作方法,为兔气管或支气管相关的医学研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用自凝牙托水和牙托粉混合增塑剂灌注气管内制作日本大耳白兔气管支气管树铸型.结果 日本大耳白兔气管树铸型外观完整美观,保持正常解剖形态和位置,充分显示和暴露气管、主支气管和叶支气管等分布,各气道饱满,气道粗细适当,标本色泽鲜艳.结论 通过自凝牙托水和牙托粉混合增塑剂灌注气管可以成功制作兔气管、支气管树铸型标本,标本显示的气管、主支气管和叶支气管分布对气道的相关医学研究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韩新巍;路慧彬;吴刚;马骥;司江涛;汪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肝门部胆管癌单双侧引流介入治疗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分析Bismuth-Corlette Ⅱ~Ⅳ型肝门部胆管癌行单侧胆管引流与双侧胆管引流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正确的引流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其引流术后近、远期疗效.将全部病例分为单侧胆管引流(52例)和双侧胆管引流(28例)两组,比较其疗效的差异.结果 两组间年龄、性别、临床分型、引流方式、术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细胞、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术后两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下降值平均分别为:单侧组82.73 μmol/L和31.71 μmol/L,双侧组80.28 μmol/L和57.89 μmol/L.两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4、6、8、12、16、20个月生存率分别为:单侧组为97.4%、87.2%、64.1%、49.0%、41.6%、33.8%、14.5%、7.2%;双侧组为83.3%、72.2%、55.0%、48.1%、33.0%、24.8%、16.5%、16.5%,中位生存期均为约6个月.结论 Bismuth-Corlette Ⅱ~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可以行单侧引流,既可有效减黄,且不影响中位生存期.

    作者:杨福玲;苏洪英;冯博;邵海波;徐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重视经门脉系统的介入诊治

    总结经门脉系统介入操作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强调重视、提高、综合运用此类技术的必要性,为门脉系统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作者:颜志平;罗剑钧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目的 评价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闭塞(ARAO)实施综合性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本组对16例ARAO患者(16支闭摩血管)行经皮肾动脉开通术、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根据超声和DSA复查结果判断肾动脉通畅情况,并对术后中、远期血压和肾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93.8%)开通成功,1例开通失败.15例随访9~24个月,其中3例死亡.根据随访终点结果,血压治愈者3例,改善者7例,无效者2例,临床获益为83.3%(10/12);肾功能改善者2例,保持稳定者6例,继续恶化者4例,治疗有效率为66.7%(8/12).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闭塞的综合性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可获得满意的降压效果,对肾功能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建;徐克;肖亮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经导管动脉栓塞对巨大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治疗价值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在巨大恶性嗜铬细胞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00年1月至2008年5月,对12例巨大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动脉栓塞,无严重并发症.其中6例原发瘤栓塞后成功进行手术切除,另6例术后复发或转移者栓塞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 经导管动脉栓塞巨大恶性嗜铬细胞瘤安全可行,有利于手术完整切除和临床症状控制,近期效果良好.

    作者:李晓光;金征宇;刘巍;潘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裸支架植入后血管再内皮化实验研究

    目的 评价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裸支架植入兔腹主动脉后不同时间血管再内皮化差异.方法 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高脂喂养28 d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腹主动脉植入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Firebird(SES)和裸金属支架Mustang(BMS).每组分别于术后第3、7、14和28天各处死3只动物,经处理后以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段血管内皮,应用图像处理系统分析支架植入段血管再内皮化程度.结果 支架植入术后第3天两组儿乎均无新生内皮,炎症反应较明显.术后第7、14和28天,SES组内皮覆盖程度明显低于BMS组(分别为15%±8%比53%±9%;49%±16%比83%±4%和73%±3%比93%±4%,P<0.05).结论 SES植入后靶血管出现明显的再内皮化延迟.

    作者:张琳;张瑞岩;朱政斌;杜润;沈卫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脾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脾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DSA表现及超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的方法与价值.方法 自2005年3月至2008年6月,于897例肝癌患者中经血管造影证实脾动脉参与肝癌供血7例.采用5 F Yashiro导管联合3 F SP导管超选择脾动脉肝癌供血支造影,行化疗栓塞术后注入适量明胶海绵颗粒或无水乙醇行栓塞治疗.结果 造影示脾动脉肝癌供血支2例为主要供血动脉,5例为非主要肝癌供血动脉.所有病例脾动脉肝癌供血支均完全栓塞.术后AFP下降均>50%,2例降至正常.术后4~6周CT复查显示肿瘤直径缩小2.5~4.6 cm.结论 脾动脉分支参与肝癌供血比较少见.对脾动脉参与肝癌供血者,超选择并充分栓塞脾动脉肝癌供血支对提高肝癌介入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段旭华;梁惠民;冯敢生;郑传胜;任建庄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经TIPS途径治疗急性、亚急性门静脉血栓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经TIPs途径治疗急性、亚急性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6月我科经TIPS途径治疗的12例急性、亚急性门静脉血栓患者.观察术后门静脉复通情况,随访8~42个月,观察支架通畅情况及症状恢复.结果 1例患者溶栓第2天发生腹腔大出血死亡.11例患者溶检术后门静脉主干血流得到复通,其中1例3个月随访时门静脉血栓复发,支架堵塞,其余10例患者门静脉主干及分流道支架均保持通畅.结论 经TIPS途径溶栓技术是治疗急性、亚急性门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说;颜志平;罗建均;刘清欣;朱樑;王永刚;王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肾上腺静脉采血

    肾上腺静脉采血是通过导管选择性插至肾上腺静脉内采取血样的一种介入检查方法,主要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鉴别诊断.熟悉肾上腺静脉解剖及变异、术前充分准备、熟练的操作技术,可快速获得足量有效的样本,减少并发症.肾上腺静脉采血诊断准确、技术可行,应成为明确PA病因的常规检查手段.

    作者:孙勇;倪才方 刊期: 2009年第08期

介入放射学杂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