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洪静
目的:研究连翘、大青叶、夏枯草、盐肤木树皮水煎液,以及半枝莲挥发油对临床分离菌株的抑制作用,探讨中药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的综合作用.方法:将5种中药制成一定浓度的水煎液,按K-B法测定5种中药、中药联合左氧氟沙星及中药联合维生素C对139株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微生物的体外抑制作用.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大青叶、盐肤木树皮水煎液、半枝莲挥发油3种中药及左氧氟沙星对139株微生物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大青叶、盐肤木树皮水煎液及半枝莲挥发油对139株微生物有一定的抑菌作用,而连翘、夏枯草对139株微生物的抑菌效果较差;大青叶、盐肤木树皮水煎液、半枝莲挥发油与左氧氟沙星联合应用后对139株微生物的抑菌效果有所增强;在中药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维生素C后,增加了中药对微生物的抑菌作用.结论:利用现有的抗感染中、西药物进行组合是一种有效治疗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途径.
作者:蔡璇;彭松;施金玲;李从荣;李红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鉴别冬虫夏草及其伪品.方法:石英毛细管70μm×60 cm,电解缓冲液30mmol/L硼酸盐溶液(pH 8.5)、电压20 kV,检测波长200 nm.结果:在该分离条件下,15 min可获得冬虫夏草及其伪品的特征性电泳图谱,经电泳图谱解析可鉴别两者.结论: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中药冬虫夏草及其伪品的有效鉴别方法.
作者:古今;刘萍;冯建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2004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联合颁布实施了<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暂行)>(以下简称<规定>)[1],进一步加强了对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使用全过程的管理要求,规范了对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使用管理,既保证了药品临床合理需求,又严防了其流入非法渠道.
作者:赵庆华;牛丽朝;刘祥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HPLC法对返春口服液中的大黄素和四羟二苯乙烯苷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ypersil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0.1%磷酸:甲醇(25:75),流速1 mL/min,室温,检测波长415 nm,测定大黄素的含量.采用Hypersil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20:80),流速1 mL/min,室温,检测波长320 nm,测定四羟二苯乙烯苷的含量.结果:该方法分离效果好、精密度高、加样回收率令人满意.大黄素在0.21~1.26 μg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四羟二苯乙烯苷在0.124~0.827μg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结论:HPLC法可用于返春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作者:姚毅;朱育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改变及左卡尼汀对其脑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窒息合并0.5 mol/L冰氯化钾停跳液致大鼠心跳骤停5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的动物模型,SD大鼠88只,随机分为11组:对照组(假手术组),心肺复苏后3、12、24、48、72 h组,心肺复苏后左卡尼汀干预3、12、24、48、72 h组.每组均为8只大鼠.1 g/支的左卡尼汀溶于100 mL 0.9%NaCl注射液,按100 mg/kg的剂量给大鼠腹腔注射.取脑组织测定线粒体呼吸Ⅲ、Ⅳ态及呼吸控制率(RCR)、磷氧比(P/O).结果: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细胞线粒体RCR和P/O明显下降;随着复苏成功后时间的延长,线粒体RCR和P/O维持在低水平;使用左卡尼汀干预后,RCR和P/O能接近正常.结论: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明显下降,左卡尼汀对脑细胞呼吸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雷;林兆奋;缪明永;杨兴易;马宇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国产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2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成两组,双周期随机交叉、自身对照,单剂量口服试验制剂或参比制剂各200 mg进行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两次服药间隔为1周.血药浓度采用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结果和结论:左氧氟沙星血药浓度在0.1~4.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2),低检测浓度为0.1μg/mL,低、中、高3种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100.4±6.46)%、(101.1±4.79)%、(101.3±2.980)%,日内RSD分别为6.43%、4.73%、2.94%;日间RSD分别为11.34%、8.03%、3.23%.与参比制剂比较,试验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0~tn、F0~∞分别为(100.57±10.42)%、(100.11±10.51)%,表明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采用非参数法检验评价口服两制剂后的tmax生物等效性,试验制剂达峰速度要明显快于参比制剂[(0.82±0.39)h对(1.23±0.57)h].
作者:徐贵丽;尚北城;徐帆;尹玉琴;唐斌;余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本文介绍了止咳祛痰药治疗的临床思维.药物治疗临床思维的基础包括:(1)病情:尤其是引起咳嗽的病因和咳嗽、咳痰的特点.(2)药物:要掌握常用止咳祛痰药的作用机理、药动学/药效学、疗效、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3)病人:了解病人的生理和病理情况等.药物治疗临床思维的要点:(1)药物的选择;(2)剂量、给药途径及疗程;(3)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4)治疗无效的原因.
作者:陆明;蔡映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胸腺肽α1(Tα1)微球的制备及评价方法.方法:以聚乳酸-乙醇酸嵌段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复乳法(w/o/w)制备Tα1长效注射微球,考察其粒径大小、外观、包封率等理化性质;采用RP-HPLC法测定微球中Tα1的含量.色谱柱为Kromasil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三氟乙酸(20:80),流速1.0 mL/min,柱温为室温,进样量为50μL,检测波长210 nm.结果:Tα1微球球形圆整,包封率在80%以上.Tα1在5~1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以Tα1的峰面积(A)对浓度(c)作线性回归,回归方程为A=24 179 c-10 967.结论:Tα1微球的制备工艺合理,评价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作者:朱艳;鲁莹;陈文娅;钟延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深化改革,使以提供药物为特点的传统医院药学工作模式面临生存危机,以服务于病人为宗旨的临床药学将成为未来我国医院药学的主要发展方向.解决临床药师缺乏的问题是我国医院药学工作模式转变的关键,临床药师的培养成为药学教育的迫切任务.高等医药院校应针对临床药物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及课程设置上的迫切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期对临床药师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建议政府加快制定相关法规,明确临床药师的定位,促进我国临床药学的全面发展,以提供更好的临床药学服务.
作者:徐位良;罗娇艳;卢丽霞;张德志;周宏兵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盐酸左西替利嗪为新一代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荨麻疹等变态反应性疾病[1,2].本文建立了HPLC法测定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剂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操作简便、准确,结果重现性好.
作者:张蓉;卢来春;邢茂;曹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中药土贝母中的环形双糖链皂苷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稻瘟霉模型生物活性追踪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波谱解析和化学手段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4个具有诱导稻瘟霉菌丝变形活性的环形双糖链皂苷:tubeimoside Ⅰ(1),tubeimosideⅡ(2),tubeimosideⅢ(3)和tubeimoside Ⅴ(4).结论:化合物(4)为一种新的环形双糖链皂苷,是第4个从天然界获得的该类型皂苷,且对K-562和BEL-7402肿瘤细胞显示显著的细胞毒性,对1%兔红细胞悬液有较强溶血作用.
作者:汤海峰;易杨华;李玲;孙鹏;王忠壮;赵越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年来结核病疫情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WHO 1993年宣布全球结核病处于紧急状态[1],1998年再度指出遏制结核病行动刻不容缓[2],并将每年3月24日定为世界结核病防治日,把结核病作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据报道,目前全球有20亿结核杆菌感染者,5 000万人受耐药结核杆菌感染[2];患活动性结核病患者2 000万,每年有200~300万人死于结核病[3],预计到2050年每年将有500万人死于结核病[1].我国感染结核杆菌人数已超过5.5亿,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50万,传染性肺结核患者近220万.我国结核病患者数仅次于印度而居世界第2位,被WHO列为特别引起警示的国家之一[2].
作者:魏俊婷;李中东;迟丹怡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维生素AD(Vit AD)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血清IL-4、IFN-γ和Ig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R组和Vit AD干预组,以卵清蛋白为过敏原建立AR大鼠模型,Vit AD组用浓鱼肝油滴剂0.2 mL灌胃,1次/d,连续14 d.干预两周后,进行被动皮肤过敏原实验,检测模型制备效果;用ELISA法对各组大鼠血清IL-4、IFN-γ和IgE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AR组IL-4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gE水平非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Vit AD干预后,大鼠血清IL-4水平显著低于AR组(P<0.05),IgE水平低于AR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γ水平与AR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it AD可以显著影响AR大鼠的IL-4水平,对IFN-γ和IgE的影响不显著.补充Vit AD可能成为AR预防和治疗的辅助疗法.
作者:吴革平;章如新;燕志强;余少卿;温武;孙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介绍近年来口服结肠定位给药方法药剂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分析有关文献资料,对结肠的生理特点,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原理和常用材料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有多种药剂学方法可实现结肠给药的目的,目前主要应用的方法有时间依赖型、pH依赖型、酶解型等系统.结论: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作为现代药物剂型的高新技术之一,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市场前景.
作者:李妍;李宏建;宋琳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黄酮外用酊剂治疗外阴白斑的药效学.方法:将黄酮提取物配成0.2%(含25%乙醇)的酊剂.通过体外抑毒实验,小鼠抗炎、止痛、止痒实验,大鼠肉芽肿实验,及初步临床治疗116名外阴白斑患者,探讨了黄酮酊剂与治疗外阴白斑有关的药理机制和初步临床疗效.结果:该药具有明显止痛、止痒、促进损伤组织愈合、抗慢性肉芽肿、抗急性炎性渗出和抗病毒的功效.结论:黄酮酊剂治疗外阴白斑药效确实,见效快,使用方便,安全、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
作者:李守祥;张学君;孟红;韩茹;吴红英;郑云霞;马金凤;朱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在药物的代谢过程中,可能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的作用,对肝脏造成损害;也可能因机体对有关药物的特异性反应而导致肝损害[1].近年来,随着新药开发和应用的速度加快,以及患者就医率的提高,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也日益增加.本文总结了解放军88医院1998年4月~2003年4月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加深临床医生及药师对药物性肝病病因和预防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制备载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长效注射微球,并对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和生物活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复乳法(w/o/w)制备了载GLP-1的聚乳酸-乙醇酸嵌段共聚物(PLGA)微球;考察微球的粒径大小、外观、包封率等理化特性和体外释放特性;采用在体动物法评价了微球制备工艺和体外释放过程中GLP-1的生物学活性.结果:外水相中NaCl浓度为15%(w/v)时微球包封率在85%以上,微球圆整,表面致密,平均粒径30μm.使用低黏度PLGA并在油相中加入10%(w/w)的PEG 6000,显著提高了药物在1个月内的累积释放,可达83%.微球的制备工艺不影响GLP-1的生物学活性,在体外释放过程中GLP-1的生物学活性明显下降.结论:用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PLGA作为载体材料,可以将GLP-1制备成缓释1个月的注射微球.
作者:尹东锋;吴诚;鲁莹;杨凌;钟延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抗感染目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总结药师在临床工作中解决的有关目标治疗.结果:临床药师应关注药敏试验报告中病原学诊断是否准确;合理地分析和引用药敏试验结果;监测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耐药性;结合药物的药动学特性确定临床用药和用药方法;参与药敏试验备选品种的确定.结论:临床抗感染不再是单一学科可以处理好的工作,药师在抗感染目标性治疗中可以大有作为.
作者:雍小兰;景莉;李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患儿进行药学服务方法的探索,制定出一套符合患儿特点,满足患儿需要的药学服务模式.方法:开展药物咨询、提供药物信息服务;药师参与查房,制定化疗药物协定医嘱,发现并努力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出院患儿用药教育;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结果:通过临床药师有效的参与和干预,减少了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增加了患儿使用药物的依从性,保证了药物疗效.结论:通过开展一系列临床药学服务,对提升医院合理用药水平有积极促进作用.
作者:陆晓彤;蒋樾廉;李岚;徐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制备富马酸比索洛尔片,并测定其含量均匀度和溶出度.方法:利用含量测定、溶出度测定等方法,结合药物性质,筛选制剂处方、工艺,并进行质量研究.结果:确定了处方、制备工艺,建立了质量标准.结论:所制富马酸比索洛尔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ⅠA所规定的片剂质量标准.
作者:于波涛;尧剑虹;舒明锡;曾仁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