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平行浅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0例疗效观察

田杰;饶卫平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平行浅刺法, 卡马西平
摘要:目的:探讨平行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观察疗效.结果:平行针刺治疗组较西药组疗效好(P<0.05).结论: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明显疗效.
河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刀治疗臀深部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近年来针刀治疗臀深部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指出今后应把影响针刀疗效的众多因素作为一个整体,开展有关因素主次地位及相互作用的研究,从而选择出佳的治疗方案.

    作者:庞青民;陈跃;董卫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国际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北京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医药学仍然面临生存危机,但又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医药学,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是这项工程的脊梁,中医药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缓慢的原因,一是源于自身体系特点,二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其学术内涵与特征,尊重其自身发展规律,探索研究新路,稳健求进,整体布局,局部突破.

    作者:烟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日医药交流源远流长

    2007年四月,温家宝总理的赴日访问是中日友好交流历史上的一次破冰之旅 ,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作为中日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中日两国就有了正式往来,历经三国、两晋和南北朝,从未中断.公元552年,中国就赠送给日本国<针经>一套,对日本针灸医学的发展给予了重要支持. 在日本政府即将派遣两万名青年访问中国之际,重新回顾中日两国的医药交流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孙治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肾气丸与右归丸补肾机理异同辨

    肾气丸与右归丸同是温补肾阳的代表方剂,但两方配伍不同,故在临床上应用各异.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中出现5次,均用于调整水液代谢,而右归丸在<景岳全书>应用虽广,但无非温补肾阳以恢复肾主藏精.肾气丸多用于调整水液代谢,而右归丸多用于恢复肾主藏精,两方针对恢复肾的不同的生理功能,应用时应该加以区别.

    作者:刘鹏;陶汉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针药合用治疗青少年闭经36例

    闭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月经失调的病理现象,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为雌激素水平低下所致 .目前西药用周期疗法治疗,但一旦停药仍易复发,效果欠满意.笔者运用中药和针刺治疗青少年闭经3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何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重用生白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探析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为临床常见疑难症,其病程迁延,呈进行性发展.如何对慢性肾衰早、中期进行干预治疗,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世界肾病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中医药对慢性肾衰的早、中期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前人经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了系统的认识,也积累了丰富用药经验.白术一味,苦甘而温,入脾胃经,临床常取其健脾益胃、燥湿和中之用,然鉴于前人经验,实有更多其他妙用,笔者分析前人对白术的论述和临床实践经验,认为此药重用颇合肾衰之病机及治疗之法,可以应用于肾衰的治疗中.

    作者:张乾;王三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内风与气血关系浅谈

    内风是中医学中独特的病理学概念,气血是人体物质和功能的集中体现,内风的产生与气血有密切的联系.该文以脏腑为切入点阐述内风与气血的内在联系;指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即血行瘀滞、筋脉失养是产生内风的关键因素.

    作者:韩建锋;郑金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川芎嗪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川芎嗪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川芎嗪预处理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SOD、GSH-Px活性,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HSP70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比较,川芎嗪预处理组SOD(P<0.01)、GSH-Px(P<0.05)活力显著升高,HSP70mRNA(P<0.01)及其蛋白(P<0.05)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SOD、GSH-Px和HSP70是心肌中重要的内源性保护物质,川芎嗪可增加SOD、GSH-Px活性,并诱导HSP70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王峰;尚立芝;王建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郑小伟教授治疗喘证经验

    喘证是临床常见的肺系疾病,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多反复发作,积年不愈,极为顽固.郑小伟教授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著名中医呼吸病专家.郑教授从事临床30余年,经验丰富,对于本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疗效显著,现择要介绍如下.

    作者:石镇东;郑小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从中医理论发生学认识中医的脾脏

    在解剖形态学上,中医学的脾脏与现代正常人体解剖学的脾脏相一致;在病理生理上,中医学的脾脏更接近于现代医学的肝脏;临床诊断和治疗时,应以其生理和病理学认识为基础.

    作者:桑希生;吕凤娟;王雪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平行浅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平行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观察疗效.结果:平行针刺治疗组较西药组疗效好(P<0.05).结论: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明显疗效.

    作者:田杰;饶卫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60例

    不孕症为疑难杂症,其中以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占比例较高.近年来,笔者采用具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通络、解毒等功效的中药,配合输卵管通液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60例,取得较为满意效果,并以输卵管通液术为对照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何萍;张桂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补气抗敏汤治疗过敏性鼻炎30例

    采用自拟补气抗敏汤(黄芪、麻黄、白术、辛荑、防风、苍耳子、徐长卿、甘草)治疗过敏性鼻炎30例.结果: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

    作者:张鹏;胡小燕;滕华;王勇;潘永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愈心定痛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

    笔者近年来以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采用自拟愈心定痛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宝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针灸配合寒痹康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8例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寒痹康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西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治疗组针刺曲池、三阴交、腕骨、合谷、内关透外关、犊鼻、足三里、阳陵泉透阴陵泉,并服用寒痹康汤,并与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的32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9%,对照组有效率为71.9%,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灸配合中药治疗RA疗效优于对照组.

    作者:巩志富;卢阳佳;庞学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从肝论治肥胖症一得

    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是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具体表现.肝主升发,调畅气机,推动脏腑的气化,脏腑的气化功能维持了升降出入的平衡协调,整个脏腑的气化功能则籍于肝胆升发之气的鼓舞.肝处中焦,其气舒畅发泄,能上通下达,旁开中州,舒畅内外,无所不至,为三焦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读医随笔>指出: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之气化以鼓舞之 ,始能调畅而不病.若肝调畅气机的功能失调,就会出现气滞现象,引起水湿气化不利,产生痰湿,形成肥胖.

    作者:刘晓娟;甘洪桥;牛仁秀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桂枝汤加味治疗遗精50例

    遗精指男子睡眠因梦,或无梦,甚至清醒时产生不能自主的泄精,称为遗精 .这里所说的遗精是病理性的,每周在二次以上,甚至清醒时亦流精,并伴有头昏,精神萎靡、失眠、腰膝酸软等症.滑精是遗精的一种,是遗精发展到了较重的阶段.在隋唐以前医家认为遗精是虚劳所致.

    作者:宋秀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引经汤治疗生育期闭经致不孕症60例

    生育期闭经是引起不孕症的原因之一,笔者2001年6月~2006年5月,采用引经汤治疗生育期闭经致不孕症6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沙芒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少阴少阳枢机证治异同论

    少阳少阴枢机的作用,大致可分为枢转邪气、枢转阴阳、枢转气机、枢利水道等方面.少阴少阳枢机失常,其相同之处表现在升降反作,水道不利,气机滞塞等,不同之处在于少阴枢机不利,具有明显的阴阳敷布失常的表现,而少阳枢机不利则有明显的经气不舒的症状.

    作者:梁华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浅谈中医药辨治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疾病,病情顽固,病程迁延,并发症较多,易反复发作.笔者多年来对本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内治外治结合,配合针灸治疗.现介绍如下.

    作者:吕立萍;刘建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河南中医杂志

河南中医杂志

主管:河南省中医管理局

主办:河南省中医药学会 河南中医学院