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永梅;王伟;叶会玲
笔者从中医药理论出发,通过对药性及配伍理论的文献研究,并结合数据库对1 307首古今方剂药性组方规律的分析,归纳阐述了平性药的配伍应用规律:①气味配伍,调整阴阳:气味配伍是历代组方的基本方法,平性药本身兼具寒、热之性,在临床配伍应用中,亦同寒热药性一样,也常以气味配伍的形式,以达调整阴阳的目的.②伍用寒热,调和辅助:平性药配伍寒、热药,一者表现为寒、热的“趋从性”,可用于治疗热证或寒证;二者,既可防止寒、热药同性配伍使方剂过寒或过热,又因平性药“和合调平”之性而不易致矫枉过正;第三,平性药在配伍中还可起到佐助、佐制作用.③补剂入平,缓复虚损:平性药之“补”较为和缓,适合于虚性疾病的全程,更利于善后调理,不易致偏.
作者:孙冰;邓家刚;张作记;韩海荣;张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岭南医学流派之妇科专科,清代有何梦瑶、何守愚等名家.现代有罗元恺、蔡仰高、李丽芸、欧阳惠卿等名医.岭南妇科的主要学术观点:①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②顾护真阴,固本培元调冲任;③化湿清热,祛邪宁血治经带;④行气活血,散结软坚除癥瘕.岭南妇科医家的主要临证特色是:①经方时方,灵活运用;根据岭南病证特点,既用张仲景经方,亦大量使用张景岳、傅青主、王清任等医家的“时方”,并有所创新;②南药海药,效用独到;③用药轻灵,勿伤阴津.清热多用甘寒,少选苦寒泻热;温经多用甘温,少选大热辛燥;补益多用平补,亦少选峻补之品,并善用药膳调理;④祛邪扶正,攻补有度.治湿毒、热毒之急症多用峻药救治,而对于气滞、痰湿、痰瘀之癥瘕,则常用行气散结、化痰软坚、活血消癥之法,并常兼健脾燥湿、补肾养血.
作者:罗颂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形神一体的形神观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要素之一,中医学认为作为思维对象客体的人是形神相偕相依的统一体,具体表现在形神构成、形神体用、形神存亡3个方面,共同构成形神一体的形神观,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中医学的诊断、治疗、预后、养生康复以及对心身医学的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现代价值.
作者:王琦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缺乳是产后的常见病,多数医者将其分型为气血虚弱型和肝郁气滞型.但仅此两型尚未展现中医学对该病认识的全貌,临床疗效也不甚理想.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将缺乳分为先天无乳型,定时存储型和即时治疗型,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分别予以治疗.
作者:苏慧森;袁媛;张晓倓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血精症是临床常见的、具有难治性及反复发作性特点的男科疾病,其发生发展与男性性功能及生育水平密切相关.文章主要介绍徐福松教授辨治血精症经验:从气血、阴阳、虚实角度药物辨治的同时,强调生活方式调整及定期排精的重要性.终,进一步阐述了徐福松教授整体辨证相结合的学术思想.
作者:高永金;孙大林;金保方;张新东;夏国守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分析亚健康状态大学生面色特征.方法:应用《健康状态评估简表》对207名大学生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应用数字图像分析技术进行面色特征分析,分别取额头、左颊、右颊、鼻头、下颌、口唇6个部位进行分析;分析不同健康状态、亚健康不同中医证型的面色RGB色度、HIS色度、L*a*b*色度颜色特征.结果:亚健康组与健康组在整体面色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别,在局部面色上存在一定显著性差异;亚健康各中医证型组之间存在较多显著性差异;对亚健康进行面色观察分析时,局部面色的分析比整体分析更具诊断价值.结论:将面色图像分析方法应用于亚健康评价是完全可行的,为亚健康状态的客观评价提供了依据.
作者:许家佗;屠立平;张利;李蕾;费兆馥;张志枫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中药“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法治疗哮喘的作用.方法:分组给药后取豚鼠血清,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高分辨率质谱联用( UPLC-Q-TOF/MS)技术对各组血清进行代谢谱检测.原始数据采用Micromass Markerlynx用归一化的方法进行处理.输出后利用SIMCA-P+软件进行多维统计分析,通过偏小二乘法一判别分析( PLS-DA)进行模式识别.结果:模型组和空白组、穴位给药组与模型组样本点完全分离,且各组内样品点分别具有一定的聚类作用.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豚鼠血清的UPLC-Q-TOF/MS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初步阐释了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代谢组学机制.研究结果对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解释传统中药制剂理论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作者:刘莉;李慧;孙学刚;陈志良;刘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压力超负荷性心肌肥厚大鼠血流动力学及心肌肥厚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作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模型.造模4周后,分为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依那普利组(E组)及补阳还五汤高、低剂量组(H组与L组),分别观察4、12周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心输出量( CO/BW)、心脏指数(HMI)、左心室指数(LVMI)等.结果:与S组相比,M组血压(BP),左室收缩压(LVSP)及左室舒张末压(LVEDP),HMI及LVMI明显升高,心输出量下降显著(P<0.05),LVEDP随时间变化明显.与M组相比,L组具有降低LVEDP的作用,H组仅在12周时表现明显(P<0.05);此两组还具有减低HMI、LVMI,加大心输出量的作用(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具有降低心衰病死率,改善血流动力学,延缓心肌肥厚的作用,但量效关系不明显.
作者:顾燕频;袁宝萍;廖月玲;章忱;郭炜;卫洪昌;吕嵘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目前中医对胰腺癌中医证候的认识,寻找其规律,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与人工检索结合的方法,对胰腺癌中医证候进行文献分析,数据应用Frequencie法进行处理.结果:按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26篇论文和25本专著,分析结果显示多认为胰腺癌为实证;常见类型为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湿热毒蕴证、脾虚湿热/湿困、阴虚(含阴虚内热、气阴两虚);多认为病位在脾(脾胃)、其次为肝(肝胆);病理因素以湿和瘀血多见.结论:目前对胰腺癌中医证候的证型研究尚属初始阶段,在今后的实践中,有必要展开大样本的中医证候调查.
作者:张娟;王鹏;刘鲁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并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痰湿证大鼠模型.方法:大鼠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痰湿证组、COPD稳定期组(稳定组)、AECOPD组(急性组)、AECOPD痰湿证组(模型组)、AECOPD痰湿证方证对应组(对应组)、AECOPD痰湿证方证非对应组(非对应组).稳定组、急性组、模型组、对应组和非对应组经鼻注入浓度为6x108CFU/mL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菌液,同时被动香烟吸入,共12周,建立COPD稳定期大鼠模型;于13周的第4天,急性组、模型组、对应组和非对应组,经鼻滴入高浓度( 18×1016CFU/mL)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菌液4d造成AECOPD大鼠模型.痰湿证与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痰湿证组、模型组、对应组和非对应组均分别从第12周开始寒冷环境刺激9d持续造成痰湿证证候;其余各组在室温下饲养.中医经典方剂反证:对应组和非对应组从第14周开始分别采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葶贝胶囊灌胃7d.观察大鼠体温(T)、肺功能、C反应蛋白(CRP)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痰湿证组、急性组、模型组、非对应组体温(T)、呼吸频率(f)、吸气阻力( Rin)、每分通气量(MV)、潮气量(Vt)和呼气峰流值(PEF)、肺组织病理变化显著( P<0.05,P<O.01).结论:AECOPD痰湿证病证结合模型符合中医痰湿证要求,是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李素云;乔翠霞;李建生;张艳霞;周红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通过观察虚燥更平颗粒对女性高血压病(围绝经期)生活质量的影响,从而为中医治疗女性高血压病(围绝经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7月至2009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高血压科就诊的阴虚内燥证女性高血压病(围绝经期)患者96例(病房59例、门诊3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在西药基础上,分别给予虚燥更平颗粒及模拟剂,疗程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2、4、8周各进行1次生活质量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并做统计分析.结果:①治疗组生理状态、躯体化症状、性功能失调、睡眠状态、生气或活力、焦虑、压抑等状态积分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而强迫状态积分无统计学差异.②治疗组烘热汗出、烦躁易怒、眩晕头昏、口干舌燥、失眠心悸、健忘、手或足心热、忧郁寡欢、腰膝酸痛、手或足麻木等症候积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而耳鸣症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虚燥更平颗粒治疗女性高血压病(围绝经期)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
作者:林雪;任玉汝;马丽;周丽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与针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年-2010年)、中国知网CNKI(1979年-2010年)、维普数据库VIP(1989年-2010年)、PubMed(1966年-2010年)和Cochrane Library(2010年第4期),辅以手工检索相关期刊,纳入针灸与针刀比较治疗肩周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4.2.8的要求独立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570例患者,仅有1篇高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针刀组治疗肩周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灸组,OR=7.70,95%CI[2.58,22.99],Z=3.66,P<0.01;针刀组治疗肩周炎痊愈率明显高于针灸组,OR=5.39,95%CI[3.48,8.32],Z=7.58,P<0.01.结论:针刀治疗肩周炎疗效优于针灸.但本研究纳入试验数有限且文献质量较低,需设计更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
作者:刘福水;金晓飞;郭长青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对心血管疾病临床中医辨证有意义的脉象客观指标,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客观化依据及疗效评价指标.方法:应用Z-BOX型中医舌脉象数字化分析仪检测330例临床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脉象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心血管疾病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脉象特征.结果:在33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脉象参数中,以弦脉、细脉、结代脉为多见,h5、h3/h1、h4、w、tl、tl/t等参数在心系疾病中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脉象参数可为心血管疾病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徐璡;王忆勤;郭睿;许朝霞;洪毓键;郝一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运用中医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究全国名老中医汪受传教授学术思想.方法:对汪教授主持完成的病毒性肺炎临床研究数据源进行关联规则运算,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开展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在病毒性肺炎中普遍存在热、郁、痰、瘀病机病理.并且,四者相互转化,互相影响,其中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的概率,治疗前后相互关联的频繁项集及其相互作用的概率也不相同.结论:汪教授论治病毒性肺炎的学术思想主要是热郁痰瘀相关病机理论,这也是病毒性肺炎急性期中医基本病机病理的概括.运用中医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具有深入挖掘和系统提炼的裨益作用,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作者:艾军;杨燕;李瑞丽;陈梅;魏长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人参总皂苷对树突状细胞系DC2.4细胞增殖、抗原吞噬和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DC2.4细胞,加入不同剂量人参总皂苷后,MTT法检测不同时点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 D40、CD86和MHCⅡ的表达,以及对卵清蛋白抗原的吞噬作用.结果:单纯加入脂多糖(LPS)经培养48h后DC2.4细胞增殖明显(P<0.05),人参总皂苷可明显抑制LPS诱导的DC2.4细胞增殖(P<0.05);此外,人参总皂苷可促进DC2.4细胞吞噬抗原的能力,并协同LPS上调CD40、CD86和MHCⅡ分子表达.结论:人参总皂苷可以维持DC2.4细胞数量的稳态,促进DC2.4细胞吞噬抗原,并与LPS协同促进DC2.4细胞成熟,并具有促进抗原提呈的作用.
作者:殷胜骏;彭桂英;顾立刚;周英武;韩涛;万巧凤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银花合剂对急性肺损伤( ALI)大鼠干预作用与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油酸加内毒素“二次打击”方法复制大鼠ALI模型,用银花合剂进行干预,实验结束后测定动脉血氧分压、肺湿/干质量比值、肺病理形态学积分、血浆IL-1β的含量及大鼠海马CA2-3区FOS蛋白阳性细胞灰度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L-1 β含量显著升高(P<0.01),海马FOS阳性细胞灰度值迅速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银花合剂组和地塞米松组氧分压上升,肺湿/干质量比值、病理形态学积分、IL-1 β含量显著下降(P<0.01),FOS蛋白阳性细胞灰度值明显增高(P<0.01).结论:银花合剂能够减轻肺损伤,其可能机制是银花合剂通过拮抗IL-1 β,抑制海马c-fos表达实现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防治作用.
作者:姚丽君;师晶丽;吕明庄;贺志光;覃仁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重楼克感滴丸中重楼皂苷Ⅰ和重楼皂苷Ⅱ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 C18(4.6mm×1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42:58),检测波长为203nm,流速1.0mL/min,柱温40℃.结果:重楼皂苷Ⅰ在0.465-4.18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重楼皂苷Ⅱ在0.236-2.12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重楼皂苷Ⅰ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6%( RSD=1.93%),重楼皂苷Ⅱ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4%(RSD=1.90%).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重楼克感滴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杨培民;倪健;曹广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柴青消痛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8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组给予自拟方柴青消痛颗粒口服,对照组给予乳癖消颗粒口服.两组均30d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PRL和E2水平均显示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但对PRL、E2的降低作用,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从肝论治乳腺增生病,采用疏肝理气,散结止痛的方法,疗效显著.
作者:杨育同;冯玉华;焦艳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壮族人群主要聚居于广西,不育症是常见的男科疾病,给予简、廉、效的治疗是首先要考虑的.中医体质学对体质分型,根据体质因人施治,实现个体化治疗.文章基于中医体质学视角,探讨对壮族男性不育症的治疗,以期起到指导作用.
作者:唐汉庆;黄岑汉;黄秀峰;梁楚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药浴疗法对慢性肾脏病的疗效及对免疫性炎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医“洁净府”的机制.方法:8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药浴组40例在现代医学一体化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药浴治疗,对照组为40例单纯一体化治疗,30d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肌酐(Scr)、血清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D-二聚体(D-dimer).结果:药浴组治疗后患者的Scr、hs-CRP、IL-6、TNF-α、AngⅡ、D-dimer水平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浴对慢性肾脏病免疫性炎症有调节作用,此为其“洁净府”的机制之一.
作者:马俊杰;周春祥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